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视角下淄博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4-11-18 17:01:22 来源: 前沿科学 作者: 田泽文

  编者按:

  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不断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淄博市积极响应号召,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特别是2022年以来,组织开展了全市社科规划研究工作,推出了一批兼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研究作品。为充分展示淄博市社科规划研究工作的丰硕成果,激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奋发有为、再创佳绩,特选取部分优秀研究成果予以刊登。

  区域经济视角下淄博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和生产实践联系最为紧密和直接的教育类型,其发展质量对建设人才强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转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目前来说,究竟什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该如何高质量发展?这些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得到具体、详尽的回答。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多维度、多视角、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既然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最为休戚相关的教育类型,那么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要条件就是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所以本研究主要从适应经济发展这一视角来探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和实施路径。通过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发展互动机制的理论分析,基于规模结构适应性和质量效益适应性两个维度,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对淄博市职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度对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查验,并对系统内部因子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查找主要驱动因子。

  第1章 绪论

  职业教育作为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十三五”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掀起了职业教育改革热潮,职业教育地位空前提高。在职业教育迈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之际,我们必须要明确什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多维度、多视角、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本研究认为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最为休戚相关的教育类型,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要条件就是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因此研究主要从适应经济发展这一视角来探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和实施路径。探索适应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先要明确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机制是怎样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要素是什么,并量化其对经济的贡献,进而从满足经济适应性角度,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供给能力。

  1.1研究背景

  1.1.1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八大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根据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我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传承机制,是发展实体经济和新兴经济、实现自主增长的核心因素,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支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柱,关系到亿万普通劳动者的福祉”。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红利集中释放、实践探索精彩纷呈,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2019年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明确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制度设计和政策举措,职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方案》提出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方略。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2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职业教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十四五”,我国职业教育迎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转段升级的重要机遇期。

  1.1.2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现实关系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转型升级期对劳动力提出更高要求,对高素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职业教育具有实践性特点,与生产实践联系密切,能对产业变迁做出最快反应,及时根据产业变化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教育内容和形式顺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需求,保证专业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人才;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特点,培养的学生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相比,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更高,对技术含量高、价值增值技术掌握更快,更能快速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特点,以培养具有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合格职业人为目标,因而毕业生除了具备专业技能外,还具有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更能适应现代化的企业管理需求。因此,在技能型人才和技术领缺口日益扩大的现实情况下,职业教育通过为社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人力支持,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就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1.1.3淄博市职业教育改革现状

  2020年1月教育部淄博市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在山东济南启动。教育部、淄博市率先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是贯彻落实国务院“职教20条”的重要举措,开启了部省合作推进整省提质培优发展职业教育的新篇章。聚焦部省共建高地建设,淄博市政府出台了《教育部 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淄博市职业教育从制度改革出发,充分发挥各项制度的杠杆作用,在绩效工资改革、办学自主权下放、混合所有制改革、教学体系构建和产教融合推进等方面,积极改革,大胆创新,全面激发了职业发展内生动力,为我国职教改革探索实践出了系列“山东模式”“山东经验”。近年来,淄博市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工作部署,按照《教育部 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升级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23〕6号文件要求,积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加快革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不断优化,职业教育适应性逐步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全市现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

  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经济竞争实质就是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的竞争。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随着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引起了全球众多政府、学者的关注。中外众多学者开展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为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研究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产生的,虽然基于国别国情不同,各国具体实施方式不尽相同,但都极具特色,顺应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几种代表性的职业教育模式为全球其余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效借鉴。其中,美国是较早发展职业教育的国家。早在上世纪初,美国就诞生了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机构--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社区学院以职业技术培训与教育为主要目标,逐步发展为美国职业教育的主力军。德国职业教育以“双元制”为主要模式,即职业院校和培训企业合作培养形式,其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机构称为高等专科学校(Fachhochs-chine),“双元制”的鲜明特点就是更加关注实践和技能。职业教育体系最完善的国家当属日本。日本职业教育在办学性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形式等方面都有明确类别划分,各类别之间互相补充,其职业教育办学机构以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和专修学校为代表。英国职业教育主要教学机构是多科技术学院(Polytechnic College),采用单元制教学模式,学制灵活。我国学者对于职业教育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邱坤荣(1985)是我国最早对职业教育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的学者,他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国外经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需求和职业教育自身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熊健民(2005)根据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将我国职业教育分为初创阶段、探索阶段及发展阶段,相关研究主要围绕职业教育的产生、内涵、特点、功能等基本问题进行探索。

  职业教育内涵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研究虽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很多学者也基于不同研究视角和研究目标对其内涵进行界定,然而截至目前为止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概念。目前,国际比较认可的职业教育概念有两个,分别是《国际教育词典》《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给予的定义。吴坤(1988)认为职业性是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因此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制定时都应遵循这一特点。刘春生(1985)则从职业教育功能角度进行了总结,即具有经济投资功能、人才结构调节功能、平衡就业功能。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进入21世纪后,社会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联系更加紧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研究视角更加微观、研究更加深入。祝士明、吴文婕(2014)提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必须处理好专业与产业、内容与标准、教学与生产等5个对接关系,同时指出有效的保障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要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职业教育研究视角研究。关于职业教育比普通职业教育具有更高经济效益这一论断得到了越来越多政府、学者的认同(Lee,2016),近年来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视角呈现多样化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职业资格如何制度化的研究与实践。例如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制定国际通用标准,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间的衔接,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二是关于“双师型”教师如何认定的研究与实践。例如德国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具有5年实践经验,而法国等国家则是通过专门的“双师型”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三是关于管理机制如何多样化的研究与实践。政府、学校、企业、团体和私人的多元参与正在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热潮,而这种多元化的参与将会使职业教育的发展更透明,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Tamds,2015)。四是关于职业教育如何纵向贯通的研究与实践。不少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逐步开始出现职业教育本科,甚至职业教育硕士和博士。五是关于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研究。陈玉坤(2001)认为经济全球化使国际化就业越来越普遍,因此职业教育应加快专业调整、开设多语种课程,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素养;范颖、牛文华、郑珍(2023)则基于对“一带一路”职教联盟现状、优势、挑战、机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教育如何借力“一带一路”大背景进行国际化发展的新思路。六是关于职业教育科学评价的研究。武婧(2016)提出职业教育评价中应当遵循教育增值性、教育灵活性、教育持续性三个原则;张宇(2022)则提出要从评价观念、评价机制、评价思维等方面,利用好评价指挥棒,对职业教育进行科学评价。七是关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研究。南旭光(2016)提出职业教育要根据社会发展新趋势,实时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

