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上的“饺子宴婚礼”:淄博高青民主街喜事新办吹新风

2025-06-23 12:22:31 来源:  作者: 张铃

  大众网记者 刘伯垚 淄博报道

  没有星级酒店的华灯璀璨,有的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的敞亮与温情;没有繁复冗长的仪式流程,有的是移风易俗倡议的真诚传递;没有鞭炮的硝烟弥漫,有的是邻里亲朋发自肺腑的掌声雷动。这,就是如今山东省高青县田镇街道民主街村新式婚礼的动人场景。在广场扎台办喜事,省下酒店礼堂开销,亲朋围坐分享喜悦,已成为村里近两年大力推行“喜事新办”、培育文明乡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齐帮办”聚力:共筑简约温馨的“新风礼堂”

  在淄博市“文明乡风一件事”齐帮办工作清单中,“引领喜事新办,抵制婚宴铺张浪费”是重要一环。民主街村以此为突破口,巧妙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这一公共空间,将“齐帮办”理念融入婚庆全过程,让不同群体成为文明新风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村“两委”与红白理事会:规则倡导与平台搭建者。

  村“两委”牵头,红白理事会具体操盘,制定了《民主街村喜事新办公约》,核心就是“简约、温馨、节约、文明”。他们不仅明确倡导抵制铺张浪费、合理控制宴席标准(如每桌费用指导价),更关键的是盘活了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将其打造成免费或低成本的“新风礼堂”。理事会成员老张说:“广场就是咱村民自己的‘宴会厅’,场地费省了,省下的可是实打实的钱。我们提前对接新人家庭,帮着规划场地、协调资源,确保流程既喜庆又符合新规。”

  党员志愿服务队:全程服务的“贴心管家”。

  党员成为喜事新办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服务者。正如党员崔红梅所言:“只要村里有婚礼在广场办,我们党员志愿服务队一定全程服务!”这支队伍分工明确:有的负责现场布置,用简单的红绸、灯笼营造喜庆氛围,摒弃奢华装饰;有的协调秩序,引导宾客;有的化身“后勤部长”,组织协调村民力量。“我们的村民特别暖心,”崔红梅补充道,“看到要办喜事,会主动腾出自家门口停车位方便新人家里摆放物品;妇女们更是齐上手,摘菜、和面、包饺子,热热闹闹像一家人。咱们就想让孩子办个既省钱又难忘的婚礼!” 这种集体协作的“饺子宴”模式,不仅大幅降低了婚宴成本,更营造了浓浓的邻里互助温情。

  全体村民:新风尚的自觉践行者与受益者。

  村民是“齐帮办”最广泛的基础。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和红白理事会持续宣传下,“喜事新办、抵制浪费”的理念深入人心。大家自觉遵守宴席标准,摒弃攀比心态。随礼讲情义而非排场,邻里乡亲随礼金额形成默契共识,大大减轻了人情负担。更重要的是,村民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和“共享成果”——腾车位、帮厨、包饺子,这些自发行为本身就是对新风的最大认同。村民李大爷感慨:“以前办场婚礼扒层皮,现在在广场办,街坊邻居都来帮忙,热闹又省钱,省下的钱给小两口过日子多好!”

  成效显现:看得见的节约与摸得着的温情

  “齐帮办”机制在民主街喜事新办领域的深耕细作,已结出丰硕果实:婚宴铺张浪费现象得到根本性扭转。依托广场场地和村民互助,婚宴成本显著下降,平均每桌费用较以往酒店宴席或大操大办时期下降显著。菜品数量合理,烟酒档次适度,避免了“盛宴”变“剩宴”。新人家庭普遍反映经济压力大大减轻。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举办的婚礼,少了商业化的疏离感,多了乡土人情的温度。村民共同参与筹备的“饺子宴”、“帮工潮”,成为婚礼最独特的记忆点,强化了社区认同感和凝聚力。婚礼从“家庭的事”变成了“大家的事”,邻里关系在协作中更加融洽。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真正成为服务群众、弘扬新风的“主阵地”。广场婚礼的模式被广泛接受和复制,利用率大幅提升。省下的真金白银,实实在在地落入了新人的口袋。不少新人家庭将节省的资金用于小家庭的启动资金、添置实用家电,或进行更有意义的投资,为婚后生活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一场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举行的简约婚礼,一碗碗由邻里乡亲亲手包制的暖心饺子,一次次党员村民自发伸出的援手……在高青县田镇街道民主街村,“喜事新办”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齐帮办”机制下,村“两委”、红白理事会定规则搭平台,党员先锋做服务树标杆,全体村民共参与齐受益的生动实践。他们用集体智慧和互助温情,有效抵制了婚宴铺张浪费,让婚礼回归了喜庆祝福的本质,更让文明乡风在“省钱、省心、省事”的实实在在获得感中,扎下了深根,焕发出持久生命力。民主街的探索,为淄博市“文明乡风一件事”清单中“引领喜事新办”提供了充满泥土芬芳和人情温度的鲜活样本。

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