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生成逻辑研究

2024-11-19 17:02:05 来源: 区域治理 作者: 田泽文

  编者按:

  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不断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淄博市积极响应号召,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特别是2022年以来,组织开展了全市社科规划研究工作,推出了一批兼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研究作品。为充分展示淄博市社科规划研究工作的丰硕成果,激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奋发有为、再创佳绩,特选取部分优秀研究成果予以刊登。

  新时代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生成逻辑研究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建设,提高政治能力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回应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关键举措。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可以通过政治能力关键要素和政治能力关键层次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其生成机制,对于落实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体系,有着现实的意义。

  领导干部政治能力是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课题,当前对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进行研究,弄清楚这个命题的生成逻辑,了解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有助于认识其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能力建设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没有明确提出“政治能力建设”的概念,但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能力建设的思想,为认识新时代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认识

  在西方,政治这个词起源于古希腊,据考证,对于“政治”这种词义表述的最早记载是《荷马史诗》,它最初的含义指的是是城堡或者卫城。古希腊城邦制形成以后,“政治”的词义就变成具有一定政治意义名词,在对古希腊城邦制度的研究中心,城邦和土地、人民及公共生活联系在一起,被赋予“国”或者“邦”的意思。将“政”与“治”两个词结合使用,始于中国近代,代表人物是孙中山,他说:“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一种深刻的阶级分析理论,它揭示了政治现象背后的阶级关系和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阶级斗争的主要舞台。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权力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所掌握,而政治斗争则是围绕着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劳动产品的分配权展开的。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的科学工具,它帮助我们理解政治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和社会结构,以及政治制度如何反映和维护特定的生产关系。在当代,尽管社会结构和政治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洞察当代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指导我们进行正确的政治实践。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一些西方学者把政治看作一种孤立现象的阐释,是从政治与经济、政治与法律、政治与宗教、政治与道德等方面联系的角度来理解政治和界定政治含义的。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阐释与特殊的、丰富的内容,在这种阐释中,突破了以往对于政治概念抽象性认识的局限,上升到与作为上层建筑的其他内容相互联系又有其独特价值和作用的普遍性解释。例如,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强调了政治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赖以建立和运行的物质基础,而与特定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社会架构起包含政治在内的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政治结构和政治行为都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但同时,政治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可以通过国家机器对社会进行调控和管理,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而无产阶级专政则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阶段。

  与西方学者的政治观相比,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有其独特之处。西方学者的政治观往往侧重于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等方面的研究,而较少关注阶级关系和经济基础对政治的影响。西方政治理论往往强调个体权利、自由和平等,而马克思主义则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整体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理论框架,它不仅解释了政治现象的本质,也提供了分析政治问题的方法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能力建设的思想

  现代政治的显著特征是政党政治,政党诞生以来,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它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政党的诞生和发展与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紧密相连。

  马克思主义对政党的理解更为深刻,“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这一总结,将社会主义政党和资本主义政党进行了有效区分。在《政治学原理》中,王浦劬教授指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这一定义不仅揭示了政党的阶级属性,也强调了政党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与此相对,西方学者大多从政党制度运行的角度来认识,认为政党是实现国家利益的团体。例如,英国保守主义政治学家艾德蒙·柏克认为“政党是一群人以共同的努力,实现一致同意的特定主义,以增强国家利益而联合的团体。”这种观点更多地强调了政党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的作用,实际上没有阐明政党的政治本质,也没有清楚地说明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更加看重政党的政治性,“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胜利,无产阶级必须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即无产阶级政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工具。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成立之初,即担负了阶级利益诉求实践和确立了解放全人类的奋斗目标,这一政治利益定位和政治奋斗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政治基础。在《共产党宣言》中,对于这一因阶级属性而决定的政党诉求,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有明确的论述,“无产阶级的运动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正是因为这样本源性的区别,政治属性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是第一属性。

