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视角下淄博市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业发展研究

2025-05-08 15:23:00 来源: 市场调查信息 作者: 刘海丽

  编者按:

  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不断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淄博市积极响应号召,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特别是2022年以来,组织开展了全市社科规划研究工作,推出了一批兼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研究作品。为充分展示淄博市社科规划研究工作的丰硕成果,激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奋发有为、再创佳绩,特选取部分优秀研究成果予以刊登。

  产业融合视角下淄博市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业发展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工作和生活压力也与日俱增,为了缓解压力,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旅游休闲活动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然而,景区景点照搬、模仿或抄袭现象却时有发生,同质化严重。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景区观光游业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游客的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消费需求,逐渐为旅游消费者所厌倦,人们转而钟情于文化元素体验感佳、互动性更足、精致的、个性化的创新性旅游产品,旅游业面临优化升级发展的挑战。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内涵新颖、文旅文创融合的文化创意旅游新业态日益为广大旅游者所推崇,成为旅游业优化升级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的新增长点,拓展了旅游业发展空间,能很好的解决上述矛盾。

  淄博市以赓续千年的“北方瓷都”闻名于世,独具成熟特色的陶瓷文化和历史成为发展旅游业的特色和亮点,淄博鲁中山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景观,再加上烧烤等美食文化的火爆出圈儿,更推动了淄博市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然而,面对当前竞争异常激烈的旅游市场环境,淄博市统筹整合并推进旅游资源利用的力度不足,与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发展定位和目标还有相当距离。为此,淄博市正在积极探索陶瓷文化旅游和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新业态——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业的发展,但就目前的融合发展总体状况来看,还存在融合程度不高、地标式旅游仍占优势、双向互动互助的动态陶瓷文化创意体验项目少且体验度偏低、产业链广度和深度存在欠缺、融合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因此对陶瓷文化旅游和创意产业相互融合发展进行探索和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它们彼此的优势,将会改善和提升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激发淄博文化旅游市场的潜力和活力,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同时,本研究以淄博市为地域背景,立足产业融合发展实际,研究成果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对国内其他陶瓷城市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来说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在全省上下正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有利时机,淄博市要抓住机遇,加大陶瓷文化旅游和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创新力度,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旅游,共品泱泱齐风,共建活力淄博。

  然而,如何将陶瓷文化创意与陶瓷旅游活动进行融合,发展成为一体化的陶瓷文化创意旅游,并使其能开发出体验性、参与性、互动性、休闲性强的旅游产品,适应当下国内多数游客的多元化、个性化旅游需求,这是值得我们深入、全面地去研究和论证的问题。鉴于此,本课题研究对淄博市陶瓷文创和陶瓷文旅经济活动现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重点对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探究推进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课题首先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对陶瓷文化旅游、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产业融合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产业融合、产业链等理论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立足淄博市当地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指出淄博市文化旅游业和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淄博市发展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业的重要现实意义、特色和优势进行全面的分析,最后从完善产业融合政策体系、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吃住行游购娱功能需求满足、体制机制构建、资金政策支撑体系构建等方面为推进淄博市陶瓷文创产业和陶瓷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为淄博市陶瓷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规划和策略的制定提供一点思路,以期探索淄博市以陶瓷文化创意为主题、以旅游+为主线的旅游开发途径,壮大文旅产业集群,以期传承和弘扬陶瓷文化精神,提升淄博陶瓷品牌价值和文化辉煌,为实现淄博市文化旅游业的优化升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

  淄博市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还存在总体规划相对滞后、综合竞争力偏弱、文化旅游产品营销水平较低等问题,致使淄博市文化旅游业发展面临着拓展文旅跨界融合新业态的选择;而加速推进陶瓷文旅与陶瓷创意的多渠道融合,发展陶瓷文化创意旅游这个特色化、差异化、精品化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

  本课题选择淄博市为地域背景,研究产业融合视角下淄博市陶瓷文化旅游业和陶瓷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即发展陶瓷文化创意旅游的意义、优势和对策建议等,时逢全市上下正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有利时机,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指出淄博市文化旅游业和陶瓷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后对淄博市发展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业的重要现实意义、特色和优势进行全面的分析,最后尝试提出淄博市陶瓷文化旅游与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具体对策建议,以期宣传弘扬陶瓷文化精神,重塑文化品牌形象,打造文旅产业集群,为实现淄博市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文化创意产业及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综述

  (1)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综述

  文化创意产业一般简称创意产业,是起源于英国的一个概念,最早于2002年翻译成中文,自2003开始频频见诸媒体和各级政府官员的报告中。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小组在《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如下定义:“源于个人的才华、创新创造能力、技术和技能,借助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创造财富并增大吸纳就业潜力的产业”[1]。美国大学教授理查德.凯夫斯(2004)则认为创意产业是“提供给我们宽泛地与文化、艺术或仅仅是娱乐价值相联系的产业和服务”[2]。

  目前在国内,因为其本身具有的低碳环保、产品附加值高、创造财富和扩大就业等特性,使得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中国知网中能搜索到近万篇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篇名的文章。2006年王缉慈教授认为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原材料的产业,它的发展来自人的创造力以及与技术、经济、文化的交融[3]。2008年李世忠教授提出创意产业是指通过创意者的智慧、技艺和天赋,用科技与艺术对文化资源加以创造、重构和提升,并融合其他产业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类各层次需求的产业[4];张振鹏教授于2008年研究了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并提出了对策建议[5]……2012年叶晖研究并提出了辽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路及对策[6];梅红霞教授 2011年在分析淄博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快其发展的对策建议[7]。总而言之,文化创意产业是依靠并发挥创意者的智慧与创意,凭借现代化手段,创意性地开发利用并提升文化资源,创造出高技术、高文化创意附加值的文创产品的朝阳产业。

  (2)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综述

  国内对于陶瓷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嵌入对接方面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对我国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理论先导的作用,也对我们此次研究探讨淄博市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途径起到了启发和指导作用。截至本报告截稿,学界以“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为篇名的研究文献,在中国知网仅能搜索到302篇,但这些文章研究绝大多数都是以景德镇为地域背景,研究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建议、产业体系构建、发展路径、发展策略等。如黄勇、刘春瑾等(2008)[8]从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实际出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构建了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体系;余炳才、徐华等(2009)[9]从更新思想观念、选择性培育和壮大企业规模、整合陶瓷产业资源、解决资金难题、制定制度吸引陶瓷类的人才五个方面提出了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黄勇、邱 婷等(2010)[10]在分析与评价景德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产业基础和条件的前提下,提出了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可行路径;计镇华、陈相明(2011)[11]指出了制约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从革新发展理念和培育产业体系两方面构建了发展策略。而对同是中国瓷都之一的淄博市的研究则存在着短板,知网搜索仅有一篇文章,这与景德镇历史形成的官窑地位是密不可分的。虽然淄博市在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与景德镇存在许多的同质性,但是淄博陶瓷特别是建陶长期以来给人留下的低质低端、贴牌代工生产为主的印象也造成了较大的异质性。淄博市在国内的知名度远低于景德镇,这与其当代国窑的地位是不相称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淄博陶瓷是“给他人做嫁衣裳”的原因,而改变这种独特的现状,加强融合,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正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初衷之一。

  1.2.2 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在国外,“cultural tourism”、heritage tourism”、“ culture tourism”、等词都是用于“文化旅游”的称谓。由于文化旅游业起源早,发展迅猛,所以西方,特别是欧洲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文化旅游这一非常热门的概念,到20世纪8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不同研究者对文化旅游的定义也表现出如下不同的观点:

  第一,难以抓住本质特性,泛化“文化旅游”概念的观点。如美国资深旅游专家罗伯特•麦金托什的观点是:文化旅游就是游客在目的地参与各种旅游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获悉该地人们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思想状况等的旅游类型;[12]再如,1985年,世界旅游组织从游客获取对象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化旅游是人们为达到提高个人文化修养、丰富知识和经历、创造机遇等各种目的,而进行的参与节日庆典、体验民俗文化、参观名胜古迹、观看文娱演出等所有活动的总称。

  第二,窄化“文化旅游”概念,将其限定为寻求特殊文化的特殊人群的行为,与大众旅游者和大众文化割裂开来的观点。如“文化旅游就是为满足人的基本文化需求而开展的诸如节庆游、民俗和艺术游、名胜古迹游、表演艺术游、研学游及宗教旅游等”[13],这同样也是世界旅游组织1985年给出的定义,是狭义上定义文化旅游概念的代表;再如,1994年,澳大利亚学者赖辛格(Reisinger,Y)站在游客的视角给出的概念是:热衷于文化体验的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进行的全部旅游活动。[14]

  第三,对文化旅游的概念既不泛化也不窄化,趋向于中性的观点。如欧洲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ATLAS)1991年参照其他相关定义,从抽象和表象两方面慎重制定出文化旅游的两个新定义:文化旅游是人们离开经常的居住地,单纯为满足自身的文化需要而趋向文化景观以获取新的信息与体验的一种行为,无其他目的;人们为了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而离开常住地,前往历史遗迹、文艺演出、节庆风俗等文化吸引物所在地的所有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15]

  (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文化旅游研究始于1987年,旅游经济和管理专家魏小安首次提到文化旅游一词,但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之后的研究中,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定义文化旅游的概念,总体分四类:

  第一,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产品。如蒙吉军、崔凤军在其2001年发表的文章“北京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中就提到,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企业(在我国主要指各类旅行社)为游客开发设计的以对旅游目的地的某一种或多种文化进行考察、学习和研究的旅游产品,如文物古迹旅游、民俗节庆旅游、茶文化旅游、美食旅游等。[16]

  第二,文化旅游是意识观念、是一种方式。有专家提出文化旅游既是旅游经营管理方在策划、研发旅游产品过程中的所体现出的创新性思路,也是旅游主体的一种旅游方式、旅游意识。

  第三,文化旅游属于旅游活动的一个特殊形式。如郭鲁芳(1999)认为文化旅游是游客以得到旅游目的地历史文化底蕴体验和获取知识为目的的一种新兴旅游活动形式;再如,郭郁成在其著作《新概念旅游开发》中也把文化旅游视为在文化旅游资源的支撑下,游客对旅游地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进行考察、学习、交流的活动。[17]

  第四,所有旅游活动都是文化旅游。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文化旅游就是旅游,旅游就是文化旅游,二者是不可分的,任何旅游活动中都含有文化的成分,不能独立定义文化旅游,但强调文化能锦上添花,起到更好地激发旅游动机和提升旅游质量的作用。此外,有的学者还提出旅游活动本身就是文化旅游,因为旅游活动就是为游客提供满足其文化娱乐需求的各种旅游产品,在活动过程中新文化又会被创生出来。[18]

  1.2.3 陶瓷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陶瓷文化旅游,就是依托旅游目的地的陶瓷文化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感受独特的陶瓷文化魅力,获得火与土结合的美的享受和陶瓷历史文化的熏陶。陶瓷文化旅游研究基本都是以各陶瓷产地(景德镇、佛山、潮州、德化等)为地域背景,研究陶瓷文化旅游的开发原则、开发途径和发展对策等,其中以瓷都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发展为对象的研究是最早、最多、最成熟的。