  1.2.2关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研究关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

  关于对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思考,最早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泰雷克(Tilak,1989)对教育起源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他认为,柏拉图不仅最早提出了教育重要性,还是最早提出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第一人。众多著名经济学家均对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关性发表过重要论述,如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德国历史学家李斯特等。其中,斯密提出“学习虽然要投入一定的金钱,但是投入的金钱会在以后得到补偿,得到一定的回报”(林荣日,2001)。1924年,前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出版了著作《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自此教育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舒尔茨于1961年,建立了著名的人力资本理论,从人力资本角度深入剖析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在《美国经济增长要素和我们面对的抉择》一书中,就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量进行了定量估算。随后,众多学者在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方面,开展了多样化的定量分析,涌现出了许多经典理论和模型,“新增长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等。到20世纪末,教育经济学理论研究达到高潮,学术界普遍对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持肯定态度。其中,英国经济学者贝尔菲尔德(2007)在其著作《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对教育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和估算,验证了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Sociology,2013)。此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已经涵盖不同经济水平国家,研究视角多样,研究方法迥异(Wang He,2010;Simon McGrath et al.,2016)。大部分学者认为职业教育促进了经济发展(Ozkurkcler,2012;Todosiichuk,2017),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影响是具有区域或性别差异的(Roggow,2014;Marks,2017;Patil,2015).

  关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机制研究。常雪梅(2014)以及林克松、朱德全(2012)都分别对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联机制进行了分析,一致认为两个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作用机制,并对二者协调发展提出了具体实施建议。姜茂和朱德全(2014)在研究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机制时,创新性的采用生态学视角,生动剖析说明了二者之间各种共生形态,更加直观的展示了两者的联动发展机制。王忠惠与朱德全(2014)则基于文化学视角进行分析,并从办学机制、管理机制、招生就业机制等方面提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路径。而杨勇(2016)更是直接量化出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具体关联,他指出我国职业教育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招生,就会带动国民经济增长867.56个百分点,并且职业教育规模越大,人力资本的作用就会越显著。但也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存在相关性(徐丽军、徐小容,2014),并提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吻合度较差,因资金不足职业教育也没有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人才支持(曾绍玮,2014)。

  关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和路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明确学校定位,强化专业设置调整,使专业对接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发展与人口脱贫(许士群、邵癸,2011);二是地方政府应发挥主体责任,厘清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使职业教育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刘佳龙,2013);三是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立体化的联动发展路径(周甜等,2014);四是强化职业教育质量发展,因为职业教育质量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职业教育规模(王佳等,2017);五是加强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坚持育人为本、强化内涵建设、优化校企合作、增强国际交流,驱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夏梦瑶、李俊,2021)。

  1.2.3 关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高质量发展一词,最早出现在经济领域。作为一种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正在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质量”及“高质量”出现频次达22次,并且首次明确提出“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目前,学术界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发展必要性、内涵和特征、实施路径等方面。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研究。普遍认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力,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诉求。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的同时,职业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现有职业教育的需求更加多层次、多样化、优质化(南海,2021)。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数字化驱动社会组织及企业组织不断进行模式创新与组织生态系统重构,新行业、新业态、新技术大量涌现,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空间高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通过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填补区域性教育发展空白,促进教育多元化发展(刘加勇,2021),为经济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此外,孙翠香(2022)还从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方面阐述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不同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分析。刘加勇(2021)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分为以核心技术驱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以满足人才应用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推动力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三个发展逻辑阶段,他认为未来势必要将人才应用型教育培养机制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开展的重要理论支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推动力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更强的发展适应性。胡伏湘(2020)认为高质量发展是内涵发展的高级阶段,通过服务供给彰显支撑发展的价值,立足鲜明的专业和地域特色,诠释类型厚度,核心要素体现在人才培养生态、学生成长路径及评价、师资队伍、专业培养定位体系、信息化要求、校企深度合作、学校治理能力等七个方面;外在表征则是内涵建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水平线性化成就,包括生源质量稳步提高、高质量就业、行业精英和业务骨干成批涌现、相当数量的高水平高等级显性化成果、在专业领域拥有话语权、社会服务能力能支持和引领当地经济发展、开辟国际化办学通道等7个外在特征。孙翠香(2022)认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要素结构及特征、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均典型地表现为“高质量”特征,更加彰显“好”的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其具有五个本质特征,即能积极响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及劳动力市场需求,能彰显类型属性的要素及结构从而使职业教育具有社会吸引力,能为学习者提供国家认可的学历或职业资格证书,能帮助学习者最终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或使学习者具有可持续就业能力,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从而能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与适切的教育。而夏梦瑶&李峻(2021)则认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而不是仅指向“职业教育质量”,其最关键的维度可以从梯度、丰富性、深度、广度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1.2.4 研究评述

  目前来说,国外职业教育的理论较为成熟,实践成果较为丰富,对我国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各国经济发展不同、国情不同、职业教育政策目标不同,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时需要充分考虑我国职业教育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现有文献来看,我国学者主要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策略,而少有基于新时代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和生产变革所面临的新形势、新动能对职业教育供给端重构和改进的深入思考,尤其是针对具体区域的具体路径研究更为少见,致使所提的建议相对宏观化且缺乏说服力。同样,关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二者之间相互关系大多限于定性描述,本文通过深入剖析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考察二者协调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在借鉴新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及教育成本收益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二者协调发展的理论机制,为正确认识和处理职业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搭建理论基础。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蓝图,还凸显了发展的层次性与递进性。尽管在政策文件中多次提到“高质量”,但究竟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其本质和内涵是什么?目前仅仅是一种针对数量型发展或高速型发展而提出来的模糊的政策话语。人们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甚至存在一些偏差,需要进一步深化,否则将会影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机制设计、政策选择和具体实践。学术界关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表述考虑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又观照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与实然有效地勾连起来。但是,这种表述还过于笼统与宏观,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具体化。

  1.3研究必要性

  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关注和重视,其原因就是职业教育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那么,我国职业教育到底能对经济社会产生多大贡献?究竟什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该如何高质量发展,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是两个当前亟需解决的根本问题。这两个问题认识不清、解决不好,将从根本上影响职业教育的机制设计、政策选择和具体实践,导致现代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构缓慢的现实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将会为我国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并为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指明方向,帮助政策制定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源头。

  1.4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研究目的

  (1)深度剖析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内在机制,探索在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双重作用下,如何合理配置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为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基于淄博市省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现状,构建科学评价模型,对我市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查找主要制约因素,将顶层设计和基层视野相结合,探析全市职业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良性路径。