  从政党的组织形式看,政党的意志需要党员实践和贯彻。那么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党员干部自身政治能力建设情况水平,对政党意志和政党利益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的根本原因。例如,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怎样从事政治”的途径,为了实现“工人的政治”,“就要有准备革命和教育工人进行革命的手段,即政治行动”这句话说明,政治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要通过“准备革命”的手段和“教育工人进行革命的手段”实现从事政治的目的。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对党的干部提出了诸多要求,例如,党员干部须是这样的人,“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必须“无条件地掌握无产阶级世界观”,这是从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上对党的干部提出的具体要求。恩格斯明确指出,在党内担任领导干部要“具备久经考验的耿耿忠心和坚强性格”这是从政治品质上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

  (三)列宁关于政治能力建设的思想

  列宁的著作中围绕建党、管党、治党提出许多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论断,这些科学论断为新时代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的生成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例如,列宁关于党性的一系列重要观点论述,为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意义给与有力佐证。列宁指出“要想了解政党的真正作用,不要看它的招牌,而要看它的阶级性质”因此,党性对于一个政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是政党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因如此,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不仅自身要具备坚定的党性,而且要做到知行合一,把维护党性落实到行动上,这意味着党员领导干部需要将党的理论和原则转化为具体的行动,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对党的忠诚和对党性的维护。“使党性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为捍卫党性而斗争”,等等。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党员领导干部需要勇于为捍卫党性而斗争。这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荣誉。通过斗争,党员领导干部可以进一步锻炼自己的政治能力,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

  在当代社会,政党政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党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政治斗争的工具,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力量。政党的政治属性和阶级属性决定了它们在政治生活中的立场和行为,也影响着国家的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解决它的生产任务。”这表明,马克思政党的根本特征就是要旗帜鲜明讲政治。

  对于现代政党而言,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是政党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一培养过程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是与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建设内容高度契合,甚至从某种程度讲,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政治能力建设的基本遵循,从而确保能够培养出符合本阶级利益、能够代表和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政治骨干。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党的建设经验总结

  中国共产党植根于中国革命的现实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在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建设上,始终贯穿着党的纲领作为旗帜,政治路线作为导向,党的领导作为最高原则,党的信仰作为引领的主轴主线。

  (一)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鲜明提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党的百年奋斗史反复印证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坚强成熟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是革命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

  坚定不移的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致辞中就明确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邓小平在多个重要历史时期也明确提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

  从遵义会议开始,我们党逐步形成成熟的、有权威的、有能力的领导集体,逐步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核心地位,这是保证实现我们党能够团结带领最广大中国人民赢得战争胜利、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且取得伟大成就的前提条件。

  (二)实事求是地制定和贯彻党的政治路线,是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的鲜明特征

  党的纲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政治路线的形式体现出来,并且具体表现为与之相适应的具体方针和政策,以指导全党的思想和行动,为实现党的纲领规定的政治任务而奋斗。因此,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党的政治路线是否具有坚定的执行力至关重要,这也成为党的百年奋斗重要历史经验之一。

  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我们党早就认识到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对于实现党的目标任务的重要性。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从党的历史实践看,实事求是这一路线贯彻得好,党的事业就进行得好,这一路线贯彻得不好,党的事业发展就有可能遭遇困难和挫折。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结合国内斗争形势和客观实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政治路线。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国内革命的主要矛盾,1935年瓦窑堡会议召开,毛泽东正式提出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最终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契机和行动框架。解放战争期间,结合国内革命现实需要,刘少奇为中共中央起草并发出致各中央局的《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在承担着继往开来历史任务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政治路线已取得阶段性胜利,正式进入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担负着推倒三座大山、完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巨历史任务。党从创建之初到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面胜利,客观科学的分析革命形势和具体实际,实事求是的制定不同时期的政治路线,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政治保障,也是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鲜明特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毛泽东为我们党制定的第一条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名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这条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清楚地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依靠力量在哪里、领导力量等最基本的问题,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奠定了前提性基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性转移,提出了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针,以此为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的各方面经验,结合执政党的特点,系统阐述了制度建党的问题。

  结合十八大以来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宝贵经验,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通篇贯彻和体现“两个维护”要求,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也为如何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指明了方向。“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动摇”。“两个维护”为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明确了基本原则、行动指南和目标要求。

