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
编者按:
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不断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淄博市积极响应号召,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特别是2022年以来,组织开展了全市社科规划研究工作,推出了一批兼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研究作品。为充分展示淄博市社科规划研究工作的丰硕成果,激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奋发有为、再创佳绩,特选取部分优秀研究成果予以刊登。
新时代鲁中革命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研讨
一、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进行历史发展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在鲁中地区更是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鲁中革命文化,展现了我国鲁中地区共产党和人民所具备的优良传统与精神风貌。要保留这种优良传统及精神风貌,就要利用鲁中革命文化对学生进行精神文化建设,以实现革命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大部分高校都选择将鲁中革命文化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只有传承好鲁中革命文化基因,才能造就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但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许多学生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对我国民族精神标识之一——鲁中革命文化一知半解,这导致鲁中革命文化未能与高校思政教学完美融合,出现了“知英雄而不知其事迹”的现象,对革命文化精神的学习停留在浅表层面,无法有效利用思政教学实现鲁中革命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手段实现高校思政课程与鲁中革命文化的融合,使学生形成正确党史观。
为了解新时代鲁中革命文化与思政教学融合的发展,本研究以鲁中革命文化为主要内容,首先探究鲁中革命文化基因内容,明确思政教学与鲁中革命文化的融合优势;其次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了解目前高校思政课程与鲁中革命文化融合现状,提出其中所蕴含的问题,并分析问题成因;最后针对问题成因设计鲁中革命文化与思政教学相融合的路径,形成较为科学的教学模式,以此实现鲁中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研究意义
从理论意义角度出发,鲁中革命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精神资源,也是一种政治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在教育课程中展开对革命文化的深入研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鲁中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中不仅可以优化课程设计,还可以充分挖掘鲁中革命文化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为高校思政课程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从研究视角出发,有利于为提升鲁中革命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结合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
从现实意义角度出发,一方面,要以历史内容为基准,调查革命文化与思政课程融合的优势和困境,分析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状况,并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有助于提升革命文化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应用,建设与时代发展相符合的育人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培育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新时代接班人。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革命文化的育人作用,了解革命文化在教学方面的时代价值,实现革命文化传承和红色基因延续,以革命文化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和自信心,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二)国内外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学术界开始研究历史中所蕴含的革命文化内容,从多个层次进行深入研究,使革命文化内容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重要研究话题。
(1)革命文化意义研究
在革命文化方面,有许多学者研究后提出革命文化是我国一种重要精神文化,李燕,张秦(2017)认为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精神内涵。张健彪、田克勤(2017)认为,革命文化具有较高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文化,同时革命文化的发展和研究还体现出群众性和一定的创造性。刘焕明、殷林逸(2017)认为,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党的政治追求和完成近代中国历史主题而不断开拓进取、艰苦卓绝奋斗的文化结晶。李东朗(2017)认为,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是我国在世界中的一张文化名片。在革命文化与教育融合方面,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分析了革命文化具有的育人价值,张军(2016)探究了革命文化所具有的教育能力,革命文化在大学生素质的养成过程中表现出有较好的效果,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何虎生(2019)探究了革命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模式和成果,认为革命文化将会不断培养更多的时代新人;杨昕(2020)等人分析了革命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的融合内容,认为革命文化与高校思政融合可以有效促使革命文化实现传承与发展。
(2)革命文化与思政课程融合路径研究