  2009年,舒光美在分析景德镇、佛山、德化陶瓷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陶瓷文化旅游开发的三大原则和三大内容。[19]同年,李莉、吴雁彬发表文章“潮州陶瓷文化旅游开发探析”,对潮州市发展陶瓷文化旅游的优劣势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从树立发展观、深挖内涵整合资源、提升品牌、加强跨市合作、培养人才、做强商品等六个方面提出开发的具体对策。[20]胡娟等在2010年对陶瓷文化和陶瓷文化旅游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对陶瓷文化旅游的兴起和我国南北各陶瓷产区景观的开发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存在的三个问题,进而从旅游形象打造、政策市场、合作和人才等三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最后预测了陶瓷文化旅游的未来走向。陈俊、于保春、刘萱2013年先对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陶瓷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然后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制约因素,最后提出加强整体规划、开发旅游市场、加大资金和人才投入三个方面的发展建议。[21]

  1.2.4 旅游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及创意旅游研究综述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产业融合的深入,关于创意产业如何与文化旅游业进行融合的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他们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对两个产业融合的机制、动力、演进方式、策略路径等开展了深入探究,为二者融合的新业态创意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借鉴参考。如杨颖(2006)从内涵、内部价值流动方向、知识属性等六个方面对两大产业进行全面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二者具有可融合性的结论,然后从创意与旅游资源结合、与旅游运营模式结合、创意园区景区化三个方面提出融合的途径,最后论述了融合发展对彼此的重要意义;[22]梁强、罗永泰(2009)提出二者的融合就是在创意产业思维和发展模式指导下,对旅游业进行资源重整、产品创新、产业链提升和再造,进而指出融合发展的意义、途径,最后提出天津市加快两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23]吴志婷(2015)分析提出景德镇文化创意产业与地方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融合发展对策。[24]徐茜(2015)以成都市为例,分析指出两大产业融合现状和制约因素,并从顶层规划设计、政策保障、要素融合、平台构建、产品创新等五个方面探究了融合发展的路径。[25]邹芸(2017)以成都为地域背景,分析各自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融合发展的五大路径和三大模式。[26]李佳诺(2021)分析了两产业融合的经济背景、原因、基础、机制、模式,并对广州市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实践现状进行案例分析,最后提出普适性的对策建议。[27]

  1.2.5 创意旅游研究综述

  创意旅游就是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而产生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有别于传统观光旅游,是现今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引起众多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国际旅游联合会、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欧洲旅行委员会等,以及众多专家学者的持续广泛关注。

  (1)国外研究综述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西方学者对创意旅游的研究始于20年前。来自新西兰的格雷·理查德和克里斯宾·雷蒙德两位学者,于2000年提出全新概念——创意旅游,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世界旅游组织的关注,他们从旅游主体的角度对创意旅游的概念进行了首次定义,认为创意旅游是指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中主动、积极地去感知、学习、体验旅游地的各种文化,从而激发头脑中的创意灵感和潜质,对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氛围更好地去感受的一种旅游形式。[28]2003年,新西兰旅游局(CTNZ)提出创意旅游是能够借助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而实现对旅游地文化的原始性和真实性更深入了解的一种旅游形式,具有可持续性。200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则指出,作为一种旅游活动,创意旅游是参与式、沉浸体验式、互动式的,通过互动参与和体验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不同地域的独特文化,从而加强与当地人们的交往、交流,对该地特色文化的“活化”与传播出一份力。

  (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的研究起步稍晚。冯学钢、于秋阳(2006)在对创意产业、旅游创意产业内涵和特征分析阐释的基础上,提出四类特色创意产业对旅游业态多样化的催生和促进,论述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五大途径、四大对策。[29]2007年,国内学者厉无畏等给出了创意旅游的定义,认为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旅游目的地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这种前提下,创意旅游应运而生,它就是利用创意产业的创意性思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运营模式对旅游资源重新组合,研发新的旅游产品,完善和提升优质产业链,最终构建的全新的旅游产业体系[30]。周钧和冯学刚(2008)则认为创意旅游是旅游主体在积极与旅游目的地的创意互动过程中,获得知识或技能,激发创意的潜质和能力,最终打造属于旅游者自身专属旅游体验的一类旅游产品[31]。原勃、张新蓉(2008)对国内外创意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最后提出创意旅游发展的互动关联新模式,即在传统意义的文化旅游基础上,投入创意资本,在创意活动过程中,不断提高旅游者的创意意识和技能,实现旅游者自我提升的目的。[32]2014年,尹贻梅从两个角度定义创意旅游,其一,创意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创新创意有关的活动,如参与陶瓷产品的设计与创意;其二,创意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积极创设的包含环境和氛围的创意背景中所开展的各种旅游活动,如到陶瓷文创园、古窑遗址参观。[33]

  在对创意旅游的概念内涵加以界定的同时,国内外学者们也选择具体地域,研究创意旅游发展的路径、模式、对策建议等。2003年,Richards在深入分析创意旅游价值的基础上,总结出其发展模式[34]。厉无畏、王慧敏等(2008)选择上海市为研究对象,提出上海市创意旅游发展的产业、空间、价值、主题四维链构建新思路,同时也提出了在管理体制创新和政策支持方面的建议。[35]张玉蓉、张玉玲(2012)界定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概念及特征,并以重庆为地域背景,分析其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发展概况、基本特征、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涵盖政府扶持、创意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培训、市场体系健全完善在内的四大发展路径。[36]李方方、洪霞芳(2012)分析了南昌市发展创意旅游业的推拉动力机制,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实现途径。[37]倪珊珊、沈淇(2019)选择潮州古城区为地域背景,总结分析其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业的优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38]徐秀平、胡孝平等(2017)分析了苏州市文化创意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引导形象定位、引进人才营造氛围、错位发展提升竞争力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39]

  实践层面,一直以来,新西兰、英、美、意、匈、澳、日、韩、南非等从本国国情出发,大力推进文旅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如新西兰对“创意旅游”率先实践,表现在大量艺术家创意工作室在尼尔森、惠灵顿等地区的聚集,以及吸引游客对当地富有特色的传统工艺进行学习的创意课堂的开设;再如法国推出温馨浪漫的“寻香之旅”,加拿大的原生态“野郊之旅”,中国的“印象系列”、“千古情系列”、“山水盛典系列、“又见系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旅游演艺文化盛宴以及各具特色的主题公园,众多创意旅游新产品百花齐放。

  1.2.6 陶瓷文化创意旅游研究进展

  国内对陶瓷文化旅游与陶瓷文创融合发展的研究也已经起步,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2012年,吕艳伟、郑耀星对创意旅游及其与文化旅游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陶瓷文化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发展模式。[40]何裕宁、邱其霖(2015)指出陶瓷文化旅游业与陶瓷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对于景德镇经济发展的意义,还从四个方面提出二者融合发展的道路[41];刘琳琳(2020)在“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一文中分析了陶瓷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

  总之,目前在国内,有关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中国知网中能搜索到 208篇以“文化创意旅游”为篇名的文章,其中以“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为篇名的文章有5篇,以“旅游业与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为主题的文章有4篇,且均呈增长趋势。

  综上所述,本领域的研究整体状况如下:

  第一,旅游业与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研究亟需深入和系统化,实践上还需要继续加以探索。

  第二,以淄博市为地域背景的以“陶瓷文化旅游”、“旅游业与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为主题的研究还是空白,仅能搜到114篇以淄博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文章。所以,在产业融合视角下,本课题以淄博市为地域背景,研究陶瓷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地域性和创新性。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淄博市正在积极探索旅游和陶瓷文创融合的新业态——陶瓷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但就目前的融合发展总体状况来看,还存在融合程度不高、地标式旅游仍占优势、陶瓷文化体验项目少且体验度偏低、产业链广度和深度存在欠缺、融合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在全省上下正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有利时机,淄博市要抓住机遇,加大文化旅游和陶瓷文创产业的融合创新力度,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旅游,共品泱泱齐风,共建活力淄博。

  本课题首先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比较,全面回顾当前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研究现状,提出本课题的背景、目的和研究意义;其次,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对文化旅游、创意旅游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产业融合理论、产业链理论、旅游新业态理论等进行阐释。

  然后文献和调查相结合,对淄博市陶瓷文化旅游业、陶瓷文创产业以及二者的融合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通过考察一方面核实资料内容,另一方面要综合调查陶瓷文创旅游产业发展的产业环境和优势。接着,结合淄博市实际,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经济,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要求角度来探讨淄博市发展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最后,本课题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借鉴国内其他城市陶瓷文创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归纳研究提出淄博市陶瓷文化旅游与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具体对策建议,以期宣传弘扬陶瓷文化精神,重塑文化品牌形象,打造文旅产业集群,为实现淄博市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3.2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全面回顾当前国内外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研究现状,提出本课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比较分析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对文化旅游、创意旅游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产业融合理论、旅游新业态理论等进行阐释。

  调查研究法: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对淄博市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形成全面深入的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综合调研淄博市陶瓷文创旅游产业发展的产业环境和优势。

  2 陶瓷文化创意旅游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理论运用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界定

  (1)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界定

  文化创意产业一般简称创意产业,1998年在《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英国学术界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源于个人的才华、创新创造能力、技术和技能,借助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创造财富并增大吸纳就业潜力的产业”[1]。美国大学教授理查德.凯夫斯(2004)则认为创意产业是“凡是能给人们提供有关于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或单纯娱乐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2]。2006年王缉慈教授认为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原材料的产业,它的发展来自人的创造力以及与技术、经济、文化的交融[3]。2008年李世忠教授提出创意产业是指依赖创意者的才智、技艺和天分,借助科技与艺术来发掘创造、整合重构和提升文化资源,并多元融合其他产业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类各层次需求的产业[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是凭借创意主体的才华、精湛技艺和独特天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挖掘和重构传统文化“软实力”,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行知识产权产业化开发,研发高技术含量、高文化附加值的创意产品,带来财富、创造效益并增加就业机会的产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开创性的提出新思维、新想法、新方法、新手段的创意和创造能力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所在。

  综上所述,文化创意产业是这些年来在世界各地快速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一个知识密集型的朝阳产业,它以创造力为核心,以创造、创新、创作为基本手段,依靠个人或团队的力量把某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与科技和创意设计相融合,并进行产业化开发、营销知识产权。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一是具有非常强的创新性,创意、创作、创新都是基于创造力的,是无法复制的,这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命力所在;二是具有很强的融合性,所有的创意产业可以说都是文化与科技在各个层面上深度交流融合的产物。文化创意产业及其产品,是融合多个学科、多样性的文化、多种知识和技术的相互融合交流的产物,这种融合性较其他任何产业更强;三是高附加值性,融入了文化元素的创意产品,其本身的价值及衍生的附加价值都很高;四是渗透性和辐射性,强融合性的文创产业,既是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又能向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进行广泛的辐射和渗透,进而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和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方式,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升级发展和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上述分析可知,文化创意产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创意”,它最关键的就是靠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创新创意思维,把文化融入产品设计中,激发出文化的魅力,赢得广大消费者青睐,为文创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因为产品中文化创意含量的逐步提高,会极大增强产品的赢利能力,从而带来产业价值的大幅增长,同时能卓有成效地降低劳动强度、节能降耗和改善环境。所以,文化创意产业属于一种新兴产业,它所孕育生产出的文创产品在实质上拥有科技含量高、原创性强、文化含量高、流通性强的优势,是消耗低、排放少、效益高的环保低碳产业。这与新动能具有的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的特征是高度一致的,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路径。

