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研究

2024-11-21 16:54:01 来源: 科学与财富 作者: 田泽文

  编者按:

  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不断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淄博市积极响应号召,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特别是2022年以来,组织开展了全市社科规划研究工作,推出了一批兼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研究作品。为充分展示淄博市社科规划研究工作的丰硕成果,激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奋发有为、再创佳绩,特选取部分优秀研究成果予以刊登。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研究

  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企业面临更为复杂的经济活动环境。正确处理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交易活动和交易关系、及时化解财务风险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长期以来,对于财务风险的认识存在分歧,未能真正认识财务风险的本质和特征导致财务风险评估缺乏理论支撑而仅凭借经验进行研究。本文采用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并将比较研究贯穿始终。基于“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企业理论”和“基于营运资金需求保障能力的财务风险理论”,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视角研究企业财务风险评估问题,在界定财务风险内涵、特征和分类等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机理,组成了财务风险评估指标群,使用Delphi法和网络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层感知器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以期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方位评估。本文的主要结论和贡献有以下几点:第一,财务风险评估主体包括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而传统研究仅基于内部利益相关者立场,考查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与财务风险的关系,忽视了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第二,财务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应该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传统财务风险评估研究多采用文献评阅法选择评估指标,忽视了指标选取的理论基础,因而导致建立的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遭人诟病、难以普及应用。

  1.导言

  财务风险客观地存在于企业经营、投资、筹资等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对企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是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在处理彼此之间的交易活动和交易关系时无法回避和忽视的。

  1.1研究背景

  财务风险是财务理论和实务研究中既老又新的永恒话题,涉及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财务风险在财务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得到了广泛重视。在理论界,现代财务理论的核心部分就包含了财务风险内容。以诺贝尔经济学获奖成果为例,Markowitz(1952)的资产组合理论、Modigliani和Miller(1958)的MM理论、Sharpe等人(1964)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及其后继者的研究,如Black与Scholes(1973)的期权定价模型、Ross(1976)的套利定价模型,都是在衡量风险与收益关系的基础上为风险管理理论的创新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实务界,频频爆发的财务风险案件多数根源于企业对财务风险的忽视或评估不当。2000年12月,济南轻骑的大股东轻骑集团对其存在了高达25.8亿元的巨额欠款,两年后被其债权人向法院申请破产还债;2004年11月,中航油(新加坡)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元,远超其净资产(1.45亿美元),严重资不抵债而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2007年底,合俊集团(港交所代码:02700)资金链存在的问题被其供应商逐渐察觉,因欠款不还被两名供应商起诉至法院,加之几名股东也不愿继续投钱维持经营,终致企业倒闭;2008年3月,上市不过两年的高新张铜(深交所代码:002075)由于不重视财务风险的评估和防范而导致企业财务状况严重恶化,造成资金链断裂,最终陷入财务危机;2009年6月,连续亏损了四年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债务总额高达1,700多亿美元,而其总资产仅为800亿美元,资不抵债到了无药可救的程度,向纽约破产法院递交了破产申请;2012年1月,美国柯达公司请求破产保护,多年销售下降导致了资产流动性困境;2014年3月,山东兴和进出口有限公司资金链断裂,欠债6亿涉及银行10多家、担保公司7家以上以及为数众多的小额贷款公司和联保企业;2014年7月以来,中钢集团因钢材产品价格大幅下降、过度扩张的高风险业务以及高杠杆的激进财务政策发生巨额亏损,大量银行贷款发生逾期,由于债务重组进度缓慢,陷入财务困境;2014年12月,深圳百信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资金链断裂,停止兑付投资人的本息,涉及资金达1亿元;2015年12月,钰诚集团由于所投资项目短期内很难产生现金流,占用E租宝投资款致使E租宝资金链紧张,E租宝的非法集资骗局曝光。种种案例表明,财务风险的发生会给企业利益相关者带来难以预料的经济后果,那么,“理性的”利益相关者就有动机去参与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综上,财务风险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国内外均有很多企业因忽视财务风险而丧生了持续经营能力,引起众多学者对这一课题浓厚的研究兴趣。但是,总体来讲,财务风险研究进程缓慢,存在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财务风险评估就是其中之一。因未能科学评估财务风险,无数企业从暂时的财务紧张或轻微的财务风险逐渐陷入财务危机和困境,走上倒闭、破产之路。上述众多企业财务风险实例也揭示出,财务风险的发生不仅仅影响股东(内部利益相关者),债权人(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供应商、客户等形形色色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也会受企业财务风险的牵连,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如济南轻骑的债权人、合俊集团的供应商等),他们会做出促使企业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剧的举动,即利益相关者不仅被动接受企业财务风险的经济后果,而且他们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财务风险发生或恶化的可能性。因此,协调、处理好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影响下的企业资金供给和营运资金需求,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模型,帮助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正确审视财务风险问题,防患于未然,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一系列金融风险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无法继续经营的案例爆发,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估金融风险成为长期以来金融理论和实践的热点。但长期以来,传统的财务风险评估理论发展缓慢,仅以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是股东)为主体,以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评估为核心,忽视了外部利益相关者影响下的财务风险。当今世界不断变化,企业始终处于运动状态,不断与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传递和交换信息。企业财务状况的微妙变化会引起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密切关注,从而产生不可预测的连锁反应。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从“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企业理论”和“基于流动资金需求保障能力的财务风险评估理论”的角度研究财务风险及其评估,既是对传统财务风险评估论论研究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风险管理理论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也开辟了财务风险评估研究的新视角,建立了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相匹配的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模型,为企业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良性交易活动和交易关系奠定了基础。

  1.2.2实际应用价值——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主体的需求市场经济充满不确定性,金融风险无处不在。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市场经济环境尚未完全发展。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将面临更多的财务风险。企业财务状况持续恶化的必然结果是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或财务困境。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应对,企业将打破资金链,进一步陷入财务失败或破产。在新的经济常态下,如何有效地评估财务风险已成为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就企业自身而言,其财务风险识别技术较差,财务风险评估意识不强,财务风险评价方法滞后,财务风险管控工作不力,也是近年来重大财务风险事件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交易活动和关系。企业财务风险评估的主体应包括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这是因为,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的利益相关者,都有能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的经济活动,这使得他们非常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并重视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企业财务风险评估结果。因此,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研究企业财务风险评估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对正确认识企业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易活动和交易关系具有深远意义。

  具体而言:

  ①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是内部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指股东(包括持股经营者、员工和其他持股利益相关者)。他们是企业的投资者,持有企业的股份,他们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与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是一种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的关系。内部利益相关方在进行初始投资、追加投资和投资回收时,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会计报表和附注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评估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而做出初始投资、新增投资和投资收回等各种决策。然而,鉴于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不成熟、投资风险意识的缺乏以及中国投资者的损失承受能力较弱,企业的财务风险将对投资者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建立有效的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模型,可以减少投资者的盲目倾向,对保护投资者利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和健康发展。

  ②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也是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金来源多种多样。除了股权资本融资,企业还可以使用债务资本融资,如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款、向公众发行公司债券等,使企业作为债务人与提供资金的外部债权人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然而,债权人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不能盲目地向企业注资,在做出贷款或债券购买决策之前,他们需要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资本及其周转状况、偿付能力等财务状况进行风险评估。企业、供应商和客户也是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对这种关系的依赖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的营运资金需求,从而影响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通过对企业财务状况的风险评估,供应商会相应地调整给予企业的信贷政策,客户也会更改与企业的采购合同。因此,供应商和客户需要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此外,经营者(主要是职业经理人)也非常关注企业的财务风险。有效的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模型可以帮助运营商监测日常和未来经济活动中的财务风险,预测和分析财务风险增加引起的不稳定或异常警报,使运营商能够在企业财务风险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前及时做出反应。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将企业的财务风险降至安全状态,实现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最大化,也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由此可见,独立于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也是企业财务风险评估的真实和潜在受益者。这些受益群体的存在凸显了金融风险评估的重要性。简而言之,摆脱传统财务风险评估理论的束缚,将外部利益相关者纳入财务风险评估的主体,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重新定义财务风险的本质和特征,进而科学划分财务风险的类型,识别影响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财务风险的因素。只有构建反映企业融资活动在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影响下保障经营活动流动资金需求能力的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模型,才能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定更科学、合理、系统、有效的措施和建议,增强内外部利益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和忠诚度。最大限度地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