  (三)旗帜鲜明地高举党的政治纲领,是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的基本特征

  提出政治纲领是创建政党的首要任务,是党的建设重要内容之一。中共一大就正式提出了党的纲领,中共二大对纲领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明确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党的纲领是党的思想建设的前进目标,更是政治能力建设的力量之源和根本动力。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政治能力建设开展方式不同、开展形式多样,但都高举党的政治纲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行动方向指引。从党的百年历史经验看,党的政治纲领与政治能力建设紧密相连。一方面,党的政治能力建设在党的政治纲领指引下开展。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政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新时代,党的政治纲领引领政治能力建设作用更加凸显,指向更为明确。全体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提高自身能力、素质、水平作为终身学习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真正回应时代之问,才能真正将政治能力建设成果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果。另一方面,党的政治能力建设成效需要党的政治纲领加以检验。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都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认识和科学解读,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科学真理,奠定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政治能力建设只有紧紧围绕党的政治纲领,才能不负人民重托,才能永葆本色。

  (四)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是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的牢固根基

  政治信仰是政治态度和政治追求的主体反映,是实现政治目标、执行政治路线的价值指向,也是指导和决定政治行为根本性价值取向,正确的、坚定的政治信仰对政治行为具有方向性的、强大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我们党的政治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邓小平同志指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因此,共同的、坚定的政治信仰是凝聚全党意志、战胜各种困难、推动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从党的成立之初,马克思主义就成为了党的灵魂和旗帜。在党的早期历史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逐渐显现。党的一大明确了党的性质和目标,而党的二大则进一步阐述了党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这些早期的文献和宣言,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也为后来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党的历史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于党员干部的政治成长至关重要。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了理论学习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如果党员中有一两百人能够真正系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那么“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而新中国成立后,党更是通过出版《毛泽东选集》、制定“干部必读”书目等方式,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

  在新时代,党的政治信仰建设不仅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丰富党的理论,确保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保持一致。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确保党的理论和信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为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党中央对领导干部学习理论提出了明确要求:“领导干部要带头学理论、强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实施年轻干部理想信念宗旨教育计划,大力培养造就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通过理论学习和理论教育,巩固了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

  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党注重理论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从而提升政治信仰的实践效果。毛泽东在多篇著作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在《反对本本主义》这篇著作中提出了“没有调査,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并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毛泽东同志曾强调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并指出理论学习必须与实际紧密结合,以纠正教条主义倾向。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这进一步了强调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来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并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强调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并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进一步阐述了这一命题,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路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相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了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科学发展观则是对发展观的深刻变革,它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新和发展。这种结合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而且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党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通过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领导能力,确保党的理论和政策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现实逻辑:加强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具有较强的政治能力保证了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党在全面领导革命事业中适应斗争需要、现实发展需求、客服各种困难、应对各种挑战。新时代,强调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是基于党作为一个在复杂外部环境中不断取得斗争胜利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经验,更是基于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紧迫感。

  (一)政治能力建设命题的提出是新时代党建的必然要求

  政治能力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进的,它不仅包括传统的政治理论知识和政策制定能力,还涵盖了对新形势下政治生态的敏锐洞察力、对复杂政治关系的协调能力以及在政治斗争中保持战略定力的能力。在新时代,政治能力的内涵更加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要求党员干部能够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准确把握政治方向,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政治生态的整治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它旨在清除政治生态中的消极因素,净化政治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生态的整治内容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不仅包括打击腐败、整顿纪律等传统手段,还涉及到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提升政治素质等方面。在新时代,政治生态的整治更加强调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要求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升。

  新时代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也对党的建设、对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也对党的建设、对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标准。新时代的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展现出卓越的政治能力。政治能力不仅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础素质,更是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政治能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要求领导干部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高超的政治领导艺术,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作出正确决策,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全党必须不断增强执政本领。

  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中,领导干部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勇于面对和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他们要坚定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始终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同时,领导干部还要具备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中把握大势,驾驭全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总之,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卓越的政治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勇于担当和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他们要始终保持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定不移地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国家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二)政治能力建设命题的实践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