  (2)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界定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在国内各大瓷都兴起的一个绿色低碳产业,它立足传统陶瓷产业,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可以说是以陶瓷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业。陶瓷文化,就是在陶瓷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有文化艺术含量的陶瓷产品等物质财富和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定式等精神财富的总和。淄博市陶瓷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齐鲁地域文化特色,这表现在当地人们的民居建筑、日用器具、饰品、娱乐等方面都和淄博陶瓷艺术有着难解的渊源。到底该如何定义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呢?2010年,齐皓教授认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是以陶瓷文化资源为载体,凭借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作和营销各环节系列创意活动的开展,为产品价值赋能增值的灵活性、适应性强的产业,拥有高附加值、高超创意、强流通性的特点,属于绿色低碳产业[42]。

  综合专家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解和界定,我们也得出以下共同的认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就是依托丰富多彩的陶瓷文化,以陶瓷自然资源和条件为载体,通过一系列创意活动的开展,把文化、创意融入陶瓷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价值的柔性产业,属于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绿色低碳产业。文化创意已成为陶瓷产业内涵发展的迫切需求,陶瓷产业固有的特点使得它天然的就和文化创意产业存在良性互动,因为陶瓷产品很特殊,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双重属性,它既可以作为日用品,同时也可作为艺术品,这不仅体现在艺术瓷的源远流长,在拍卖、收藏市场上的持续火爆上,而且体现在它的创意含金量上,文化创意能使产品的附加值大幅提高,产品价值因此而得到升华。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就是现代陶瓷科技与以陶瓷为主的区域、地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属于特殊的文化创意产业,同时也是现代陶瓷产业中独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陶瓷产业,一是采用自动化、微电子、信息等现代制造技术进行生产,挖掘产品新价值、新功能、新用途的产业,如建筑陶瓷、卫浴陶瓷、工艺陶瓷、美术陶瓷等;二是高性能新型陶瓷,主要包括和功能陶瓷(也称电子陶瓷)、生物陶瓷、结构陶瓷(也称工程陶瓷)三大类,也可拓展到陶瓷粉体、陶瓷纤维、陶瓷薄膜、 陶瓷基复合材料等;三是与陶瓷产业相关的原料、装备、创意、服务等产业。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将加快传统陶瓷产业向现代陶瓷产业转型的步伐,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

  2.1.2 陶瓷文化创意旅游相关概念界定

  (1)文化旅游

  综合文化旅游的国内外研究,我们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要而到旅游目的地进行的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旅游对象的旅游活动。旅行社会提供相应的文化旅游产品供游客选择,游客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自己设计出文化旅游线路,自驾或包车前往。

  (2)文化创意旅游

  文化创意旅游是文化旅游业与创意产业有机融合的结果,相互融合也即为了适应产业经济增长而发生的产业彼此渗透、优势互补、互惠共赢,进而产业边界模糊、收缩甚至或消失。从产业价值链角度分析,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是两产业之间价值链的融合或延伸,最后整合而成涵盖两大产业核心价值的新价值链。文化旅游业可以满足旅游者观赏和文化休闲娱乐需求,而创意产业则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有密切的联系,具体就是用体验的创意思维为旅游者创造出层次丰富而深刻的旅游体验产品、用体验的创意思维强化旅游营销。创意旅游产品非常受游客青睐,因为相较传统旅游产品,它更注重体验性,通过游客体验激发他们心灵深处隐藏的文化意识,进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激发旅游消费热情和欲望;旅游企业转换传统营销思考方式,采用体验营销策略,变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为创意旅游产品体验的策划者,以旅游者感官、情感、思考等精神和心理方面的诉求为核心基础,设计开发旅游产品,引发游客的购买行为,而产品购买者通过实际的体验和经历又会带动身边的人去购买,进一步带动创意旅游产品的发展。融合的文化旅游和创意产业,既促使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和延伸发展,并实现增值和增殖,又拓伸旅游空间链,使其跨越产业边界甚至行政区边界发展。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文化创意旅游是在文化旅游的基础上加上创意,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挖掘并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营造旅游环境、强化旅游营销、锻造全新优质的旅游产业链。文化创意旅游是一种比文化旅游层次更高、更加注重旅游者的互动体验、参与和创造的旅游形式,表现为旅游者到旅游目的地感受当地文化、参与文化体验,并与当地居民互助互动、与相关产业互动,共同开发分享创造潜能等的一系列文化活动。

  (3)陶瓷文化创意旅游

  陶瓷文化创意旅游就是以陶瓷文化为灵魂,以创意创新为动能的旅游产业,它以陶瓷文化旅游业为基础,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深挖陶瓷文化旅游资源、创新陶瓷文化旅游产品、锻造陶瓷文化旅游产业链。其内涵有个性化需求、富有创造力的旅游者超越单纯的观光和度假层面而进行参与性、真实体验性和深度游览性的旅游。他们深入旅游目的地陶瓷体验基地、陶瓷创意基地,或置身于诸如拉坯、泥条盘筑、泥塑、素坯彩绘、瓷上绘画、刻瓷、锔瓷、创意鉴赏等陶瓷创意体验活动,或欣赏陶瓷动漫、瓷乐表演、瓷窑生产性表演、传统手工制瓷技艺表演等深入感受陶瓷文化。

  2.2 理论基础

  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业是陶瓷文化旅游业与陶瓷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因此,产业融合理论是本文核心理论基础;同时,这一融合过程实质上也是两个产业的产业链进行解构、重组、融合和延伸的一个过程,所以,产业链理论也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产业融合最早是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引发的计算机、广播电视、通信、印刷等信息通讯领域的实业企业间的相互交叉,这些产业间原本激烈竞争,却因竞争而合作,原有产业的产品特征、市场需求发生改变,各产业实体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随之改变,最终各产业间边界趋向于萎缩甚至消失,新业态新兴信息通信业形成,这种经济现象被学术界称之为产业融合。

  (1)国外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197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尼古路庞特用相互交叉重叠进而趋于融合的三个圆圈对计算机业、出版印刷业、广播电影业三个信息通讯领域的实业企业间技术融合的模型进行描述,指出三圆交叉重叠处是发展最快的创新领域。[43],自此,学术界开始研究产业融合理论。之后,鲜少有研究成果出现。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产业融合研究迎来高潮,成果纷呈。从产业间相互渗透、产业边界融合、产品融合到市场融合、制度融合,研究内容从原本的信息通讯领域扩展到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相关行业,研究越来越广泛而深入。欧盟委员会1997年的“绿皮书”(Green Paper)中提出产业融合是三个角度的融合,即网络技术平台、市场和产业联盟与合并三个角度的融合”[44]美国学者格利斯坦(Greensiet)和卡恩(Khanna)(1997)则把产业融合的含义界定为“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引起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45]日本学者植草益(2001)提出产业融合是由于技术革新和政府管制宽松化,使得产业或行业企业间寻求新的合作,原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最终结果是产业边界渐趋模糊化,甚至于需要重新进行产业的划分。[46]

  (2)国内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中,卢东斌(2001)强调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向传统产业的“嵌入式”渗透,使得两个或多个产业融合为一体,逐步成为新产业。[47]厉无畏(2002)则认为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之间或者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通过高新技术作为手段和方式的渗透、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产业内部的重组和整合等方式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清晰的产业边界渐趋模糊化,最终形成新业态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48]马健(2002)从内外因角度出发把产业融合的内涵概括为:由于技术革新和政府经济性管制的放松,最早发生的是在产业边界和交织处的技术融台,以此为前提,相继或同时发生产品和市场的融合,产业间企业竞争合作关系得以加强,最终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49]

  尽管国内外学术界从不同角度理解并定义产业融合,但本质上却有共同之处:第一,产业之间虽是独立的,但却也是相互关联的,这是走向融合的前提条件;第二,产业融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技术的革新、管理的创新、经济管制的放松、产业壁垒弱化等等;第三,产业融合形成产业新业态或新产业,加快了原有产业的优化转型升级,有利于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2.2 产业融合的意义

  (1)产业融合的涵义

  综合各种观点,从更广泛的视野看,产业融合是指由于内在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外部放松管制等动因,两个或多个相互独立而又有关联性的产业间,突破清晰的技术、业务、组织和市场等方面的产业边界,使之变得不再重要,最终形成融合型新业态和产业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两产业产业链间的分解、重构、融合与延伸的过程。

  (2)产业融合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产业融合对于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高质量快速发展意义重大。首先,产业融合使得传统产业间资源重新整合利用,提升传统产业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成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心动力。其次,对于产业融合的微观基础和主体——大中小微各级企业来说,产业融合有利于壮大其规模,实现其长远发展。产业间技术、产品和市场的融合,将给企业经济增长带来更多的机会,培育出新的增长点,提高企业的所得和效率,同时为了适应新增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也会随之得到提升。总之,产业融合包含非常广泛的创新含义,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创新发展的新思路,而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克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关键,因此,要深入理解并把握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有效地促进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3 淄博市发展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意义和优势

  文化创意旅游是文化旅游和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附加值高、可持续发展性强,既能直接奉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发展质量发挥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便是陶瓷文化旅游和陶瓷创意产业这两个分属于不同领域、内涵特征、发展模式和路径各不相同的产业,借助“陶瓷”这个结合点和纽带串联、有机融合发展而成的新业态。而发展陶瓷文化创意旅游既是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有利于促进陶瓷创意产业的发展,更是身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淄博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然选择。

  3.1 发展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重要现实意义

  3.1.1 有利于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价值,是淄博传统旅游产业向目标定位为知识经济、文化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和低碳经济的21世纪新型旅游业发展的高质量转型升级,是从根本上破除思维定势、打破传统观念禁锢,对旅游进行深层次开发,实现地区经济增长和文化增值,解决传统观光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提升淄博市整体旅游形象的一种旅游新业态。

  因此,通过陶瓷文化旅游产业和陶瓷创意产业的融合创新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开创多业态产业融合新路径,对推进淄博旅游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发展意义非凡,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包含陶瓷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淄博经济再上新台阶。

  3.1.2 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传播陶瓷文化和陶瓷制品

  淄博市陶瓷文化底蕴丰厚、造瓷技术高超、古窑炉历史遗存丰富、刻瓷艺术独具魅力,这是淄博陶瓷产业发展的优势,然而,淄博市的陶瓷行业资源枯竭难题、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瓶颈都有待破解,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挑战;与此同时,淄博市也有着陶瓷文旅文创融合推进的新机遇。机遇和挑战并存,淄博市加快陶瓷文化旅游与陶瓷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陶瓷文化创意旅游是一种适宜的尝试,能够减少旅游开发中造成的资源破坏与浪费,突出陶瓷文化特色,体现陶瓷产业优势,有利于促进淄博市陶瓷文化的传承保护、价值提升和陶瓷制品向外界的传播,让世人了解淄博、了解陶瓷。

