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
编者按:
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不断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淄博市积极响应号召,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特别是2022年以来,组织开展了全市社科规划研究工作,推出了一批兼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研究作品。为充分展示淄博市社科规划研究工作的丰硕成果,激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奋发有为、再创佳绩,特选取部分优秀研究成果予以刊登。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淄博板块与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研究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2021年止,我国有约4.98亿人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1.36亩,不及世界人均量1/3,为世界上十三个贫水国之一。发展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正视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居第53位的现实,走集智集力、科技兴农、人才强农发展之路。
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是中央交给山东的重要任务,2023年两会山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基础雄厚、优势明显,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拓展推进方面,受到地域人文地理条件、城乡发展等多诸因素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与国内外及先进省份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拓长空间。因此,山东省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是山东省现代化建设的必胜目标之一。淄博市积极抢抓农业重大发展机遇,取得了打造齐鲁样板的阶段性成效。本文在阐述乡村振兴齐鲁板块诞生与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淄博市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既有条件及发展优势,通过分析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淄博特色板块与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略,完善提升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实施内涵。
由此,评估当前齐鲁样板淄博板块与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实际,研析现阶段齐鲁样板淄博板块与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过程中面对的实际问题,提出针对性、实操性对策建议,推动山东省淄博市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整体经济社会可持续性现代战略发展格局,都具有非凡的战略意义。
本文以当代国内外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为指导脉络、研析思想,并结合中国农业实际和国外学者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成果,通过文献研宄、比较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研讨归纳。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有关齐鲁样板淄博板块与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建设的发展思路。根据现有资料明确目前齐鲁样板淄博板块与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本文通过研探国外发达国家及国内先进省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实际,结合国家政策,对山东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现状偏弱、从业人员素质待提升、产业规模尚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提升等问题,提出增强各级政府对农业政策支及资金支持、完善农业农村配套施建设、提高农业产业现代化科技水平,从实际出发弘扬特色农业、吸引现代农业产业,培养爱护农业科技人才,推进科技兴农良性健康发展,珍惜爱护绿水青山、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中国就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农业大国,“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论语宪问》)。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党和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根基,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点难点在科学发展“三农”,解决好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我国农业发展基础羸弱,新中国成立时中央提出“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指导”发展农业的系列方针政策,中国农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实现国民经济工业化,并高效进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通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产品出口额等常年居于全国首位。近年来,山东紧紧围绕“五个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农业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通过加快推动农业全方位升级、农村全方位进步、农民全方位发展,山东正在向着建设农业强省的目标扎实迈进,脚踏实地描绘了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广大农民努力奋起,农村农业面貌日新月异,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省打下了坚实基础,极大推动了山东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的转变,对引领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正面临着百年疫情、俄乌冲突、大国竞争博弈加剧等重大因素,世界经济增长严重萎缩、粮食生产受损的现实问题,农业农村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淮南子主术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农业农村现代化,才是国家现代化、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十八大以来,山东省淄博市锐力进取、戮力前行,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战略,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在规模、效益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艰巨漫长。“十四五”期间,是山东省淄博市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机时机,全市人民要揆时度势、抓牢契机、克服艰难、主动进击,助力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品质提升、农民和美幸福,汇智聚力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集智集力全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淄博板块与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课题依据国家、山东省及淄博市农业农村“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研究方向,深入研究齐鲁样板淄博板块与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思路。通过文献研读和现场调研,详细研析国内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和成果,剖析山东省淄博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实际客观论证、深入解析,探究齐鲁样板淄博板块与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影响因素,提出对策建议,科学推进淄博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1.2.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运用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诸理论,依托现有原始资料,归纳分析齐鲁样板淄博板块与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思路。结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滞缓、农业经济困窘、错综繁杂的内外部环境,通过研析当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研究成果,梳理发展瓶颈与薄弱环节,对研究齐鲁样板淄博板块与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及理论价值。
(2)实践意义
针对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齐鲁样板淄博板块与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多维度促进因素深入研析,提出推进齐鲁样板淄博板块与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实施方略、对策建议,提振齐鲁样板淄博板块与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效率及质量。
山东省淄博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前正处于深化发展研究、优化经济架构和提质增效推进的探索、巩固、发展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出现新问题、新特征、新特点,而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相辅相成的基础因素、发展现状、内外制约、运行架构、工作目标和实践结果等系列因素均呈现新的变化,为此,打造齐鲁样板淄博板块与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对于推动淄博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全方位发展,让农民生活更富裕,让农村环境更美丽、让农业发展更兴旺,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价值。
1.3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国外研究综述