在革命文化与思政课程融合路径方面,已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较好的方式,王春霞(2018)则注重使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络平台媒体、实践活动等内容充分融合,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所具有的针对性和效果;桑利娥(2020)在研究革命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融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了革命文化的优化路径,提出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实现革命文化与思政理论课程密切融合,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安亚萍、白煜(2021)对革命文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认为使用“12311”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程内涵。秦琴、尹清龙(2020)从教师素养、教育方式、教育途径、相关政策制定、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及革命文化网络教育平台等多方面,提出江西红色文化及革命老区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思考。但革命文化与思政课程融合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依旧存在不足之处。徐美英和田晓伟(2017)指出,思政课程中使用革命文化的时间较短,在资源积累、文化保护和课程运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居继清(2018)认为目前革命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的融合较差,仍多次在课程中出现较大的矛盾和问题;安邦(2020)认为目前革命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的融合在课堂氛围、课堂内容、课堂效果等部分存在一定的问题。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自身革命文化的研究较少,对中国革命文化的研究则起始较晚,于延安时期才开始研究。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其传记作品《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出了陕甘宁边区战役中的红军所展现的革命精神,这一作品引导着国外学者开始研究中国革命文化。但西方国家的国情和文化形态与我国不同,高校思政课程与革命文化所关联的研究内容较少。此外国外学者对革命文化的探索大多较为集中,更为关注著名的延安革命文化、井冈山革命文化等,对鲁中革命文化鲜有研究。
(1)关于中国革命文化的研究
国外多认为革命与暴力行动、社会结构变革紧密联系,许多国外学者研究了中国具有的革命文化,西达·斯考切波(1999)在其著作《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一书中,探究了法国、俄国以及中国所具有的革命文化历程,并认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反抗的革命精神值得歌颂,确定了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功绩。美国著名学者马克•赛尔登(2002)在《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一书中指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行政措施,使根据地政权得到巩固、拓展和延伸,为改变社会面貌铺平了道路。哈佛大学费正清教授(2006)在《中国新史》专注研究了延安革命内容,并将延安革命文化称之为“延安模式”。阿里夫·德里克(2011)分析了中国历史,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将有利于中国社会平稳运行。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国外虽然没有类似中国具体的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思想政治教育。道格拉斯·布朗(2001)在《根据原理教学:交互式英语教学》中提出,英语教学应将学生情感体验放在首位,鼓励教师把文化思政教学和外国语言教学互融,以跨文化思维方式激发了学生语言学习兴趣;ShardromJohnsona(2016)等建议将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落实到学生真实的日常生活中,以学生间真实的价值冲突,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和情感;美国教育家Hong Kyung Nam(2017)认为教育就是一种道德发展问题,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实现较好的道德发展,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教育成果。
3.研究综述
学者们对革命文化的内涵、价值,以及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状、途径和意义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并获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由此可以看出学者们已经认识到革命文化具有较高的育人价值。鲁中革命文化作为山东地区较具代表性的革命文化,是整个齐鲁大地革命精神的一个缩影。根据现有的革命文化与思政教学融合研究成果可知,革命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相融合将有效实现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将鲁中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之中,将有效促使山东地区培养大批具有优秀革命文化精神的青年人才,形成较好的教育教学形式。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首先,通过研究革命文化与思政教学的结合,探索鲁中革命文化记忆密码的实现,依托“课堂+实践+网络”三大教育内容实现革命文化教育路径的设置与实施。其次,借助思政理念教育来深入挖掘鲁中革命文化基因,促使革命文化基因达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丰富革命文化,深入指导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实践。最后,实现线上、线下革命文化全面教学,达成院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协调共振”,明确思政教学设计实施目标,优化高校教育措施,有效实现大学思政教师的发展,促使教师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提升。
2.研究内容
(1)实现理性辩证分析
首先从各大学术网站中搜索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政策等内容了解革命文化基因的内涵,并对其中的革命人物、故事、遗址等内容进行分析,借助革命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实现革命文化基因传承,并提取可以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内容,为革命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提供理论支持。
(2)明确革命基因融入思政教学问题
在研究中选择了3所同类型高校进行调查,在高校中随机抽取300名学生以及30名教师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革命文化基因融入思政课程的内容、教学实践状况、教学载体等,由此了解高校在教育共性、影响因子以及潜在需求方面的问题。
(3)革命基因融入思政教学方式研究
首先通过创新革命文化基因的教育载体,来提升高校思政课堂教学魅力。在进行新时代鲁中文化基因传承时要注重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将革命文化基因与功效思政课知识理论紧密联合在一起,遵循新颖、高效、便捷的形式,建设依靠校园传播的革命文化基因传播平台,结合实际问题获得丰富的教学内容,关注世情、国情、党情以及民情,注重时代发展因素,提高高校协同效应,通过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成为革命文化基因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其次,利用革命文化基因教学实践拓展来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坚持通过实践育人方式不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发展,发挥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以及烈士陵园等对国家革命文化的发展,使革命文化获得新的时代光芒,有效提升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将革命基因转化为思政教学中的实际内容,并获得更高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使学生在参与革命文化思政过程中获得教育,提高学生文化基因传承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学实践学习中获得更高的收获。
