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4 18:27:00 来源:鲁中晨报 我要评论
1916年1月22日,《民国日报》在上海创刊。
再次翻阅《民国日报》,不经意间发现在1919年10月17日第7版,有篇名为《山东新发生之笑死病》的报道,让人觉得这不像新闻,倒似乡间传言。该报道转载了当时名为《华北明星报》的内容,提及“山东西境发生一种奇怪危险之病。每日必死五六人。病人非但不觉痛苦,且得病即笑。”但是,其内容最后一句话却如是说“据闻济南至博山间小村镇,此病最为盛行云”,这种事竟然发生在90多年前的博山,顿觉不可思议。
翻阅《淄博市志》《博山区志》等书籍,记者虽并未发现更多关于该病的记载。但是,记者在翻阅书报史料的时候,却意外收获了很多有关博山的新闻报道。
从1916年至1928年十余年间,提及博山的报道,仅在《民国日报》就多达几十篇。其中,内容比较丰富的有六七篇,涉及博山玻璃、陶瓷、矿业及特殊地理位置等多个方面,报道内容相当广泛。那么,就让我们透过已泛黄的老报纸,在找寻中品味那时的新闻报道对博山这座老城那满满的记忆吧。
早年博山玻璃远销天津上海多地
“博山县产一宗白土,俗名乾子土。可作玻璃之用。较之山西交城江苏宿迁各县所产原料未逞多让……现该县各炉竭力提倡继续开办者已有十三家之多,最大炉房万盛义等三家,每日可出玻璃二百箱。其余炉房共出五百余箱。上海天津各商号皆来订购……将来制造巨额定能畅销各大埠云。”这些内容,来自1916年11月18日的《民国日报》,题目为《山东玻璃业之发达》,不难发现,其间重点介绍了当时博山玻璃业的发展程度,以及在全国的影响等。
1918年10月13日的《民国日报》又以《豫商欲办玻璃分公司》为题,再次提及了博山当时的玻璃业。“玻璃用途甚繁,均仰给外货。常年金钱外溢,为数甚巨。我国可制玻璃之矿产所在,多有华商发起组织。博山耀徐等公司设厂制造,只以工程师缺乏,制造不良,殊鲜成绩。以致产货于地不能抵制舶品,稍塞漏。”报道以发现在博山玻璃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要引以为戒,为此“现豫省绅商以彰德附近磁州沙河一带,地方此项矿产蕴蓄极富,居民以土法开采,制为小件,行销各处由来已久若。设厂开炼则获利必宏,现拟集股开办,特派张某来沪调查机器价值访问经验工师以便筹划进行。”提出了办玻璃厂需要人才和先进设备的办法,可以看出当时民族工业尽管受到外来倾销,自身仍努力发展的劲头。据《博山区志》记载,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有顾恩运筹集资,在六十亩圈(现柳杭山耐厂址)成立商官合办的玻璃公司,开始制作平板玻璃,后因资金不足停办。
1920年9月24日《民国日报》,以《博山之瓷业新发明》为题报道了博山烧制陶瓷的创新方法。“博山瓷货向为大宗。惜业是者多不学无术。泥守旧法鲜甚改良。近数年来始有稍稍研究者。于各项研究已有大进步。而茶壶茶碗尤为细致。瓷质与日货并无差异。唯红色尚未得法,而火力过强又时有破绽。日前,该县第一学校诸教员往山头庄各窑厂调查一切,拟就其缺点改良。……现该县学界同人欲租此项公司,谋振兴瓷业,借以抵制劣货而挽利权,于国计民生将来必有大裨益……”仔细读过,才发现这仅仅是个计划,并未真正实现。
但是,这种做法并非个案更非先例。《淄博市志》中写道,“戊戌变法”后,在维新派的推动下,为摆脱外国资本对山东陶瓷业的威胁和打击,1905年,山东巡抚批准山东省劝业道,拨库银二万辆,在博山下河兴办工艺传习所,以改良制瓷工艺技术,改观博山瓷器粗俗之貌,促进当地窑业复兴。经过试验,恢复了失传多年的茶叶末釉。在白瓷、才彩绘、烤花及陈设品的生产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该所经营管理腐败,连年亏损最后以倒闭而告终。但是,博山陶瓷业经此熏陶濡染,则有新的转机,1918年博山地区已恢复发展的窑厂达6 0余家。