  1.4.2研究意义

  1.4.2.1 理论意义

  职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经济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是高职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区域经济对高职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同时,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研究不仅对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助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对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研究通过深度剖析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内在机制,能够更好地理清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进一步验证和丰富了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内外部理论等学说。

  1.4.2.2 实践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淄博市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二者的不协调之处,为淄博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战略思考和建设性的意见,为政府职业教育宏观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政策建议;通过对淄博市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转轨对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现状,如何合理配置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及新的研究视角;同时为其他区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5研究内容及框架

  1.5.1研究内容理论支撑。首先清晰界定核心概念,梳理二者互动发展的理论基础,为研究提供逻辑起点;基于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构建基于经济发展需求的淄博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理论分析框架。

  问题实证。首先选取主要影响指标,分别对淄博市经济发展现状、职业教育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反映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高质量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实证分析提供问题导向;分别构建区域经济综合指标、基于区域经济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并构建了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

  对淄博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时空分布,及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为政策建议部分现实依据。

  对策建议。结合发展现状、现实问题,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对当前经济发展现状下淄博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1.5.2研究框架

  本文基于“理论支撑——现状分析——发展对策”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思路,以淄博市为研究范围,通过对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模型构建、实证分析、经验借鉴,提出了在当前经济发展背景下淄博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文献归纳法、理论分析法、实证研究法、总结归纳法等。

图 1-1研究框架图

  第2章 理论框架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职业教育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对职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一直争论不休。一些国家称为“职业技术教育”,一些国家叫“职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使用“技术与职业教育(TVE)”概念,国际劳工组织使用“职业教育与培训”概念,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使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概念等等,这些均属于大职业教育观。

  目前,就“职业教育”也有多达近百种的定义,在我国影响较大的是我国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1917年在《中华职业教育者宣言》中给出的定义,即职业教育是“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与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职业教育的目的则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1998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对职业教育给予定义,即职业教育是为引导学生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中从业所需的实用技能、专门知识和认识而设计的教育。本研究采用的是《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的概念。职业教育分为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其中学校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点,而本研究中的职业教育主要是指学校职业教育,它是指受训人在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所接受的专门、系统的有关职业道德、文化理论、专业技能的教育。

  2.1.2 区域经济发展

  针对区域经济概念,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研究视角,因此区域的概念问题也始终未达成共识。区域是由多种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属性,各区域之间又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受研究目的、研究任务等要素的影响,区域被赋予了一定的范围,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来调节区域的大小,本文研究中提到的区域指代的都是淄博市。

  当前对于经济发展还没有统一的内涵界定,偶尔还会出现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混淆使用的现象。经济增长仅是经济发展的一方面,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包含数量的增长,还包含质量的提升。因此,本研究所指的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多维度的概念,其具象体现既包括经济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稳定性的保持,甚至还包含社会福利分配的改善等。

  2.1.3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汉语大辞典将“质量”解释为“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也就是物体惯性的大小;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质量”表达的是一种价值或主观感受,并没有客观的、绝对意义上的衡量标准。

  目前,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界定的研究基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尚未形成统一表述和结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蕴含着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价值期待,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因此,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发展新理念,在职业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要素结构和特征、发展目标均表现为“高质量”特征。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复合性概念,会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人才规划等要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其表征综合体现在纵横多方向,内外部多视角,宏观、中观、微观多维度。基于研究重点和工作量考虑,本研究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仅限定为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的中宏观层面的高效率发展研究。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是一种经济的理论,它把个人的教育、技能、经验、健康看作是一种资本,可以投资、积累、增值,提高个人的生产效率和创造价值。人力资本理论着重于通过教育、训练等手段来提升个人的技术和知识,进而增加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和工作机会。在此基础上,教育被看作是一项重大的投入,被看作是提升我国经济生产率、增强国家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措施。20世纪50年代末,西奥多. W.舒尔茨和雅各布·明塞尔等经济学家对人类的行为问题进行了研究。人类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以往的经济学家认为人的角色只是一个外部变量,从而极大地削弱了经济理论的解释能力。本文认为,人力资本与人的关系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力资本的内在机制和与制度中的各种经济因素的关系,从而使许多过去不能解决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从最广义的角度看,人力资本投资和实物资本投资没有本质的差别,都是为了提高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而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再分配。因此,在人力资本的投资中,教育投入是其最重要的一环。人力资本包含了人口的数量与质量,而教育(一般是学校)则可以有效地提升受教育者的人力资本:第一,教育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技术,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的品质,使他们的工作更快更好;其次,通过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的认知和判断力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有效的就业;第三,通过教育可以增强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最后,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因而,国民的素质也会随着教育的发展而逐步提升,从而产生更大的生产力与经济活力。

  2.2.2 教育经济学理论

  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教育领域中的经济学问题的学科,旨在探究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影响。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教育的效率、公平、质量、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关注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影响。理论框架包括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生产函数理论、教育财政理论等。教育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将个人的教育、培训、健康等要素均看作为人力资本,因为这些要素均能促进个人就业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增加收入和经济效益。教育生产函数理论则关注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它从教育的产出、输入和过程三个方面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教育生产函数理论认为,教育的质量和数量是教育产出的主要决定因素,教育投资的效果也受到政策环境、社会经济因素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财政理论则着重研究教育政策的财政支出和税收等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公共支出的规模和分配、教育市场的竞争和监管等方面的问题。总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涉及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关系,旨在为制定教育政策和提高教育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研究。

  2.2.3 新经济增长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是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补充和进一步发展,它更强调科技进步和技术革新的重要意义,认为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忽略了技术进步与知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所以只有通过投资于研究和开发,创造新的知识和技术,才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率和产出水平。

  在此基础上,新经济增长理论首先引入了人力资本的概念,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是促进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着重论述了制度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新经济增长理论指出,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可以促进技术创新,进而带动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也空前地被提上了日程。第三,扩大了对经济增长的研究范围。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重点不在传统的经济增长要素上,而是在创新与知识创造、制度环境、贸易与竞争等其它要素上。这为经济增长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论体系。因此,新经济增长理论能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增长的本质与规律提供理论支持持。在这一背景下,很多学者如罗默、卢卡斯、罗伯特等都对人力资本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新经济增长学说提出,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它促进了经济长期停滞的发展。

  2.2.4 教育内外部关系理论

  潘懋元先生于1980年创立了教育外部关系定律,它的提出在教育界、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他指出,教育的发展并非没有规则,它由内外两方面所决定。