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相对工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羸弱迟后,国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借鉴参考。发达国家或地区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均不同程度经历过乡村衰弱的过程,但因其国情不同,较发达国家较早开展了城乡协同发展的研析,有的国家制定了农业农村保护扶持政策[1]。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达国家发展研析:日本为保障城乡差异,着意统筹平衡各产业均衡发展,1961年制定《农业基本法》,但相关扶持政策,致财政负担过大,导致农业结构一定程度失衡,产品生产成本趋高,限制了日本农业的全面发展[2]。韩国农业经济的政策支持缺乏系统性、延续性,导致农业收入随之减少、农业趋衰,农产品依赖进口,交易条件逐渐恶化。美国规模农业和精准农业科技较发达,其通过农业立法、资本扶持、财税支持等诸政策为农业全球竞争增强竞争力,平衡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地位,通过利益团体相互博弈和妥协,使城乡统筹协调、平衡有利发展。阿根廷是全球农产品出口大国,农业规模化畸形发展却损坏了全国农村发展架构,小农户与利益集团矛盾难以平衡有序,导致农村贫困十分严重[4]。欧盟通过农业市场与收入支持、乡村发展政策,保障农民收入和稳定农产品市场,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社会公平化、生态可持续化,增强竞争力、改善乡村环境、保障质量安全、促进合作创新,加强融合协助。由上所述,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世界各国各地区都会面临各自不同的实际问题,我们在发展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淄博板块与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借鉴他们的成熟经验,更要深刻剖析汲取其失误决策和惨痛教训。
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家发展起步较早,相关研究及推进政策有先发优势,针对其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研究归纳如下:马克思认为农业在经济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标志是规模化、科技化和社会化,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消灭农工、城乡差异,实现人的自由。国外农业发展和现代化过程,实质是农业商品化、资本化和工业化相互交融的优化过程,积极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华,提高了农业生产力[6]。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阐述要“以政府的身份采取措施”,“只有农民群众加入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无产阶级才能成为战无不胜的民主战士”;否则“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西奥多舒尔茨(1964)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须研究制定相应发展计划,其关键在农技人才培养和资金支持改进传统农业,使现代生产模式逐步取代传统模式,在提升传统农业的过程中要融入现代化科技,促进农民积极有效地利用现代农业要素,实施农业科研、农技人员的资本投资[5][7]。孟德拉斯(1991)认为社会现代化渐进发展,农业将呈现现代化特征,传统农民逐渐转变为现代化产业工人[8]。日本速水佑次郎和美国弗农•拉坦(1970)提出了技术和制度的变革,是由要素禀赋的相对稀缺性诱导的,弗农•拉坦认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是美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9]。约翰逊(2005)指出农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在经济效益增长过程中匹配经济社会发展[10]。
1989年联合国环境署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将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约翰梅尔(1966)以资金为参照研究依据,将农业现代化发展划分为:传统、低资本技术、高资本技术三个阶段。JanDouwvanderPloeg(2018)认为农业现代化是提高农业在生产过程中与资本的黏性。HenaSehresh(2019)等学者从经济增长维度研究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结合我国与巴基斯坦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阐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充足的粮食供给所起的重要作用。上述研究成果对研究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借鉴参考价值。
1.3.2国内研究综述
1954年新中国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全体代表首次提出: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和目标,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四个现代化”发展蓝图和战略目标: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实事求是的阐明了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就十分重视农村建设,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重要工作,积极推进、抓实抓牢,制定工农、城乡互动互融的的实施战略和发展目标[17]。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采取扎实稳健、实操有力的措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不懈夯实农业产业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战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复兴方略[18]。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2035年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面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姜长云指出美国当前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政策,首要扶持蓬勃兴盛的农村多元经济,积极对提高市场竞争力、帮扶小农场、农场初创等多个层面为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指导。
叶兴庆等在《德国如何振兴乡村》指出,德国引导产业“逆城市化”,鼓励增加乡村就业,在法律、基础设施和功能区等目标规范,建设活动实行独立规划布局;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城乡产业配套,引导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个人回乡村发展、居住,以优惠政策促进产业和人口“逆城市化”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和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主要成果有:黄国勤主编《农业现代化概论》(北京农业出版社)、陆世宏主编《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探索》(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及陈明星主编《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等著作。
1.3.3研究述评
由于各地的资源禀赋不同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尽管受时间、背景、研究对象和社会环境环境因素影响,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的观点均有相同的共识和观点: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持续动态和完善螺旋上升的过程。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值的40%、美国的1/6,我国户均经营规模约为日本的1/4、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我国学者在农业现代化的研究过程上起步较晚,但深深扎根并研析我国“三农”的实际情况,使得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研究,获得极大丰富和提高。1954年,新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入新的征程,期间积极汲取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现代化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学习借鉴吸收其经验教训,不断提升改进、修正完善我国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的规划发展愿景、明确奋斗目标,体现了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业和国民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对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物质、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同时,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从传统生产领域逐步延伸到与农业生产关联的全产业链体系管理,从狭义的农业现代化延伸到农村、农民现代化;对农业现代化理论内涵及实践的应用研究,逐渐上升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理论实践创新,摒弃对其他国家经验的肤浅认知和盲目复制粘贴。罔顾中国国情,不加辨析的拷贝、盲从、抄袭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将贻害无穷;在要素、市场、能源、体制机制等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多重约束下实现伟大复兴,研判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方略,才是我们正确的发展战略。
梳理研析国内外农业现代化研究文献,虽然我国学者起步较晚,但以马克思的农业现代化理论为基础,深入我国“三农”实际,与时俱进,极大丰富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农业现代化理论研究。建国后,新中国踏上了社会主义色农业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深入研析、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引进先进农业现代化科技体系,完善提高我国传统农业产业,积极深化农业现代化理论研究,从生产领域的传统认知,拓展完善至农业生产全产业体系发展战略,从初浅的农业现代化上升至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对农业现代化理论及内涵的辨析,摒除对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的生搬硬套,逐步升华至对农业、农民、农村现代化的科学认知和深化拓进。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模式粗浅生硬的模仿、追捧,根本不适合中国国情民情,必须坚持在基本要素、社会需求、能源架构、发展机制、政策法规等多维度指导下,深入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实施和发展思路。
国外学者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实施评估,有较为先导、全方位的研究探索,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科学研究、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我国的国情与国外差异巨大,应以本国国情为根本依托,全面深入学习党中央与国务院的政策文件,科学理解、辩证剖析农业现代化内涵,归纳总结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科学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经验,为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淄博板块与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1.4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1.4.1研究内容