  此外,作为陶瓷旅游业与陶瓷创意产业融合而成的新型旅游业态,它能满足旅游消费者学习和体验特色文化、增长才智、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艺术修养、培养审美修养等多元化的需求。

  3.1.3 有助于推动淄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陶瓷文化旅游业和陶瓷产业是淄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对于推动淄博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而陶瓷创意产业是陶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陶瓷文化旅游和陶瓷创意产业二者的优势互补、彼此促进、有机融合,打造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业新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有利于打响“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的地域品牌和“齐风陶韵·生态淄博”城市旅游品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创造经济价值,能最终达成陶瓷文化弘扬和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的三重目标。

  3.2 发展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优势分析

  作为中国优秀的旅游城市,淄博市生态和谐、陶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陶瓷烧制技艺历史悠久、陶瓷艺术人才数量丰富,这些构成了淄博市发展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难能可贵的先天条件,“齐风陶韵·生态淄博”城市旅游品牌效应逐渐凸显。此外,淄博市拥有组团式城市的空间地域特点,东西南北中各处都有独特的陶瓷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再加上近年来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陶瓷行业协会的积极推动,淄博市发展陶瓷文化创意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独特优势。

  3.2.1 陶瓷历史悠久、积淀深厚,陶瓷文化资源丰富

  陶瓷是人类发明史上的重大成果,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陶瓷既是文化瑰宝,又是艺术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物质文明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所以中国被誉为瓷国。据考证我国拥有近万年的陶器烧制历史,从至迟在商代中期出现的原始青瓷的出现算起,瓷器的发展也多达4000余年的历史。

  淄博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属于华北平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特色鲜明的、富有活力的组群式城市之一。淄博市是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文化就发源于淄博。淄博市临淄区是齐国故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至西汉时期,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曾作为山东政治中心近两千年,是“齐文化”的发祥地。淄博市又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中国五大瓷都(景德镇、龙泉、潮州、淄博、宜兴)之一,陶瓷生产历史悠久而璀璨,是淄博传统地域文化与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淄博市陶瓷土、煤炭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原料和燃料取用方便,为陶瓷的生产提供了先天便利条件。遗址考古证实,淄博的先民至迟于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扁扁洞文化”时期,就开始烧制陶器,距今已有一万余年的历史,后经“后李文华”、“北辛文化”时期的红陶和褐色陶,至新石器时代晚期阶段“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制陶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特别是距今四千余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制陶业水平高超,达到了我国陶器史上的高峰,烧制出了薄如壳、黑如漆的“蛋壳陶”陶器,以及彩陶、素面白陶,同时一些文字、符号也开始被陶瓷匠人刻划在陶器制品上;日常生活用陶器器皿、节庆和祭祀用礼器和酒器等器类越来越丰富;包含了蒸煮食物用的甗、鬲、鬶、鼎和盛物用的盆、罐、杯、盘、豆等多样的器型;主要刻画鸟兽等动物造型的陶塑始现,成为工艺美术制陶的里程碑,创历史先例。进入奴隶社会后,青铜器早期的“岳石文化”时期,淄博制陶技术比起龙山文化时期的鼎盛阶段,种类和器形都有较大变化,显出明显的衰落;“齐文化”时期,据考古发掘资料,西周以后承袭夏商时期的制陶技术,仍以日用制陶为主,此外专业化的制陶如建筑制陶、工具制陶、工艺制陶也逐渐兴起,制陶业规模越来越大和集中,釉陶和原始瓷器也开始出现。

  到魏晋南北朝时,淄博陶瓷烧造技术实现由陶向瓷的华丽蜕变,那时淄川寨里窑烧造青瓷的技艺冠绝一时,淄博成为当时全国北方唯一的青瓷产地,这在《中国陶瓷史》一书中有明确记载。该产地即坐落在今淄博市淄川区的寨里窑;唐代生产的茶叶末釉和宋代的雨点釉是历史上的名瓷;宋金时期,淄博窑瓷器新品迭出,青瓷、黑釉瓷、绞胎瓷、粉杠瓷、“雨点袖”、“茶叶末釉”等都名噪一时,窑场数量增多,规模最大窑场在磁窑务(今淄川磁村);元代战乱使得淄博陶瓷低落,明清时期淄博陶瓷业迅速恢复和发展,博山成为山东陶瓷的产销中心,“瓷城”美誉名扬天下。

  建国后,淄博陶瓷这一古老迸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生产和销售规模不断壮大,新瓷种涌现,在全国的地位和特色逐步稳固,陶瓷工业体系完整,有日用陶瓷、工艺陶瓷、美术陶瓷、卫浴陶瓷、装饰陶瓷、化工陶瓷、机械陶瓷等工业门类,逐渐形成了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1982年正式在淄博市博山区成立山东省陶瓷公司;至21世纪初,淄博陶瓷海外市场版图覆盖的国家和地区已逾70个;始于1990年的淄博国际陶瓷琉璃艺术节与始于2001年的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的连续举行,推动淄博陶瓷一步一步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3.2.2 品牌地位明显

  在品牌影响力打造方面,2004年和2009年,淄博市先后被国家权威部门授予“中国陶瓷名城”、“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荣誉称号;2013年“淄博陶瓷”地理标志获评“山东省十大地理标志示范商标”,2015年入选全国最有价值的十大地理标志商标并排名第八位。统计表明,淄博陶瓷行业截至2018年,已经获得中国驰名商标8件,中国陶瓷行业名牌21件,山东省著名商标32件,山东陶瓷行业名牌34件,山东名牌产品31件,这在全国陶瓷产区中的排名也是名列前茅的[50];2018年9月淄博市“中国陶瓷名城”高质量通过复评,目前,淄博市正按照《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要求,优化陶瓷产业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建设“中国瓷谷”。

  3.2.3 新瓷种研发意识强,助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瓷种研发方面。淄博陶瓷史已传承了八千多年,与齐文化并列为淄博最重要的文化组成。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完成由陶器到瓷器的历史飞跃,到宋金时期达到烧制水平和生产的鼎盛阶段,这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获得了高度肯定和赞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淄博陶瓷业累累硕果,淄博陶瓷工匠们成功研发出滑石质日用细瓷瓷、高石英质日用细瓷、高长石瓷、鲁青瓷、鲁光瓷、精炻器、人工合成骨瓷等高级日用细瓷新瓷种,其中前三个瓷种获国家创造发明三等奖,合成骨瓷获二等奖;精炻器获全国科学大会三等奖,高石英瓷也是我国日用陶瓷第一个创造发明国际金奖的得主。据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统计,淄博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合成骨质瓷、高石英瓷、镁质强化瓷、华青瓷、鲁青瓷等高档产品约占国内高档日用瓷市场份额的20%,其中高石英瓷和镁质强化瓷产销量在国内陶瓷生产基地排榜首,骨质瓷产销量次之。

  以上述新瓷种为代表的创造发明,和以硅元国瓷的“中华龙国宴瓷”和华光国瓷的“凤舞和鸣国宴瓷”为代表的日用陶瓷,再加上以刻瓷、花釉、鱼子蓝为代表的在国内外独具匠心的艺术瓷,还有以中国财富陶瓷城、淄川杨寨建材城、中国(淄博)陶瓷总部、中国陶瓷科技城等为代表的陶瓷商贸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标志着淄博陶瓷产业发展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到2019年陶瓷产品生产总量占全省54%,陶瓷企业600多家[51]。可以说,陶瓷产业作为地区重要支柱和特色优势产业,为淄博市的经济增长、就业稳定贡献了宝贵力量。

  综上所述,历经建国以来70余年的奋斗与发展,淄博市位列全国规模前五大陶瓷产区,也是全国著名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国家先进陶瓷产业基地、中国建筑陶瓷四大产区之一,打造出“淄博陶瓷·当代国窑”的行业品牌。淄博陶瓷,作为淄博集文化、艺术、产业等完备工业生态,文化与技术链接的桥梁和杰作,代表了淄博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之一,已经渗透到这一座城市骨髓之中。淄博市完善的、坚实的陶瓷产业体系,必定成为培育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沃土。

  3.2.4 地标式陶瓷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淄博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独具特色,拥有众多的陶瓷文化旅游资源。

  古窑遗址旅游资源方面,拥有淄川寨里窑、淄川磁村窑、淄川渭一古窑、淄川西坡地窑、博山城区大街窑、博山山头镇窑等丰富的历史古瓷窑,还有数十座外形如馒头的半倒焰式圆窑遗存,是北方陶瓷古窑体系的代表,见证了淄博北方瓷都的陶瓷辉煌历史,是弥足珍贵的陶瓷文化旅游资源。其中,寨里古窑和磁村古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渭一窑址考古遗址公园已被确定为山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在陶瓷与博物文化结合方面,淄博现有75家博物馆,其中直接跟陶瓷相关的博物馆,就有11家,即位于张店区的中国陶瓷琉璃馆(前身为中国陶瓷馆)、淄博市陶瓷博物馆、文昌古陶瓷博物馆、尊峰镶嵌艺术老琉璃博物馆、博山雨点釉博物馆,位于淄川区的源一刻瓷艺术博物馆、三顺民俗陶瓷博物馆,位于博山区的博山陶瓷琉璃艺术博物馆、在堂鱼盘艺术博物馆、人立琉璃艺术博物馆和康乾琉璃艺术博物馆。其中淄博中国陶瓷馆是新世纪初叶在中心城区落成,2011年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的,规模大、展品全,从深层次上开创了陶瓷与博物文化有机结合的新纪元;2019年中国陶瓷馆发展成“国字号”中国陶瓷琉璃馆,在陶瓷展陈的基础上,增加了琉璃展陈和陶琉文化体验互动,是迄今国内展示面积最大、档次最高、展品最丰富、服务多元的,以陶瓷琉璃为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众多的陶瓷企业入驻其中,成为淄博市集聚文化产业的IP之地,足见淄博对陶瓷的情有独钟。

  此外,淄博市还有更为人们所熟知的牛郎织女、孟姜女、炉姑、鬼谷子、颜奶奶庙、秃尾巴老李等非遗传说,还有聊斋文化、扳倒井文化、丝绸文化、蹴鞠文化等传统文化,以及众多的传统遗址遗迹,比如沂源猿人、孔子闻韶处、被誉为“地下博物馆”的临淄齐国故城遗址及其周围浩繁的文物古迹。据统计,截至2023年,淄博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齐长城),国家、省、市、县四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20处、140处、358处、522 处,合计1040处;截至2022年,全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387项,合计336项;[52]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9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3人[53]。淄博市是“山东省民间花灯艺术之乡”、“中国琉璃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姜尚、齐桓公、管仲、晏婴、贾思勰、蒲松龄、王渔洋、赵执信等众多名人名家,流传下《管子》《晏子春秋》《考工记》《孙膑兵法》《齐民要术》《酉阳杂俎》、《聊斋志异》等众多名篇巨著。综上所述,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是文化创意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为淄博市陶瓷文化旅游业与陶瓷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载体。