  内在法则的主体是教育体系中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彼此关联;外在法则的主体是教育与一些外在因素,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教育与社会有一定的联系,一方面,它受到经济、科技、制度、文化等外在条件的约束;另一方面,教育在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等方面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凡事都有好有坏。同时,教育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双重因素。如果二者的关系发展得好,将会产生一种互补的效果,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反之,如果发展得不好,主要是先进和落后,那么二者的效果就会成为束缚,停滞。所以,必须从客观的角度来审视二者的关系,从认识二者的功能模式入手,寻找能够促进共同发展的关键要素,并弱化其制约因素。这就是要强化教育的功能,增强教育的主动性和适应性,提高教育的服务水平。

  2.3 理论分析

  2.3.1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分析

  从微观层面看,基于教育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的分析视角,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宏观层面,不同发展阶段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处于不断变化中,具体见表2-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将日益紧密,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简言之,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职业教育活动提供必需的发展条件和物质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又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职责和职能。

  2.3.1.1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经济发展决定职业教育的发展地位历史唯物观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熊健民,2005),也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与区域经济发展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区域经济发展引发的人才需求、行业企业对从业者技术技能要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经济发展水平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需求,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型、技能型劳动力成为助力,技术技能人才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职业教育也迎来繁荣发展的春天。

  (2)经济发展决定职业教育规模和速度办教育必需的人财物都会受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职业院校的数量、校园面积的大小、教学设施齐备及先进程度、师资力量、在校生人数等等,这些硬件建设完全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财政保障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前提。只有依靠当地的经济实力,获得资金保障,才能将更多的先进人才引入教育,购买最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实现高教学标准,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实现良性循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发展规模将受到限制。只有区域经济总量扩大和发展速度加快时,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职业教育的结构才会扩大。

  (3)经济发展决定职业教育的组织结构职业教育结构并不是随意确立的,而是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经济结构是其决定性标尺。经济发展的结构、层次,决定了人才需求,进而影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首先,区域产业结构制约着职业教育结构,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必须满足各产业部门的人才需求。其次,产业部门的技术结构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层次,不同经济区域、经济产业对人才的技术要求不同,因此职业教育的层次要求也不同。区域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物质条件充足,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各层次的职业学校配置也相对合理。

  总之,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发展地位和方向、规模与速度以及结构与层次。因此,职业教育在实施和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紧密联系区域经济,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目标来决定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发展速度;同时还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进行结构设置,以便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2.3.1.2 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促进作用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通过人才培养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促进了全社会生产率的提升;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率,推动了城镇化进程;通过提高劳动者技能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改变消费理念,带动居民消费需求,扩大内需,提振经济发展。具体如图2-1所示。

图2-1 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1)通过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是社会生产力中唯一一个人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要素只有与人结合起来,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力三大要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由传统廉价劳动力供给的“人口红利”已逐渐消失,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丧失优势,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质量以适应产业升级后的劳动力供给需求,全力提升社会劳动生产率,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路径之一。

  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立足产业需求办专业,立足岗位需求设课程,教学过程中立足学生岗位能力提升,实行教学实践相结合,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可以更快的适应和接受岗位技能需求,与普通教育毕业生相比大大减少了入职培训和适应时间。基本的专业岗位能力素养培养,也能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最新技术,降低操作损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掌握基本技能后的劳动者也能更快的参与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实现投入产出最大化。受过职业教育的劳动者还具备一定的职业性,具有较为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规范的劳动行为,工作态度、沟通与合作意识都有较大提升,更容易形成较好劳动纪律和劳动秩序,推动工作顺利开展。受过职业教育的劳动者,具有更强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能够更快的应对工作中的新变化,提高工作效率。

  (2)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伴随着经济发展,发展模式发生变化,产业结构也在不断更迭。劳动者是产业结构更迭中唯一的能动性因素,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结构的更迭升级就是劳动者的转型升级。拥有一定技术与技能的劳动者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基础,而职业教育为这一基础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梳理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与该国的教育水平和劳动者素质息息相关。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到信息化后工业时代,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人力为主,到以机器为主,到以知识经济为主,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后工业时代产业结构的升级其实就是产业链从中下游向上游的移动,随着产业链条淘汰升级,劳动力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而职业教育以其高等性和职业性,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为目标,为产业转型提供了必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人力资本积累,将进一步深化生产分工和专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3)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推动城镇化进程城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城镇化通过改变农村人口结构、增加资本存量、形成新的空间格局等不同路径,多方面释放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职业教育则为城镇化进程推进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首先,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能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技能,帮助农业生产者掌握现代化种植技术和农业现代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其次,现代化大农业的实施,可以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投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中,实现农村居民市民化,或就地就业,促进小城镇的发展。第三,职业教育通过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帮助组织实施特色项目服务,形成惠农特色品牌,增加农业收入,改善农村条件和农民素质,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率,推动城镇化进程。

  (4)通过扩大就业、调节分配,扩大消费需求职业教育具有促进就业的重要经济功能。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又进一步突出就业导向,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在本质上,就是把受教育对象培养成拥有某一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简而言之,是一种是培养“职业人”的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职业学校在培训和教育学员的过程中,让学员获得某种职业素质、技能和发展潜能,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并最终让学员能走向合适的工作岗位。教育通过培养人的综合素养,开阔视野,丰富审美,改变消费观念,提升消费品质,增加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收入增加是消费增长的源泉,职业教育通过扩大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尤其不断扩大了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发展。受过较高教育的中等收入群体,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将会更加注重精神层次的需求,将会带动消费结构的优化,推动经济发展。

  2.3.2 区域经济视角下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职业教育只有适应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需求,才能更好的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只有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只有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适度超前的教育才算是高质量的教育。

  2.3.2.1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动力来源

  (1)发展格局变化的新需求当前国际力量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旧秩序不断变化,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也此起彼伏,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让全球经济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要“变危为机”,就必须“主动求变”。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发展形势,我国政府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是对全球经济发展受阻的理性回应。“新发展格局”既是发展问题,更是改革问题,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在“新发展格局”下,消费升级、自主创新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等都要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

  (2)经济发展转型的新要求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以质量和效益取代规模和速度的,以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实现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效率驱动型发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与经济发展最直接、最密切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首先,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逐渐被知识型、技术型发展模式所替代,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高新技术业态发展,改变着劳动组织方式,也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迫切需要通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能有效适应经济发展转型新要求的人力资本支撑。从产业发展看,到2025年我国技能型人才缺口率将达48%,技术蓝领缺口更是高达300万人(张宇,2022)。虽然近年来我国劳动人口总量有减少趋势,但人力资源丰富,由人口文化素质提升带来的“人口红利”仍将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3)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重大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反映了人们的需求已经发生了由“物质文化需要”向“美好生活需要”的质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职业教育领域具体表现为对高质量职业教育和对终身可持续发展性质的技术技能更新与培训等多样化教育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既要满足社会群体性价值诉求,又要满足个体的个性化价值诉求,这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不断变革与调适,打破年龄与学历的边界,以更加开放、包容、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样态,以高质量、个性化和均衡化的发展态势以解决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供给现状(王珩安,2018)。