本文以齐鲁样板淄博板块与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研究目标,深入研析山东省淄博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通过实地调研,收集研究相关资料,剖析齐鲁样板淄博板块与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现状及及面临问题,继而探析建设发展思路,依据究结果对淄博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真实问题、发展优劣,进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最终促进齐鲁样板淄博板块与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研究架构如下:
1.4.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调研、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研究和分析淄博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面对的实际问题,提出针对性、实操性方略。首先梳理归纳农业现代化概念、理论及文献。其次,研究分析发达国家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最后,通过构建齐鲁样板淄博板块与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
(1)文献分析。借助中外数据库资源,检索、搜集、分析国内外文献资料,查询书籍、报刊等相关资料,归整本课题相关文献、研究资料。
(2)实地调查。通过认真研析和实地调研,对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深入研讨分析。
(3)实证分析。依托地域资源实际,分析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施方略,对齐鲁样板淄博板块与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行剖析论证。
1.4.3研究思路
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农民谋画出新时代美好蓝图,为新时代我国农村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发展目标。山东省“齐鲁样板”农业现代化进程,虽取得一定成就,但依然存在着传统农业农村社会结构发展不平衡、现代化程度弱小等诸多问题。本课题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方法论,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齐鲁样板淄博板块及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思路,提高完善农业、农村、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提出促进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思路。
第二章理论研探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1相关概念
2.1.1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依托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生产目的,采用先进农业科技,应用机械化、市场化、生态化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农业。具备作物研发、品质优化及可持续发展的功能,体现现代农业的社会、效益、生态价值。其主要特征体现在:广泛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高效综合生产效率;生态、绿色、可持续;高效集约的物质生产体系;拥有高素质新型农民和经营管理人才。现代农业是智慧型、科技型农业,是与工业现代化技术匹配的现代化农业,以智慧经济为引导,大健康产业为架构的全产业链信息共享、生态保障、规模调控、精细生产的信息农业。
2.1.2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用先进科技和管理方法,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的高效、高产、优质、低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用现代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模式,建立科学利用农业资源、生态保护环境、产业高效循环的智慧型农业生态系统,体现综合严谨科技创造和经济发展的综合实效。
2.1.3农村现代化
农村现代化是指农村物质、精神、政治、生态文明融合持续、提质赋能的农村科技化、高效化、和美化。涵括产业、生态、文化、治理和农民生活现代化,目标是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战略实施过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交互融和、和美发展。
2.1.4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村产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治理现代化和生活现代化,物质、精神文明和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宜居融洽的有机整体,是递进提升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推动乡村振兴、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现代化。
2.2具体概念
2.2.1乡村振兴战略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和发展目标均突显与于广大乡村,“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新时代要紧紧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牢牢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高效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2.2.2齐鲁样板
山东全省上下齐心协力,聚焦聚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2018年制定了《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23年8月,《山东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规划(2023-2027年)》推进实施,山东省以此为目标继续以更高标准、更高层次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奋力谱写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2.2.3淄博板块
淄博市积极响应山东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工作部署,全力打造全国农村改革先导试验区,积极构建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蓝图,全面推进乡村“五个”振兴,建设产业兴旺、宜居融合、生态圆美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淄博特色板块。坚持实施储粮在田、增粮在人,坚守耕地红线,高标准推进农田和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具体落实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和具体实践,提升数字化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管理体系,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健全脱贫扶贫动态监测机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及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3]。
第三章淄博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现状
3.1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3.1.1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缘由
淄博市根据国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决策部署和山东省有关工作要求,立足淄博资源禀赋,积极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积极打造农业高品高质、乡村产业宜居、农民富足康美,以数字化改革赋能农业发展全产业、农村治理全包括、农民生活全覆盖,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淄博特色板块[4]。
3.1.2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思路
淄博市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坚持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协同推进为目标[5],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数字化农业产业链体系、深化农村治理有序、农民生活和美,坚持供给通畅,搭集群建链条、树品牌强品质、传文化保生态、夯基础重落实、搞研发立架构,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积极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构建乡村民生、铸牢脱贫攻坚堡垒,形成工农交融、城乡融合、生态环保、互惠共荣的城乡新体系,推动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省前列[4]。
3.2淄博板块与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现状
淄博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扎实求进工作总基调,实施品质提升工程,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走在前面。
3.2.1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扎实推进
淄博市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居山东省第五位。粮食播种面积323.68万亩,连续多年增产丰收。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园林水果产量,肉、蛋、奶产量稳定、质量优良。农业机械及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高于山东省平均值。组织企业参加投资贸易、展示展销、科企对接等活动,巩固出口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成果。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积极创建农业新六产示范县、示范园区、示范主体,抓好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建设工程,建设27处公园化田园综合体,培育1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50个以上,总数达到150个以上。确定全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称、LOGO及宣传语。完善知名农产品品牌管理制度和评选办法,建立健全知名农产品品牌运营推广和动态管理体系。强化品牌宣传推介,丰富品牌建设内容,提升知名品牌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打造数字经济赋能淄博农业现代化技术支撑架构,强化技术赋能、数字农业建设,编制完成《淄博市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淄博市数字乡村战略发展实施意见》《淄博市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促进政策,支撑数字农业建设,助力数字农业发展。