最后,深入挖掘革命文化基因教学资源,提升高校思政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将“党史”内容转化为思政课程素材,使用多种方式获取更高的革命文化历史底蕴以及内涵,将革命文化基因与思政课程深入融合,将促使思政课程具备较高的政治性、科学性。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研究首先借助理论内容,深入体现现代社会中革命文化基因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其次分析革命文化与思政课程融合出现的问题,寻找其中的关键因素;再次,针对问题成因提出有效的课程建设策略;最后实现教学方式的优化,形成较好的革命文化与思政教学融合模式。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使用多种网络文库平台搜集与革命文化基因相关的内容,并寻找与高校思政课程结合的文献研究,从其他学者的研究中获取有关的内容观点,从而实现本研究的顺利进行。
(2)调查研究法:本课题运用访谈调查法,共计选取330名师生作为研究样本,研究革命基因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相融合的课程内容、实践状况以及教学方式等,为课题研究打好基础,顺利实现课题研究目标。
(3)辩证分析法:本课题参考了前人对革命文化基因与思政理论课内容融合相关研究,但前人的内容不一定完全正确,因此要注重探索革命文化基因研究中的优劣部分,坚持使用辩证眼光进行问题分析研究,实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目标,有效提升研究成果的价值和科学性。
(4)跨学科研究法:要充分结合各个学科课程的理论、方法以及研究成果,从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在实现思政课程的优化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教学方式、内容进行融合,从而优化思政课程所具有的教育效果,较好地实现思政课程育人功效。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
1.研究重点
探讨如何在新时代实现革命基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高的重要性和一定的紧迫性,因此,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明确如何实现革命文化基因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关联,明确探求融合路径。
2.研究难点
本研究的难点在于鲁中革命文化的内容的探究以及路径的设置,首先要借助具有代表性的精神文化明确鲁中革命文化内涵,并通过调研等形式深入了解鲁中革命文化与课程思政结合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实现鲁中革命文化与思政课程的深入融合。
3.研究创新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设计理念,在切实了解鲁中革命文化后设计较为明确的新时代鲁中革命文化基因思政理论课程,并设计实地考察、切身感受革命文化的实践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设计“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整合课堂内容、实践内容以及网络平台,通过鲁中革命文化基因与高校思政课程的融合有效发挥革命文化的教育作用,提高思政课程所具有的育人效果,培养新时代人才。
(1)创新了鲁中革命文化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
设计连接网络、课堂以及实践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通过网络获取社会热点问题,在重要节日时间进行教育教学,发挥革命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多方面了解与鲁中文化基因有关的内容,分类并深入探究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深入分析鲁中革命文化基因,实现立德树人的预期目标。
(2)丰富了鲁中革命文化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载体
以历史学习为发展契机,深入推进鲁中革命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相融合,如使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信息,发挥网络资源的育人功效;设计革命文化数据库,借助大数据进行人才教学;在建党日、国庆节等节日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革命内容,有效实现隐性革命文化育人。
(3)优化了鲁中革命文化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机制
教学机制优化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一是使用党政统一领导机制,优化教学顶层设计,实现鲁中革命文化基因与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的深入融合;二是设置“线上线下”的网络教学机制,利用新媒体网络技术充分利用好校内外所具有的革命文化教育资源;三是实现“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全方位学习流程,将革命文化与思政课程全面融合,以保障新时代鲁中文化得以具备较好的发展力量,获得更好的时代活力。
二、机理分析——新时代鲁中革命文化基因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协同发展的科学内涵
(一)鲁中革命文化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思政课教学中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好革命文化资源,将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堂,讲活思政课,是传承革命基因的重要举措。在抗日战争期间,鲁中地区坚持抗战,孕育出璀璨的鲁中革命文化,展现出鲁中人民具有的民族大爱情怀以及英勇顽强的革命文化精神。本研究选择鲁中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济南革命文化、淄博革命文化等内容进行研究,以深入了解鲁中革命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传承鲁中革命文化基因。
1.济南革命文化山东,是一片沐浴红色文化的革命热土。而济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火种的发源地,更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是鲁中革命文化的代表,济南革命精神包含济南战役精神、英雄山精神以及三线精神等多种革命精神。
(1)济南战役精神
济南战役是济南地区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在战役过程中表现出了“爱党爱军、依靠人民、英勇顽强、敢于胜利”济南战役精神。济南战役具体精神内涵如下:1)团结抗战精神。济南战役共动员了50万民工,为参与阻援的豫皖苏军区部队补充了弹药、粮食、军装、医药等。人民群众通过陆路、水路等多种方式为解放军提供充足的后备援助,展现出团结抗战的精神。2)浴血奋战精神。华东野战军采取“攻城打援分工协作”的方针和部署,首先发起济南战役,顽强攻克国民党军10万兵力守备,并有坚固设防的济南,在攻城过程中,解放军官兵将生死置之度外,最终五千余名官兵沉眠于这座城市,展现出浴血奋战精神。3)英勇顽强精神,华野九纵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不畏艰难险阻,连续组织三次攻城,均失利。西线集团反复突击,也未能打开突破口,在战况胶着状态下,解放军部队依旧不畏牺牲不断冲击国民党防线,终于在第四次进攻中突破敌人的防线,展现出了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英勇顽强精神。4)爱国主义精神。济南战役是解放军解放山东全境的最后一次重大战役,也是蒋介石以大城市为主的“重点防御”体系总崩溃的开始,中国军队在解放战争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英雄山精神