  1.3研究内容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脉络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六部分: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侧重于“提出问题”,通过阐述选题背景和意义以及现有研究文献回顾,提出问题:较高水平的财务风险是企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隐患,不能有效评估财务风险,将会为企业经济活动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或不确定性。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侧重于“分析问题”,形成了企业财务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在阐述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后,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特征和类别进行分析,为“解决问题”建立了理论框架和依据;第四部分深入研究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机理。

  第五部分到第六部分用于“解决问题”,不仅回答了之前提出的问题,而且实践了企业财务风险评估理论。

  1.4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研究方法

  本课题综合运用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投资者和非投资者两个视角研究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问题。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①文献研究法

  广泛收集了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文献研究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提炼了现有文献的基本观点,客观评价了现有研究水平与发展动态,指明了现有研究应予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②逻辑推导法

  依据“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企业理论”和“基于营运资金需求保障能力的财务风险评估理论”,在对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内涵界定、特征分析和类别划分的基础上,分别演绎推导投资者和非投资者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机理,从而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③实证研究法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财务风险问题的研究绝大多数是针对大型上市公司,研究方法多为定量分析,如Fitzpatrick(1932)的一元判别分析、Altman(1968)的元判别分析、 Martin(1977)的多元逻辑回归。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财务体制不健全,在运用这些方法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层次分析法作为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能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而且能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得出不同要素占总目标的权重,为决策提供很好的依据,这在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1.4.2创新点

  本课题的创新主要为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创新。

  ①解决现有研究中财务风险预警指标选取缺乏理论支撑的不足,丰富、完善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理论。

  ②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为投资者影响下的财务风险和非投资者影响下的财务风险,分别考察其对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机理。

  ③完善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研究的路径,构建了“识别—评估—应对”完整的流程。

  2.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研究的理论渊源

  2.1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企业理论

  企业理论是一门研究什么是企业、企业为什么形成、如何划分企业的边界、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标是什么的学问。企业理论的发展先后出现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企业契约理论、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企业理论等不同观点。本文将前两种理论称为传统企业理论,以与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企业理论相区分。

  (1)传统企业理论① 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a)主要观点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的代表人物有Marshall(1890)、Knight(1921)、Berle、Means(1932)等。该理论视企业为一个生产函数,认为企业是一个将生产要素投入转化为一定的产出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专业化生产组织;企业规模是由生产技术决定的;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市场机制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所有企业都是同质的基本生产单位;企业的目标就是在技术和市场的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

  (b)观点剖析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回避了企业的形成问题,把企业的存在作为一个既定前提,并假定交易费用为零。这一做法虽然把握了企业的生产性,但尚未认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以及企业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从而不能合理界定企业的边界,因而招致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挑战。

  ② 企业契约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对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企业是一个生产函数”观点提出了质疑,开始用契约观研究企业理论问题,发展成为企业契约理论。契约,俗称合同或合约,是指当事人之间关于权利和义务的承诺。企业契约理论对企业的形成、本质和边界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为人们认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角度。企业契约理论包括Coase(1937)和张五常(1983)的交易费用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Alchian和Demsetz(1972)的团队生产理论(Team Production Theory),Willamson(1975;1985)、Grossman和Hart(1986)的资产专用性理论(Asset Specificity Theory)、Meckling和Jensen(1976)的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 Agent Theory)等。

  (a)主要观点企业契约理论对企业的形成、本质、边界和目标的观点如下:

  (Ⅰ)企业的形成。Coase认为企业的形成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Alchian和Demsetz认为企业产生于团队生产带来的超额收益;Willamson认为企业是作为某种不完全契约的治理结构出现的。

  (Ⅱ)企业的本质。Coase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对市场的替代;张五常认为企业的本质在于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以节约交易费用;Alchian和Demsetz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Willamson认为企业实际上是一种治理结构;Grossman和Hart认为企业是一种所控制的物质资产的集合;Jenson和Meckling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契约关系。

  (Ⅲ)企业的边界。Coase认为,企业再多组织一项交易所引起的成本既等于别的企业组织这项交易的成本、也等于市场机制组织这项交易的成本时,达成了企业的边界;张五常认为,在企业内部组织劳动分工所花费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之和等于在市场上组织劳动分工所花费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之和(或者等于在另一企业中组织同样的劳动分工所花费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之和)时,达成了企业的边界;Alchian和Demsetz认为,限定企业规模的界限是对企业契约签订后的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督成本;Williamson认为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边界,并用资产专用性解释了企业的边界,当资产专用性很高时,交易费用也随之上升,这时适宜采取企业(纵向一体化);Grossman和Hart认为企业的边界是由产权决定的。

  (Ⅳ)企业的目标。企业契约理论普遍认为,企业的目标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这是因为,如果企业的目标是追逐企业股东最终利益之外的东西,将导致企业偏离经济活动的重心,造成投资回报率低和企业资源无效浪费,无法实现股东期待,造成股东的不满,影响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b)观点剖析概括而言,企业契约理论对企业的形成、本质、边界和目标的主要观点是:企业的形成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或获得团队生产超额收益;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连结(a Nexus of Constracts);企业的边界通过交易费用决定;企业的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但是,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Ⅰ)从逻辑上来看,企业契约理论对企业形成于节约交易费用或获得团队生产超额收益的解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并不是企业形成的历史源头,也不是企业形成的真正原因。而且,企业契约理论把经营者和职工作为了一个既定前提,无法从理论上解释经营者和职工的存在。

  (Ⅱ)作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企业包含了交易性和生产性两个属性,二者内生于企业本身。虽然企业契约理论揭示了企业的交易性,但却忽视了企业的生产性。这是因为企业是一个从事产品生产并从中获取利润的生产经营单位,即使交易费用为零,企业仍然存在。而且,企业契约的连结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企业契约的签约主体的经济行为在不断拓展和持续进行,这一过程把企业的交易性与生产性融于一体。

  (Ⅲ)企业契约理论对企业的边界解释力度不足。企业的边界包括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和企业的所有权边界,但是各种企业契约理论仅着重分析了其中一方面,例如,Coase、张五常和Williamson划定的企业的边界实则是企业与市场的边界;而Grossman和Hart仅给出了企业的所有权边界,忽视了对企业与市场的边界的考察。此外,各种理论在分析企业的边界时主要基于企业有形的物质资本,而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关注不足。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与市场的边界从有形向无形延伸,因此,也应重新认识企业与市场的边界。

  (Ⅳ)企业契约理论关于企业的目标的观点过于狭隘。随着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由传统的股东单边治理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转变,企业的目标也不能再简单的定义为股东利益至上。既然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缔结的“契约”,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投入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各种不同形态的资本,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单靠各自的资本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而利益相关者之间也存在着利益对立和冲突,如何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对立和冲突实现合作共赢成为现代企业提升营业效率、实现持久生存的关键之处。因此,企业的目标不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实现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最大化。

  (2)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企业观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企业理论是建立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集体选择理论基础之上的有关企业的形成、本质、边界、目标的企业理论。王竹泉提出并深入研究了“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企业观”,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产物,是企业契约选择者的集体选择达到的一种可接受的均衡状态”。

  ① 理论基础集体选择(Collective Choice),是指各个参与者按照某一规则与其他参与者相互商议从而确定共同行动方案的一个过程。如果选择是一个参与者自己单独、主动、自觉的做出,这仅是个人选择。当个人选择涉及其他人选择,需要双方或多方共同商议时,才称之为集体选择,即集体选择存在于有人群、有合作且有利益冲突的地方。政治民主的投票表决、市场机制的货币投票等都是集体选择问题的不同表现。集体选择理论认为,集体选择并不仅仅是多个个人选择的集合,而是所有参与集体选择的个人都遵循的一种选择,它具有整个集体都认可的集体特征,参与集体选择的个人都能在集体选择中获得个人想要得到的满足。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股东只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一,不应把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狭义地限定为企业与股东的关系,而应考虑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如经营者、债权人、供应商、客户等),因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企业对各方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回应的质量。

  ② 主要内容(a)企业的形成持有各种形态资本的利益相关者都是一个个体,他们是独立的,有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追逐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的形成说明企业成为了利益相关者的代表,由企业集体行动取代了利益相关者个人的独立行动,利益相关者的个人理性选择是认同追求企业所代表的集体利益的满足,因此,企业集体理性和利益相关者的个人理性达成了一致,目的是为了合作共赢,不仅集体选择实现企业的集体福利,而且每一个参与的利益相关者的个人福利也有所增加。

