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高青县常家镇包村干部融村记——从“包村”到“融村”:用真心架起干群“连心桥”

2025-06-30 11:13:3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铃

  大众网记者 刘伯垚 淄博报道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扎根基层,深入乡村,从“包村”到“融村”,用真心架起干群“连心桥”,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高青县常家镇镇南管区27岁的李宏宇便是其中一员,他的融村故事,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包村干部与村民携手共进的温暖历程。

  初入乡村:迷茫与反思

  2023年,根据镇党委统一安排,李宏宇成为常安史家村的一名包村干部,怀揣着满腔热情,却也带着一丝迷茫。当年4月第一次下村,李宏宇去史美德老人家记录孝善金工作。那时的他,心态如同“打卡”,拍照记录完便匆匆离开,对村民的生活和需求知之甚少。此后一段时间,他按部就班地走访每户村民,但交流仅停留在工作层面,村民对他这个“外来人”并没有太多印象。

  不久后,李宏宇在工作中遭遇了挫折。他发现,尽管自己努力工作,但村民们对他的态度依旧冷淡,工作推进困难重重。回到办公室,他陷入了沉思,开始反思自己的包村工作。他意识到,自己最初对包村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包村只是在有工作任务时去村里指导,这种“过客”心态让他难以融入村民的生活,更无法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包村只是我们职责的起点,而融村才是我们使命真正的落脚点。”李宏宇在反思中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明白,要想真正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就必须放下身段,走进村民的内心世界。

  村语沟通,拉近心的距离

  为了叩开村民的心门,李宏宇开始努力学习“村语”。他通过查户籍、问书记,弄清了史家村的辈分排行,还了解了许多村民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有一次,在史树林大爷家,他凭借对辈分的了解,准确说出史美祥是大爷的侄子,大爷惊讶之余,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从那以后,他们的聊天内容越来越丰富,李宏宇也开始了解村民的生活困难和需求。

  “蒋上地了没?地浇透了吗?”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却让村民们感受到了李宏宇的关心和亲近。走在村里,开始有人主动跟他打招呼,他的融村之路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温情服务,赢得群众认可

  在日常工作中,李宏宇始终把村民的需求放在首位。去年11月,村里开展一氧化碳报警器换新工作。12月入户走访时,他不仅和村民聊家常,还主动帮他们检查报警器。他发现有些报警器安装位置不合适,便重新钉牢,并向村民讲解正确的安装方法和注意事项。

  “镇上是真好啊,真的关心咱老百姓!”村民们对李宏宇的关心和付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70%的村民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还主动向他提出对镇上和村里工作的建议。临走时,大家不仅送他出门,还亲切地称呼他“李宏宇”或“小李”。那一刻,李宏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和温暖。

  小事聚力,凝聚干群情谊

  完成日常工作之余,李宏宇下村更勤了。他常陪村里的老人聊天,下雨天去贫困户家看看是否漏雨。有一次,一位贫困户的女儿知道他爱吃茄盒,特意做了让他中午一起吃。李宏宇虽然拒绝了,但下午再去时,发现老人还给他留着茄盒。

  麦收时节,李宏宇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他帮刘大娘摊麦子、装车,尽管天气炎热,累得腰酸背痛,但他毫无怨言。刘大娘心疼他,劝他去阴凉处歇歇,他却笑着说:“美泉大爷都这么能干,我年轻更得多干点了!”

  一件件小事,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了干群之间的深厚情谊。如今,村民们对李宏宇的工作积极配合,还经常邀请他去家里做客。李宏宇也深刻体会到了融村的意义,他说:“只有真正走进村民的生活,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持续深耕:融村之路永无止境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李宏宇并没有满足。他深知,融村工作永无止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村里很多年轻人在外打拼,他对他们了解很少。面对即将到来的换届选举、土地改革等硬仗,他也在思考如何进一步巩固群众基础。

  为此,他给自己立下了明确的目标:一个月内,要摸清摸透史家村20名党员情况,成为“党员知心人”;三个月内,重走141户人家,重点联系在外务工家庭的“一老一小”,做到“户户有回声”;明年换届前,争取让300名常住村民都认识他、了解他、信任他,成为他们“叫得出、信得过、找得到”的融村干部。

  “融进去,是靠脚底板沾满泥土!干得好,凭的是心里装着百姓!”李宏宇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他相信,只要带着真心实意,沉到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心头,就一定能把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让群众的“呼声”变成支持工作最热烈的“掌声”。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像李宏宇这样的包村干部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乡村的土地上书写着动人的篇章。他们与村民携手共进,共同描绘着乡村发展的美好未来。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乡村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裕、更加和谐。

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