英雄山的名字来源于毛主席,1952年毛主席来到四里山烈士陵园,看到数千名烈士长眠于此,不禁感慨“青山有幸埋忠骨啊!有这么多人民英雄长眠在这里,四里山就是英雄山啊!”四里山也就有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名字—英雄山。在英雄山中埋葬着1500余名革命烈士,“珍藏”着诸多英雄人物和故事,其中不仅有著名的战役英烈和英雄人物,如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王尽美和邓恩铭、山东军区政治部原副主任黄祖炎等,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革命烈士,如跳崖殉国的卧牛寨十五壮士、规劝国民党军被特务杀害的王馨华、英勇就义的“四五烈士”等。这些革命英烈们都沿着理想道路不断前行,传达出革命前辈“不为彪炳青史,不为万古流芳,哪怕默默无闻不为人知,哪怕倾其所有,甚至献出生命,仍矢志不渝地向着自己的理想坚定前进”的崇高境界,更展现出“艰苦卓绝、英勇战斗”的光荣历史和“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英雄山革命精神,是一种值得后辈学习的精神境界。
(3)三线精神
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指示开启了三线建设的序幕。在三线建设过程中,一代代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营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济南地区处于“小三线”范围之内,是国营工厂加工建设的一个重点地区。以济南地区“国营9363厂”为例,三线精神具体内涵如下:1)奉献精神。三线企业通常建设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具有艰难生存和生产条件,按照“靠山、隐蔽、分散”的选址方针,泰沂山区成为山东“小三线”建设的理想选址,并最终在泰沂山区腹地的沂源县黄庄公社大上峪大队(现为济南市钢城区大上峪村)的北山坡上建设“国营9363厂”,工厂员工在艰难的生产条件下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艰苦奋斗与奉献精神。2)协作精神。三线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建设战略,1966年10月,2000余人的施工大军奔赴沟壑纵横、群山连绵的青杨崮,拉开了“国营9363厂”的基础建设序幕。全厂占地面积1903亩,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分别建设了101铸造车间、102机加工车间、103总装车间、104硝铵炸药生产车间、105木工车间等生产分区,分布在青杨崮南麓的九条山沟中,在产品建设过程中,不同类型车间工作人员相互合作,表现出团结协作精神。3)创业精神。在西方国家的抑制下,三线战略推进缺乏国外先进技术资源支持,在这种状况下,新建“国营9363厂”的生产建设需要得到国内技术骨干的支持,使用我国自身技术进行建设,从济南、青岛、东北各省份军工企业选拔的四批技术骨干、管理人员、熟练技工陆续集结到刚刚诞生的“国营9363厂”,做好生产准备,在1969年至1987年的18年时间中,“国营9363厂”这座潜隐在山坳里的小三线军工企业,共为国防前线生产了1953式82毫米迫弹155万余枚,60毫米迫弹86万余枚,生产硝铵炸药6.3万余吨,完成工业总产值2.2亿元,展现出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钻研、创业精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文化则是最好的教材,济南地区所蕴含的革命精神是济南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发展特征、时代风貌和价值追求的总概括,是一种意志品格和革命文化的精神体现,将济南革命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相融合,使大学生学习济南战役精神、英雄山精神以及三线精神,培养新时代人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完成先烈未竟之任务。
2.淄博革命文化查找山东红色文化痕迹,最早可以追溯到1921年由山东总共党组织创始人王尽美、邓恩铭在淄川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在1924年7月建立了直属中央领导的中共淄博支部,是继济南之后,山东建立的第二个直属中共中央领导的党组织,由此翻开了鲁中地区——淄博的红色革命篇章。
淄博红色发展之路上,先后涌现了数以千计的革命先辈,是他们用身体参与谱写了新中国的革命篇章,是他们用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之魂。其中,尤以“巍巍马鞍山,铮铮民族魂”的马鞍山保卫战最能彰显淄博革命文化的精神。马鞍山保卫战发生在1942年的抗日战争时期,是由27名革命先烈为掩护伤员转移,于马鞍山英勇阻击日寇,最后全部慷慨赴死的英雄壮举。马鞍山保卫战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丰碑,马鞍山战斗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前赴后继、凛然无畏的热血精神,让世界看见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傲然风骨。
一个民族需要优秀基因的传承,如果一个民族只盛产圆滑世故,懦夫顺民,那么这个民族在遇到外来入侵时就会不堪一击,一击即溃。因此,淄博当地高校要将马鞍山保卫战中体现的中华民族前赴后继、凛然无畏的热血精神与思政教学相融合,并结合组织学生参观马鞍山抗日遗址,向高校学生深入介绍马鞍山保卫战中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在心中树立以马鞍山革命先烈为榜样,学习并继承马鞍山战斗精神。
3.泰安革命文化泰安因泰山而闻名,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而泰安的汶河文明也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有力象征,是鲁中地区的代表城市。而这片福地也曾饱受过战火。其中,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而在山东泰安的徂徕山也正计划着一场针对侵华日军的武装起义,史称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也称徂徕山起义。徂徕山起义始于1938年1月1日,是由中共山东省委员会领导泰安、莱芜、新泰、泗水地区人民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南方向的徂徕山开展的一次抗日武装起义。徂徕山起义打响了中共领导山东抗战的第一枪,是山东八路军的起源之战。为山东人民抗日战争积累了丰富经验;促进建立山东省抗日根据地;为创建山东省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促进泰安中共组织的发展。
徂徕山起义是针对侵华日军侵入鲁中地区而提前制定的武装起义,其起义参与人员因当时环境的局限性,人员成分较为复杂,包括红军、省机关人员、农民、学生、国民党溃兵和当地自发的一些抗日组织。徂徕山起义部队经时四个月,已从原先的160余人发展到4000余人,抗战范围也扩大到了鲁中全境,成为鲁中地区一支主要抗战力量。起义过程中,体现了起义部队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无畏精神;不计前嫌、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精诚团结、众志成城的作战作风;团结齐心、协力抗战的军民关系。
(1)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无畏精神