  2.3.2.2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内涵

  (1)教育类型下的价值内涵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同样具有内在教育性逻辑特征(槐福乐等,2022)。而同时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从价值理论维度分析,职业教育应当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确保“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鄢烈洲、陈绍华,2023)。职业教育一手连着经济,一手连着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通过技能发展规划与政策,有效实现市场需求与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之间的平衡,最终服务与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必须紧扣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从顶层设计到底层实践都体现着对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理解与匹配,必须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产学研合作的办学理念,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策略,满足市场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要主动与产业对接,调整产业结构,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教育适应性下的标准内涵职业教育兼有服务政党治国理政的政治功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支撑功能、促进公平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社会功能以及培育崇尚劳动的文化功能(郑绍红、屈璐,2023)。职业教育适应性是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新特征、新要求下应运而生的,符合当前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期待。从内涵方面看,需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预定标准,即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从外延方面看,可以概括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5个维度。其中,人才培养注重专业(群)建设,科学研究注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社会服务注重育训并举,文化传承创新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注重高质量职教资源输出。分别从根本任务、内涵建设、社会责任、理想信念和发展方向5个方面,科学系统地体现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外延体现。同时这5个维度之间要不断调适、相互协调、彼此适应,共同凸显作为独特类型教育的根本属性和标准特征。

  (3)多主体参与下的方法内涵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构建更加完善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高质量职业教育建立与人口结构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与群众个性化需求相适应、多样化的类型教育结构,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层次结构,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结构。其次,健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推动教育变革。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评价观念,强化学生“动态发展”“结果导向”的职业能力提升和职业生涯发展,更加关注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贡献、绩效产出。

  总之,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关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经济发展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地位、规模速度、组织结构,同样职业教育又通过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城镇化进程、扩大消费需求等促进经济发展。从内涵方面看,需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预定标准,即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从外延方面看,可以概括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5个维度。

  第3章 基于区域经济的淄博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证分析

  3.1淄博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实证

  3.1.1基于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只有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职业教育才能得到健康长足的发展,只有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才能称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目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涉及范围太广、内涵太丰富,因此学术界尚未有科学系统、具体明确的指标评价体系。本研究认为满足区域经济需求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须前提,因此构建基于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综合体系。

  一般选择职业教育质量指标是应重点考虑系统中能体现质量特征、可测量的指标。基于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在结合职业教育特点考虑质量指标的前提下,重点考察的是职业教育的适用性,即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与经济发展的适切性。这种适切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规模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会受当时当地区域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其规模结构只有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规模结构适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地提供的办学条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其量化指标包括年生均拨款(或年生均财政专项经费)、生均建筑面积、生师比、双师素质比例、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等;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与区域经济相适应,即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和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其量化指标包括专业相关度等。

  质量效益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促进人的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是衡量教育的根本标准。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其发展目标就是提高劳动生素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其考量也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为区域经济社会提供劳动力资本状况,即毕业生数量和质量,其量化指标包括毕业生人数、就业率、当地就业人数、中小微企业等基层服务人数、500强企业就业人数、毕业生薪酬、雇主满意度、毕业三年职位晋升比例等;二是为区域经济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撑方面,其量化指标包括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产生的经济效益、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技术交易到款额、非学历培训到款额、公益性培训服务等。

  基于研究目的和二者的关联性分析,结合指标设计原则,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指标体系。个别指标因数据不连贯或大多数学校数据不可获得同时指标的代表性又不是很强原因,所以进行了删除,如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公益性培训服务、年生均财政专项经费等,最后形成了初步的指标评价体系,具体见表3-1。

  3.1.2 研究方法

  目前确定的指标层指标有23个之多,而指标之间可能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数量进行降维处理。具体步骤如下:

  (1)根据标准化后的数据集计算协方差矩阵Z

  对于样本资料X,有m个指标值、n组数据的样本资料X矩阵如下。

  ①以列单位,计算各列平均值。

  ②计算每一列的方差。

  ③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得到矩阵Z。

  ④ 计算相关系数。

  得到相关系数矩阵R。

  其中,r大于0,表示两者正线性相关;r小于0,表示两者负线性相关;r等于0,表示两者不存在线性相关。相关程度一般用r绝对值数值来决定见表5-6。

  (2)计算R特征值及相应特征向量

  根据累积贡献率确定主成分数量,一般选择累积贡献率达到85%以上的变量,以保证新变量选取尽可能减少原始变量信息的损失。研究中计算结果一般用直观的碎石图来呈现,选择图形中变化最大处以上的主成分就可以。

  3.1.3 确定权重

  根据以上工作步骤,采用SPSS.26软件进行主成分法确定权重。

  (1)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各指标量纲不同,直接进行分析会对结果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分析前先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

  (2)变量间相关性检验

  通过相关性分析,大多数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鉴于因子数量太多,进一步采用KMO与巴特利特检验对变量间的相关性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见表3-3。

  运用KMO与巴特利特检验对变量间的相关性,KMO越接近于1,就越适合采用主成分法。经过检验,本组数据KMO取值为0.688,说明各个变量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因此可以选择使用主成分法。同时,巴特利特检验显著性小于0.001,远低于一般采用的0.05置信水平,说明至少有95%以上的概率拒绝各变量无相关关系的原假设,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结果与KMO检验一致。

  (3)主因子数量确定

  ①公因子方差

  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公因子方差,结果见表3-4。我们可以看到所有比例均高于50%,说明采用公因子代表性可行。

  ②总方差解释

  通过表3-5,我们可以看到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有3个因子,说明只有这3个因子具有保留必要性。前2个维度的累积百分比已达到95.079%,说明前2个因子可解释说明95.079%的特征,前3个维度累计占比达99.225%。

  ③碎石图

图3-1碎石图

  通过图3-1碎石图也可以看到第一、二、三个组件的特征值大,说明本研究数据可提取为3个主要因子。通过表3-6可以看到,V6、V14、V15对应在其他成分上具有较高载荷,选择这3个成分作为主成分。V6、V14、V15分别对应的是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母校满意率、自主创业比例。

  (4)系数确定

  计算各因子得分权重。以3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分别计算得到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母校满意率、自主创业比例的系数分别为0.536、0.046、0.417。