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5G等新技术、新科技为数字农业的发展助农增效。基于大数据、AI、5G等先进科技成果,统筹提升“农业农村智慧大脑综合服务平台”数字平台,精准监控设施农业生产、人财物费效比、科学种养植,提高农业综合产出效益。
淄博市数字经济赋能农业产业链科技化、智慧化、集群化延展。已建设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81家、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规模占比57%,位居山东省第一。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6个。依托粮食、果蔬、畜牧等6条数字化产业链,积极打造“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数字化”的产业化智慧经济,促进农业提质、农民增收。
3.2.2村集体产业孵化取得新成就
淄博市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制定《关于支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若干措施》,积极推进“党建引领,一网三联”,“全员共治”工作,牢牢抓住村党组织带头作用发展集体产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90%,1421个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
搭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平台,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农机农技融合提单产,2023年桓台县小麦高产攻关田单产达830.1公斤/亩,夏粮单产连续13年居全省第一。打造粮食、蔬菜、果业、畜牧等6条数字农业产业链。
积极推进“一镇一业”乡村产业发展,创建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35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170个,打响“淄博农品”区域公用品牌。扎实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65家。创建省市县乡村振兴示范片区80个,新增省级和美乡村120个以上。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便捷、便民。
3.2.3现代农业科技人才机能渐渐强大
优化提升农业产业科技服务品质,农业人才科研推进实效显著。积极承担农业类省市级以上科技项目,荣获数十项创新发明专利技术。全面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定期培训技术农民及培育科技示范户,化肥、农药用量坚持有序下降,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得到提升。积极创建达标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强镇,积极帮扶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优质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
积极提振乡村振兴职业教育,鼓励离退休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培育农业技术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带头人。引导培训农民持续增收技能,完善种粮保护培育、农资农机培训扶持体系,健全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科技联结机制,落实开发式帮扶指导措施。
3.2.4现代农业供给链条质量不断优化
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惠农政策,粮食播种面积达到326.09万亩。深挖单产增长潜能,创建粮食绿色高质高效项目建设。创建吨粮县、吨粮镇。扩种大豆油料,完成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新建高标准农田17万亩,其中节水灌溉5万亩,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完工。
保持主要农产品稳供给增效益,稳定生猪生产,繁育母猪存栏量达到3.6万头,规模猪场保有量180个。深化产业化山东黑牛开发,高青黑牛存栏达到6.5万头。完善得益乳业生态循环奶业基地建设。蔬菜生产,蔬菜播种面积、总产分别达到44万亩、208万吨,食用菌栽培面积、鲜菇产量分别达到350万平方米、3.8万吨。
孵化智能化农机装备发展,促进农业机械提档升级。落实各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完成省下达农机化深松整地绩效任务。推广丘陵山地智能植保机械、果园多功能管理机械推广应用力度。组织举办粮食作物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农机修理工职业技能大赛。
以小麦、玉米、蔬菜、果树、蓖麻、杂粮、食用菌为重点,打好现代种业振兴攻坚战,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围绕粮食高产创建开展科研攻关,探索集成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的高产稳产技术2-3项。加强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引进、繁育与更新复壮。开展池梨、鲁山食用菌、杂粮等特色、珍稀、濒危地方特色资源抢救性收集及评估利用,加快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建设。加大优质畜禽资源保护开发力度,完善沂蒙黑山羊、马踏湖鸭核心群保种场建设。
扎实推进科技促农、智慧兴农、品牌强农,强化农业信息化、智慧化、科技化服务体系建设。
3.2.5农村现代化人居环境和美显著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将旱厕后续管护、污水处理设施长效运行、垃圾清运处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完善管护长效机制。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6个,建设乡村振兴精品片区4个、全域美丽乡村5个。9月底前,完成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项目建设任务,并交付使用。
依托全省产权改革管理系统,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厘清权责,完善管理制度,规范运行管理。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年底前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90%,104个攻坚村(社区)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提质增效、规范运行,新认定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示范社40家。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建立小微权力、村级事项、公共服务等清单,理清镇(街道)、村级组织职责事项,推介移风易俗、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搭建金融支农惠农平台,用好政府性融资担保支持“白名单”,推广“鲁担惠农贷”“地押云贷”“强村贷”等融资产品,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全面做好“齐良保”惠农保险政策推进工作。
强化农业污染防治。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工作,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试点示范,持续改善渔业养殖生态环境,巩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果,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废旧农膜回收率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3%以上。加快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农药减量绿色防控,实施化肥减量增效、有机肥增施替代化肥,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
坚决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明确监管责任,主要生产主体实现镇(街道)网格监管员、村级监管信息员、内部质量控制员全覆盖。积极开展“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活动,严格执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强化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坚决守住不返贫底线,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实施教育免补、危房改造等政策落实到户到人。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精准帮扶“三类人群”,及时纳入帮扶范围。关注不受医疗保障的脱贫户享受政策,对因病返贫的及时帮扶救助,确保不发生因病返贫。开展乡村公益医疗互助项目试点。积极开发乡村公益岗位,加强脱贫群众就业帮扶,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
出台财政衔接资金监管意见,助推脱贫地区发展,提升资金绩效评价方法,完善资金投入方向和用途,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实施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加强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管理,实施沂河源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认真接续与中国社科院农发所合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模式。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年内50%以上的项目完工。
建立健全社会帮扶服务平台,完善长效帮扶机制,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干部结对帮扶,持续抓好孝善养老奖补资金管理、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和“富民生产贷”,启动实施“齐鲁富民贷”。推行社会帮扶荣誉制度,申报省级乡村振兴(脱贫帮扶)优质企业。
开展问题集中排查整改落实季活动及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充实调整考核指标,开展实地评估;公开招标、择优选取第三方机构,组建暗访评估组,同步开展评估工作。
全市以“生态、洁净、整齐、美丽”为标准,实现全市村庄综合整治,全面落实村庄“五化”、旱厕改造、垃圾收运、污水治理等9项具体任务,推进农村“七网”建设,农村路、水、电、气、房、暖、物流等基础设施逐年改善。全力推进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乡村振兴精品片区、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以“产业连片发展、环境连片整治、风貌连片建设、样板连片打造”为宗旨,培育了“党建引领型”、“农文旅融合型”等8种典型模式。
3.2.6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提质完善
全市打造建设40个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和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重点项目,20个数字田园、数字果园、数字牧场、数字种业、数字加工业等数字农业农村典型应用场景。开展重点项目观摩点评活动,集中组织一批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宣传工作。
建设农业农村智慧大脑综合服务运营平台,实现平台、爱山东APP、微信公众号上线试运行,完成项目工程质量第三方评测、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用户使用培训、标准送审、竣工验收等工作,搞好平台日常管理、维护。启动编制、申报平台项目二期建设方案。
落实完善“中农数院”按期保质运行。引进3-5支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立足淄博产业,开展学科共建、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