  (b)企业的本质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市场上可能与企业价值创造和分享存在利益关系的个体,他们具有物资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不同形态的资本且共同偏好是追求资本的价值增值。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价值创造和分享以实现各自资本的价值增值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单独或联合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签订企业契约从而形成企业并从事团队生产;另一种方式是与企业签订交易契约从而与企业进行市场交易。从第一种方式看,利益相关者通过企业这种交易形式创造并独享或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价值,代表了他们共同利益的企业是集体行动的主体,参与交易的一个或多个利益相关者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享有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分享权,称为企业的所有者或内部利益相关者,他们集体选择形成了共性目标和利益,即实现企业契约签订者的利益最大化,或者说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最大化。而与之同时,企业的所有者或内部利益相关者连同其投入的资本不再可以自由支配,必须在企业内部接受企业契约的约束和支配,即他们要共同遵守企业契约。从第二种方式看,当利益相关者选择放弃签订企业契约时,那么他们就选择了与企业签订交易契约,这些利益相关者是不受企业契约约束的、与企业在市场上地位平等的独立行动个体,通过与企业进行一般市场交易实现自身资本的价值增长,这些利益相关者称为企业的一般交易者或外部利益相关者,因为没有参与企业的集体选择,他们不受制于企业契约,不享有企业控制权和剩余分享权。因此,企业是企业契约选择者的一种集体选择,或企业是内部利益相关者的一种集体选择。需要说明的是,企业的交易契约除包括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签订的外部交易契约(如企业与供应商签订的采购契约、与客户签订的销售契约),而且也包括企业与内部利益相关者签订的关联方交易契约(如企业与股东签订的买卖契约、为股东借款的担保契约等)。

  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处于动态调整之中。在再次集体选择中,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也可以选择成为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不仅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的股东(含持股的经营者、职工和其他持股的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非物质资本形态的资本所有者,如拥有企业家才能的经营者、掌握技术专长的职工,也可以通过集体选择成为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但只是被企业聘用、参加业绩考核而获得奖励的职业经理人,不是企业的所有者或内部利益相关者。

  (c)企业的边界王竹泉认为,企业的形成经过了利益相关者两个层次的集体选择。在第一层次集体选择中,参与者是企业所有可能的利益相关者,选择的内容为是否签订企业契约,选择的结果决定了企业的所有者和企业所有权的主体边界;在第二层次集体选择中,参与者是企业的所有者,选择的内容是在所有者之间分配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分享权,选择的结果决定了企业契约的具体内容和企业所有权的行为边界,两个层次的集体选择共同决定了企业的所有权边界。企业的所有权边界确定了企业的归属,明确了企业的目标,赋予了企业初始的自有资本。

  企业要实现其为企业的所有者创造价值或实现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价值增值的目标,还必须以自有资本为条件进行交易。在市场上,不仅没有参加企业契约签订的外部利益相关者是企业市场交易的主体,参与企业集体选择、签订企业契约的内部利益相关者也是企业市场交易的主体。因此,交易契约包括内部交易契约(关联方交易契约)和外部交易契约(一般交易契约)两种类型,交易契约的边界构成了企业与市场的边界。

  参与企业形成的利益相关者的集体选择宣告了企业的成立,发生了企业与企业所有者的资本交易,没有涉及市场,因而企业的所有权边界就是企业与市场的边界。而在企业开展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交易活动之后,企业与市场的边界也就会向外拓展。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签订的交易契约界定了企业与市场的边界。企业的所有权边界、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如图2-2所示。

  (d)企业的目标与企业契约理论主张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目标不同,利益相关者理论主张企业目标应该是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最大化。但是,由于企业利益相关者众多,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也存在着对立和冲突,因此,笼统地提倡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最大化目标可能导致企业在实践中无从下手。因此,按照利益相关者是否参与企业契约的签订以享有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分享权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最大化目标进行界定更具实践价值。

  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实际参加了集体选择,签订了企业契约而获得了企业的所有权,决定了企业的所有权边界,因而企业的目标也就是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但是,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因企业形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传统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是股东,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是股东的共同利益,而此时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供应商、客户、政府等)都是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股东利益最大化是传统企业的目标。但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也就意味着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到损伤,因而增加了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其最终结局往往会导致企业陷入困境或破产,无法持续经营下去。为化解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立和冲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经营者、职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通过持股方式纳入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之列,甚至对那些与供应商建立了战略联盟的企业来说,供应商也是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此时,实现企业契约签订者(即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才是企业的目标。

  (3)不同企业理论的对比分析“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企业观”从崭新视角研究了企业,这一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企业契约理论对企业的形成、本质、边界和目标不同。

  不同于企业契约理论视企业的形成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或获得团队生产超额收益,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企业理论将企业的产生看作以企业所代表的利益相关者的集体行动取代了其个体行动从而以企业这一团队生产的方式实现自身资本增值。经营者和职工的存在是为了帮助企业的所有者获得资本的价值增值,从而弥补了传统企业理论无法解释经营者和职工存在的不足。

  企业是生产性和交易性的统一。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仅体现了企业的生产性,企业契约理论仅体现了企业的交易性,但是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企业理论却体现了两种属性的统一。

  企业契约理论未能完整阐述企业的边界,或单独分析了企业的所有权边界,或单独分析了企业与市场的边界。而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企业理论则清晰界定了企业的两个边界,认为参与集体选择的利益相关者共同签订的企业契约决定了企业的所有权边界、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签订的交易契约决定了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同时,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拥有的资本形态不同,不仅关注了有形的物资资本,而且关注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扩展了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并认识到企业与市场边界的动态化。

  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的目标。企业契约理论仅仅视股东为企业的所有者,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企业的目标。而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企业理论突破了传统观点,主张实现企业契约签订者的利益最大化或内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最大化,拥有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不同形态资本的利益相关者都可以通过集体选择成为企业的所有者。这些主张更贴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企业治理结构。

  2.2基于营运资金需求保障能力的财务风险评估理论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使得世界各国企业都普遍重视产业链的优化整合,对营运资金管理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相较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实践的日新月异,学术界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却迟迟未取得明显的进展,鲜少考虑在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影响,而且这些研究也主要以应收账款、存货和应付账款等经营活动营运资金项目的管理为重点,研究如何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忽视了营运资金管理中相关的风险,更缺少在拓展的营业活动范畴和营运资金概念基础上从利益相关者的战略层面兼顾效率和风险对营运资金管理进行的系统研究。2013年以来,王竹泉及其带领的研究团队弥补了这一不足,形成了“基于营运资金需求保障能力的财务风险评估理论”。

  (1)拓展的营业活动范畴和营运资金概念① 企业的经济活动与资金周转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企业观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产物,利益相关者按是否参与集体选择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企业的所有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企业的一般交易者)两部分,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内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最大化”。为实现内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最大化,企业进行的各种交易活动,就称之为经济活动(Economic Activity),包括经营活动(Operating Activity)、投资活动(Investment Activity)和筹资活动(Financing Activity)。其中: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活动,如向客户销售产品、向供应商购买商品等;投资活动是指企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筹资活动是指导致企业自身资本及外来债务规模和结构发生变化的活动,如公开发行股票、取得和偿还借款等。

  企业经济活动的货币表现形式是资金,资金的筹措和使用构成了企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企业在筹集资金时,不仅需要内部利益相关者提供的权益资金,也需要来自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债务资金。企业的资金从货币形态开始,在经济活动中周而复始的不断循环,就是资金周转,因此,企业经济活动是以资金周转为核心的。

  ② 营业活动范畴(a)传统的营业活动范畴:营业活动等同于经营活动在传统分类中,经济活动分成了经营活动与财务活动(理财活动),营业活动等同于经营活动,仅包括供、产、销,投资活动排除在营业活动外,与筹资活动统称财务活动。显然,传统观点对营业活动的理解非常狭窄,从而使营运资金只能对应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流动资金,即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这一分类的代表人物是John J. Hampton和Cecilia L. Wagner(1989)。