  3.2.5 陶瓷艺术造诣高

  作为世界四大青瓷之首的鲁青瓷是淄博市陶瓷文化品牌的代表,华青瓷、鲁青骨瓷等特色新瓷种已成为独树一帜的陶瓷艺术精品。

  淄博刻瓷艺术更是独树一帜。刻瓷,是集绘画、雕刻和书法于一身的传统艺术手段,淄博刻瓷主要有各种盘、碗、瓷板、屏风壁画、文具、茶具、花瓶等,刻瓷艺术珍品叠出,形成了淄博陶瓷的新特色,成为淄博市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蓬勃成长的优渥文化土壤。淄博陶瓷业创新科技的脚步从未停止,科技创新一直是淄博陶瓷行业发展的主旋律。2010年新瓷种水晶瓷研制成功,2012年高白欣玉瓷研制成功成为新瓷种研发的一大突破,2013年高韧性抗冲击镁玉强化瓷通过省级成果鉴定、鲁青骨瓷成为新瓷种,这些新瓷种为淄博传统的合成骨质瓷、高石英瓷、镁质强化瓷、鲁玉瓷和炻器“五朵金花”再添风采。

  3.2.6 文化创意产业基础强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是陶瓷文化创意旅游的根和魂。近年来,淄博市利用特有的地域文化资源,大力推进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且发展势头强劲,陶瓷文化市场亦渐趋繁荣。用陶瓷文化艺术创意设计前沿与陶瓷品牌发展战略为桥梁和纽带,拓宽校企、师企、企企之间的合作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双赢多赢,全力打造淄博市陶瓷艺术大师间的技艺交流和陶瓷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的平台,先后建立起“国瓷汇陶瓷文化创意园”、“李梓源艺术中心”、“张广庆内画艺术研究院”、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中华巨型园林陶瓷文化创意园、淄博陶硫国艺馆(前身即为“国瓷汇”陶瓷文化创意园),为陶琉文化传承发展搭建起平台,推动陶瓷行业从传统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延伸;同时采取本土培养与引进大师相结合、文化传承与时尚元素相结合等方式,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3.2.7 丰富的陶瓷人才储备

  作为千年瓷都,淄博市陶瓷历史文化积淀相当深厚,一方面这表现在淄博市培养出了为数众多的国家级、省级陶瓷艺术大师,为陶瓷产业和陶瓷旅游发展提供第一资源。整合市政府官网产业相关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市拥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2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8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8人、中国琉璃艺术大师22人、中国内画艺术大师22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133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335人[54],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7人;中国级别最高、最具权威的大师资料库“中华当代陶瓷艺术家数据库”中有淄博大师多达34名。至此,淄博市成为拥有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数量排第二的陶瓷产区,仅次于五大陶瓷产区中陶瓷艺术大师数量最多的瓷都景德镇。陶艺人才是淄博市陶瓷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陶瓷文化旅游和陶瓷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和腾飞有赖于各级各类艺术大师们出谋划策和创新创意,以此形成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集群,为做大做强陶瓷产业积聚强大的发展后劲。

  另一方面表现在淄博众多民间陶瓷工匠和艺人们,他们都有自己师徒传承的手工陶艺绝活,丰富了“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地域品牌和“齐风陶韵·生态淄博”旅游品牌的内涵,体现了赓续千年的“北方瓷都”的实力和担当,更加坚定了壮大陶瓷产业的信心。

  最后还表现在各陶瓷企业的跨省市乃至跨国创意设计团队方面,一如有着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梦之队”美誉的华光国瓷创意设计团队,包含有五位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何岩、罗晓东、吕泉、曲恒香、孙庆萍)、60名省市级大师,还有12位来自8个不同国家的国际艺术大师[55];再如由国家级和省级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等30位优秀设计师组成的硅元日用陶瓷设计团队;还如兆霞文创打造的由国家和省级陶瓷艺术大师、雕塑大师及美术学院的专家学者组成的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推广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团队和品牌策划营销团队;他们都为淄博陶瓷文化旅游、陶瓷创意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此外,淄博市人才培养体系较为完善。拥有专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驻淄高校,如山东理工大学、淄博师专、淄博职业学院、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人才培养基地;拥有专门培养陶瓷行业、旅游业相关人才的院系和专业,如理工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陶琉设计方向)、淄师陶瓷学院和文旅学院、职业学院陶瓷琉璃艺术系和文化旅游系、山轻工美校陶硫艺术设计专业、淄博理工学校陶艺分校、工艺美院淄博陶瓷学院、山东水利技术学院陶瓷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等培养陶瓷技术、陶瓷文创、旅游人才的摇篮,陶瓷行业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此外,还拥有山东硅元新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原山东硅酸盐研究设计院)、淄博先进陶瓷研究院、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国家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山东)中心、华光国瓷设计中心等人才培养平台。大学、高中职院校、技术研究机构都是培养淄博陶瓷行业人才的摇篮。

  3.2.8 面临历史机遇

  (1)陶瓷文化旅游业历史机遇

  三年疫情过后,2023年旅游经济复苏和“报复性”增长,淄博市烧烤美食旅游经济一夜爆红,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齐文化博物馆、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博山颜神古镇、淄博华光国瓷文化艺术中心等景点,成为受游客欢迎的热门打卡地,为淄博市文旅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早在2020年,淄博就开始着力抓好包含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陶琉古镇和美陶苑项目在内的十大类文旅项目建设;从2020年起就开始培育推广文旅特色精品线路,重点策划打造的六条特色精品旅游线路中与陶瓷直接相关的包括:工业遗址记忆游精品线路项目中的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陶琉古镇、博山美陶、鲁耐窑业等;陶风琉韵体验游精品线路中的中国陶瓷琉璃博物馆、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中华琉璃文创园、西冶工坊、金祥琉璃等。而这六大文旅特色精品线路的培育,也被写进了《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而且规划中确定的区域性文化发展和文旅融合高地建设重点工程中的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攻坚行动,也包含了颜神古镇、淄博陶瓷文化创意园等重点建设项目。

  《淄博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则更明确具体地提出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主导,致力打造文旅产业,搭建起文旅融合发展的“一核两翼三带六组团”的文化和旅游发展格局。三带中的孝妇河文化和旅游带,就包含博山琉璃博物馆、颜神古镇、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中国陶瓷琉璃馆;六组团中的魔幻聊斋文化创意组团,包含了中华琉璃文创园、泰山瓷业国瓷馆、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其中中国(博山)陶琉古镇文化旅游项目——颜神古镇,是“十四五”期间淄博市重点支持建设的十大精品旅游景区建设项目之一。

  (2)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历史机遇

  《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打造的4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就包括高端陶琉产业群。具体内容包括推动淄博陶瓷向五个方向发展,即艺术化、个性化、高端化、绿色化、体验化,打造高水平的陶瓷设计、制作、文化创意完整产业链,提升淄博陶瓷、淄博建陶等“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影响力;大力发展高级日用陶瓷、先进陶瓷、艺术陶瓷,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叫响“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地域品牌,让“中国陶瓷名城”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此外规划中还提出重点研发旅游日用陶瓷。

  同时,高端陶琉产业群建设也是规划中确定的六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工程之一,提出要依托山东硅元陶瓷、淄博华光陶瓷、淄博泰山瓷业等文创龙头企业,重点建设“一心一谷三区四镇”陶琉项目,即陶琉文化展示交易中心、陶琉创新谷、博山山头颜神古镇、淄川昆仑陶瓷风情小镇、淄川龙泉陶琉小镇、博山八陡日用玻璃特色小镇等项目建设,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综上所述,淄博市非常重视陶瓷文化旅游业和陶瓷创意产业的发展,而二者有机融合,更能起到彼此促进、互惠共赢的作用,所以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业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潜力巨大。

  4淄博市陶瓷文化创意旅游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4.1 淄博市陶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淄博市以高标准建成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在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基础上争创示范市、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全市“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部署要求,大力实施文化赋能行动,全力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被评为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连续三届被评为“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陶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精品旅游产业集群分别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2014年到2019年,全市旅游总收入从389.6亿元增长到739.7亿元。从疫情前一年的旅游数据显示,淄博市旅游业发展成效显著,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财政收入增长、带动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做了巨大贡献,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疫情后的2020年、2021、2022年分别实现旅游总收入406.2亿元、552.5亿元、391.59亿元[56],旅游市场运行平稳。当下国家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激发了旅游市场活力,2023年上半年,淄博凭烧烤美食文化成为网红城市,淄博陶瓷文化旅游业和文创产业,可以借助这波宝贵流量,加快融合,打造更具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淄博旅游。总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成为淄博市经济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4.2 淄博市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创意产业是这些年来在世界各地快速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一个知识密集型的朝阳产业,它以创造力为核心,以创造、创新、创作为基本手段,依靠个人或团队的力量把某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与科技和创意设计相融合,并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研发高附加值的文创产品,推动文化产业化发展。发展陶瓷创意产业就是以丰厚的陶瓷文化底蕴为依托,以瓷石瓷土等自然资源和火与土结合条件为载体,通过诸多富有灵感的创意设计,把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融入陶瓷创意产品,从而给予产品深刻文化内涵和附加价值的高收益性、强灵活性和融合性的产业,属于低排低耗、高产高效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

  近年来,淄博市抓住机遇,利用产业优势、文化优势、资源优势、科技和人才优势、发展平台等优势,推动全市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日用陶瓷、工艺美术陶瓷、工业陶瓷等所有陶瓷行业转型升级,向品牌化、高端化、个性化、时尚化、国际化、环保化的方向发展,陶瓷创意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就,目前,淄博市规模以上陶瓷琉璃企业154家,从业人员达20余万人。截至2020年底,陶瓷琉璃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155亿元。[57]具体如下:

  用陶瓷文化艺术创意设计前沿与陶瓷品牌发展战略为桥梁和纽带,拓宽校企、师企、企企之间的合作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双赢多赢,全力打造淄博市陶瓷艺术大师间的技艺交流和陶瓷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的平台,先后建立起“国瓷汇陶瓷文化创意园”“李梓源艺术中心”“张广庆内画艺术研究院”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中华巨型园林陶瓷文化创意园、博山颜神古镇陶琉产业园、淄博陶硫国艺馆(前身即为“国瓷汇”陶瓷文化创意园)、淄博华光国瓷文化艺术中心,为陶琉文化传承发展搭建起平台,推动陶瓷行业从传统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延伸;同时采取本土培养与引进大师相结合、文化传承与时尚元素相结合等方式,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山东水火土公司建设的水火土网络商城B2B2C这一陶瓷行业电商平台,推动淄博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涌现了一批向陶瓷创意产业转型的企业,其中主营日用陶瓷的有华光、泰山、汉青、鲁玉、兆霞、硅元等知名陶瓷品牌企业,主营建陶的有金狮王、金卡等著名陶瓷企业;在高质量人才队伍打造方面,淄博人才金政50条中有陶瓷琉璃人才专项计划,有激励高学历、高技能青年才俊来淄留淄的各项人才招引计划,有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高能级人才平台载体引进和壮大的相关政策,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加大。

  4.3 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创意产业是陶瓷文化创意旅游的根和魂,它向旅游领域拓展、延伸,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成为陶瓷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引擎,反过来,陶瓷文化旅游的发展也为陶瓷创意产业的繁荣创造了新机遇、新动力。所以,通过“陶瓷”这个纽带,对陶瓷文化旅游业和陶瓷创意产业进行有效的融合更能起到彼此促进的作用,也能更好地突显陶瓷文化特色,体现陶瓷产业优势,实现陶瓷文化传承传播、陶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三赢”。淄博市目前也在积极探索二者融合的新业态——陶瓷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现状如下:

  随着游客消费理念的转变和消费的升级,在淄博市地方政府主导下,淄博市陶瓷旅游业从过去单一的传统陶瓷产品的售卖为导向,慢慢向以感略陶瓷地方文化、实景参观和沉浸式互动体验传统陶瓷手工技艺、以及陶瓷文创产品的观赏和售卖为导向转变,文化创意特色不断凸显。

  (1)淄博市陶瓷历史文化地标得以保护和重新打造,高文化附加值、高创意附加值的旅游打卡地不断涌现。长期以来,淄博致力于城市陶瓷文化地标的修复和重塑,多个陶瓷历史文化地标得以涅槃崛起,成为陶瓷旅游的新地标,丰富了旅游的文化特色。如中国陶瓷琉璃馆、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成功申报国家4A级景区;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颜神古镇、华光国瓷艺术中心被评为3A级景区。此外还有一站式购物天堂淄博陶琉国艺馆,集刻瓷艺术传承培训、创作研发、展示购物等于一体的李梓源艺术中心(淄博市源一刻瓷艺术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寨里窑址、磁村古瓷窑址,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渭一古窑址等景区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和建设。这些陶瓷景点的建设和发展增强了淄博市文创产业基础,使得淄博旅游的创意色彩更为浓厚。

  (2)1954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成为淄博市陶瓷文化创意旅游的新地标。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是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2017年正式开园,业已成为淄博市陶瓷文化创意旅游的排头兵,它的前身是1954年建厂的淄博陶瓷厂,上世纪90年代该厂破产,2013年开始在老厂房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和改建,老厂房、车间、老窑炉与高端设计结合,就产生了陶瓷体验区、创意陶瓷博物馆、陶瓷学院和会展中心、西餐厅等,焕发出新的生机。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集陶瓷产品创意设计、陶艺人才培养培训、行业交流、旅游演艺、特色餐饮、陶瓷艺术产品展销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产、学、研、游,跨界融合,实现了众多产业融合发展。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促进了陶瓷文化的传承,昆仑瓷厂老厂区代表着淄博市陶瓷曾经的辉煌,在文化创意的引领下,老厂区凤凰涅槃,以发展研学游、工业游、体验游等陶瓷文创旅游业为手段,成为淄博市工业旅游的一个亮点和新地标。

  (3)转型及新兴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实体,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以华光陶瓷、硅元陶瓷为代表的日用陶瓷企业,以金狮王陶瓷为代表的建陶企业纷纷走上了文化创意转型之路,加上完全发展为综合型陶瓷文创企业的兆霞陶瓷以及其他培育孵化出来的产业实体,淄博市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实体队伍越来越壮大。这些产品类型各有侧重、产品创意性各领风骚、文化特色定位各有千秋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实体,日渐成为吸引旅游消费者眼球、激发他们购买欲望的热门选择。在其中,兆霞文创是1954陶瓷文创园内依托文化创意促进转型发展的一个典范。该公司1955年创立,最早是一家传统的制售类陶瓷企业,自2013年入驻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后,为摆脱创新不足、产品文化附加值低的局面,企业自开始着力向陶瓷文化创意企业转型,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培训、私人定制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陶瓷文化创意企业。该企业以创新和发展新材料、新文化为导向,把握市场发展方向,引领陶瓷文化趋势,注重塑造陶瓷产品的品牌、品质、品味,将陶瓷文化与生活美学相结合,倡导精致生活的美好理念,从而奠定了在陶瓷文化创意领域的带头作用。在2019年9月6日在在中国陶瓷科技城开幕的第十九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上,兆霞陶瓷展区进行创新创意,将文化味镌刻在瓷器上,创办了包含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等地陶瓷文创产品在内的“陶瓷名品汇”,满足广大旅游消费者对陶瓷文化消费的需求,打造淄博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新亮点、加快以文创产业带动旅游等外围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链的拓宽升级;从2020年以来,兆霞文创作为“齐品·淄博”中的陶瓷企业,连续参加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先后推出富含齐文化元素的“齐礼”、信师傅“圆融”、“若缺”系列创意杯、聊斋IP狐礼系列陶瓷文创产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青睐。

  此外还有聚集在1954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颜神古镇、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人立陶琉文创集市等创意集市上的陶瓷小商品摊位,陶瓷创意产品种类丰富、样式新颖、造型奇特、工艺精巧、色彩鲜艳明快、物美价廉,每年大量的旅游者被吸引前来赶集“淘宝”。

  5 陶瓷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如上文所述,旅游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创意旅游的发展对淄博市的发展意义重大,陶瓷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对淄博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陶瓷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拓展、延伸,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成为陶瓷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引擎,反过来,陶瓷文化旅游的发展也为陶瓷创意产业的繁荣创造了新机遇、新动力。淄博市目前也在积极探索二者融合的新业态——陶瓷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但就目前的融合发展总体状况来看,还存在如下问题:

  5.1 创新意识不足

  适应新常态发展新经济,淄博市已把高端陶琉产业列入“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高位推动,数字文旅也列入“加快发展的11条产业新赛道”,旅游业将成为淄博市未来城市发展的突破口,特别是作为行业发展新热点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但以创意为灵魂、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文旅新业态尚处于萌芽阶段,陶瓷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等各产业的界限还比较分明,相互间融合度低,在以旅游+、+旅游为主要抓手、以陶瓷文化创意为主题的文创文旅创意发展上还未有突破性进展。另外,部分陶瓷企业仍然思想僵化落后、重实用价值轻文化价值、小微企业规模集聚效益低等问题,这部分不积极作为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实体,也束缚着陶瓷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

  5.2 产业融合程度不足,融在表面,精品亮点少

  淄博市虽然利用丰富的陶瓷文化旅游资源,也进行了一些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打造和推广,但精品工程还是偏少,目前仅有入选省“双创示范基地”、“全国陶瓷名镇”、“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陶瓷风情特色小镇”的昆仑陶瓷风情小镇项目,以及古窑集群兼工业风情的文旅小镇博山颜神古镇项目,称得上是淄博陶瓷文化创意旅游的龙头产品和引擎,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寨里窑址、磁村古瓷窑址和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渭一古窑址等古窑址旅游引领作用还不强,还需加强开发和建设,进一步发掘其旅游价值,实现活态传承,留住陶瓷记忆。

  总之,淄博陶瓷文化旅游仍然无法摆脱地标式旅游的局限,演艺、影视动漫、瓷器乐曲表演、手游等跨界融合的陶瓷文化创意衍生产品研发不足;已有陶瓷文创旅游产品缺乏趣味性、可参与性,对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资源挖掘的深度不够、有效整合力度不够,从而导致旅游产品文化含量不够、创新意识不足,陶瓷文化体验项目、娱乐互动项目稀少,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影视剧、纪录片、演艺节目还是空白;体验度仍然偏低,更多情况下游客只能单纯地逛展览、听讲解,被动地接受淄博市陶瓷文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深度体验需求无法得到很好地满足。

  5.3 产业链在广度、深度和综合带动等方面还有待拓展

  作为一种综合性社会活动,旅游业包含吃、住、行、游、购、娱等六个方面,陶瓷文化旅游业与陶瓷创意产业在满足这几个功能需求上的融合度偏低。陶瓷文化旅游综合功能区匮乏,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链在广度、深度和综合带动等方面还有待拓展。目前除了2022年9月开街营业的博山颜神古镇集文化创意、陶瓷琉璃体验、博物馆及展览馆参观游览、商铺购物、休闲、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旅游休闲功能齐全外,其他多是分散的、功能不兼备的景点,不能从功能需求上极大地满足游客。

  “吃”方面,“美食配美瓷,美瓷盛美食”,美食文化可以和陶瓷文化相融合,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品它所蕴含的陶瓷文化,而在淄博,美食与陶瓷这两种“火的艺术”融合度还不够,很多与陶瓷有关的地方特色美食还没有与陶瓷联合起来开发;“住”方面,淄博仅有三处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特色酒店——蒲泉瓷悦艺术酒店、山东理工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大酒店、禧燕驿佳陶瓷艺术酒店;在“行”方面,由于城市个性,我市陶瓷文化创意旅游资源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战线长,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难以产生合力;“游”方面,淄博市还没建起一家以陶瓷装饰为主题的陶瓷公园;在“购”方面,陶瓷店铺相对分散,部分店铺商品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个性、创意,无品牌意识;在“娱”方面,我们还没有开发将陶瓷故事、陶瓷创意设计、陶瓷工艺流程、陶瓷行业规范等融为一体的大型陶瓷演艺作品,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都显不足,成为淄博市陶瓷文化旅游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亟需破解的一大瓶颈制约。

  5.4 融资渠道不顺畅

  淄博市的淄博市的文化创意企业和旅游企业多为中小微企业,众所周知,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贷款、机构投资和发行股票三个融资渠道中,银行贷款门槛高、还息压力大,能吸引到机构投资的机率也很小,股票上市融资能力最强但难度更大,与此同时,两产业融合发展获得的政府资助也有限。所以,尽管淄博市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已取得初步成就,但是进一步的融合还面临着资金匮乏问题。

  5.5 管理体制还有待完善

  产业融合、新业态的兴起和发展是跨部门、跨行业的交叉、延伸、重组和渗透,而融合的各单位实体分别隶属于分工各有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这是矛盾的、冲突的,也势必影响和制约着基于产业融合而形成的新兴业态的发展。

  淄博市一个组团式城市,旅游资源特别是陶瓷文化旅游资源和陶瓷创意实体在分散在多个区县,如1954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寨里、磁村和渭一等古窑址、源一刻瓷艺术博物馆、三顺民俗陶瓷博物馆都位于淄川区,博山陶瓷琉璃艺术博物馆、在堂鱼盘艺术博物馆、朗乡古窑村等位于博山区,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淄博市陶琉国艺馆在张店区,社会行政管理成本高。

  抛开城市空间结构特点,淄博市陶瓷文创旅游活动也还存在多头管理、协调不顺、难以形成产业融合的合力等问题。现有的陶瓷文化旅游景点所有制各不相同,有国企、有私营,有集体所有制,还有混合所有制,所隶属的管理部门也不尽相同,如创意产业、淄博市陶瓷博物馆、各古窑遗址隶属文化和旅游部门,华光陶瓷、硅苑陶瓷等陶瓷厂家和企业属于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风景名胜区、昆仑陶瓷小镇属于淄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博山颜神古镇属于淄博朗乡古窑村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各部门管理的思路、政策和制度、利益出发点、对分管景点的资金支持等都是不同的,因此就出现了规划无序、各自为战、重复建设、发展不均衡等现象,不利于融合的推进。

  5.6 文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知识产权是保障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无形资产,也只有上升到法律和产权的角度对陶瓷文化创意人才的创意能力及创意作品予以承认和保护,才能真正实现尊重和激励,也最终有利于陶瓷文化创意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与增值,进而促进产业良性健康发展。