创建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智慧农业应用基地,示范引领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建设。搭建完善全市范围内农村光纤宽带网络、4G网络体系,实现行政村益农信息全覆盖。与阿里集团共建全国首个数字农业农村示范城市,沂源县阿里数字农业集运加工中心开仓运营,一批数字化应用场景基本建成或初具规模。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批复实施。其中高青县入选全国数字乡村试点县,沂源县获批全国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
第四章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存在问题
淄博市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虽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面临一定的实际问题,只有认真调研剖析这些问题,方可使各项工作高效运转。
4.1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格局有待提升
淄博市虽已拥有粮食、蔬菜、苹果、黑牛、猕猴桃、富硒等众多优势特色农产品,但仍存在“多而不强、优而不大、散而不聚、名而不响、各自为战”和“小、散、弱、杂”的现象,全市尚未形成乡村振兴的“整体布局”全市统筹发展格局,与国家要求的产业集群式发展尚有较大的拓展提质空间。信息科技应用水平低、范围小,科技支撑力较弱;保障数字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完善;农业从业群体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农业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农业信息资源分散、繁杂,缺乏统一的数据共享互通机制。
农业产业经营主体“杂、乱、小、散”亦然存在,各专业合作社尚需规范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弱,生产主体智能化、科技化、规模化仍需完善。生产经营相对粗犷,产品体系较低端,收益空间不高,生产主体与市场融汇欠佳,品牌建设、产业融合、联合互通、智慧体系、农超好品仍需提振,农业综合效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农业产品附加值较低,农业产业体系流通体系融合度欠佳、高低端农产品混合供给亦然并存,覆盖全产业链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尚需提升完善。小弱产业,项目规模简弱、分散过度、点多面散俨然存在,现代农业产业资金使用仍存在“广种薄收”,难以形成体系化、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需要。
4.2现代化农业产业链条融合延伸欠佳
淄博市现代化农业产业目前大多以初级农产品生产为主,精深加工尚未未成规制,产品附加值欠佳,尚未具有全国优质地位的引领企业及产品体系,农产品市场流通、农旅产业融合等方面尚需产业化、体系化、科技化提升改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契合度有待提升深化。
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多而不精、优而不佳,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科技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及品牌影响力弱,科技创新支撑不足,农民增收压力较大,民生保障和乡村治理还存在短板。
统筹处理抓机遇、迎挑战、促发展、防风险的方法手段单一,精准识变、科技应变、积极求变的应对策略简单,育先机、开新局、谋新篇、稳粮产、保供给意识仍待强化,持续提振全域高质量发展底板的方略仍须完善。
4.3现代化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尚需提高
农产品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提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目标有待推进完善,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体系化市场竞争力有待深化。
淄博市农产品受显明的季节性、自然环境的限制,农产品的销售受时间限制,难以形成持续的影响力品牌效应。农产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季节性以及自然环境等多因素影响,价格波动不定,难以形成稳定的价值形象。农产品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的趋同化,农产品存在较大的同质化,难以形成独特的品牌认知特色。
农产品目前生产环节分散,生产者之间的联系相对松散,难以形成统一影响的品牌效应,产品销售渠道相对繁杂,批发销售渠道多样且存在较大差异,成本不一,难以形成统一的销售模式和销售体系。农产品品牌建设因需持续投入资金、精力、长时间积累和沉淀,生产销售环节分散凌杂,品牌建设难度较大。农产品的营销因产品特点、生产销售、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实操难度较大,且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季节性强,需要针对不同的季节和销售渠道进行营销调整,工作量大事杂,对农产品的来源和品质认知不到位,难以形成对农产品品牌的信任和认可,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较单一,大多只关注价格和品质等初始因素,难以达成对农产品品牌的认知和重视。
4.4农业现代化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淄博市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工作,农村“空心化”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只剰下“老弱病残”。农民现代化技能多未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科技技能有待提高,缺乏专业科技知识,现代化农业知识技能储备不足。部分新型农民新进入现代化农业产业领域,缺少对农业生长规律及农业种植技术熟练掌握,面临承担较大自然风险的隐患,造成资源浪费和产业环境弱化。大多数农民对于“互联网+农业”的认识较为片面,受各方条件所限难以付诸于实践及推广应用,难以借助互联网兴优势发展现代化产业,农业现代化实现规范化管理、精准化投送、特色化展示、品牌化发展还存在一定困境,现有知识技能难以支撑其实现创业。真正能够留在乡村成为现代化农民的人数递减,所掌握的知识技能难以实际应用于当下农村工作。
农业产业发展面临从业人员少、年龄老化,新型农民职业技术水平欠缺等问题。经济作物、果蔬生产领域中老年从业人员占绝大多数,数字农业推广应用受限,除平原县区大田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外,山地、梯田、果蔬等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率偏低、生产效率不高,配套种养殖产业化、系统化、数字化、生态化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4.5数字农业现代化效益均等尚需保证
数字农业虽然运营管理较为快速便捷、清晰明了,集中统一实现了政府、数字平台、农企、合作社及农户的共同参与,涵盖了研发、种植、加工、物流、市场销售等产业链条及生产体系,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数字农业通过建立中心仓、物流分储、大数据优化配送等产业体系,可极大优化扩大配送对象、缩减物流成本、分析市场需求、预测产销平衡和提供高品质产品,其经济效益在人口多、集中度高、节奏快的大中城市体现明显,在人口少、消费低的中小城市,较高的产品价格削弱、阻碍大众消费者的需求,整个网络平台还需要在价格、质量、物流、时节、市场等方面锻造更多优势,拥有更强竞争力。数字农业模式不间断改造提升产、供、销体系科技水平,实现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之间的即时对接,展现千家万户生产农民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相对接,为小农户链接入现代化农业提供了数字服务平台,但受资金追求和技术约束,在“产供销”产业链中,小微农企、农户农民仍处弱势及产业链末端,真正带动小微农户共同发展的数字、平台、合作社数量不多,农民的根本利益难以做到效益均衡。
第五章淄博板块与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思路
淄博市严格依照“二十大”报告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深入调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遵循国家、省市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强化科技创新,健全经营体系,提升乡村人才素质,完善政策要素,激发农村农民内生活力、优化农村外部发展环境,推动城乡要素双向互通、融合互融,积极推进淄博板块与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科技、经营、人才和政策保障。
5.1架构数字体系、提升产业科技
淄博市在全国地级市率先提出:建设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创建国家数字农业农村改革试验区、共建中国农业科学院数字农业农村研究院的工作思路和实施目标。聚焦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探索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振兴新战略,发掘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数字化生产力,提升完善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提供新路径,让广大农民群众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共享“数字红利”。
淄博市以打造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为引领,以推动农业农村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目标,着力打造市级农业农村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初步营建了“一云统揽、多维一体、一网通办”的农业农村数字化生态,为全市数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淄博市紧紧围绕“打造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目标,让数字“新农具”耕出“智慧田”,“数字化、智慧化”吹满淄博大地。充分运用数字化人才、技术、市场、科技等优势,打造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的数字农业生产基地和精准化、最佳化互动销售网络平台,充分使生产、经营、加工、流通及市场诸环节之间实现有序对接,并实现即时溯源,产品生产及市场销售信息实时反应,确保产品安全和农药使用标准。
认真启动“齐农云”完善工程,着力建设个性化终端、特色化应用体系,提高数字化智能体系服务水平。依托“中农数院”,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园区。推进数字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发展,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建设典型应用示范场景,带动更多农户参与数字化应用平台和智慧农业发展红利。
实施“智慧兴农”,以“数字+”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新链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积极创新发展农村电商体系,大力培训扶持农户电商,促进自有农副产品本土直播销售,提高农产品电商销售空间,减少中间无效成本。立足当地特色,统一倡导“一县一品”“一业一品”,重点发展推动农品商超、家庭工坊、扶贫车间、黄河大集的建设,规范建设产业强镇强村、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5.2坚持生态富民、锻造绿色环境
充分利用淄博市淄水等水资源较为丰富的资源优势,结合城乡发展现状及空间架构,继续打通全国范围内实施城市全域公园建设构架的发展思路,全力建设优秀乡村振兴及美丽乡村示范点,结合湖河林草治理打造乡村绿色生态发展战略,打造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居,完善提升吸引省内外游客生态型网红打卡地及美食地。全面落实撂荒耕地排查整治,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打造优质良田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及产能质量。强化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力度,深化种业科技振兴,大力推广智慧农机应用,建设标准化“吨半粮镇”及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单产和产品品质。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质增效,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产业体系,确保重要农产品安全保供。