  (b)拓展的营业活动范畴: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统称为营业活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业务财务一体化趋势日渐显著,企业营业观念也追随了这一趋势。在经营活动中,企业直接使用资金从事生产经营;在投资活动中,企业通过把资金的直接使用权转交其他企业而间接分享其他企业创造的价值。虽然直接使用资金的主体不同,但是在企业实现内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最大化目标而进行的价值创造过程中,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都是企业使用资金的活动。显然,筹资活动并不具有运用资金创造价值这一特点,因为筹资活动并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反而企业会为筹资活动付出一定的成本。伴随企业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持续进行,企业的资金需求越来越多。为了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企业必须开展花费一定成本的筹资活动,以确保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王竹泉拓宽了营业活动范畴,按照在企业创造价值过程中是否使用资金,将企业经济活动划分为营业活动和筹资活动,前者是企业使用资金的活动,既包括经营活动,也包括投资活动;而后者则是企业为营业活动提供资金保障的活动(图2-3)。拓展的营业活动范畴体现了企业业务财务一体化的趋势,赋予营运资金更为精准的内涵。

  ③ 营运资金概念(a)传统的营运资金概念: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在传统的营业活动范畴中,相应的营运资金所关注的主要是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流动资金,即流动资产-所有流动负债,但是难以分析筹资活动与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的保障。

  (b)拓展的营运资金概念:流动资产-营业活动流动负债王竹泉认为,在拓展的营业活动范畴中,营运资金既不是全部经济活动中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也不仅是经营活动中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而是营业活动中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或者说是营业活动流动资产净额。由于企业的流动资产要么是作用于经营活动,要么是作用于投资活动,因此,营业活动流动资产也就是企业的全部流动资产。可见,在拓展的营业活动范畴下,营运资金是流动资产与营业活动流动负债的差额。这一拓展的概念更具与企业经济活动的一致性,精确反映了企业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

  与拓展的营运资金概念相对应,企业可通过筹资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自有资金)三种方式来筹措资金以满足营业活动的资金需求。而整个营业活动的营运资金需求由筹资性流动负债筹措的资金尚不能满足的缺口必须由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筹措的资金来满足,这正是传统的营运资金(流动资产与所有流动负债之间的差额)所界定的部分。传统的营运资金称之为“营运资本”以便于与拓展的营运资金相区分,由此,拓展的营运资金(流动资产减去营业活动流动负债的差额)在数量上等于筹资性流动负债与营运资本之和,即:

  营运资金=营业活动营运资金

  =营业活动流动资产净额

  =营业活动流动资产-营业活动流动负债

  =流动资产-营业活动流动负债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筹资性流动负债)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筹资性流动负债

  =营运资本+筹资性流动负债

  其中:流动负债=营业活动流动负债+筹资性流动负债

  筹资性流动负债=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利息+应付股利+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2)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保障能力与企业财务风险评估① 传统财务风险评估观企业破产行为的频繁发生引起学者们对财务风险评估研究的重视。现实中,无法清偿即将到期的债务、资本结构不合理似乎是企业破产或倒闭的原因,因此,传统财务风险评估研究以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以及财务杠杆等指标对财务风险进行衡量,将研究的目光聚集于货币资金。标准普尔、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也将企业偿债能力的高低与财务风险评估联系起来,企业偿债能力较低则财务风险较高。但是,这一做法存在很大的误区,因为大量偿债能力较低的企业却依然存在。

  企业营运资金需求的不仅仅是货币资金,企业之所以产生也并不是为了偿还债务而是价值创造。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强,股东和债权人愿意提供资金,供应商和客户也愿意与企业建立各种战略合作关系,企业营运资金需求获得有效保障,从而确保了营业活动的顺利开展,企业能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因此,传统财务风险评估理论未能揭示出财务风险的本质内涵,不适应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企业治理结构,无法应对经济新常态下企业与各方利益相关者更加复杂多样的经济活动关系导致的财务风险。

  ② 基于营运资金需求保障能力的财务风险评估观(a)营业活动营运资金的需求与供给(Ⅰ)营运资金需求:营业活动对短期资金的占用净额在拓展的营运资金概念中,营运资金需求等于企业营业活动对短期资金的占用。流动资产表示营业活动对短期资金的占用总额,营业活动流动负债表示企业营业活动本身就能提供的短期资金,是营业活动对短期资金的占用总额的抵减额。因此,企业营运资金需求表示的是营业活动对短期资金的占用净额,按照以下方式进行计算:

  营运资金需求=营业活动对短期资金的占用净额

  =营业活动对短期资金的占用总额-营业活动对短期资金的占用总额的抵减额

  =流动资产-营业活动流动负债

  (Ⅱ)营运资金供给:短期营运资金供给+长期营运资金供给净额筹资活动是企业营业活动正常进行的资金来源,除了内部利益相关者提供的权益资金外,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债务资金(筹资性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也是企业资金供给的主要来源。

  企业筹资活动形成的营运资金供给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短期营运资金供给,来源于筹资性流动负债;另一部分是长期营运资金供给净额,这也就是传统的营运资金概念(营运资本)所描述的资金供给,在数量上等于“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非流动资产”。企业营运资金供给按照以下方式进行计算:

  营运资金供给=短期营运资金供给+长期营运资金供给净额

  =筹资性流动负债+(长期营运资金供给-非流动资产)

  =筹资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非流动资产)

  =筹资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筹资性流动负债+营运资本

  企业资金供给=企业筹集的资金总额

  =筹资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

  =营运资金供给+非流动资产占用的资金

  营运资金供给≠企业资金供给,企业资金供给>营运资金供给

  注:根据会计等式,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

  (b)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保障能力对任一企业资产负债表时点来说,营运资金需求=营运资金供给=筹资性流动负债+营运资本=筹资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非流动资产)。当营运资本为正时,说明营运资金需求仅靠筹资性流动负债无法满足,必须借助长期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筹措的资金来满足企业营运资金需求。非流动资产占用的资金越多,满足营运资金需求的营运资金供给就越少。当企业营运资金需求增加而营运资金供给无力满足时,企业可以通过处置闲置资产或抛售长期投资来增加营运资金供给,实现营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保障企业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的不是营运资金供给而是企业筹集资金的总额,即企业资金供给。

  为了维持企业营业活动的正常进行,不仅要考察营业活动营运资金供给,更要深入考察企业全部筹资活动对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的满足程度,即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保障能力是企业资金供给(总额)对企业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的保障而不单单是营运资金供给对企业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的保障。

  企业资金供给由筹资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和自有资金三部分组成。在同等的数量保障程度下,筹资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和自有资金的质量保障程度不同,长期负债和自有资金的质量保障能力高于筹资性流动负债。只有企业资金供给结构合理,筹资能力较强,企业才能有比较稳定且充足的资金用于营业活动。

  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保障能力反映了企业筹资活动保障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的能力,对理解财务风险的本质内涵、正确评估企业财务风险影响重大。

  (c)企业财务风险的本质内涵营运资金是企业“流动的血液”,维持着企业的营业活动。无数破产、倒闭企业的鲜明实例已经说明,资金链的断裂造成企业营业活动不能持续开展才是企业难以继续生存的根源。虽然在不同企业经济活动中,资金周转时间长短不一,但是只要企业拥有筹集相应资金满足营运资金需求的能力,企业就有足够的资金继续开展营业活动。

  在拓展的营业活动范畴和营运资金概念下,营业活动包括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两部分,营运资金为流动资产和营业活动流动负债之差,筹资活动为企业营业活动提供顺利开展所需的资金保障。筹资活动对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的满足途径有三条:筹资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和自有资金。当这三条途径筹集的资金足以满足企业营运资金需求时,企业营业活动顺利开展,否则企业资金链吃紧乃至断裂,导致企业无法维持继续生存,这才是企业财务风险的本质内涵,即企业筹资活动保障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能力的不确定性。

  (d)企业财务风险评估的科学路径企业能否生存的关键不是偿债能力的高低,而是企业筹资活动对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的保障能力。只要这种保障能力依然存在,企业就可以通过不损及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债务重组方式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营业活动的正常开展,因而许多被裁定为财务风险大的企业依然能够继续存在。既然财务风险的本质是筹资活动保障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能力的不确定性,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也应侧重于评价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保障能力,分析企业筹集的资金总额对营运资金需求的满足程度,而不是单纯以偿债能力评估为核心。