  陶瓷文创产品的外观设计、专利等,而这些工艺、外观、图案等易于模仿和复制,故陶瓷产业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多发,有些企业甚至直接就以仿造大师原创艺术品或假冒名牌陶瓷产品为生,假冒仿造产品充斥市场,冲击着真品和正品的销售,严重地影响了淄博陶瓷的市场竞争力和陶瓷行业的健康发展。而淄博市有些陶瓷小企业对专利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作用认识不充分,管理不够重视,致使一些很新奇的创意和产品被扼杀在襁褓之中。

  5.7 产业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匮乏

  随着创意产业与陶瓷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两者之间的清晰的界限逐渐被打破,随之兴起的陶瓷文化创意旅游新业态对于人才数量和质量有着更高、更特殊的要求,在复合型管理人才、创新型营销人才、核心创意设计人才、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等方面的供需矛盾最为集中和突出,特别是既熟知淄博陶瓷文化、掌握现代陶瓷技术、懂文化创意、懂旅游,又懂得产业和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复合型人才。

  6淄博市陶瓷文化旅游与陶瓷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淄博市应该借鉴国内其他城市的经验,加快淄博市陶瓷文化旅游和陶瓷创意产业融合,拓展构建新的产业体系和生态,促进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业的发展。

  6.1 完善产业融合政策体系

  (1)做好顶层规划设计,引领产业融合和新业态发展

  淄博市政府相关部门应从顶层设计,规划编制好文化创意产业与陶瓷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蓝图,以陶瓷底蕴为依托、陶瓷资源为载体和基础、创意为灵魂、旅游+为主线,运用AI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走文创和瓷旅融合的新业态之路,全面延伸拓展陶瓷文化的多样化娱乐休闲、沉浸式互动体验、创新创意型产品开发及消费,释放文创经济和陶瓷旅游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同时,规划建设淄博市陶瓷文创旅游产业基地,完善并提升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配套的能力,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升陶瓷的产业集聚度,促进集聚集群转型发展。

  (2)协调加快两产业的延伸型、重组型、渗透型等多元模式的融合发展[27]

  在延伸型融合方面,一是文创产业向陶瓷旅游产业的延伸,即政府或企业通过文化产品设计和制作技术的创新应用,把创意元素融入到传统陶瓷旅游产品中,借助淄博市陶瓷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创新性地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空间形态;二是旅游产业向陶瓷文创产业的延伸,即以创意功能十足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如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淄博陶琉馆文创中心等)为依托,丰富其旅游产业功能,实现功能互补,加快两产业的有效融合。

  在重组型融合方面,主要是把陶瓷文创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原有产业链、价值链打散,然后融合创新、跨界整合成新的产业价值链。具体来说,可以以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国际齐文化旅游节等活动的开展为重要途径和载体,以活动聚人气,以人气促消费,以消费促创意、促服务,最终促进两大产业融合,创新打造陶瓷文化创意旅游新业态,实现互利双赢。

  在渗透型融合方面,一是加快陶瓷旅游业向创意产业的渗透,主要就是充分利用陶瓷旅游景点的知名度来实现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如在各陶瓷旅游景区添加创意产业常用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支撑技术以及动漫、演艺等旅游元素,丰富景区的内容,进一步提高传播力、影响力,更好地满足游客的个性化旅游需求,同时这也是对创意产业的一种有效的宣传和激励,最终促进两大产业的深度融合;二是创意产业向陶瓷文化旅游产业渗透,如创意产业中的动漫业、艺术设计等行业可以设计制作陶瓷主题动漫作品,创新陶瓷文化符号,打造以陶瓷主题的、内涵深刻的旅游景点,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推动两大产业的有效融合。

  6.2 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满足吃住行游购娱功能需求

  (1)在“吃”上,优化餐饮业空间布局,凸显陶瓷文化打造陶瓷与美食结合起来的特色街区,丰富游客旅游体验。我们可以开发“烧烤+陶瓷”的融合新模式,建设陶瓷烧烤房,创意研发配套的陶瓷烤炉、烤盘、烧烤专用陶瓷桌凳、陶瓷餐具等;此外,我们还有很多与陶瓷器具、窑炉窑火、陶瓷工匠有关的特色美食,如博山酥锅、淄川烧饼、博山烧饼等,可以与陶瓷文化联系在一起开发,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品味其中所蕴含的陶瓷文化;最后,除了上述与陶瓷有关的特色美食,还可以整合淄博市其它有代表性的美食,如周村烧饼、炒锅饼、紫米饼、豆腐箱、卤汁羊肉、石蛤蟆水饺、西河煎饼、淄川肉烧饼、红烧兔子头、四喜丸子、大锅全羊等,同时把淄博非遗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合力打造“陶瓷特色美食文化街”,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旅游者味蕾的同时,再精心设计互动参与美食制作活动,让旅游者获得双向互动沉浸式旅游体验。

  (2)在“住”上,打造“齐风陶韵”沉浸式陶瓷文化特色主题酒店,提升旅游住宿接待承载力和服务水平。应把淄博市独具特色的鲁青瓷、雨点釉、茶叶末釉、鲁花釉、刻瓷、锔瓷、大鱼盘等陶瓷相关非遗融入酒店的内外软硬件环境优化提升过程中,包括外墙设计、内部各层、各房间、各角落,各细节,分别表现不同的陶瓷文化主题,展现淄博市陶瓷文化的艺术魅力。

  (3)在“行”上,优化现有旅游公交线路,优化景区布局,建设高标准旅游公路。我们要聘请专业人员对现有淄博市域内的古窑遗址、陶博馆等陶瓷文化旅游资源和景观进行全面有序深入的调查规划,对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进行合理规划优化,织密高架线、地面线、地下线相互配合的旅游立体交通网,建设直达旅游景区、干支线相连通的旅游交通线路,尽量开通直达性的旅游公交专线以及链接多个重要景区的环行线路,提高旅游交通的可进入性,最大化地优化行程、有效利用旅游时间。改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4)在“游”上,打造主题多样化、功能多元化的陶瓷文化创意型主题公园,集乐园、博览园于一身,使其成为旅游品牌。如陶瓷书画艺术园、古窑陶瓷民俗博览园、陶瓷装饰主题公园、陶瓷展览加制作体验园、大学生陶瓷文创园等,每一个子主题都以一种文化内容为题材,设计制作上力求逼近真实,并附加集观赏性强、互动体验感强、娱乐性强的沉浸式娱乐项目,开创让旅游者流连忘返、津津乐道的国内外知名陶瓷文化创意旅游品牌,集观光游览、休闲健身、消费天堂、沉浸式体验、餐饮娱乐、酒店住宿于一体,打造新型的旅游经济全产业链,展示北方瓷都淄博独有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

  此外,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满足游客“游”的需求。例如,加强陶瓷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在未来的的淄博机场、高铁北站和南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各区县汽车站等地设置陶瓷主题旅游咨询点等。各区县也要对脏乱堵问题进行整改和治理,借力“强富美优”城市愿景,合理规划,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把城市建设与湿地生态建设相融合,突出生态环保、陶瓷文化特色、文明管理,加快全域公园城市建设。再者就是提高本市居民素质,杜绝不文明行为,从而为广大外地游客树立淄博市文化旅游文明城市的良好形象。

  (5)在“购”上,打造“真实性+体验型”游购模式,提升游客体验。如主打“前店后坊”经营模式的陶瓷店,这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回归”,而是一种创新,游客可以在欣赏陶瓷艺术品的同时,动手去尝试、模仿,创造出个人专属标签的旅游纪念品,激发创意兴趣和陶瓷购买欲望,提升旅游满意度。

  (6)在“娱”上,融入地方非遗元素,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开展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演出。淄博市拥有传统戏曲(五音戏、鹧鸪戏)、传统民俗(淄博花灯)、传统技艺(锔瓷、刻瓷、陶瓷雕塑、陶瓷彩绘、鱼盘制作)、传统杂技与竞技(周村芯子、蹴鞠)、民间音乐(聊斋俚曲)等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还有扮玩、闹元宵、观舞龙、赏舞狮、打铁花等颇具淄博特色的民俗娱乐文化项目,旅游者能够经由传统蹴鞠、投壶、花灯表演、艺术刻瓷、琉璃内画、陶瓷绘画等项目的观赏或体验,领略淄博陶瓷魅力文化特色,畅享文创旅游的妙趣。同时,在文创产业驱动下开展旅游文化演出是旅游与文创融合发展的最优路径,它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及其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效益都是最大的,辐射范围最为广泛,行业内也一致认为,由文化演出而产生的辐射带动效益是其直接受益的七倍。

  6.3 构建配套的管理、共享、创新、人才培养等体制机制

  (1)完善管理体制,构建部门协作机制

  融合陶瓷文化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开发陶瓷文化创意旅游,需要两个产业之间打破壁垒、跨界协作;同时,融合过程又涉及文化旅游局、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建设局等多个部门,市政府要高度重视,协调并指导好两个产业相关的行政管理各部门的归类合并工作,细化并落实职责分工,构建统筹联动、多元参与的工作格局,围绕两个产业的融合发展而无缝对接、互相支持、共同协作、同频共振,并通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随时解决融合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上会讨论的重点工作、重大工程项目需要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建设局、财政局、人社局等政府部门联合会商、协调联动。同时,以市陶瓷行业协会、市旅游协会、市会展行业联合会等社会团体为载体,充分利用它们的桥梁作用和纽带职能。最终构建起政府搭台、部门协同、机制撑台、社会参与、多方同台的协作联动机制,推进两大产业融合,加速陶瓷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

  (2)构建共享机制

  陶瓷文化旅游和陶瓷创意产业二者发展因子互相渗透,淄博市可以借助烧烤美食节、国际齐文化旅游节、国际木火节、中国(淄博)陶瓷博览会、陶瓷产业高峰论坛、“爱美琉璃”学术高端论坛等交流和展示平台来聚人气、引人流,开展互动式、体验式、参与式、沉浸式、嵌入式的交流体验活动来推动陶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这种旅游活动中,又可以碰撞出创意与灵感的新火花,催发出若干创意产业新业态。如此,旅游活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得到了提升,同时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宣传推广与营销也得到了有效的促进。正如上述,淄博已成功举办22届陶瓷博览会、12届国际木火节、19届齐文化节等文化交流活动,给陶瓷艺人带来更多创意灵感。

  (3)建立创新机制

  淄博市要加快陶瓷文化旅游和陶瓷创意产业边界的消融,形成陶瓷文化创意旅游新交叉领域,培育新的旅游消费增长点,激发游客的消费欲望。陶瓷文化旅游发展要借助陶瓷创意产业中新脑洞、新美学、新技术、新手法把创意时尚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和服务设计中,用“新(颖)奇(特)特(殊)精(美)”来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例如,可以用三维视景仿真技术对陶瓷生产制作工艺流程进行再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以将虚拟现实技术与陶瓷文化主题公园设计和创新相融合,打造沉浸式体验虚拟现实场景等,开发更多参与性强、趣味性强、互动性多的旅游消费项目。反过来,在互动体验式的旅游活动中也会引发创新灵感、点燃创意火花,为陶瓷创意产业添砖加瓦。如陶艺手工坊、陶瓷民艺表演、陶瓷动漫演出、陶瓷动画片、陶瓷瓷乐表演,以及打造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特色的影视基地等。