  2019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关键是要提高各级各类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我们党的政治建设,根本目的和内容就是为了维护党的政治本质不变色。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质是其根本属性的集中体现。这一本质由三个核心要素构成:先进理论的指导、人民利益的代表以及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首先,先进理论的指导是党的政治本质的基石。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其作为行动的科学指南。随着时代的进步,党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结合中国实际,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种理论的指导不仅为党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而且赋予了党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保持正确方向的能力。党的先进理论是党的精神旗帜,党的先进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党的先进理论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先进理论是党的政治优势,是党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保持正确方向的重要保障。党的先进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党的先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和发展。党的先进理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党的先进理论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重要武器,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先进理论是党的政治优势,是党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保持正确方向的重要保障。党的先进理论是党的灵魂,是党的旗帜,是党的生命线。只有坚持党的先进理论,才能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先进理论,不断深化对党的先进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人民利益的代表是党的政治本质的核心。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工作都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置于最高位置。党深知,只有真正代表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而确保党的事业的成功。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生命线,而人民利益则是党的生命源泉。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始终与人民利益紧密相连,否则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此,党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无论是制定政策、推行改革还是开展各项工作,党都必须始终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确保党的政策和措施符合人民的期望和利益。只有这样,党才能真正代表人民,赢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最后,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是党的政治灵魂,它不仅是党的精神旗帜,更是党的行动指南。党深知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是人类最崇高的道德追求和最伟大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事业。党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党的理想信念是激励全体党员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支柱,是党的精神力量的源泉。只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使党员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始终保持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因此,党必须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断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党员始终保持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始终保持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和追求。

  党的政治建设旨在确保党始终保持其政治本质。这包括加强党的理论武装,坚定党的信仰和宗旨,以及提升党的领导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党能够不断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政治能力建设命题的深化是党员干部能力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

  新时代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也对党的建设、对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也对党的建设、对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标准。领导干部只有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拥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在党的领导下正确的开展工作。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在工作实践中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真正做到在任何时候都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就需要领导干部不断强化自身政治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将把握政治因素作为观察分析形势的首要切入点,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

  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建设是系统性工程,核心目的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从政治能力建设体系的结构看,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可以分为政治能力关键要素和政治能力关键层次两个维度。

  1、政治能力关键要素

  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建设,应通过各种途径方法,聚焦政治能力关键要素的构建和不断深化。从要素构成上,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加强理论学习,筑牢政治灵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政治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不断地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树立和坚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强调,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是坚定政治信仰的首要任务。

  具体而言,广大党员、干部应将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紧密结合,通过个人反思和实践探索,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全面系统地掌握理论体系,深入思考其内在逻辑和实践价值,同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工作中,确保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检验和丰富这一理论体系,为推动党的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以人民为中心,站稳政治立场。毛泽东主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立场,贯穿于党的全部工作之中。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为本”,再到“以人民为中心”,这些重要理念的提出和发展,深刻体现了党对于人民群众地位和作用的高度重视,也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不仅需要我们在理论上深化对人民立场的理解,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到党的全部工作之中。

  站稳人民立场,首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这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所决定的。我们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确保人民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主体作用。我们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是党的初心和使命所决定的。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成果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领导核心所在,是党的工作重心所系。我们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都要坚持人民至上,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总之,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根本立场,是党的工作导向,也是党的成功之道。我们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共同推动党的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建设,必须坚定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新时代面对复杂环境,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坚定树立适应移动信息时代的群众工作方法,真实了解群众诉求,认真总结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将群众路线作为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出发点和目标追寻,教育引导、鼓舞团结群众,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难题。

  对党绝对忠诚,锤炼政治品质。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的首要政治品质,也是坚定政治信仰的前提。回顾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在于一代代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对政治信仰的坚定不移,以及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私奉献。这种精神品质是我们党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要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这里所说的忠诚干净担当,既是对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要求,也是对党员、干部做人做事做官的高度统一标准。干净,意味着要保持清正廉洁,不受腐败侵蚀,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这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约束,更是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坚定支持。担当,则要求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勇于承担责任,敢于直面困难和挑战,积极作为,确保党的决策部署得到有效执行。综上所述,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它不仅是对党员、干部政治信仰的外化实践,也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政治品格,才能确保我们党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局面。