  3.1.4 结果分析

  对淄博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整体测评得分,发现其呈现稳步提升趋势。2016年至2019年期间增长缓慢,2020年则呈现一个较为明显的拉升,见图5-4。

图3-22016-2020年淄博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

  以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标志,中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自此职业教育利好政策频发。同年,教育部、 财政部陆续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遴选管理办法(试行)》以及申报通知。12月公布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名单。“双高计划”建设旨在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具有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学校和专业,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双高计划”比肩普通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被民间称为“职业教育的清华、北大”。淄博市有4所学校入选高水平建设单位,有11所学校入选了高水平专业群。

  2020年1月14日,首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新高地在山东启动。教育部、淄博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了《教育部 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鲁政发〔2020〕3号),以“起步成势、一年成式、两年成是、三年成事”的工作总布局,全面实施五权下放,对省内各职业教育院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激发办学活力,聚焦一流专业、一流师资、一流教学、一流条件和一流社会服务加力突破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保障,形成了全方位联动、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全力促进了全省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3.2 淄博市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检验

  通过第3章的理论分析,我们已经得到职业教育通过从人力资本质量、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率、扩大就业等方面,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城镇化进程,扩大消费需求等,进而对区域经济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本小节利用计量模型来进一步验证淄博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否真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2.1 模型构建

  目前学术界多采用物理学中的耦合度来科学量化两个及两个以上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作用的程度。因此,本研究也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淄博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程度。

  3.2.1.1 构建关联系数模型

  在分析之前,首先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本研究将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序列组(Ei)确定为参考序列,将经济发展序列组作为影响系统行为的比较组(Ii)。

  前面已对两个系统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运用处理后的数据计算关联系数。

  3.2.1.2构建关联矩阵

  3.2.2 数据来源

  本实证部分的主要目的在于查找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内在作用机制,因此选择与职业教育关系密切的指标。基于研究目标,选择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非农人口比重、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等指标综合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了更好的对比经济变化情况,均以2016年数据为参数,对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数据进行了逐年平减。

  3.2.3 结果与分析

  根据以上运算步骤,运用stata软件对淄博市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协调指标进行分析。

  (1)总体协调分析

  通过对2016年--2020年期间淄博市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相关协调关系分析,得到二者协调关系图,见图5-6。

  通过图示,我们可以看到近5年来淄博市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耦合度基本稳定在0.7-0.78之间,说明淄博市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磨合状态。除了2019年有一个百分比的下降,其余年份均处于增长状态,但是增长幅度并不大,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相对较为稳定。总体的耦合协调度处于逐年增长状态,说明二者之间的协调状态在逐步改善,但总体上仍还一直处于二者磨合阶段。相对发展度来看,二者数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2016-2019年数值一直在下降,说明职业教育相对经济发展的相对速度在下降,而2020年数值呈现较大上升趋势,说明这一年职业教育有了一个较大发展。虽然前4年相对发展度数值一直在下降,但二者仍处于同步状态。2020年开始职业教育发展开始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

图3-32016-2020年淄博市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

  (2)内部因子作用分析

  通过构建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内部因子关联矩阵,进一步揭示系统内部因子之间的耦合驱动作用,结果见表3-20。

  通过分析结果展示,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内部因子之间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只是相互之间作用力度相差较大。经济增长类指标与产业结构类、社会福利类指标的职业教育促进指标则不相同。

  显著促进I1(人均GDP)的职业教育指标有E4(母校满意率)、E5(自主创业比例)、E18(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显著促进I2(人均工业总产值)的职业教育指标有E7(毕业三年职位晋升比例)、E10(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E13(毕业生人数)、E14(当地就业人数)、E15(中小微企业等基层服务人数)、E16(500强企业就业人数),其中毕业生人数与人均工业总产值的相关性达到了93%,可见淄博市作为工业大省,职业教育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显著促进I3(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职业教育指标有E10(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E13(毕业生人数)、E14(当地就业人数)、E15(中小微企业等基层服务人数)、E16(500强企业就业人数),其中E13(毕业生人数)、E15(中小微企业等基层服务人数)、E16(500强企业就业人数)的相关性均在90%以上。显著推动I5(非农人口比例)、I6(第二产业占GDP比重)、I7(第三产业占GDP比重)、I8(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I9(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I10(万人拥有民用汽车数)等产业结构和社会福利环境指标的职业教育指标主要有E2(月收入)、E3(专业相关度)、E7(毕业三年职位晋升比例)、E21(公益性培训服务)。

  职业教育系统因子选择数量较多,各因子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差距也较大。其中对经济发展作用较小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标有E6(雇主满意度)、E20(非学历培训到款额)。为了进一步查找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系统之间互相作用的主要驱动因子,分别计算各因子的平均影响值,得到表3-8、表3-9。

  因职业教育因子较多,因此只选择得分比较高的主要因子进行展现。通过表表3-8、表3-9,我们可以看到职业教育因子对经济发展系统的驱动值要更大一些。其中作用较大的因子有E7(毕业三年职位晋升比例)、E21(公益性培训服务)、E14(当地就业人数)、E2(月收入)、E3(专业相关度)、E4(母校满意率)、E7(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主要体现在实训办学条件和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在产学融合大背景下必要的实训办学条件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基础和保障,学生作为职业教育最直接的服务对象,其最能客观公正的评价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毕业生的培养数量和质量,这是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职业教育提供过对区域经济社会提供人力资源,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职业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育训并举是职业教育的法定职责,因此对社会公益性的培训服务也是职业教育回报区域社会的一种方式。

  第4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探索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职业教育的内涵式改革,也是新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复合性概念,会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人才规划等要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其表征综合体现在纵横多方向,内外部多视角,宏观、中观、微观多维度。基于研究重点和工作量考虑,本研究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仅限定为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视角下的,中宏观层面的高效率发展研究。在教育类型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意蕴、以促进社会就业为现实价值意蕴、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应有价值意蕴。基于教育适应性原则,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上应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外延上可以具象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5个维度。教育要素更多样、参与主体更多元,结构体系更完善、评价体系更健全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法意蕴。

  本研究通过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发展互动机制的理论分析,基于规模结构适应性和质量效益适应性两个维度,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对淄博市职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度对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查验,并对系统内部因子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查找主要驱动因子。

  通过研究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4.1.1 基于经济发展的淄博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标构建及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发展地位和发展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因而决定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紧密联系区域经济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目标来决定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发展速度;同时还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进行结构设置,以便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根据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理论分析,从规模结构适应性和质量效益适应性两个层面,选取了22个指标,构建基于经济发展的淄博市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6-2020年淄博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总体来看,淄博市职业教育呈现稳步提升状态,2020年提升状态显著,这应该是在这一时期国家及省级相关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频繁出台产生的政策红利引致。