博山盛名与本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密不可分
博山城区处胶济铁路淄八支线中转站,历为鲁中山区重要城镇之一。其工业早期以煤炭、陶瓷、琉璃三种手工行业为主。尤其是到了清代,博山的煤、陶、琉璃业有了新的发展,开始形成博山三大支柱工业。博山的“瓷城”、“琉璃乡”之称即来源于此。究其根源,博山的手工艺制造业发达,与本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密不可分。
《淄博市志》记载,博山区的矿产资源主要是非金属,其次是金属,还有一些稀有金属。其中,1983年探明煤炭储量1400万吨,可开采量700万吨,主要分布在八陡、福山、夏家庄等多地,年生产60万吨左右。铁矿石分褐铁矿与磁铁矿两种,地质储量69.5万吨,分布在源泉、域城等多个乡镇。
《民国日报》同样于1919年2月13日刊登了《博山发现绝富金矿》的文章,报道了博山发现金矿的事情。“博山西南邱郭伦山,距城约八里许。土皆赤色。以水淘之,恒得金沙。惜该县无人提倡开采。致使良好利源,委弃于地。近有唐山路矿学校毕业生刘得芳,前往勘验,金质极多,矿苗亦旺。拟召集股本开采。昨日具禀财产咐送矿园,及公费请求立案云。”不过,在《博山区志》记载的20种矿产名称中,并未发现金矿的影子。
此外,博山的煤炭开采是很早的,唐朝就有开发,曾发现唐代古煤井遗址5处。从宋代开始,采煤规模越来越大,采出的煤除供应生活之用外,还供应陶瓷、冶铁工业之用。到了元代,封建统治者曾厉禁民间开矿,只许官府采掘。明初,矿业一度听民自由开采,官府在矿地抽收课税,但不久又被封禁起来。清朝初年,对矿冶之地又严禁开采。康熙年间放松了一些限制,直到1740年(乾隆五年),开始允许山东省产煤之地听民自行开采,规定每窑立一窑主,领贴办税。此后,博山的民间采煤逐步兴盛起来。曾有数据显示,博山地区的古煤井达723个。
1927年11月29日的《民国日报》刊登了一则博山煤商闹事抗税的事件。“煤商二百余家结合同盟。山东矿政公署于本月17日调查博山及大昆仑地煤矿,实行征收煤矿特捐。淄川鲁大公司首先反对,即用电话转告博山各煤商,并令所有矿停止出货,博山煤商二百余家结合同盟。”
其实,煤商是伴随民营资本煤矿出现的。煤商自古有之,煤商开设煤号、煤栈。1875年(清光绪元年),博山有合兴东和庆祥两家煤号,到1898年增至10家。1904年胶济铁路张博支线通车后,在火车站附近开设煤号、煤栈者骤增。1913年有33家,1930年发展到230家。
日本人廉价收购煤炭掠夺博山之心现报端
1919年9月28日的《民国日报》,这样说:“博山为山东重要繁华之区。工商发达,物产丰富。胶济铁路由张店特设支线。当日德人建修此路,即怀觊觎博山之心。日人自强掳青岛及胶济铁路后,即在该处肆意经营。汉奸浪人络绎不绝,彼政府切利用之辅助之实行殖民政策。其经营该处之手段。不外势迫及其利诱两种,该县知事从未得一干练之员,各界绅士又无抵御外人之方。以故五年以来,日人势力大为扩张。巳成牢不可破之势。计最近调查,日人在该地住居者已有百余之多。而游行日商其数尚无统计。兹就日人在该地经营之事实列述如下,亦可见日人在山东之扩张势力之班一矣。一垄断实业。日人到博后首先着手经营者为矿业。其初先从包卖煤炭入手……”
根据《淄博市志》记载,自1914年日本侵略者侵占山东铁路矿山后,开始进行经济掠夺,日商以廉价收买煤炭作商业之经营致富。到1917年以致不少经营者进入矿区,竞相进行煤炭开采,由日本人预付资金收买煤炭或与日人订立合约,当时博山一带矿井满布,几无隙地,宝贵资源遭到掠夺式开采。
作者:马斌 张莹 王文奇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