政治能力关键要素关系图

  笔者认为,政治能力的三个关键要素相互支撑,其中政治方向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实践统领,政治立场是基本依托,政治纪律是底线要求。只有三者统一且不断加强,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有效提升。

  2、政治能力关键层次

  “政治三力”明确了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的三个层次。从三者的关系分析,三个层次之间是递进的有机整体。

  政治判断力是政治能力的基础前提。对形势的判断分析,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也是政治能力和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力的主动,政治上的被动是最危险的被动。“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面对复杂问题、历史问题、突发事件,跳出所在岗位,运用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坚定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纵观全局、审时度势,把握问题本质,及时辨别各种错误思潮倾向,准确定位主要矛盾、分清主流,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

  政治领悟力是政治能力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是党的意志在全社会贯彻的组织者。

  政治执行力是政治能力的核心体现,它直接关系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能得到有效实施。政治执行力要求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得到迅速传达和坚决执行。在新时代背景下,提高政治执行力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政治觉悟,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准确把握政治方向,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层级得到有效贯彻。此外,政治执行力还要求党员干部具备良好的政治判断力和执行力,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工作方法,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党员干部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还要求他们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适应新的任务和挑战。政治执行力的提升,有助于加强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党的领导核心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因此,党员干部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能力,增强政治执行力,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政治能力三个层次间的递进关系图

  笔者认为,政治能力三个层次间有机统一,且蕴含递进关系。“政治判断力是提高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前提和基础;政治领悟力越高,政治判断力和政治执行力就越强;提高政治判力、政治领悟力,最终要落脚到政治执行力上,并通过执行效果来检验。”

  (四)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政治能力的途径

  基于以上分析,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内在逻辑上包括思想品质层面、价值态度层面和技术本领层面这三个要素。党员干部必须深刻理解政治能力的三个层面——思想品质、价值态度、知识技能——它们如同政治素养的基石,相互支撑,共同构建起党员干部的综合能力体系。思想品质作为内隐的核心,是党员干部精神世界的基石,它决定了我们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是我们面对复杂政治环境时的精神支柱。价值态度则是我们对待政治工作的态度和立场,它体现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党性和人民立场的忠诚和坚守,是我们在政治生活中的行为准则。而知识技能则是我们运用政治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它使我们能够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是我们在政治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只有深入理解并全面提升这三个层面,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党员职责,为实现党和国家的目标贡献力量。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能力建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表现为:思想本质是核心,是源头性的,管根本的;思想品质通过态度价值反映出来行为主体的价值选择;最终表现在知识技能层面如何看待事物、如何处理问题。也就是说,政治理想是否坚定,决定政治立场是否正确,影响政治实践的选择和效果。

  1、把握正确政治方向

  领导干部提高政治能力,首先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制度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行为模式,而且决定了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变迁。政治制度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政治行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是政治生活的基础框架。政治制度通过一系列明确的规则和程序,规范了个人和团体的政治行为,确保了政治秩序的稳定。它包括了对政治参与者的资格认定、权力运作的规则设定以及对违反规则行为的奖惩机制。政治制度的功能在于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社会力量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政治制度提供了一个共同遵守的规则体系,使得这些不同的利益和力量能够在一定的框架内进行协商和妥协,从而避免社会冲突的激化。政治制度的有效运行依赖于其公正性和透明度。只有当制度得到广泛的认可和遵循时,它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建立健全的政治制度,需要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诉求,通过民主协商和法治手段,实现政治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权力的有效制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政治制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也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全球问题的增多,国家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政治制度,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总之,政治制度是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它通过规范政治行为,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在构建现代政治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不断探索和完善政治制度,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利益。涉及制度层面的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能有丝毫含糊。各级党委(党组)发挥领导、把关作用,关键就是看所领导的地方、部门、单位在各项工作中是否执行和落实了这些制度。真正执行和落实了,方向上就没有问题,政治上就不会出问题。

