古训新声入矫心:桓台县以渔洋文化激活法治治理新场景

2025-09-28 22:44:36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滕腾

  大众网记者 李兆滨 淄博报道

  秋日的王士禛纪念馆忠勤祠肃穆而静美,焕然一新的“渔洋法治长廊”格外引人注目。长廊内,《王渔洋家书〈手镜〉手绘本》的图文展板依次排开,“明德慎罚”“谨慎执法”等家训条文与生动手绘图相映成趣,吸引着参观者驻足品读。近日,“渔洋法治长廊”改造完成对外开放,不仅为桓台县法治文化阵地再添地标,更成为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区矫正工作的鲜活注脚。

  文化为基:百年家训激发法治阵地新活力

  “王士禛从扬州府推官到刑部尚书,五十余年司法生涯凝练的法治思想,是本土最珍贵的法治教育资源。”桓台县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改造升级的法治长廊,以王氏家训著作《手镜》为核心,创新采用 “家训条文 + 手绘图”的可视化呈现方式,将古代基层治理中 “遵纪守法、精准适法” 等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场景,改变了传统法治阵地 “文字堆砌” 的刻板模式。

  这一举措并非孤例。作为全省法治教育基地,王士禛纪念馆近年来持续扩容法治文化载体,结合桓台县王渔洋文化“时代化、时尚化、城市化、生活化” 阐释要求,先后打造“刑曹典章”“御史风骨” 等主题展区,使纪念馆成为集史料展示、思想传播、实践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场景创新:从“单向灌输”到“沉浸感悟”的普法变革

  “通过手绘本解读家训,比单纯背诵法条好懂多了,古人‘慎罚’的理念现在看来也很有意义。” 近日,20 余名社区矫正对象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法治长廊,面对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的手绘展板,有矫正对象如是感慨。

  这种 “参观 + 体验” 的沉浸式教育,正是桓台县司法局创新法治宣传场景的缩影。打破传统说教模式,当地将法治宣传与文化体验深度绑定:在王士禛纪念馆,通过文物展陈还原清代司法场景。新城、田庄司法所更创新开设渔洋文化课,以王氏家族数百年家训为镜,引导矫正对象从“修身齐家”的传统智慧中汲取向善力量,实现“以文化人、润德矫心”。

  文润矫心:“黄丝带” 牵引下的传统智慧赋能

  “我有压力,我有压力,压力大,压力小……”在桓台县社区矫正中心,心理专家带领50余名矫正对象改编《两只老虎》的歌曲旋律释放情绪,这是桓台县“黄丝带帮教”工程的日常场景。而在这一融合心理矫治、技能培训的帮扶体系中,渔洋文化正扮演着 “精神滋养” 的重要角色。

  依托“黄丝带帮教”这一民盟中央与司法部联合发起的公益项目,桓台县司法局将本土文化资源转化为矫正动能:组织矫正对象走进法治长廊,在《手镜》家训中感悟 “公生明 廉生威” 的法治精神;通过 “以案释法” 解读传统司法案例,让 “明德慎罚” 理念与现代社区矫正要求相呼应;鼓励矫正对象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在传承家风家训中重塑价值观。“传统文化的浸润让矫正工作更有温度,不少对象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反思’。” 县司法局社区矫正科工作人员表示。

  从法治长廊改造到 “渔洋文化课” 开设,从纪念馆沉浸式教育到公园普法活动,桓台县正构建起 “阵地 + 活动 + 服务” 的法治文化建设新格局。“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王渔洋文化的时代化阐释,推动法治场景不断延伸,让传统智慧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活水源泉’。” 桓台县司法局负责人表示。

初审编辑:孙莹

责任编辑:李玉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