  4.1.2 淄博市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应分析

  通过理论分析,我们得到了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促进作用,其作用路径可以概括以下四个方面:通过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推动城镇化进程;通过扩大就业、调节分配,扩大消费需求。因此,分别构建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总体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验证淄博市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是否存在促进作用、理论作用路径是否有效。

  通过总体效应模型验证得到,淄博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经过进一步检验,职业教育除了对经济发展具有直接促进效应,还通过影响区域劳动水平、影响城镇化进程等路径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城镇化进程中介效应明显,说明淄博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转移,进而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促进了经济发展。而劳动水平因子所起的是遮掩作用,说明目前淄博市职业教育水平没有满足劳动力素质提升需求,影响了区域劳动力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中介效应不明显,这与当前淄博市职业教育科研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应用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更为薄弱,以2021年数据为例,多所学校技术成果转化金额为零,对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甚微。

  4.1.3 淄博市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掌握淄博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对态势,运用stata软件对淄博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进行分析。

  总体协调性分析。近5年来,二者耦合度稳定在0.7-0.78之间,说明二者一直处于磨合状态。耦合协调度逐年增长,说明二者虽然一直处于磨合状态,但是二者之间的协调状态在逐步改善。相关发展度数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2016-2019年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落后于经济发展,但2020年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超过经济发展速度。

  内部因子作用分析。通过构建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内部因子关联矩阵,得到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内部因子之间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只是相互之间作用力度相差较大。其中对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等经济实力指标影响力较大的职业教育指标主要来源于办学条件指标、毕业生数量指标;对经济发展的结构优化指标、社会发展指标作用显著的主要是职业教育指标体系中的毕业生就业质量类指标和社会福利类指标。进一步查找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系统之间互相作用的主要驱动因子,其中对经济发展系统起主要驱动作用的职业教育因子主要有学校办学水平类指标、毕业生的培养数量和质量类指标、社会服务能力类指标。

  4.2 政策建议

  4.2.1 形成区域职业教育资源集群

  当前,教育一体化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少学者开始提出在相邻地理区域内,构建集人才、信息、知识、资源等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和有效流动的教育集群系统,提高要素利用效率,促进系统协调有序发展。淄博市职业教育区域发展特色迥异、差距显著,区域间具有较弱的关联性。因此,建议由政府主导,对接区域经济板块布局,打破地理空间界限,整合优化主体间的连接和协同,集聚优势,构建集教学资源、信息资源、优质师资资源共建共享的职业教育集群,促进区域职业教育资源融通,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当前,淄博市各职业院校的校际间交流与沟通基本仅限于校级领导或主要部门负责人的偶尔到访,各院校校内资源处于“自建自用”的状态,这不仅有碍于知识溢出效应的发挥和不同高校间思想的碰撞,而且重复建设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政府职能进行了明确界定,即主导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政府应明确定位、主动作为,在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牵头构建基于经济圈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强化对职业学校资源的宏观调控,实现区域资源高效利用。同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强化对职业教育院校的监督与指导,赋予更多自主权,进一步激发其办学活力。

  学校之间也要做好互通互学互享工作。首先,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相邻区域可以借助地理临近优势,互相实现实习车间开放、教学设备仪器共享、图书馆书籍外借、体育设施开放等,实现办学硬件的互补共享。其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校际联合购买学习资源,共同建设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文献数据库共建共享;构建学生跨学校选修机制,实施不同学校间学分互认制度,集多校优质资源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第三,实现优质师资共享。打破校际壁垒,共同聘请区域外学者、专家等实现专家指导的共享;实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跨校聘任、交流,共同开展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共同组建教师创新团队,促进区域内教师资源高效利用;区域内发展较好的“龙头”学校要发挥好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以对口帮扶、搭建联盟等形式,将学校的办学经验、治理模式分享到其余院校,在骨干专业(群)建设、课程体系开发、“三教”改革、学校内部治理、服务区域发展等领域联合探索、聚力攻关、协同创新、共育成果、共建共享、互惠共赢,提高集群内部职业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4.2.2 强化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是区域人力资本的重要来源,是缓解人才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淄博市职业教育水平并没有满足劳动力素质提升需求,反而影响了区域劳动力水平的提高。我们应该认识到职业教育的人力支撑并不是一味地强化输出能力,而是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系统设计,切实能为行业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新鲜血液。因此,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契合职业人才培养的本质目标,实现从量化到质化的高质量人才输出方式。

  政府层面要从政策制度层面给予职业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切实保障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确定、学籍管理、教师聘用及经费使用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其次,切实出台破解人事、产权、机制等难题的相关政策与实施细则,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多方主体参与,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办学效益。再次,改革生均拨款制度,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倒逼职业学校办学质量改革。

  学校层面,则要立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分类培养,精准施教。首先,基于核心技术驱动的人才培养。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际,劳动力短缺实质是结构性劳动力短缺,短缺的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职业教育要体现新型产业链发展需求,将产业发展、产业创新贯穿到教育链、人才链中,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的融合。落实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改革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制定校企双主体教师培养培训、校企互派人员挂职交流、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等系列制度,深化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改革,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技术准备”。吸收发达职业教育国家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结合淄博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探索实施适合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代学徒制。系统构建技术技能型、应用技术型、高层次应用型贯通培养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融合发展,实施“分模块、递进式、可迁移”贯通培养课程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聚焦省“十强”产业、市“四强”产业,紧密对接瞪羚企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专精特新”等高潜力、高成长性企业及优质医疗、教育机构需求,量身搭建“1+N”产教融合平台,以项目为纽带,以“共建、共育、共管、共享”为原则,以制度创新为引领,强化商业模式、资源配置模式与科技服务模式创新,集聚人才、资本、技术等各类要素资源,高质量建设一批企业工作室(实验室)、技术创新(实践教学)基地,打造中小微企业(医疗、教育机构)技术服务引擎、人才供给基地。

  其次,满足应用需求的人才培养。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产业,聚力服务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高度契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群布局。依托各类双创教育平台、活动大赛平台,利用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资源与要素,整合人才培养优势。聚焦学生多维平台实践活动,构建契合“双高端”人才需求的平台育人路径、标准和体系,着力补足与材料设备上游产业链、生产制造中游产业链、应用维护下游产业链环环相扣的人才链环节。抓实1+X证书制度试点,重构将证书内容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站点和考核站点,建立学生终身学习账户,实现书证融通、能力跨界。