  (4)构建人才培养机制

  通过本地学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培养、域外人才引进、企业文化创意和营销专业团队打造、行业协会人才培养培训、对各级各类陶艺人才评选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等途径,培养和引进既了解淄博市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特征、熟悉陶瓷进化历史、懂陶瓷和旅游基础知识、富有创新意识、具有较高陶瓷经营管理素质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比如,在驻淄中高职院校现有的陶艺专业中开设陶瓷文化旅游和创意设计相关的课程,或直接增设陶瓷文化旅游专业、陶瓷文化创意专业,着力培养培育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学科素养的“宽口径”人才。

  此外,对于旅游产业催生出的餐饮服务、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销售、娱乐服务等众多服务性行业,也应把文化创意融入其中,创新营销管理策略,使其不断发展和壮大;最重要的是加强服务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6.4 构建资金政策支撑体系

  淄博市政应当在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必需资金方面构建相应的扶持政策体系,这主要包括财政资金的投入、税费减免优惠、投融资支持、激励奖励等方面,在资金上助推文化创意产业与陶瓷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1)财税支持政策

  政府的财税相关政策和财政资金投入是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产业迈出第一步、实现资金积累的最初来源,同时其对社会力量投资所起到的引导作用也是产业在将来保持良性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举足轻重的。所以,为了实现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淄博市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并出台诸如《财税金融扶持政策》《淄博市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专项扶持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减免和使用管理办法》以及《货币信贷投向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向文化创意旅游业发展倾斜的政策,加大财政金融方面的扶持力度,对陶瓷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和网红打卡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给予直接的财政拨款或政府主导的各类政策性基金的资助,对大胆融入创新创意元素的陶瓷文旅项目通过低息贷款或贴息贷款予以鼓励和支持,对陶瓷文化旅游重要会展、节庆、赛事活动进行资金扶持。财政资金的来源可以是提取的部分地方税收收入、公开发行国债收入、文化事业建设费等方面;财政支持的方式可以是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价格补贴、财政贴息补助等。

  淄博市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在税收方面要给与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企业以优惠,具体可以采取延长企业所得税缴纳期限、加大增值税等税费减免优惠力度等多种措施来实施。

  (2)投融资支持政策

  在投融资支持方面,淄博市政府应改善投融资环境,构建复合型的投融资模式,搭建融资服务及企业信用平台,打造信保贷、担保贷、直发债券、股权+债权融资等多元化的绿色专项融资通道,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激励引导并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开发、贷款利率、贷款期限等方面向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企业倾斜,政府再用财政贴息方式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创意旅游企业的扶持,并对银行和信贷担保机构承担的风险给予相应的补偿和补助;同时设立陶瓷文创旅游产业发展的专项引导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参股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投资陶瓷文创旅游产业发展,最终形成以政府投融资模式为主体、多种投融资模式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淄博市陶瓷文创旅游产业投融资体系。

  (3)奖励激励政策

  一方面,制定《淄博市产业融合发展扶持和奖励办法》,设立文创和旅游产业年度突出贡献奖,奖励凡是在与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相关的创意研发、技术创新、产品设计、管理创新、中介服务、创意营销等方面有特别贡献的企业团体和个人。第二,在国内外获得有影响力的评比中获奖的陶瓷文创旅游相关的原创影视、音乐、舞蹈、美术、动漫、手游、戏剧、曲艺、杂技等作品,给予获奖个人和集体同等金额的现金奖励。第三,给予那些在国家级、省级和部分市级广播电视台主频道首次播出的演艺艺术作品、影视动画艺术作品、专题片的设计和制作方以补贴性奖励。第四,对于入选国家级或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工业遗产旅游基地、精品旅游示范基地、考古遗址公园(古窑)等相关名单的建设单位,进行配套奖励。

  6.5 构建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淄博市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从财税金融政策上对积极申请知识产权认证的陶瓷文化创意企业和个人进行支持和资助,使原创成果得到法律的保护。利用省内唯一的陶瓷行业“两大中心”——山东(淄博)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和山东(淄博)陶瓷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和一大联盟——“陶瓷琉璃行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加强陶瓷行业知识产权评估、交易、质押登记等功能的完善,为陶瓷行业信息服务及维权保护方面提供重要保障;积极争取到国家级认证机构在淄博市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在淄博市成立为陶瓷文化创意产品和市场提供第三方服务的陶瓷文化创意艺术品评估鉴定专业委员会,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可以为淄博市陶瓷文创企业和个人合法权益提供有效的保障,更加激发创意力和创造的主动性,从而为淄博市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7总结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比较,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在此基础上对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理论内涵和特点加以阐释,提出加快陶瓷旅游业与陶瓷文创产业融合,发展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是陶瓷旅游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淄博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

  然后对淄博市陶瓷旅游与文创产业融合还存在的诸如创新意识不足,融在表面、精品亮点少,地标式旅游仍占优势、双向互动互助的动态陶瓷文化创意体验项目少且体验度偏低,产业链在广度、深度和综合带动等方面还有待拓展,体制机制还有待健全和创新等问题,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到陶瓷文化旅游景点、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文创产品交易市场等开展考察和调研,在核实信息和资料可靠真实度的同时获取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环境的一手资料,然后结合淄博市实际,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经济,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视角来探讨淄博市发展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和意义;接着采用文献和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淄博市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最后,基于前面的梳理和阐释,比较借鉴德化、景德镇、佛山等国内陶瓷产区的经验和路径模式,结合淄博实际,从资源融合、科技投入、功能需求满足、机制构建等方面为淄博市陶瓷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一些理念上的启发,力争为淄博市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由于目前国内对淄博市陶瓷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较少,所以如果想搜集、分析并借鉴专家学者已发表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就存在很大困难,同时也受本课题组成员科研能力和学识水平的限制,致使本研究报告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还存在诸多不足,敬请评审专家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吕学武,范州.文化创意与产业前沿[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CaveR.CreativeIndustries:ContactsbetweenArtandCommerce[M].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4:1-7.

  [3]王缉慈.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续)[J].前线,2006(4)

  [4]李世忠.创意产业相关概念辨析[J].兰州学刊,2008年08期:162-164

  [5]叶晖.辽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145-149

  [6]张振鹏.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J].山东经济,2008年9月,第5期总148期:92-95

  [7]梅红霞.淄博市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第13卷第1期

  [8]黄勇,刘春瑾等.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体系构建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8(12):198-202

  [9]余炳才,徐华,严金发.浅析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J].江苏陶瓷,2009(8):1-5

  [10]黄勇,邱婷,刘细发.景德镇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

  2010年02期:219-222

  [11]陈相明,计镇华.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构想[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4 月9 卷第4期

  [12]罗伯特•麦金托什,夏希肯特•格罗特.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13]Thorburn A.Marketing Cultural Heritage: Does It WorkWithin Europe[J].Travel and Tourism Analyst.1996( 6) :39-48.

  [14]Reisinger Y.Tourist-Host contact As Part of Cultural Tourism[J].World Leisure And Recreation.1994,36( sum-mer) : 21-28.

  [15]罗越福.文化旅游主题式开发研究—以广州为例[D].南京:华南师范大学,2007: 8.

  [16]蒙吉军,崔凤军.北京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01):139-143.

  [17]黄郁成.新概念旅游开发[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173.

  [18]李顺.对我国文化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J].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4(4): 5-6.

  [19]舒光美.陶瓷文化旅游开发浅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156-157.

  [20]李莉,吴雁彬.潮州陶瓷文化旅游开发探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30(02):51-54.

  [21]陈俊,于保春,刘萱.景德镇市陶瓷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J].陶瓷学报,2013,34(04):529-532.

  [22]杨颖.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基于产业比较视角的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67-70.

  [23]梁强,罗永泰.天津市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思考[J].城市,2009(11):56

  [24]杨娇(2008),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20):

  [25]徐茜.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机理和路径探析——以成都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5,(06):

  [26]邹芸.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7,33(07):126-128+132

  [27]李佳诺.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6):52-57.

  [28]Richards G, Raymond C. Creative Tourism[J]. ATLAS News,2000(23):16-20.

  [29]冯学钢,于秋阳.论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12):13-16.

  [30]厉无畏,王慧敏,孙洁.创意旅游: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革新[J].旅游科学,2007,21(6):1-5.

  [31]周钧,冯学钢.创意旅游及其特征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3):394-397.

  [32]原勃,张新蓉.旅游创意产业:概念、构成和融合发展[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03):15-18.

  [33]尹贻梅.创意旅游: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旅游学刊,2014,29(3):9-10.

  [34]RichardsG.Creativity and tourism the state of the ar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38(4):1225-1253.

  [35]厉无畏,王慧敏,孙洁.论创意旅游——兼谈上海都市旅游的创新发展思路[J].经济管理,2008(01):70-74.

  [36]张玉蓉,张玉玲.创意经济背景下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的发展路径研究:以重庆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2(9):85-88.

  [37]李方方,洪霞芳.南昌市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现途径[J].企业技术开发,2012,31(31):87-90.

  [38]倪珊珊,沈淇.潮州古城区文化创意旅游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7(03):38-44.

  [39]徐秀平,胡孝平,钱佳.苏州文化创意旅游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7(31):98-99.

  [40]吕艳伟,郑耀星.创意旅游视阈下德化陶瓷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6(02):121-128.

  [41]何裕宁,邱其霖.关于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与陶瓷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中国陶瓷工业,2015,22(05):42-45.

  [42]齐皓.陶瓷文化产业与景德镇城市竞争力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0(20)

  [43]Brand, Stewart. The media lab: inventing the future at MIT [M].New York: Viking Press, 1987

  [44]European Commission.Green paper on the convergence of telecommunications,med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tors,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regulation[R],2010.

  [45]张磊.产业融合与互联网管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46][日]植草益.信息通信业的产业融合.(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2期

  [47]卢东斌:产业融合—提升传统产业的有效途径《经济日报》,2001年1月l日

  [48]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2(04):4-6.

  [49]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05):78-81.

  [50]李君.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外交部全球推介淄博陶瓷[EB/OL].凤凰网,http://sd.ifeng.com/a/20180920/6896462_0.shtml,2018.09.20

  [51]全国陶瓷产区汇总[EB/OL].景德镇陶瓷产业网,

  http://jdztc.99114.com/Article1/93269213_0.html,2019-06-17

  [52]讲好淄博故事 淄博持续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EB/OL].中国山东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6104050451587798&wfr=spider&for=pc

  [53]2020年度淄博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EB/OL].淄博市人民政府网站,

  https://wh.zibo.gov.cn/gongkai/channel_c_5f9fa491ab327f36e4c13060_n_1605682607.5416/

  [54]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单公布 淄博获评人数全省第一[EB/OL].中国山东网,

  http://zibo.sdchina.com/show/4725392.html,2022-08-08

  [55]中国瓷·复兴梦 当代国瓷·国彩天姿——华光国瓷APEC首脑用瓷[J].人民周刊,2017-06-15

  [56]2022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tj.zibo.gov.cn/col/col886/index.html

  [57]张依盟.当陶瓷琉璃遇到文化创意的“炉火”[N],大众日报数字报,2021-05-10

  本课题报告的阶段性成果已刊发于《市场调查信息》2024年2月下第4期。

  项目批准号:22ZBSKB019

  项目负责人:刘海丽

  所在单位: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