在举行徂徕山起义誓师大会中,由时任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宣布“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正式成立,简称四支队。在四支队建立不久,就以“寺岭伏击战”和“四槐树伏击战”两场伏击战打出了名声。其中,四支队在徂徕山西南的寺陵村,伏击了日军的一支辎重马车运输队,在战斗过程,四支队三中队班长杨桂芳壮烈牺牲。寺陵伏击战虽规模不大,但这是四支队建军来首次战役,而且首战首胜,这充分体现了四支队面对敌寇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无畏精神。
(2)不计前嫌、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
在徂徕山起义的成员中有国民党溃兵,也有因国共合作而释放的共产党人。其中,被释放的共产党人因为经受过铁窗的考验、血的洗礼,斗争经验丰富,战斗意识超前,成为徂徕山起义的中坚力量。而且不计前嫌参与劝说国民党溃兵积极抗日,在战前传授与敌战斗的技巧,在实战中培养与敌斡旋的能力。于此,体现了共产党人不计前嫌,不怕牺牲,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3)精诚团结、众志成城的作战作风
在徂徕山起义誓师大会进行中,就起义部队性质进行了明确定义,定义为是由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其部队宗旨是驱除日寇,保卫山河,其部队纪律严格执行八路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起义部队成员多是毫无战斗经验的学生和农民,而在寺陵伏击战后不久的四槐树伏击战中,四支队取得了炸毁日军汽车2辆、炸死炸伤日军40余人,而我军0伤亡的优秀战果。此次伏击战,全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军队精诚团结、众志成城的优良作战作风,更体现了中国人民遭遇外敌时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凝心聚力的团结精神。
(4)团结齐心、协力抗战的军民关系
因为抗日战争初期的鲁中地区人民缺乏对八路军的认知,缺少了解共产党人的机会。所以在徂徕山起义后一段时间,起义部队并不受行军沿途村庄百姓的待见。可是经过部队的持续宣传和节节胜利的战果,让鲁中地区的人民开始主动了解共产党人领导的八路军,理解了八路军为国为民,驱除日寇的宗旨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钢铁纪律,渐渐地鲁中地区的人民开始喜欢八路军,爱戴八路军。其中,据时任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回忆:当部队再次到达东良庄时,很多群众都出来欢迎我们,乡亲们见到我们分外热情,他们说他们就把我们当成自己的部队看,而且乡亲们都早已准备了干粮和房屋,并主动为部队烧茶送水。在将要撤离东良庄时,全庄的父老乡亲还会在我们手里塞干粮、塞鸡蛋,这令我们非常感动。这说明共产党人领导的队伍和群众血浓于水的联系,共产党人领导的队伍是代表人民权益的队伍,是从人民中走来,最后归向人民的队伍。像此类军民一家亲的佳话在鲁中地区中比比皆是。
泰安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在其任由风雨蹉跎的时光中,更有无数的革命先烈血洒于此,而他们的灵魂和理想也高挂在这悠悠古城城头,警醒着当代国人勿忘国耻,砥砺前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由此看,泰安徂徕山起义所呈现的革命文化是全面且深入的,非常适合将其起义内容作为思政教学开展的切入点,将其起义所含革命文化作为思政教学内容的核心,向高校学生充分展现徂徕山起义所具有的不畏强敌,勇于斗争的战斗精神,不计得失,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团结合作,众志成城的优良作风,将此类战斗精神、家国情怀、优良作风在他们心里扎根,引导他们理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从而在他们心中树立尊重他人,爱护他人的意识。
(二)鲁中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有利作用
将鲁中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首先要解决鲁中革命文化基因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协同发展的科学内涵问题。当前,鲁中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提升育人实效的必然选择,鲁中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有利作用主要表现为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品德素质以及增强大学生爱国情怀,有利于高校培养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民追求光明和真理的精神支柱。在本研究中,已对鲁中革命文化的代表文化:济南革命文化、淄博革命文化、泰安革命文化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呈现。总结了三个地区革命文化,都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对党忠诚、无私为民、热爱国家、内心坚韧、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人民身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想信念。
大学时期,正是学生精神养成和三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中,高校可以将鲁中革命文化中提取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想信念与高校思政课程相融合,分别以济南战役、马鞍山保卫战、徂徕山起义等革命事迹中蕴含的红色精神作为思政教学内容,让大学生感同身受地明白当时抗战的艰苦条件和恶劣环境,使大学生了解党在鲁中地区的起源和发展,充分让大学生认识到鲁中革命文化与鲁中现今发展的必然联系,进而推进党的崇高理想信念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延续,推动鲁中革命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良好传承。铸就当代大学生爱党爱国,无私为民,内心坚韧,不畏艰险的光辉形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因此鲁中革命文化与思政课程融合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品德素质
思政教学最好是借助榜样的力量,让大学生在心中树立自己所要学习的楷模,所要追求的精神。在本研究中,通过对济南战役、马鞍山保卫战、徂徕山起义等革命事迹中蕴含的革命文化进行解读,挖掘出共产党人对党忠诚、忠心为民、热爱国家、内心坚韧、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征,如“济南战役三勇士”李永江、于洪铎和腾元兴在解放战争中英勇在前率先攻进济南城,为济南城的解放立下大功的故事;如在马鞍山保卫战中时任八路军山东纵队1旅2团副团长王风麟等革命先烈在被日军重兵围困之下,宁死不屈,举枪自戕,壮烈牺牲的故事;还有领导徂徕山起义,把短暂但峥嵘的一生献给中国革命事业的优秀中国共产党党员洪涛师长。
国旗的红是血一般的红,是无数革命先烈和英雄义士的血与汗染浸的红。他们是共和国璀璨夺目,山河可泣的悲壮史诗,也是当代大学生要引以为尚的榜样,是学习的楷模,是一种特有的教育资源,是国家灵魂的象征。高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济南战役、马鞍山保卫战、徂徕山起义等体现鲁中革命文化的革命事迹,引导大学生在心中树立以李永江、于洪铎、腾元兴和王风麟、洪涛等革命先烈为英雄榜样,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将鲁中革命文化与思政课程相融合,不仅可以深入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红色基因,以其厚植理论认识,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可以让新时代大学生在学史明理的过程中,接受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达到增信、崇德的作用。
3.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爱国情怀
