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
编者按:
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不断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淄博市积极响应号召,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特别是2022年以来,组织开展了全市社科规划研究工作,推出了一批兼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研究作品。为充分展示淄博市社科规划研究工作的丰硕成果,激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奋发有为、再创佳绩,特选取部分优秀研究成果予以刊登。
“第三空间”视域下淄博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社会化服务模式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公共文化领域,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集中表现于对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的体验感上,基于“第三空间”理论研究下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以及其社会化的服务模式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运营是“十四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命题,在当今全球经济不稳定、地方财政不景气、群众公共服务需求日趋复杂的内外变革压力下,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构一定意义上给予了新的解题思路。淄博市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是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和困境,本课题将着重研究如何在“第三空间”理论应用下,使得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不仅在建设模式上寻求社会化发展突破,在运营服务上探索社会化合作模式,解决当下政府与社会、群众之间的供需矛盾,优化政府在公共文化投入不足的问题,缓解政府专业人才不足的压力,聚合地方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发展粘度,实现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创新性打造和社会化服务向好向美向新发展,将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打造成为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IP、城市转型升级的新动能、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
一、“第三空间”理论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社会化的兴起与发展
(一)“第三空间”理论的提出及相关研究
“第三空间”这个概念最早源于美国学者爱德华·索亚的著作《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他认为第三空间与第一空间、第二空间有明显差别。1989 年,美国社会学家雷·欧登伯格在其著作《绝好的地方》中指出“第三空间”即非正式的公共生活。他认为第三空间是从家庭(第一空间)和工作(第二空间)两个场所之外分离的社会场景,如公共图书馆、咖啡馆、博物馆等公共空间,它蕴含着城市文化形象和精神内涵,体现着现代都市的自由和开发,联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人们释放自我、自由交流的社交场所。“第三空间”所呈现出来的特征有公共性,属于公共场所,包容易接近;开放性,具有错时开放和超时间开放的特点,来去自由;社交性,为人与人提供交往谈心的平台;人性化,尊重人性,以人的情感为根本,通过开展“有趣”的活动和体验,实现情感上的共鸣。
关于“第三空间”视域下公共文化相关理论研究,国内主要有钟伟、史艳芬等人对中外图书馆打造“第三空间”服务实践研究;毛逸源以第三空间视域研究实体书店参与城市文化空间建构;周卓以第三空间理论研究北京公共阅读空间;韩延汝、陆和建等从第三空间视角对城市阅读空间构建进行了研究;何映霏、岳鸿雁从第三空间视域对新加坡社区公共阅读空间进行了研究等。
(二)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概念的提出及社会化服务研究现状
关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这个概念,学界并没有明确地出处。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等区域,引入社会力量,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概念应运而生。文件还提出“鼓励将符合条件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馆。”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作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要形式,因此承担着图书馆分馆的角色和定位。对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概念,课题组认为它是以“书”为媒介,以提供特色化、个性化公共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进行业态融合并与公共图书馆互联互通的文化生活体验空间,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作为公共文化阵地的延伸,它所提供的是特色化、个性化文化服务,是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补充。它的出现既要一改公共文化设施“死气沉沉”“无人问津”的局面,又要改变政府一手包办公共文化的现状。同时,由于“十四五”时期的特殊使命,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往往还具有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振兴等特殊意义,这无疑对公共文化的创建模式、管理体制、服务功能等方面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关于公共文化社会化服务,2015 年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两个文件,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政策导向。201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上升到了法律制度层面。