  “基于营运资金需求保障能力的财务风险评估观”在揭示企业财务风险本质的同时,也给出了财务风险评估的科学路径:既然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是企业资金供给能力和营运资金需求程度,那么财务风险评估指标的选择应从这两方面着手,既包括体现企业资金供给对财务风险影响的指标,也包括体现企业营运资金需求程度对财务风险影响的指标,据以构建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模型。凡是能够反映企业资金供给数量和质量、营运资金需求程度的指标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

  (3)不同财务风险评估理论的对比分析“基于营运资金需求保障能力的财务风险评估理论”从企业经济活动的分类入手,对传统的营业活动范畴和营运资金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指出了传统财务风险理论存在的不足,揭示了企业财务风险的本质内涵,并提出了财务风险评估的科学路径。该理论认为:

  ① 营业活动并不等同于经营活动,而是包括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两部分。营业活动运用资金为企业创造价值,产生资金需求;而筹资活动为营业活动提供资金保障,形成资金供给。

  ② 营运资金不是流动资产与所有流动负债的差额,而是流动资产与营业活动流动负债的差额,拓展的营运资金(营运资金)与传统的营运资金(营运资本)的关系为:营运资金=筹资性流动负债+营运资本。

  ③ 营运资金需求是企业营业活动对短期资金的占用,数量上等于流动资产与营业活动流动负债的差额;营运资金供给,不仅包括筹资性流动负债,而且包括来自自有资金和长期负债的供给净额。营运资金供给不等同于企业资金供给。

  ④ 财务风险并非传统观点所谓的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营运资金创造价值的营业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才是企业能否存续的关键,因此,财务风险的本质内涵是企业筹资活动保障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能力的不确定性。

  ⑤ 保障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的是企业筹资活动筹集的资金总额,而不只是营运资金供给。企业筹资总额是营运资金供给与非流动资产占用资金之和。企业筹集的资金不能满足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就会资金链断裂陷入财务风险。

  ⑥ 财务风险评估不是以货币资金为焦点的企业偿债能力评估,而应从企业资金供给能力和营运资金需求程度两方面入手来评估股东和债权人供给资金的数量和质量对企业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的保障能力。

  2.3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特征和类别

  2.3.1中小企业的基本内涵

  中小企业也可以称为中小企业,这是与行业内的大型企业相比,在人员规模、资产规模和业务规模上都是相对较小的经济单位。

  2.3.2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

  (1)主流观点

  ①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

  Foster(1986)认为,财务风险是指除非对企业的经营和结构进行大规模重组,否则无法解决的严重变现问题,或者企业不能正常履行资金支付责任的现象,从而在资金的周转和使用中出现超收现象。Ross(1990)认为,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的经营现金流不足以偿还到期债务。Whitaker(l999)认为,财务风险是缺乏现金来偿还当前的债务表现。根据Horne和Wachowicz(2001),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失去偿还债务能力的不确定性。

  ②财务风险是与企业融资相关的风险

  根据舒瑾(1989)的观点,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融资支付的固定利息可能导致资金利润率下降所带来的风险。刘宗柳(1990)认为,财务风险是指企业通过借款筹集资金而产生的风险。姚立根、李少波和王华梅(2000)认为,财务风险是指与企业融资相关的风险。汪平(2003)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融资给普通股东带来的风险。

  ③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

  竺素娥(1988)认为,财务风险是指在组织财务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困难因素的影响,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偏差,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向德伟(1994)认为,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结果的不确定性,既包括企业经营环境的客观不确定性,也包括决策和管理失误造成的主观风险。黄锦亮和白帆(2004)认为,金融风险可分为狭义风险和广义风险。狭义的观点是企业偿还债务能力的不确定性。广义的观点是不确定因素导致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偏差的不确定性。财政部企业司(2004年)持广泛观点。

  ④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融资活动能否保证其经营活动的营运资金需求的不确定性

  王竹泉(2012)认为,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融资活动保障其经营活动流动资金需求能力的不确定性。对于财务风险水平较低的企业,无论经营活动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还是经营活动与投资活动的比例发生变化,融资活动都能稳定地保障经营活动的营运资金需求。

  (2)现有研究简评

  第①种和第②种财务风险观较为狭隘。持第①种观点的主要是国外学者,这和国外把财务风险研究等同于破产研究存在很大的关系。国外学者对财务风险的理解是从偿还债务入手的,侧重于企业货币资金的还债能力。但是,这种观点的不足之处在于,企业并非只能使用货币资金偿还债务,即使企业的货币资金不足,也可以通过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金交换等方式达到债务抵偿的目的。第②种观点将财务风险等同于筹资风险,认为只要企业采用债务资本筹资方式就必然存在财务风险,债务资本一方面导致了股东收益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使企业存在了不能按期还债的风险(这也就是西方学者所谓的财务风险)。因此,第②种观点实际上是第①种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强调了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例协调问题。但是,第②种观点仅站在股东立场,认为债务资本会影响股东的收益,支持的是“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目标,忽略了对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权衡,因而是不全面的。综合而言,对现代企业来说,完全依靠自有资金(所有者权益)进行营业活动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债务资本筹资是企业实现营业活动正常开展必不可少的方式,但是企业的债务资本在全部资本中应占多大的比重,资本结构理论并未给出满意的答案,因而在实践中,企业很难合理确定自己的债务资本规模,盲目筹资现象大量存在,债务负担过重也确实导致了很多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或破产。因此,第①种和第②种观点虽然认可了债务资本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但是未能帮助企业合理确定筹集多少资金才能保障企业营业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现实中巨人集团的“零负债”资本结构也并未使其实现持续经营,因而这两种财务风险观下的财务风险控制和应对工作缺乏科学依据,也难以有效开展财务风险评估工作。

  第③种观点视财务风险为企业风险的货币化表现,筹资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的一种形式;引起财务风险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涉及企业财务活动全过程的资金运动,诸如筹资方式不当、资本结构不合理、资本管理不善和投资方式不科学等都有可能导致企业预期收益下降而产生财务风险。但与第①种和第②种观点相同,第③种观点也是站在内部利益相关者视角忽视了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仅给出了财务风险的定性描述,难以量化的缺陷使得企业实际应用和操作的价值较低。第④种观点弥补了这些不足,对财务风险进行定义的同时也给出了科学量化的标准,即筹资活动要满足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从而为筹资活动设定了一个最低的界限(筹资总额≥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科学解决了第②种观点无法确定企业筹资比例的不足。只要资金筹集与营运资金需求匹配良好、营运资金需求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满足,企业资金链就不会断裂,财务风险较小。按照第④种观点,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企业的筹资方式,满足同等营运资金需求的两家企业的筹资方式不同,导致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同,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也必然不同;二是营业活动(主要是经营活动)波动的影响,即在某一时点上,如果两家企业具有相同的筹资能力和筹资结构,但是由于未来经营活动波动的影响不同,其财务风险出现的概率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导致企业营业活动波动的因素也对财务风险具有间接影响。如此一来,可以从企业的资金供给和营运资金需求两个方面考察财务风险,为我们洞悉企业财务风险的本质指明了方向。本文将按照第④种财务风险观,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进一步细化财务风险的本质内涵。

  2.3.3财务风险分类

  (1)基于“财务风险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观点的分类与分析

  谢志华和陈志楣(1994)将财务风险按成因分为收支财务风险和现金财务风险两类。前者是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后者是指公司的现金流出超过现金流入,无法按时偿还债务的风险。这种分类是基于传统的商业理念,认为企业偿还债务的资金只来自货币资金,货币资金的多少影响着企业在特定时间点的长短期债务的偿付能力。

  (2)基于“财务风险是与企业融资相关的风险”观点的分类与分析

  蒋琪发(2000)根据融资渠道的不同,将金融风险分为债务融资风险和股权融资风险。前者是指公司在债务到期时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后者是企业筹集的资金将用于亏损,无法偿还债权人的风险。这种分类认为,财务风险根源于企业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比率的变化会影响财务风险。但公司为什么要筹集资金呢?企业不是为了筹集资金而筹集资金,它们筹集资金是为了开展商业活动,因此分类过于狭窄。

  汪平(2008)认为,金融风险可分为显性金融风险和隐性金融风险。显性财务风险是财务危机或财务困境,极端形式是企业破产;无形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未来某一时期的现金流相对充裕并将继续稳步增长时的一种无形财务风险状态。根据这一分类,显性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的财务风险已经暴露出来,隐性财务风险是企业没有财务风险但财务风险客观存在的一种隐性状态。在某个关键时刻,金融风险可能会从无形变为显性。这一分类区分了金融风险(显性金融风险)和金融安全(隐性金融风险),但没有区分金融风险本身,严格来说不算金融风险的分类。