  2、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2023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特别指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提升政治三力的重要性:“理论修养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对领导干部来说,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掌握得越牢靠,政治站位就越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就越强,观察时势、谋划发展、防范化解风险就越主动。”

  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的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指导我们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既是我们立党立国、治党治国的优势又是我们思想理论上的灵魂。练就看家本领必须勤于读书。

  3、加强实践历练

  实践历练是党员干部,尤其是中青年干部锻炼成长、提高政治能力的根本途径,提高政治能力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中国人一贯倡导知行合一、知行相互促进,“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间接经验不可能代替直接经验,形成和培养自己的能力体系,必须亲自实践。领导干部职务越高、位置越重要、面对的矛盾越复杂,对政治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同时对政治能力的锻炼也越大,毛泽东同志曾经生动地打比方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有些人适当调动一下地方有好处,主要是换一个地方可以多接触一些人,多了解一些情况,遇事也会谨慎一些。”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领导干部成长的重要规律,即通过不同的工作实践和政治历练,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领导能力。这一观点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干部培养工作的重要指导。

  干部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问题,这些经历有助于他们拓宽视野,增强对国情、社情的深刻理解。通过巡视、督查、考察、调查等专项工作,干部可以直接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是提高政治敏锐性和判断力的重要途径。参与基层一线的急难险重任务,如疫情防控、灾害救援等,更是对干部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的严峻考验。在这些极端情况下,干部需要迅速作出决策,组织协调各方资源,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这种高压环境下的工作经历,能够锻炼干部的意志品质和应变能力。异地挂职锻炼和下村担任第一书记等经历,让干部离开熟悉的环境,深入到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多样性,还能锻炼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些经历使干部能够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快速适应,有效地推动工作。社区治理工作则让干部深入到居民生活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切,学会如何在基层层面上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提升干部的服务意识和群众工作能力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领导干部通过多样化的政治历练,不仅能够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锤炼自己的政治品格和领导风格,从而更好地履行职责,服务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这些历练是干部成长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党员干部要成为起而行之的行动者,而不是坐而论道的清谈客。行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真正行动起来,才能取得实际成效。党员干部要勇于担当,敢于直面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的讨论和空谈。同时,党员干部还要成为攻坚克难的奋斗者,而不是怕见风雨的泥菩萨。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党员干部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敢于迎难而上,勇于攻坚克难,不退缩、不气馁。只有这样,才能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信心,带领团队取得胜利。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积累经验,是党员干部成长的必由之路。通过摸爬滚打,党员干部可以深入了解基层情况,熟悉群众需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层层历练中,党员干部可以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素质,为更好地履行职责、服务人民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实践、创新,努力成为起而行之的行动者、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信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形势和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党员义务和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4、严守纪律规矩

  在政治问题上,任何人同样不能越过红线,越过了就要严肃追究其政治责任,有些事情在政治上是绝对不能做的,做了就要付出代价,谁都不能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政治纪律是指党员和党组织必须遵守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行为规范,是确保党的团结统一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保障。遵守政治纪律是每个党员和党组织的基本义务,也是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动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

  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增强纪律意识,挺高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自觉性。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决执行中央的决策和部署,确保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效实施;在政治言论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搞任何形式的“山头主义”、“宗派主义”;严守政治秘密,对党的秘密保持绝对忠诚,不泄露党和国家的秘密;正确处理党内关系,在党内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局部与整体、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反对和防止一切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包括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等不良风气;强化政治监督,通过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等多种方式,确保政治纪律得到有效执行;加强政治教育,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增强遵守政治纪律的自觉性。

  新时代领导干部提高政治能力,就是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不断加强政治历练,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在工作实践中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任何时候都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本课题报告的阶段性成果已于2023年刊发在《区域治理》第31期。

  项目批准号:22ZBSKB026

  项目负责人:宋香君

  所在单位:中共淄博市委党校

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