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在文化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创新文化供给机制,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文化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稳妥推进县以下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管理运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利用多种方式,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规范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建设文化项目,兼顾公共文化服务和产业发展,为稳定投资回报、吸引社会投资创造条件。”《山东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全民阅读设施建设、提供阅读服务”。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社会化服务改变了由政府作为单一主体建设运营的现状,不仅可以缓解政府人力不足、资金不足的问题,更因社会资本的参与而融入了更多的场景资源,大大提升了阅读空间的品质和效能。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的新形式,因此迎来了文化PPP模式社会化发展的新浪潮。在当今全球经济不稳定、地方财政不景气、群众公共服务需求日趋复杂的内外变革压力下,以社会化发展的思路开展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服务无疑可以解决当下供需矛盾。因而近年来不断涌现出温州城市书房、北京西城砖读空间、江阴“三味书咖”、广州粤书吧等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与公共图书馆、独立书店、农家书屋等一并构建起多位一体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架构体系。
关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社会化服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有司新丽对文化PPP模式在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初步运用研究;董丽晶、谢志远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对四类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运营情况研究,构建了城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协同治理理论模型;翟荣兵、黄奇杰研究了社会参与新型阅读空间建设准入机制;童莹从均等化视域下研究新型阅读空间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平衡关系、运营模式以及效应。
除此之外,关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社会化的研究发端较早,张超民、汪甜甜从文化治理视角研究城市新型阅读空间建设实践;黄佩芳、于丹、许晓柔等人对我国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特点与模式进行研究;王桢栋等人研究了以商业综合体城市阅读空间协同营建模式;杨松、刘艳等人以北京西城为例对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袁慧萍等人对东莞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实践进行了研究;冯志辉等人对济南泉城书房进行了研究。张超民、李祝起、程训敏等人对合肥市城市阅读空间进行了研究;段静焰等人对成都市城市阅读空间进行了研究;王金花、朱淑华对深圳市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与服务进行了研究。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作为“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样板,目前国内建设运营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淄博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社会化实践,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城市书房、社区书房、阅读吧、乡村书房四种形式,拓宽了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构建形成了城乡并举的高品质阅读空间网络。本课题将基于“第三空间”理论,以淄博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其建设运营模式进行总结归纳,进一步分析社会化运营成效及服务内容,为下一步构建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可持续发展机制打下理论基础。
(三)“第三空间”理论下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构建特征
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提出“第三空间”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的价值不局限于空间内物的生产价值,而早已在悄无声息的过程中转换为空间的生产价值。他认为“第三空间”的内涵包含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三部分。
2018年,上海开始举办“美好生活”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2020年,更是将范围扩大到了长三角,这项大赛树立了一批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美好新典范。这些获奖案例都符合外在形式“美”、功能服务“好”、理念模式“新”的要求。通过这些典范,课题组发现他们与列斐伏尔提出的“第三空间”的三大内涵基本相吻合。因此,基于“第三空间”内涵下课题组认为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构建特征为社会性——空间实践“新”;功能性——空间表征“好”;审美性——表征空间“美”。社会性、功能性、审美性三者统一起来,“以人民为中心”,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共治”,实现了人民心中的诗和远方。