  (3)基于“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观点的分类与分析

  竺素娥(1988)认为,财务风险普遍存在于企业资金筹集、使用、消耗和回收的各个环节,并根据财务风险发生的环节将财务风险分为五类:融资风险、投资风险、存货风险、收益风险和汇兑风险。向德伟(1994)根据基本内容将金融风险分为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这两种观点概括了财务风险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的表现,但没有触及财务和财务风险的本质。金融的本质是“组织金融活动,处理金融关系”。财务活动离不开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关系。财务风险之所以会发生,不仅仅源于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影响下的财务活动所带来的隐性财务风险。此外,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问题也会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的财务风险。

  周友梅和曾洪波(1990)将金融风险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这种分类不仅限于企业的经济活动,还包括自然和非自然金融风险。在这一类金融风险中,只有经济风险可以由企业和企业利益相关者来预防和控制,而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则是企业难以预测和预防的,这是对广义金融风险概念的理解。

  罗宏(1996)从两个角度对金融风险进行了划分。第一个视角是金融风险的来源,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外部风险是受金融环境因素影响的风险,如政策风险和外汇风险;内部风险是传统的金融风险,如经营风险、投资风险和融资风险。第二个角度是金融风险的发生形式,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静态风险是由自然灾害等不规则影响以及人们的错误判断和行为(如管理不善和欺诈)引起的风险。动态风险是指市场供求、价格、科技进步等生产组织和技术模式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总之,第一种分类法是对竺素娥(1988)和向德伟(1994)分类法的进一步扩展,第二种分类法则是对周友梅和曾洪波(1990)的进一步归纳。

  赵刚(2008)根据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将金融风险分为功能风险和操作风险。功能性财务风险源于企业组织和功能设置的不科学。经营性财务风险是传统的财务风险,包括融资风险、投资风险、汇率风险、利润分配风险等。李秉祥(2009)认为,企业财务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由企业制度外部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引起的财务风险,如融资风险和资金使用风险,称为制度风险;由于企业系统内主观管理决策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财务风险称为非系统性风险。这两类比前一类更全面。与前两类相比,这两类中的操作性财务风险或系统性风险就是前两类中所谓的财务风险,由于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不一致,涵盖了企业财务活动的整个过程。同时,两位学者也认识到内部利益相关者管理水平低和管理决策错误所导致的财务风险,即功能性财务风险或非系统性风险。

  除上述分类外,一些学者还认识到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并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财务风险进行了分类。陈丽(2007)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具体投资的利益相关者”,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所有者、债权人和政府。外部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资特定资产,分享企业盈余,并相应承担企业财务风险。因此,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了分类(图2-8实线部分)。何伟和苏红敏(2014)认为,“企业是由许多投资主体组成的契约性协会”,并在陈丽的财务风险分类中进一步细化了债权人和员工的财务风险(图2-8虚线部分)。从两位学者的财务风险分类来看,尽管他们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财务风险进行了有益的分类尝试,但他们没有发现企业利益相关者与财务风险之间的真正关系,并将所有者作为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从而将企业的自有资金外化,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3.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

  3.1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

  3.1.1资金总供给、资金总需求、营运资金需求与财务风险

  王竹泉认为,企业的经济活动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统称为营业活动。企业营业活动的开展需要资金,产生资金总需求;筹资活动为营业活动的开展提供资金,形成资金总供给。既然资金是企业经济活动的货币表现、企业经济活动以资金周转为核心,那么企业筹资活动的资金总供给(s)与营业活动的资金总需求(d)就构成了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部。企业营业活动的营运资金需求(dwc)是企业营业活动资金总需求的一部分,满足企业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的不仅是营运资金供给,而是企业资金总供给。

  当企业筹资活动的资金总供给能够满足营业活动的资金总需求时,企业资金宽裕,营业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此时,企业处于财务安全状态,即图3-1中的区域①。而当筹资活动的资金总供给不能满足营业活动的资金总需求,但是尚能满足营业活动的营运资金需求时,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还能顺利开展,可以自身通过资产处置、资产重组等方式增加资金总供给,此时,企业财务安全状态仍然可以维持(图3-1中区域②)。但是,如果企业筹资活动的资金总供给无法满足营业活动的营运资金需求时,自然也就无法满足企业营业活动的资金总需求,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停顿、资金链断裂,企业陷入了财务风险(图3-1中区域③)。因此,企业财务风险受企业资金总供给与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的影响更甚于受资金总供给与资金总需求的影响,即用筹资活动的资金总供给与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衡量企业财务风险更精确,当然企业资金总供给与总需求产生缺口也可视作企业可能出现财务风险征兆的信号。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界定企业财务安全fs(Financial Security)包括两种状态:一是企业筹资活动的资金总供给(s)能够满足营业活动的资金总需求(d);二是企业筹资活动的资金总供给(s)虽不能满足营业活动的资金总需求(d),但是能够满足营业活动的营运资金需求(dwc)。对应的,企业财务风险fr(Financial Risk)可以描述为企业筹资活动的资金总供给(s)不能满足营业活动的营运资金需求(dwc),二者的缺口越大,企业财务风险的程度越高。

  3.1.2 利益相关者、营运资金需求保障能力、财务风险及评估主体

  王竹泉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集体选择,按照是否参与企业契约的签订,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了两类:一类是参与了企业契约的签订、拥有企业所有权的内部利益相关者,一般情况下指的是持有企业股份的股东;另一类是没有参与企业契约的签订、与企业进行一般市场交易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供应商、客户、作为征税者的政府和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内部利益相关者之所以选择形成企业是为了通过企业这一集体选择获得个人选择无法实现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为此,企业必须运用资金开展各种营业活动创造价值,从而产生筹集资金的需求。

  按照“基于营运资金需求保障能力的财务风险评估理论”,营业活动包括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运用资金产生资金需求;筹资活动保障营业活动的顺利开展,筹措资金形成资金供给,自有资金(所有者权益)、筹资性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都是企业资金供给的主要来源,财务风险是企业筹资活动保障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能力的不确定性。

  在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中,作为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股东提供了企业初始营业的自有资金,是资金供给方之一;作为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债权人提供了企业成立后开展营业活动的筹资性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同样也是企业资金供给方。因而,企业的资金供给主要来源于股东和债权人,股东和债权人影响了企业资金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如果企业资金供给能力能够满足营运资金需求程度,企业的营业活动就会顺利开展,成功应对内外部不确定因素引发的财务状况不确定性,并通过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式解决债务危机。可见,在企业营运资金需求一定的情况下,股东和债权人提供资金的保障能力至关重要,如果股东和债权人影响下企业资金供给不能满足营运资金需求,企业的营业活动就会难以顺利开展引发资金链断裂进而造成财务风险。

  资金供给只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一方面因素,企业财务风险还受营运资金需求的影响。在企业资金供给一定的情况下,营运资金需求也会导致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相对于企业资金供给来源,企业的营运资金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企业开展的营业活动中,生产产品、销售商品、支付薪酬、缴纳税费等都会运用营运资金,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交易契约不同会对营运资金需求程度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交易契约条款约定供应商垫支、客户预收等。供应链上的这些交易契约影响了企业的营运资金需求,但并不属于筹资,毕竟企业不会因为使用这些资金而付出成本。此外,受制于内部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管理制度也影响着营运资金需求。总之,在企业资金供给一定的情况下,如果营运资金需求高于企业资金供给,也会造成企业营业活动难以正常进行从而导致资金链断裂引发财务风险,因而,财务风险并不仅是筹资风险。筹资活动的存在并不必然产生财务风险,筹资风险是企业开展营业活动必须承担的风险。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已经清晰的看出,利益相关者影响了企业的资金供给和营运资金需求,有可能造成筹资活动难以保障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从而产生财务风险。财务风险表现为企业筹资活动不能保障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引发资金链断裂,但是其深层根源在于利益相关者影响下的企业资金供给不能满足营业活动的营运资金需求,产生了缺口。如果利益相关者影响下的企业资金供给满足了营运资金需求,即在营运资金需求一定的情况下企业资金供给大于等于营运资金需求,或者在企业资金供给一定的情况下营运资金需求小于等于企业资金供给,企业就拥有稳健的营运资金需求保障能力,营业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财务风险较低;反之,如果股东不愿意继续注资、债权人要求提前还债、供应商要求预先付款、客户要求货到付款、经营者或职工要求加薪、作为征税者的政府加税等,都会在企业营运资金需求或资金供给一定的情况下,导致企业资金供给或营运资金需求的波动,产生筹资活动对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保障能力的不确定性,引发财务风险。