爱国教育是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关键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所有精神的源泉。在本研究中,通过对济南战役精神、英雄山精神、三线精神以及壮烈的马鞍山保卫战和成功的徂徕山起义中所蕴含的革命文化展开挖掘,深挖出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鲁中地区中国共产党人高涨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家国情怀,提取了爱国主义是鲁中革命文化的核心。
当代大学生因时代原因,导致部分大学生忽视了对党史国史学习的重要性,对革命先烈存有一定认知偏差。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向学生细致讲述济南战役、马鞍山保卫战、徂徕山起义等鲁中革命事迹,引导学生在心中播撒爱国主义的火种,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实现鲁中革命文化基因的良好传承,进而充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鲁中文化中蕴含着丰富且深刻的家国情怀,是思政课程融合的最佳对象之一,是推进落实思政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对完成较好的思政教育较远具有深远的积极作用。
三、审视新时代鲁中革命文化基因融入高校思政理论教学所遇阻成因
(一)访谈调查
1.访谈设计
鲁中革命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革命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融合将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更好的达到预期教育目标。探究革命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融合现状,不仅要注重思政课程内容的设置,还要了解课程实践活动形式以及课程载体的设置和应用,访谈问题的设计要简洁而准确,并注重实质性问题,提升访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选择省内3所代表性同类高校,重点选择鲁中地区的高校展开实证调查和分析,随机抽取300名学生以及30名教师作为调研样本,针对革命文化基因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内容、教学实践情况、教学载体等方面展开调查。
2.访谈结果
根据访谈结果,在思政教学中融入鲁中革命文化的大部分问题,都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以及教学载体方面。从学生方面来说,问题主要存在于思政教学内容中鲁中革命文化较少、实践活动较少且形式单一、仅使用文字载体进行教学等方面;从教师方面来说,问题主要存在于教材未及时更新、教师对鲁中革命文化了解较少、实践活动较少、网络载体较难使用等方面。
(二)问题成因
根据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明确,革命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之间的融合困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总的来说,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鲁中革命文化融入思政教学的内容较为表面
革命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孕育的璀璨文化,也是中国所特有的一项文化遗产,但由于高校教师对鲁中革命文化内容较为不熟悉,容易使得鲁中革命文化出现一定的缺失,出现缺乏完整性的问题。此外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鲁中革命文化还未能完全融入思政教学课程之中,存在一定的内容脱节问题。
研究鲁中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程育人的历史发展时间较短,研究内容没有完善的体系,同时在研究中较少有学者对鲁中革命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融合这个主题进行探究;此外,大部分研究者注重热点理论的研究,缺乏对革命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育人的深度研究,使得教学内容较为浅显。在访谈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有部分教师表示教材中未能出现鲁中革命文化的内容,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对鲁中革命文化的了解不够,在日常教学中难以顺利进行鲁中革命文化的教学。由此可以看出教材的优化完善以及教师鲁中文化的学习吸收将影响到思政课程中鲁中文化的教学。
2.鲁中革命文化实践活动较少且形式单一
本文通过选择本省三所高校随机抽取共300名学生和30名教师进行有关“鲁中革命文化与新时代思政教学融合”相关内容的访谈。依据访谈内容可以总结出,目前高校为保障学生的安全,所举行的实地调查研究等活动较少,且举行的实践活动仅有参观,实践活动类型较为单一。高校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教学方面,未能设置丰富的实践活动,这样容易使大学生形成“仅学习理论知识就可以”的错误认知,将精力全部放在理论知识学习方面。尽管部分高校设置了一定的实践任务,也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最终获得的实践效果较差,形成恶性循环。
由于教师对鲁中革命文化认识较差,因此在选择实践活动时主要选择参观遗址或博物馆的形式,未能设置如话剧、红歌等丰富的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学要传承弘扬鲁中革命文化,就要充分挖掘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但在现实教学中,却存在着鲁中革命文化时代价值在实践活动中挖掘不够的问题。高校中实践教学对革命文化资源实质缺乏提炼,不能很好地起到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化的效果,没有充分发挥革命文化的育人功能,致使大学生不能把握革命文化的精神实质,体会和感受也不深,参与的积极性过低,进而影响着高校在开展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育人效果。
3.鲁中革命文化教育载体较为死板
思政教学与应结合时代发展进行载体更新,目前的思政教学模式不利于革命文化的融入。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教师普遍使用传统教育载体,如文字载体等形式进行思政课程教学,对新兴的网络平台载体等形式应用较少,如学习通等网络APP在思政课程中使用次数较少,这也成为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由于教师的技术不足以及学习信息化设备较差,导致鲁中革命文化与思政教学融合的载体受到一定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仍旧使用传统的文字载体形式进行教学。在部分教师使用新兴网络载体进行教学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对鲁中革命文化以及网络载体内容不熟悉、不熟练导致课件内容不通透,只能使用较为宽泛的网络视频等内容消耗时间,或选择改变形式,使用文字载体进行教学,无法达到新兴网络载体应有的教学效果,同时未能把鲁中革命文化的深层含义讲解出来,进而导致思政课程中无法表现出较高的情感效果,最终影响高校思政课程所具有的育人效果和思想情感成果。
四、新时代鲁中革命文化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研究
(一)转化育人内容,设置鲁中革命文化基因融合内容
思政课程与鲁中革命文化相融合应注重教育内容的体现,高校思政教学应通过多途径深化鲁中革命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发扬鲁中革命精神、发挥思政课程教育功能,赋予鲁中革命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特色,实现高校学生精神文明的提升。只有增加具有针对性的红色文化教育课题,让更多的学生在思政课堂上主动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才能准确把握红色文化的精神风貌,使鲁中革命文化真正做到与高校思政教育紧密融合。