  4.2.3 提升职业教育科技创新能力

  淄博市正处于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口,科技创新空前重要,而职业教育尚未发挥应有作用。实证结果显示,当前淄博市职业教育在促进技术革新、产业升级方面作用并不明显,科研创新能力不强。然而,作为首个部省共建职教高地,山东省政府面向职业院校下放人才招聘、职称评审、内部薪酬分配、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等自主权,为各职业院校破解体制机制瓶颈、激活科技创新要素提供了巨大政策空间。各职业学校应明确职业教育的科研定位,积极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实际应用,完善制度,逐步搭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构建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科研工作体系,真正发挥职业院校的科技服务功能。

  首先,完善制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贯彻落实《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修订《科研工作量管理办法》为统领,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等倾向。修订《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横向项目管理办法》《专利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畅通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技术服务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

  其次,建设平台,搭建科技创新载体。聚焦淄博市“十强”产业,整合各职业院校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等各类资源,打造“基地·团队·中心”三维通融的立体化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产业研究院、众创空间、乡村振兴学院产学研创一体化的产教融合平台,区域产业聚焦、共性技术聚集、大师培育聚力的服务双高端技术技能平台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运行模式,利用平台链接高端要素和创新资源,发挥集聚效应和裂变效能,铸就服务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与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校地融合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第三,组建团队,凝聚科技创新合力。构建企业需求—教师专业方向—学生能力特长相融合的建设机制,培育技术应用型、技术攻关型、创新研究型、智库咨询型四类技术技能创新团队。构建团队带头人负责的运行机制,给予团队基础扶持资金,赋予团队带头人人、财、物支配权。构建创新团队动态调整机制,一年进行一次年度绩效考核,三年进行一次综合绩效考核。对年度绩效考核优秀的创新团队追加经费支持,对年度绩效考核不合格的创新团队限期整改,对逾期整改不合格的创新团队予以淘汰。“三种机制”为师生技术服务与创新能力建设提供激励保障。

  4.2.4 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如何办出水平、办出特色,需要质量评价发挥导向和规范作用,因此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2022年5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就有7次提到“评价”,其中第43条更是对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进行了全面而具体的要求。2020年颁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将“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作为首要任务,凸显了党委和政府作为教育评价第一主体的关键作用。

  第一,完善更加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会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教师、社会组织等多个利益相关方,职业教育办的好不好首先要看是否满足了这些利益相关方的需求,来自这些利益相关方的评价是最科学最真实的评价,因而质量评价需要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和回应满足,体现多方主体评价优势。由政府一元控制转向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主体转变是职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求。

  第二,完善类型特征鲜明的评价内容。以往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大多是参照普通教育评价模式进行的。而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的教育,兼有职业属性和教育属性,是与经济社会关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实践性是这一教育类型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因此要完善能体现类型特征的评价内容。在职业教育评价中,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同频共振是考量的重要内容。此外,还要融入体现产教融合、社会服务、持续贡献等要素,更加重视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体现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观、人才成才观。

  第三,完善更加现代化的评价方法。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要合理运用各种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作为育人第一主战场的职业院校要采用科学、先进的模型、方法,建成人才培养全维度大数据管理体系,实现从学生入学到离校的全过程纵向评价和综合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的横向评价相结合,更加关注人的自身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改变只注重结果的最终评价方式。建立完善的数据模型,以质量管理平台为载体,通过智能算法定量定性分析工作质量,可视化图形呈现;各项工作目标和标准明确、直观,通过数据分析、监测与预警,促进部门、岗位、项目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增强管理的透明化、激励性。注重评价结果的闭环式使用机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过程中,精准施策、以评促建,实现职业教育评价专业化发展。

  4.3 研究展望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在我国经济发展关键阶段,探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以适应中国内外发展格局变化、经济转型需求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作用机制分析,分析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来源和应有意蕴,并构建基于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对淄博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时空分析。构建灰色关联度模型模型,分别对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及内部因子作用机制进行了验证,对理论分析进行了有效支撑。未来,可以继续在这一研究话题下尝试进行研究广度和深度的探索。

  第一,“质量”本身是一种价值或主观感受,并没有客观的、绝对意义上的衡量标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更是一个集多要素(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教师、社会组织)多维度(宏观、中观、微观)、多角度(过程说、结果说)、难量化(过程性内涵、结果性内涵)的动态复合性概念。目前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较为笼统浅显,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内涵和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本人在研究时虽然查阅了大量文献,也做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今后可以继续进行定期、持续、深入的研究。

  第二,职业教育、经济发展都是多因子作用的复杂系统,但在实证时基于数据的可得性考虑,在借鉴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仅选用代表性最强、连续性的可得性因子,并没有涵盖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系统所有影响因素。以后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继续增加相关因子进行分析,与现有结果进行对比。

  第三,本研究主要基于2016-2020年淄博市进行研究,时间跨度不大,今后可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验证本文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么欣卉,杜学元,胡光忠.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4,(12):141-144.

  [2]郑蓓,阮红芳.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与实践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2):12-21+38.

  [3]李名梁,康文哲.职业教育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内涵诠释、逻辑理路及实践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24,(04):22-29.

  [4]胡德鑫,李慧瑶.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的结构特征、扩散机制与实施路径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学报,2024,23(02):21-27.

  [5]周文和,刘艳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意蕴、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3(02):125-132.

  [6]苏维,杨红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视域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及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24,(05):5-11.

  [7]马佳宏,廖婷婷.高等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价值、困境与应对[J].职业教育,2023,22(15):9-14.

  [8]蔡莉,王志明,徐兰.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现实要求、实现机理与推进路径——基于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20-26.

  [9]李春鹏,陈正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逻辑内涵、观察表征及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22):34-38.

  [10]槐福乐,常熙蕾,吕清.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标准与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21):13-18.

  [11]韩美琳.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21.

  [12]刘加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基本内涵[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04):70-71+76.

  [13]程宇.中国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互动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20.

  [14]胡伏湘.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表征与创新驱动路径[J].职业教育研究,2020,(11):68-73.

  [15]刘任熊.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响应:问题表征及优化策略——基于192份省级《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文本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3):80-88.

  [16]蔡霞.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基于湖北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视角[J].江苏商论,2018,(12):133-134+139.

  [17]肖凤翔,饶红涛.职业教育质量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6):28-31.

  [18]刘春生.论职业教育的功能[J].现代中小学教育,1985,(02):34-42.

  本课题报告的阶段性成果已于2024年刊发在《前沿科学》第6期。

  项目批准号:22ZBSKB082

  项目负责人:庞晓庆

  所在单位:淄博职业学院

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