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祠堂间 文明乡风长——淄博市高青县合家店村五十年“白事简办”的共治之路

2025-06-23 15:06:01 来源:  作者: 张铃

  大众网记者 刘伯垚 淄博报道

  在清晨的第一缕晨光洒在和家祠堂的门匾之上,刘安全老人照例拿起扫把,开始一天最重要的工作。这里存放着1100多位先人的骨灰,也存放着一个村庄跨越半个世纪的移风易俗坚守。从1973年村里迎来第一个火化骨灰盒,到如今简办新俗蔚然成风,淄博市高青县合家店村的文明乡风之路,由全村人“齐帮办”,共同铺就。

  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的守护者

  “头午老了人,当天就出殡。”刘安全口中的高效流程背后,是村红白理事会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耕耘。这支由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的队伍,是“白事简办”最坚定的推行者与规则守护者。他们依据村规民约,将“丧事简办、当天火化、骨灰入祠”固化为村民共同遵守的准则。每当有村民故去,理事会成员第一时间到场,不是指挥排场,而是协助家属按章办事,耐心劝导简化流程、摒弃陈规。一碗素面、一杯清茶,替代了流水席;一场庄重简朴的告别仪式,取代了繁复的旧俗。理事会的坚持,让规矩深入人心。

  老党员先锋:以身作则的破冰人

  移山易,移俗难。五十年坚守,老党员们始终是冲在最前的破冰力量。当七十年代国家首次号召火化时,村党支部的老党员们率先响应,带头执行。这份无声的誓言,胜过千言万语。多年来,每当新风尚遭遇旧观念的阻力,老党员们总是挺身而出,用自家的事例说话,用坚定的态度引领。他们的身影,是祠堂前那排已长成碗口粗的青松——无声,却以挺立的姿态昭示着方向。

  志愿青年团:文明新风的接力者

  祠堂的宁静,并未隔绝亲情的传递。新一代的青年志愿者,用更清新的方式诠释孝道与追思。他们组成服务队,在祠堂内设立“追思角”,引导村民以献一束鲜花、写一张心语卡、点一盏电子烛灯等低碳方式寄托哀思。清明冬至,他们组织集体共祭,诵读祭文,缅怀先人德行,将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融入绿色、现代的仪式感中。青年力量的注入,让古老的祠堂焕发新意,让文明祭扫的种子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

  共治结硕果:方寸之地利千秋

  “齐帮办”汇聚的合力,在合家店村结出丰硕的文明之果。五十年的坚持,换来的是土地的解放和观念的焕新。昔日废弃的砖窑场,蝶变为今日庄重典雅的祠堂,节约土地20余亩。更重要的是,“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理念深入人心。土地连片集约,大型农机得以在田间自由驰骋,农业现代化之路更加通畅。对村民而言,简办白事更显著减轻了经济负担,“死不起”的叹息在这里已成历史云烟。

  这方寸之间,安放着一个村庄对先人的敬重,更镌刻着合家店人五十年如一日对文明乡风的执着追寻。红白理事会的坚守、老党员的垂范、青年志愿者的创新,在这里汇聚成“齐帮办”的生动实践。它证明,最深刻的变革,源于最广泛的参与;最持久的文明,生于最朴素的共识。合家店村的方寸祠堂,正为齐鲁乡风文明的新篇,标注下一个五十年的起点。

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