首先,要加强高校教师对鲁中革命文化内容的学习,实现鲁中革命文化与思政课程的深入结合。鲁中革命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意识,与思政课程中的价值导向有所关联,在教学内容中使用案例教学方式可以将鲁中革命文化与思政教学巧妙融合,既坚持教师引导,又充分发挥学生具有的主体性作用,将“有意义”的故事转变为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鲁中革命文化故事,加强学生对鲁中革命文化的认识,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还可以让思政教师讲述鲁中地区真实感人的革命故事,展现党的初心、理想以及担当,引导学生了解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养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并通过理中革命文化的学习为理想信息打造精神基础,形成永不褪色的红色精神文化丰碑。
其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的科学论断,推进鲁中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目标,深化鲁中革命文化与思政课程的学者研究内容。此外,所设置的思政课程以及鲁中革命文化课程内容资源要具有当代性,促进大学生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时代发展,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进行设置,明确鲁中革命文化的内涵,提升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鲁中革命文化氛围,推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互动,深化思政课程中蕴含的鲁中革命文化,实现鲁中革命文化资源体系和思政课程体系相衔接,通过鲁中革命故事使学生跟随革命前辈体验鲁中革命文化,使学生得到较高的获得感。
最后,鲁中革命文化要借助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内容深入融合。校园文化更多地起氛围营造作用,在鲁中革命文化教育背景下,应分析时代发展特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关注国内外的时政变化,让学生参与到红色热点话题的探讨中。鲁中革命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合不仅要在知识层面进行内容设置,还要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融合鲁中革命文化,营造浓厚的鲁中革命文化育人氛围。高校可以通过建筑设施、文化景观、宣传平台、教学场所等校园场景,把鲁中革命文化基因以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和形象化的表现形式融入校园物质文化中,使其成为鲁中革命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与内容,与校园环境融为一体,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进耳、入眼、入脑、印心,让大学生积极学习鲁中革命文化所具有的知识,了解鲁中地区所具有的革命文化内涵,不断在鲁中革命文化中提升知识和能力,成为新时代民族复兴的主要力量。
(二)深化实践学习,拓展鲁中革命文化基因教学实践
现今思政教育形式主要以课堂文本教学为主,教学内容较于陈旧,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缺乏适当的拓展和创新,加上当今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巨大诱惑,共同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在受思政教育中一直处于被动,严重缺乏对革命历史学习的热情和对革命先辈的尊敬。因此,高校可以借助本研究对鲁中革命文化的探究结果开展与思政课程的融合,以此,开辟新的教学路径,拓展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程内容吸引力,从而推进大学生主动了解鲁中革命文化,再以鲁中革命文化为起点向更深的中国革命文化进行深入学习。因此,高校要重视鲁中革命文化的传承,要将鲁中革命文化视为思政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要在态度上尊重当代大学生前卫、新潮的个性,要以适合他们的方式开展鲁中革命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
首先,在思政教育形式上进行优化创新。例如,高校可以因地制宜地先将淄博革命文化中马鞍山保卫战的事迹与思政课程相融合,在融合过程中,要注意事迹宣传的形式,不要一味地通篇介绍,死板宣读。要事先就思政课程的内容和主旨展开策划,要让思政课程内容鲜活起来,更加具象化。高校可以主动与马鞍山抗日遗址管理人员建立联系,提出共建鲁中革命文化基地的提议,运用可以充分体现鲁中革命文化的马鞍山抗日遗址等诸多革命遗迹丰富思政课程的形式,提高思政课程的吸引力,以马鞍山抗日遗址为代表的革命遗迹中对革命文物的实地参观,用较小程度还原的形式使大学生对当时的革命环境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再通过借助实地瞻仰革命文化遗址,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主动将鲁中革命文化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革命先烈所奋斗的事业对于当今生活有着不容置疑的重要意义。
其次,在思政教育体系上要注意回笼教学。现在大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上多是一笔带过,很少细致地去分析思政课程内容的深入性和延展性,也不会对已经讲述的内容进行有效回顾,导致本就受教育处在被动的大学生更加抵触思政课。而回笼教学在思政教育中的体现是对已经开展过的思政教学内容进行精华回顾。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展开大学生共同瞻仰例如马鞍山抗日遗迹记录的回顾,以此调动大学生参与思政教育课堂的主动性,强化大学生对于鲁中革命文化遗迹的印象,加深部分大学生对鲁中革命文化的理解。
最后,在思政教育建设上加强校园建设。鲁中革命文化追根溯源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包含着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同时也体现了革命先烈们的高尚精神。可以在高校文化设置中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让高校教师主动与大学生建立有效沟通,形成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让学生主动配合教师完成鲁中革命文化优良氛围的建设。高校应针对学生的认知特征,采取具有时代特色、具有吸引力的宣传策略。可以设立鲁中革命文化专题网站或栏目,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对革命英雄的生平事迹进行全面的宣传和展示,让同学们对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有深刻的体会,明确新时代年轻人的职责与使命。
(三)优化融入方式,打造鲁中革命文化基因教育载体
鲁中革命文化是鲁中地区人民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是开展思政课程最需要精神内涵。在思政课程与鲁中革命文化融合过程中要重视宣传内容的方式或者载体,高校要积极就当前受年轻人青睐的多种线上渠道开展对鲁中革命文化的介绍和宣传,要充分将时代传承的精神和新时代发展特点相结合,让鲁中革命文化遍布高校校园的方方面面,提高大学生接触和了解鲁中革命文化的机会。
首先,建设好面向学生的网络学习平台,即可以选用“学习通”为网络学习平台之一,经在“学习通”上定期上传或发布有关鲁中革命文化的视频、PPT、文章等,为学生开展鲁中革命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学习提供便利。同时要明确提出平台上传信息内容的要求。其中内容要丰富,不要只描述事迹,要有针对性地体现出事件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例如:马鞍山保卫战对于当时国内抗战环境和当前居民生活的影响,而且还要拓展说明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基于当前时代的启示。