  3.1.3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企业财务风险及评估的概念界定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财务风险的本质内涵进行界定,将财务风险定义为“企业为实现内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最大化目标而进行的营业活动和筹资活动中,利益相关者影响了企业资金总供给或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而导致企业筹资活动对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保障能力的不确定性”。

  利益相关者影响下的企业资金供给不能满足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是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源,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在企业资金供给一定的情况下,营运资金需求增加导致筹资活动对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保障能力的不确定性;另一种是在企业营运资金需求一定的情况下,资金供给减少导致筹资活动对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保障能力的不确定性。

  本文在明确财务风险本质的同时,也道出了财务风险因不能满足内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目标会妨碍企业持续生存的现实,因而企业必须识别利益相关者影响下企业资金供给与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的波动对财务风险的影响,采取科学方法评估财务风险并防范和化解。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是在“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企业理论”和“基于营运资金需求保障能力的财务风险评估理论”的科学指导下,从企业在开展营业活动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影响下的企业资金供给与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入手,选择影响企业资金供给与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的指标组成财务风险评估指标群,构建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科学方法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风险预警,以对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大小及其程度进行评估,助力企业应对和化解财务风险,持续创造价值实现内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最大化。

  本文认为,发生财务风险的判断标准是企业丧失了筹资活动对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的保障能力。多数情况下,企业是逐渐地丧失这种保障能力,因而可以使用几个关键点对企业财务风险程度进行估计,破产是企业财务风险的一种终极表现。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完善的破产机制,因而国外将财务风险的研究对象设定为提出破产申请的企业,而源于我国的国情,表面上没有破产却实际上资金链断裂的企业大有所在,财务风险的研究对象不能界定于破产企业。此外,我国学者以ST(Special Treatment)公司作为财务风险企业的做法也并不妥当,许多ST公司虽然出现两年甚至三年亏损,但是其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保障能力依然存在,可以通过资产处置、资产重组、资产置换等方式摆脱财务困境,继续维持营业活动的正常进行,二次、三次摘脱“ST”之帽的公司就是很好的证明。虽然不能以ST公司作为财务风险企业,但也给本文提供了一个线索,可以从ST公司中寻找无法维持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保障能力的企业,将其作为本文实证研究的对象。

  4.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估

  4.1财务风险评估的内涵

  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是指企业以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提供的信息资料为依据,针对识别的财务风险影响因素,依据相关理论合理选择财务或非财务指标构成财务风险评估指标(群),按照一定方法赋予指标权重构建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应用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以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方位评价与分析的一个系统过程。财务风险评估研究的完整路径应该是(图4-1):(a)选择一种理论为基础,结合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识别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b)根据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因素,选择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并对其予以量化,形成财务风险评估指标群;(c)构建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选择适宜方法为建立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确定权重;(d)选择研究对象和研究期间,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以确保建立的财务风险评估指标群和体系的实际应用性;(e)划分财务风险预警区间,判断企业在预警时点所处的风险状态,易于企业估测风险造成的影响,以有针对性的采取应对措施。

  其中,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财务风险预警模型都应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适用于所有企业;而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适用范围相对狭窄,仅适用于数据资料可以公开获得的上市公司,或某一行业上市公司,或某一家上市公司。

  4.2评估指标的选取

  评估指标选取是财务风险评估研究的第一个关键和核心问题。评估指标选取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直接关系到能否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业绩,进而直接影响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模型的精确度。然而,传统财务风险评估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导致目前对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指标选取的研究还处于艰苦的探索阶段,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意见法等主观方法。这类方法受研究作者或聘请专家意见的影响,不仅导致建立的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既有可能出现冗余指标、又有可能遗漏一些重要指标,而且使得建立的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包含的指标各异、没有统一标准,致使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难以选择利用。因此,完善财务风险评估研究的理论基础才是唯一的解决之策。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从财务风险的内涵界定、特征分析和类别划分入手,研究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机理,识别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并量化为财务或非财务指标,构建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模型。

  4.3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是财务风险评估研究的第二个关键和核心问题。在先前研究中,传统主观确定方法在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确定上存在太强的人为影响,因而多数学者仅是参考或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选择一个或多个财务(非财务)指标构建一个松散的财务风险评估指标框架,侧重于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极少从财务风险评估的整体视角考虑。近年来,随着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新兴客观方法在财务风险评估研究中的应用,财务风险评估研究的焦点从以指标选取为主的财务风险评估指标框架的研究过度到以权重确定为主的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传统财务风险评估研究相比,这些新兴客观方法实现了财务风险评估指标权重的量化分析,降低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了权重确定的客观性和准确度。不过,没有一种方法是非常完善的,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目前最好的解决之策就是,对传统主观确定方法和新兴客观确定方法获得的权重进行综合,这样不但可以弥补主客观方法各自的不足,而且在遵循重要性的前提下提高了整个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区别力。具体做法可以是以主观权重为基础,以客观权重为辅,根据体现指标区别力的客观权重对主观权重进行调整。

  4.4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是财务风险评估研究的第三个关键和核心问题。经过80多年的研究,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成果众多且不断出新。但是,从传统统计预警方法到新兴智能预警方法,尽管提高了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和实现了预警方法的智能化,但是,都未解决显著的逻辑性缺陷——财务状况的时间延续性,因而,各种模型的多期财务风险预警准确率较低。当然,新兴智能预警方法不断出现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但是理解晦涩、操作复杂和未能明显提高预测准确性的不足,使得MLR和ANN仍然广受青睐。既然预警方法的改变不能提升预测准确性,就得从其他方面改进,因此,一些学者,如Hopwood(1989)、Elloumi和Gueyié(2001)、Faccio and Lang(2002)等开始深入思考财务风险评估指标的改进,除运用传统财务或非财务指标构建模型外,还单独或综合运用审计意见、宏观经济等指标构建模型,从而开辟了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4.5预警区间的划分

  预警区间的划分方式是财务风险评估研究的第四个关键和核心问题。当前,预警区间的划分方式有多种,总体来说,多数学者采用“二分法”,如采用MDA和MLR的学者们,以0.5为临界值,将预测结果分为“0”(财务安全公司)和“1”(财务风险公司)。但是,这种划分方式忽视了一个前提: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所谓的财务安全公司也不能话之是完全安全的,其经济活动过程中也存在财务风险,只不过财务风险程度不足以严重到威胁企业资金链的安全,筹资活动保障企业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的能力较强。因而,“二分法”太过于笼统,不利于企业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实践。除“二分法”外,也有部分学者采用“三分法”(如Laitinen以三个过程描述企业的财务失败,包括慢性失败公司、收益失败公司、严重失败公司)、“四分法”(如米传军和李志祥将企业的财务风险分为无警、轻警、重警、危机)、“五分法”(如Lau评估企业财务状况时使用了5种状态,分别为:财务稳定、不发或减少股利支付、技术性失败或违约偿还贷款、受破产法保护、破产或清算)。这些研究成果都值得参考借鉴。

  4.6财务风险的影响机理

  财务风险的影响机理是财务风险评估研究的基本前提,涉及财务风险的识别。纵观现有的财务风险评估研究,学者们主要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目标进行风险评估,很少在研究中同时考虑了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客户、供应商等,学者们只是在企业财务风险实际发生之后,再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做出的自身保护行为,如债权人要求提前还债、客户停止购买、供应商中止供应等,即学者们认为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这些行为是企业财务风险的经济后果,将利益相关者与企业财务风险的关系作事后分析,而将财务风险的发生默认为企业自身经济活动的不良结果,事前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无直接关系,只需从企业自身角度挖掘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即可,但是这种想法是片面的。以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生存的僵尸企业为例,其筹资活动不足于保障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资金运动不可持续。因而,银行和政府行为关系企业财务风险,他们也是财务风险影响者,而不单是财务风险经济后果的承担者。随着企业治理应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观点的出现,利益相关者在企业财务中的作用日益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重视,从利益相关者视角研究企业财务风险评估,将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内部化”,也许能够打破当前企业财务风险评估研究停滞不前的局面。