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进程,集中打造乡村振兴特色村镇,统筹促进乡村振兴建设,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内外统一、全面提质。积极倡导绿色生产生活,将改善“三农”绿色生活与促进“三农”全面发展相融合,倡导绿色循环生产生活方式,牢固树立生态节能、涵养山水、封山育林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村村通环保公交体系,打造村域生态绿道,建设农旅融合、城乡融合的生态健康交通体系,引导群众树立绿水青山的生态环保意识。
把智慧农业教育纳入“三农”学习教育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数字媒体、网络加大培育和美乡村、生态人居、公序民俗,开展“五好”家庭、和美庭院、道德楷模等活动,引领促进农村农民生态、环保理念。
积极落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态富民、绿色发展激励政策,“一云统揽、多维一体、一网通办”的数字化生态网络,开展民俗民艺、农家乐、民宿等“数字+”经济,为农民打造“家门口”直销平台,打破时空界限创造更多乡村就业岗位和产业发展架构。
5.3坚守党建引领、夯实基层体系
结合淄博市镇、村党组织实际,强化镇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全面推动党建延伸基层、帮扶落实基层、资源导引基层,把准治理之根、夯实治理之本、维护治理之源。全方位完善组织架构,建立健全镇、村党员群众组织体系,确保党的领导直连群众、实施有力、落实掷地有声。全面推进党组织标准体系建设,提升镇、村党组织战斗力,增强基层党组织引领力、服务力、团结力、凝聚力。全周期构建村党组织书记“选育管培”机制,搭建技能化、实操化、系统化教学平台,实施精准激励培育机制,选优配强一支知党性、聚民心、为集体的“头雁尖兵”。
积极打造关心群众需求,坚定人民立场,树牢基层导向,坚持亲民益民、为民富民的党组织工作思路,推动党组织进农户、办实事、解难题、带致富,团结村民组长、基层党员、五老乡贤、积极分子等基层村民,将为民服务精准落地落实到最需要的村民中间,在服务“三农”、乡村振兴中做实事、显担当、见成效。
积极完善淄博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推广“集体资产”股权改革经验,助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大趋势,引领帮扶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引导村两委领办合作社,以乡村文旅、智慧农业、致富产业为本底,实施共同致富、乡村振兴,推动村集体经济资产积累和可持续发展,落实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积极落实普惠性、公平性、全民性民生体系建设,实事求是将产业扶持政策及资金依法依规落实到农村水电路气环等民生“关键民事”中,积极帮助农民群众提高职业技能和生活品质,实施经营方式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拓宽村集体投资方向和城乡合作机制,活化农村闲置资产,发展符合“三农”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业态,引燃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打造“党建引领、全员共治”的社会治理理念,全面统筹建设智慧村居管理智能平台,推行依法遵纪、依道引德、依习礼俗。
5.4严格规划落实、明确奋斗目标
淄博市在“十四五”规划落实和党的二十大奋斗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品质为本,应继续深化、完善、提升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突出科技引领、数字赋能、智慧支撑,打造成为齐鲁样板淄博板块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异质化、精细化、务实化发展规制,坚持智慧支撑、精准管理、产能促进、合作一体,打造智能化农业产业发展集群。坚持城乡交融、产销一体、整体协同、共同发展,搭建公共政策和社会资源服务农业、振兴农村、帮富农民的发展局面。坚持共同富裕、生态宜居、水碧山青,夯实脱贫攻坚成果,完善基础配套短板,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公共服务配套体系,科学搭建乡村治理新规制,积极推进乡风文明现代化建设,努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背景下的淄博特色板块,使之内涵丰富、特色尽显、硕果尽现。
对标规划要求高质量、严要求推进乡村振兴,积极进行新部署、新谋划、新提升,深度谋划明确任务、推进落实、搭建平台,精准实施、目标明确,针对性和现实性,强基础、固长板、助发展的重大举措,明晰乡村振兴任务,为精准落地提供重要指南。大力发展县区镇乡域富民振兴产业,拓展农业现代化产业功能、挖掘乡村自有价值,提升乡村经济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品保障体系科学严格、农业生态绿色发展、休闲康养功能全面拓展、乡风民俗美德有序传承,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持续发展。推进农产品现地加工、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配套设施体系建设,立足融合、互助互联,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农业农村农民与文旅、康养等融合发展。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方略,规范管理符合要求的乡村生态旅游、红色文化传承项目研学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建设。鼓励多方互联互融协作等方式,统筹联合红色文化、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共同发展壮大。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坚持精准落地,正确把握各项工作任务的核心节点、主要目标、实操步骤、结果落实,明确工作落地关键因素、决定条件、现实基础,精准把控工作落实时间表、路线图、检验册,结合“三农”工作实际以点连线、点线成面,精准掌握农村农民在推进全面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差异化、共同性,不断完善和健全落地举措,共同完善发展需求,精准推进实施目标任务,严格对标工作要求,强化实操目标结果,将国家、省市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切实推动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实现新局面、塑造新淄博。
第六章淄博板块与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保障措施
淄博市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先进省市相比,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仍有差距和提升空间。通过对相关问题研析探究、查缺补漏,有的放矢地对淄博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措施,确保全市各项事业科学严谨的快速发展。
6.1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政策扶持力度
发展现代化农业,须立足全市“三农”实际、统筹谋划、精准剖析,强化全市产业规划引导和实施落地,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化现代农业产业推进。在既有传统种养殖的基础上,积极调整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体系,确定当地的主导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发展链条、帮扶政策,促进农产品的培优提质、品质升值,增加农业现代化产业效益,提高农民综合收益。统筹协调培育沂源苹果、高青黑牛、博山猕猴桃、淄川富硒农产品等农业板块发展扶持政策,是指做强做大,形成品牌号召力、吸引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快构建淄博市现代农业产业及品牌体系。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根据各区县实际,针对性加大农村财政及政策倾斜,改进农业财政投入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提高助农资金使用效率,吸引优质社会资金和优秀农业科技人才服务农村农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科学规范资金和科技保障,完善农业科研资金投入、提高建设实效措施。·
针对淄博市优质企业少、小、弱、散的状况,研究制定扶持优质规模企业发展的促进政策和措施,实现帮扶一点,带动一线,成熟一面。同时,积极制定科企、银企互动对接制度,在资金、税收、人才、信息、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指导力度,解决好现代化农业产业技改提升难、融资应用小、持续发展弱问题。积极出台土地流转政策,让土地现代化利用、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生态化发展,协助企业建立原料、肥料循环生产应用基地,提高产品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及绿色生态率。加大对农民及集体经济的服务引导,增强农户产业凝聚力,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充分调动农民种养殖积极性,为集体企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着眼现代化农业长远发展,制定农户实行合作化联合发展政策,走“公司+合作社+农户”集约化发展现代化道路,让现代化农业做大做强。加大我市优质品牌、资源的整合,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效益化、生态化发展;加快农产品检测监督保障体系建设,通过技术改造培优创特,提品保质发挥现代科技对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支撑作用,推动农产品的加工质量和科技含量逐步提升达标。加大招商引资帮扶政策力度,激励对特色产品深度加工,进一步拉长补全产品产业链,提高现代农业产品附加值和市场覆盖范围。
6.2完善农业农村现代化配套设施建设
深入调研、准确制定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措施。积极落实国家《关于扩大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工作方案》,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进一步健全涉农配套设施建设保障机制,实施科学有效投资,促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产业体系,建设宜居宜业、乡村和美的新时代现代化农村。同时,公共财政政策性向“三农”倾斜,增加支农富农资金投入比例,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对助农资金引导作用,引导促进财政和社会资本流入农村现代化配套设施建设,激励对农业全产业链机械化设备投入、强村富农建设,完善数字治理、信息惠民、网络文化和智慧农业等在农业发展中的互通互融。
认真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铭记粮食安全是“国之根本”,建立粮食安全产业扶持政策,健全粮食安全机制,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全面推进“五个振兴”,坚守返贫底线,积极拓展农村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进一步提振脱贫群众现代化农业振兴技能,推动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取得更大成效。抢时抓早推进春耕备耕、夏收秋播,因地因苗强化技术指导,积极开展高产提效、农资供应、科学防灾,为增粮增收奠定基础。加快现代化农业配套设施建设,强化要素保障,大力推动高标准农田、配套水利工程等项目建设,切实推动“三农”工作谋思路、定蓝图、踏好步、获实效,努力开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