其次,建立起平台上传信息内容审核制度,严格依据平台信息内容的要求,对将要上传的各式各样材料进行逐一审阅,避免出现材料内容“浅表化”“硬植入”和“错误引导”的问题。最后,要坚决不忘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平台建设初衷,要持续进行平台信息维护、平台结构升级和管理机制的优化。另外,要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为平台建设前提,以鲁中革命文化传承的红色基因为主体,并充分依据课题调研实践教学系列改革举措,制定和颁布推动学校鲁中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工作的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并完善鲁中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
最后,更新鲁中革命文化基因载体,并主动开设并主导学生活跃的网络新阵地,加快实现高校思政课与鲁中革命文化红色基因的高度融合,促进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大学生较常使用的微信公众号等互动平台开展鲁中革命文化主题教育,同时在新媒体中融入鲁中革命文化内涵,发挥网络新媒体所具有的传播优势,提高思政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设计教学内容,此外还要依据学生特点,加大鲁中革命文化宣传力度。
五、结论
鲁中革命文化与思政课程相融合是鲁中地区思政课程发展的重要路径,不仅在革命年代引导革命胜利,也在新时代诞生了较高的生机与活力。将革命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相融合,不仅可以在塑造灵魂、坚定信仰、锤炼品格等方面发挥出巨大作用,而且还能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鲁中革命文化与思政课程相融合还可以有效提高大学思政课的育人效果,促进学科建设和文化传承。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可以了解到,现有的鲁中革命文化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问题主要出现在鲁中革命文化与思政课程融合内容脱节、实践活动较少、教学载体较为传统等方面,因此在设计鲁中革命文化与思政课程融合路径时,要对问题进行针对性设计,如提升鲁中革命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合程度、采用多种实践学习形式、使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等,以此实现新时代鲁中革命文化基因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深度融合,同时促使大学生德育素养及教师教学技术协同提升。
参考文献[1]李燕,张秦.试析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2):21-22+37.
[2]田克勤,张健彪.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访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田克勤教授[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1,7(03):1-13.
[3]刘焕明,殷林逸.在革命文化的辩证发展中树立文化自信[J].贵州社会科学,2017(09):28-32.
[4]李东朗.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J].人民论坛,2017(17):30-31.
[5]张军,王素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0):130+132.
[6] 何虎生,赵文心.论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逻辑[J].教学与研究,2019(08):76-83.
[7] 杨昕.革命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关联性耦合及其实践[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3):87-88.
[8] 王春霞.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5):132-135.
[9] 桑利娥.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0(07):151-155.
[10] 安亚萍,白煜.南梁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12311”教学模式——以陇东学院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8):60-61.
[11]尹清龙,秦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程·成就·启示——以新中国成立70年为视角[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0,21(03):166-171.
[12]徐美英,田晓伟.革命文化资源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4):28-29+38.
[13]居继清,左静雅.关于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对接的几点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8):69-72.
[14]安邦,王会民.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逻辑”[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0,19(03):94-96.DOI:10.19329/j.cnki.1673-2928.2020.03.026.
[15]桑地·依·库柏,彭淑惠.评《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参考资料,1981(06):17-19.
[16](美)马克•赛尔登著,魏晓明、冯崇义译.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7]King J F ,Merle G . China:A New History, Second Enlarged Edition[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12-31.
[18]Dirlik A . The idea of a ‘Chinese model’: A critical discussion[J]. International Critical Thought,2011,1(2).
[19]Douglas C ,Alex G . Setting Learning Expectations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J].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2001,30(4).
[20]ShardromJohnsona ,JinwuHan ,YantingDong , et al. Shanghai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Platform of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Residuals Science & Technology,2016,13(7).
[21]Nam K H .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in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2017,5.
本课题报告的阶段性成果已于2023年刊发在《教育与社科辑》第27期。
项目批准号:22ZBSKB078
项目负责人:周政
所在单位: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