  5.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

  5.1更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

  管理者应该意识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仅是对现金收支和日常经营事项的简单记录,目前,财务管理已经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经营环节和经营活动中。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帮助管理者判断当前的市场状况,判断企业是否健康运行,准确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有必要增加财务知识储备,提高专业技能,增强财务管理风险防控意识。此外,要求员工自上而下重视财务管理风险的防控,形成良性循环,构建适合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

  审计是对财务工作的监督检查,管理者应重视企业内部审计,不能使内部审计形同虚设。只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才能查漏补缺财务工作,公正客观地评价企业管理状况,及时纠正经营过程中的偏差,不断优化调整企业发展方向;从传统的生产成本管理理念向综合成本管理理念转变,注重采购、生产、仓储、销售、劳务等方面的成本管理,控制资金投入,改善成本结构,规避成本风险;加强预算管理,将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将年度预算和长期预算结合起来,使企业的经营业绩指标尽可能定量分析,使管理者能够估计资金使用量,提前做好资金筹集计划,提高前瞻性财务管理,进一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5.2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不仅要设立专门的财务部门,聘请专业的工作人员,还要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防控体系。从制度入手,规范规范财务管理中各项事项的处理方式和流程,使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管理风险。

  对于日常财务管理、资金借贷、对外担保等重要财务活动,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加以控制。第一,对于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除了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企业的会计基础、资金使用、资产盘点、会计档案保管、税务等方面的管理方法外,还需要规范企业经理、财务负责人、会计、出纳等各类财务相关岗位的权限和工作流程。借款前,应严格审查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还款能力,跟踪资金流向,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财产保全措施。三是为其他公司或个人提供担保,企业应极其谨慎,应严格遵守公司章程的规定,外部担保情况由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决定。此外,除上述专项财务管理制度外,企业还应制定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合同评审管理办法和投融资管理制度,积极构建全面的财务管理风险防控体系。

  5.3注重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多管齐下,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一是注重招聘质量,通过设置学历、专业、职业技能、工作经历等招聘门槛,提高招聘人员素质,适当增加新员工岗前技能培训,使新员工尽快了解企业结构、日常业务、财务管理模式等基本情况,熟悉岗位

  职责和工作内容;二是邀请高校财务会计专家或行业内大型企业财务负责人进行指导培训或业务交流,结合企业实际指导财务管理工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三是主动报名参加当地财政局、税务局等行政单位为中小企业举办的业务讲座、技能培训等活动,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加强与主管单位的沟通,获取第一手优惠政策信息,争取当地政府对企业经营等方面的支持;四是企业定期组织知识技能竞赛,鼓励员工主动学习会计知识,表彰业务能力优秀的个人。

  5.4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构建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局域网和内部信息系统。将原材料采购、材料采购、产品加工、库存管理、商品销售等业务全流程集成,实现实时数据共享,消除企业不同部门信息沟通延迟造成的连接障碍,提高库存商品的周转率。同时,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完成会计基础工作,尽可能减少人为操作的误差,实现精细化的财务管理。此外,如果条件允许,企业可以将内部金融系统与银行系统互联,通过银行系统可以处理网上银行服务。银企互联互通,可以实现从创建财务凭证到支付信息的闭环管理,大大降低了人为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

  6.结束语

  财务风险评估研究是多年来会计学和财务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长期以来凭借前人研究经验从内部利益相关者(股东)利益出发选择财务风险评估指标的做法影响了财务风险理论的发展,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撑也使得研究人员建立的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缺乏广泛适用性。本文立足于解决传统财务风险评估研究中评估指标选取理论基础薄弱的不足,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研究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与企业财务风险及其评估的关系并量化为可以计量的指标,构建了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方位的财务风险评估系统。

  6.1研究结论

  (1)形成了“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财务风险观”

  本文认同“企业是(内部)利益相关者的集体选择”和“财务风险是企业筹资活动保障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能力的不确定性”观点,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审视企业财务风险问题,将财务风险界定为“因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影响企业资金供给或营运资金需求导致企业筹资活动对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能力保障的不确定性”,从而将财务风险评估问题置于科学的理论框架之下。

  本文认为,财务风险具有一些显著性特征,利于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征兆和进行实时评估,包括:①能不能发生、会不会发生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是一种贯穿于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客观存在,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需要及时关注资金总供给(s)与营运资金需求(dwc)之间关系的变化。②财务风险受内外利益相关者影响下的企业资金供给与营运资金需求变化的影响,即财务风险是一个因变量。③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具有多样化,企业自有资金供给(C1)、管理体制(C4)、银企关系(C5)、政治关联(C8)与企业财务风险负相关,企业风险容量(C2)、风险偏好(C3)、供应链关系(C6)、薪酬制度(C7)与企业财务风险正相关。④财务风险发生对内外部利益相关者都会产生经济后果,影响企业这一集体选择,难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内部利益相关者有可能退出企业成为外部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目标一致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在再次集体选择中也有可能成为内部利益相关者。⑤财务风险具有可逆性和复发性,亏损是企业财务风险的关联征兆之一,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事前评估财务风险能降低不必要的损失,即财务风险预警是财务风险的事前评估。

  按照企业是否存在财务风险,可以分为财务安全企业和财务风险企业,财务安全企业并非完全没有财务风险,仅是相对于财务风险企业,筹资活动能够更有效地保障营业活动营运资金需求,企业营业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按照财务风险的严重程度,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可以进一步分为轻度财务风险(L)、中度财务风险(M)和重度财务风险(H)。轻度财务风险可以化解,中度财务风险具有两面性(或化解或恶化),重度财务风险会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最终破产。

  6.2研究展望企业财务

  风险评估研究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虽然专家、学者和实务界人士都已经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对企业这一对象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入之中,因而对企业财务风险及其评估的研究也亦如此。回顾本文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

  (1)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

  企业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本文以财务风险评估为题,将重点放在财务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上,虽然在第六章结合模型自变量重要性分析略微涉及财务风险应对,但是并未深入展开,有待今后继续研究。

  (2)利益相关者以外的因素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研究财务风险评估问题,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这一整体探索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而那些影响企业财务风险却与利益相关者无关的因素(如天灾、宏观经济环境)并未囊括在内,这也是今后重点研究的内容。

  (3)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非上市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受一般企业数据收集限制,本文建立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仅适用于上市公司,而一般企业更易发生财务风险,模型对一般企业是否具有普适性还有待检验。随着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进行非上市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也将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马建堂. 科学发展 铸就辉煌. 求是,2012(6):11~14

  [2]国家统计局. 改革开放铸辉煌 经济发展谱新篇——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人民日报,2013-11-06(10)

  [3]新华社记者. 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人民日报,2014-5-11(1)

  [4]刘彤.“新常态”理论的关键是改革. 市场观察,2015(3):7

  [5]人民网.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3个特点及带来的4个机遇,2014-11-09

  [6]新华社记者.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12-12(1)

  [7]记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系统阐述经济新常态. 西部大开发,2014(12):36~39

  [8]Clark, T. “The Stakeholder Corporation: A Business Philosophy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Long Range Planning, 1998, 31(2): 182~194

  [9]Mitchell, A. and Wood, D.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7, 22(4): 853~886

  [10]Ansoff, H. I. “Corporate Strategy”.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 1965

  [11]Blair Margaret. “Ownership and Control-Rethink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5, 195~203

  [12]R. Edward Freeman.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Boston: Pitman, 1984

  [13]Clarkson, M. “A Risk Based Model of Stakeholder Theory”. The Center for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 Ethic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1994

  [14]李心合.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利益相关者管理. 当代财经,2001(1):66~70

  [15]陈宏辉.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浙江大学,2003

  [16]王竹泉. 论建立适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财务报告模式. 会计之友,2003(8):42~43

  [17]王竹泉. 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会计监督研究.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8]王竹泉. 利益相关者会计的提出与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性. 现代会计与审计(纽约),2006(1):1~8

  [19]李维安,王世权. 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研究脉络及其进展探析.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4):10~17

  本课题报告的阶段性成果已于2023年1月刊发在《科学与财富》第15卷。

  项目批准号:22ZBSKA006

  项目负责人:杨华

  所在单位:淄博职业学院

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