因势就形、积极探索,建立得效益、可持续的农业产业长效发展机制,切实把粮食的综合效益作为全市抓农业的重要节点和根本原则,扎实推进良田、良机、良种、良规、良技“五良”融合发展。加快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产业规模化发展。按照“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统筹规划、同步实施、一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和“机耕”改造,加快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宜机耕作、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推进粮食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科技化。持续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和配套设施条件,切实提高农机作业便利程度和生产效率。用好用活国家政策,在体系建设规划中规范把控好公司、合作社、农民各方效益所得,切实发挥好农民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和村集体的主导作用,形成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格局。
6.3健全农业农村现代化规模产业体系
全方位制定打造产业化、智能化、网络化,优势产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外向型农业扶持政策,提高优质粮、果、稻、菌、药、畜等生产基地,提升改造现有规模好、特色强、市场佳、效益高的农业优势产品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有计划培训提高生产大户、种养能手、经营能人的实操技能,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广大农民走产业化、集群化、现代化发展道路。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做好“土、特”产品影响力,巩固完善“一镇一业”格局,强化优质、维护体系、振兴业态、树立品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广绿色环保、循环持续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体系,将现代经营理念引入传统农业,摆脱小散观念和靠天吃饭的观念,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联产合作的基础上,整合农业生产资源、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推动农业快速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将分散的小规模作坊或农户组织形成规模化生产,进行有机集中、合并,引入现代企业生产和管理理念,不断提高生产水平,稳定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打造区域合理布局和专业化分工,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资源集约化、服务社会化、产业完整化、发展统筹化的产业格局,增强产业结构的层次性和协调性,实现新型城镇建设和产业结构转变升级。
进一步增强产业体系调控的协调性、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合理配置生产资源、优化要素组合形式,完善提升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等不断提高,实施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化布局,壮大生产规模,实现产业规模优势,促进行业发展和农户增收。
积极打造以主导产业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生产基地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规制,全面延伸产业链条,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产品市场需求、产业关联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推进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积极培育、扶持和发展一批示范力强、产品需求高、管理机制新、经济效益高的农产品加工引领企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地连农户”的运行机制,建设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全方位整合社会资源,延伸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生产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农民家门口就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促进政企民合作,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富民超市、城镇农特产品超市,形成城乡联通、运营灵活的全方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区域经济产业体系布局。
6.4大力提升现代化农业人员实操技能
充分发挥政策引导,积极推进农业职业教育是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劳动技能的基础,可极大促进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提高,平衡城乡收入差异,激励年轻人家乡创业,实现乡村真正振兴。同时制定针对职业院校的财政支持,建立农业技术培训基地,鼓励和支持年轻农民接受现代化专业技术培训,组织农民定期到农业院校学习,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实现校农互动互通、校农合作,使先进农科技术、优质良品让农民及时推广应用。
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现乡村振兴,适时出台农村人才培训配套措施,定期对农民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积极推进灵活多样的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实操技能,提高农民现代化种养殖实践技术,及时跟进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实现乡村产业知识振兴、科技富民。
落地实施现代化职业农民培育,针对性帮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返乡创业农民,坚持开展农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定期轮训,推动新型村集体经营主体引领农户致富能力。完善农民轮训制度建设,积极发挥“数字+”及社会各涉农组织的科技引导作用,完善“现场实操+线上学习”的培训模式。创新农民培训激励架构体系,组织优秀农民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技能竞赛、技术比武等活动,营造良好农民创新创业内外环境,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帮扶农民共同致富。
积极推进各类强农惠农政策,增强创业致富引领带动示范作用,充分利用智慧网络平台,建立紧密的产业效益联盟机制,加快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建设,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提供项目培育、科技支撑、政策咨询等智能化服务,依托现有资源以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推动返乡农民创业,结合市场需求统一培训、规范合作体系,着力提升农民参与智慧农业的落地应用技能,确保现代化智慧农业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实操性、效益型。
6.5健全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体系
建立振兴乡村架构,实现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推进政策,搭建科学严谨的数字网络,联结农业农村各产业体系,增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信息收集、整理、传递、统计、分析、判断能力,确保农产品的种类、品质及市场需求,形成科技帮扶效益。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充分挖掘农业生态休闲、民俗传承、职业教育、旅游养生等特色功能,实现农业产业数字化、体系化、应用化。引领农民有计划持续增收,完善“农业优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深化农村各类产权权能改革,全面提高农民的经营性、股权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
整合自然资源、农田建设、农业生产、市场行情、农业经营主体等基础数据,构建全市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一张图”,实现一图感知、一图统揽智慧数据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单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构建完善的数据采集、分析、引导和配套服务机制。
推进“一云统揽、多维一体、一网通办”数字化建设,架构智慧农场、智慧养殖等主体建设体系,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和示范村镇。推动种植业、畜牧兽医、监督管理、科技教育、资源环境、统计填报等功能模块建设,建立市场预警、政策评估、监管执法、资源管理等决策支撑体系。积极打造智慧农业发展项目,推进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溯源及质量安全监管等领域智慧农业发展新模式。
推进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行业管理精细化、管理决策科学化。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数字农业”新型农业组织体系,积极促进现代化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实现村级站点全覆盖,开展富农配套服务。积极引导专家和农技人员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提供在线指导生产经营及新技术、新技能、新品种网络培训服务,完善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适时提供农业信息需求,实现农业服务网络化、实用化、智慧化、配套化。
6.6健全农业农村现代化管理体系
建设新时代以党组织为引领、村民自治为辅的管理体系和农业配套政策,充分发挥经过历史检验科学严谨的乡规民约、乡风民俗、传统美德的积极作用,健全农业农村现代化管理体系,提升农村依规依法治理实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管理能力。构建农村农民自我治理、依法治理、以德治理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振兴健康发展。
深入推进镇村党组织党务、村务、医务、治安、红白事及相关配套服务。制定村级乡村产业振兴服务内容,提供就业社保、卫生卫计、法律咨询等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对农村老弱病残孕、在乡困难退役军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帮扶体系,完善全方位、全社会、全生命周期孤寡病残人员的制度化帮扶政策。
充分利用智慧农业网络,聚焦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和遥感监测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全方位深度融合。提升完善智慧交通、智慧水利、智慧气象、智能电网、智慧物流、数字化农业生产加工等配套设施建设,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健康、职业教育培训、智慧养老等惠民服务体系,建立智能、全民、时效、互惠互融的新型农民配套综合服务信息体系。
参考文献
[1]汪青松,佘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脱贫攻坚的辩证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01):35-40.DOI:10.16502/j.cnki.11-3404/d.2022.01.005.
[2]刘同山,韩国莹.要素盘活: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123-136+207.
[3]付翠.农村劳动力回流、人力资本与家庭农场培育——基于CLDS2016数据的实证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21(09):33-43.
[4]梁伟平,郭亮.传统农业型乡村振兴范式探讨[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2019:2993-3002.DOI:10.26914/c.cnkihy.2019.028187.
[5]王凯歌,栗滢超,张凤荣,徐艳.基于要素配置功能识别的差异化乡村发展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2021,37(03):250-258.
[6]李和平,贺彦卿,付鹏,肖竞,谢鑫.农业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动力机制与空间响应模式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21(01):36-43.DOI:10.16361/j.upf.202100004.
[7]罗锡莲,马爱丽.中国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问题与改革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20(10):92-93.
[8]郑会霞.构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意义、困境及对策[J].学习论坛,2018(12):87-92.DOI:10.16133/j.cnki.xxlt.2018.12.014.
[9]刘俊杰,朱新华.基于“要素—结构—功能”视角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20(06):79-85.
[10]百度、新浪、新华网、大众网.
[11]蒋永穆.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J].红旗文稿,2020(05):30-32.
[12]张韶军.兰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思路[J].甘肃农业,2008(02):34-36.
[13]文丰安.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现代化治理融合发展:价值、内容及展望[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0,46(04):38-46+193.
[14]李小樱.农业现代化的体系问题初探[J].学术研究,1964(1):39-43.
[15]章宗礼,顾振鸣.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和指标[J].经济研究,1980(12):49-51+72.
[16]王叔云.农业现代化概念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问题[J].财经科学,1980(3):1-8.
[17]李恩泽,石玉山,丁杰.关于我国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及其量化标准的探讨[J].农业
现代化研究,1991(6):17-18+56.
[18]何传启.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明进程的启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9]刘志澄.加快现代农业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2003(04):4-8+79.
[20]刘会玉,林振山,张明阳.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江苏省为例[J].农村经济,2004(4):77-79.
[21]谭国雄.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我国农业现代化应处理好六大关[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01):62-65.
[22]薛亮.从农业规模经营看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J].农业经济问题,402008(06):4-9+110.
[23]金伟栋.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业现代化路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06):679-684.
[24]魏后凯.中国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及其政策转型[J].中国农村经济,2017(05):2-17.
[25]张红宇.中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制度特征与发展取向[J].中国农村经济,2018(01):23-33.
[26]单玉丽.福建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估与发展构想[J].农业现代化究,1998(03):14-17.
[27]杨万江.沿海地区农业现代化测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究,1999(08):65-67.
[28]郭强,李荣喜.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01)
:97-101.
[29]郭冰阳.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DEA评价[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02):30-32.
[30]徐贻军,任木荣.湖南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38-44.
[31]谭爱花,李万明,谢芳.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0):7-14.
[32]沈琦,胡资骏.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模型——基于聚类和因子分析法[J].农业经济,2012(05):3-5.
[33]杜宇能,潘驰宇,宋淑芳.中国分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评价——基于各省份农业统计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8(03):79-89.
[34]陈转青,李兆广.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运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0,40(05):12-17.
[35]苗泽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与生态农业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03):171-174.
[36]石元春.建设现代农业[J].求是,2003(07):18-20.
[37]陶武先.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J].中国农村经济,2004(03):4-12+33.
[38]卢良恕.现代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6):34-36.
[39]戴小枫,边全乐,付长亮.关于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与目标任务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7(05):519-524.
[40]张敏.浅析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J].中国农业信息,2015(07):101-102.
[41]冯梓惠,陈晴.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路径研究[J].时代金融,2021(22):52-54.
[42]庞金波,杨梦.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农业科技创新的中介效应[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7):85-90.
[43]孙珞,方奇敏.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宁波市象山县农村金融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6):100-101+143.
[44]文丰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业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性及推动进路[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01):43-53.
[45]邸菲,胡志全.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06):46-56.
[46]张丹,于海霞,杨峰.乡村振兴战略下吉林省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4):26-29.
[47]JohnM.Davis,RoyA.Goldberg.BookReview:AConceptofAgribusiness[J].JournalofMarketing,1957,22(2):221-222.
[48]HietalaKoivuR.Landscapeandmodernizing:areastudyofthreeinFinlandin1954-1998[J].Agriculture,agriculture:ecosystems&environment,2002(1):273-281.
[49]PrandlZikaV.Fromsubsistencefarmingtowardsamultifunctionalagriculture:SustainabilityintheChineseruralreality[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8,(2):236-248.
[50]EgbertHardeman,HenkJochemsen.AreThereIdeologicalAspectstotheModernizationofAgriculture[J].JournalofAgriculturalandEnvironmentalEthics,2012,(5):657-674.
[51]CarofM,ColombB,AvelineA.Aguideforchoosingthemostappropriatemethodformulticriteriaassessmentofagriculturalsystemsaccordingtodecisionmakers'expectations[J].AgriculturalSystems,2013,(C):51-62.
[52]AkrongRexfordandMbogohStephenG.andIrunguPatrick.WhatfactorsinfluenceaccesstoandthelevelofparticipationinhighvaluemangomarketsbysmallholderfarmersinGhana?[J].Heliyon,2021,7(3):e06543-e06543.
[53]WambuaDanielM.etal.SmallholderCoffeeProductivityasAffectedbySocioeconomicFactorsandTechnologyAdop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Agronomy,2021,2021
[54]Zamzami,ZevayaFaradina.AgriculturalFinancingModelinJambiProvince[P].TheFifthPadang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conomicsEducation,Economics,BusinessandManagement,AccountingandEntrepreneurship(PICEEBA-52020),2020.
[55]XuanyuHu.AnalysisandPathSelectionofThePrecisePovertyAlleviationModeofRuralFinanceinTheWesternCountryside[J].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ndEconomics,2020,3(4).
[56]ChizobaP.Anunobi,NneamakaO.T.Nwankwo,CynthiaObi-Nwandikom.RelationshipbetweenRuralFinanceInstitutionServicesandStandardofLivingofRuralFarmingHouseholdsinAnambraState,Nigeria[J].AsianJournalofAgriculturalExtension,Economics&Sociology,2020.
[57]LiuYaqiong.AnEmpiricalResearchonContributionof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toEcologicalProtectionandRestorationinRuralofChina[J].IOPConferenceSeries:EarthandEnvironmentalScience,2021,742(1).
本课题报告的阶段性成果已于2024年1月刊发在《山西农经》第2期。
项目批准号:22ZBSKB057
项目负责人:黄丽华
所在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