1.注重社会性——空间实践“新”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社会性,不仅体现在空间的公共开放度和自由度上,同时也体现在公共参与和公民意识培养上。公共参与不仅指的公众作为体验者进行参与,也包含了公众等社会力量作为合作方、服务方、运营方进行参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既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交往与公共活动的空间平台,又要让公众保持零界感,通过参加“有趣”的公共文化活动增加人与人、人与空间、人与社会的互动,交流,合作,促进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的公共交往,从而成为凝聚城市归属感的精神阵地。上海陆家嘴融书房是由老旧社区图书馆改建而成,每周举办高质量的“陆家嘴读书会”,并全程录播,以“在场+在线”的方式覆盖全国数亿观众,被誉为“没有围墙的融书房”。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在地域延续性上,将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公共服务半径延伸到便捷的社区生活中,有效实现了“第三空间”与“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无缝连接,这种没有围墙的理念正是展现出了社会性的特殊旨意。
2.注重功能性——空间表征“好”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应明晰功能定位,向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挖掘空间潜力,注重空间布局和设计体验,提升空间功能的针对性和合理性,通过设定活动体系维持空间与受众共存、融合的社会关系,如位于杭州河坊街的“童尚集”将公共服务锁定在儿童阅读教育,通过儿童教育功能区和亲子民宿空间的综合设计,营造融社区共享教育空间、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和亲子游学服务为一体的文化生态环境。广东东莞荔乡书吧融合荔枝、毛织等本土文化元素,采取“图书馆+咖啡店+公园”的模式,引入社会力量进行运营服务,内设水吧区、图书区、绘本区、特色展陈区、心愿墙等多个功能区,陈列与荔枝相关的书籍及青少年科普、畅销文学、家庭教育、卫生保健等各类图书5500多册。该书吧一启用便成为大家喜爱的图书会客厅、户外草坪书吧、亲子阅读乐园、文化艺术会客中心,承担了大朗镇的诸多文化职能,受到了群众的赞誉。
3.注重审美性——表征空间“美”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讲究高颜值、高品位,注重空间设计美学。不但要“好用”,而且要“好看”,要内外兼修、才貌双全。如上海嘉定区图书馆,延续江南书院的风格,从空中俯瞰,嘉定图书馆就像是一本本翻开的书,既有江南文化气息,又有现代建筑品貌,其内部空间充分尊重人的尺度,步步见景,处处怡人,使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精神文化享受。上海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前身是“大上海计划”中的上海市立图书馆,由当时著名建筑大师董大酉主持设计,距今已有80多年。而今,它再现了董大酉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式复兴建筑”的历史特征与风貌,重获新生。明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顶、精巧的彩绘、富丽堂皇的门楼,使其成为新的城市文化地标和读书人心目中的圣地。
二、国内外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案例分析
温州城市书房、上海“我嘉书房”、广东“粤书吧”、广西北部湾智慧书房等,越来越多高颜值、高品质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出现在人们视野。她们的出现,扭转了基层文化设施破烂陈旧、功能单一、无人问津的局面,成为群众争相打卡的热门“文化景点”,不仅顺应了群众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是推动了公共文化领域与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成为一座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标志。然而,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并不是普通的工程建设,更是一项民生实事,相比它的高颜值,它的内容供给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同样重要。课题组历时一年的时间,搜集了国内外4个典型案例,重点研究其社会化服务的模式,通过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总结提炼出了相关经验。
(一)国内外案例比较分析
1.日本茑书屋——会员制多元复合经营模式
日本茑屋书店(TSUTAYA)成立于1983年,1985 年成立 Culture Convenience Club(下称 CCC 集团),2003 年开始发展“T-POINT”会员制度,2011 年茑屋代官山店成立,把书影音三者一起贩售,致力于复合式经营。2013 年开始承担武雄市公共图书馆的运营服务,2015 年开设茑屋家电 ,截至目前拥有“T-POINT”会员人数已达到 6000 万人,可使用店铺达 56 万家 。CCC集团共有四大业务板块,即书店、图书馆、商业设施、家电。CCC集团以书店起家,却不仅仅依靠书店存活。查看集团发展过程,不难看出茑屋书店的不断扩张离不开集团业务的持续拓展。通过商业设施的业务板块,创建自由商业品牌,包括自营的餐饮、建筑、百货、旅馆、物流等各式业务区域获取利润。通过图书馆业务板块,极大提升集团的品牌影响力,同时武雄市公共图书馆也成为公共图书馆社会化运营的典型案例。家电业务更是将CCC集团的会员制发挥到极致,开创了阅读空间“生活美学”的先例,让家电围绕书本主题分类在不经意间体现于文化消费场景之中。
CCC集团经营架构
作为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而言,CCC集团的茑屋书店同样具备“第三空间”的社会性、功能性和审美性,然而最值得借鉴的是CCC集团的业务拓展内容,这些拓展业务使得它能够有足够的生存能力将“第三空间”的构建特征做到极致完美。无论是在书店中加入的文化商业内容,还是作为公共图书馆的运营方提供的运营服务项目,茑屋书店在社会化运营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一是通过拓展业务板块保证利润;二是发挥会员大数据平台优势,以顾客需求为核心提供互动体验;三是对用户进行分类,按照目标客户特征开展特色化、个性化服务;四是追求设计美学,通过引入“生活提案”的方式,增加用户的消费意愿。
茑屋书店社会化运营特点
2.新加坡社区公共阅读空间——以社区为轴心,以内容与关系为驱动
1995年,新加坡成立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简称NLB)。新加坡拥有1家国家图书馆、3家区域图书馆、23家社区图书馆,建立了以国家图书馆为总馆,以区域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为分馆的总分馆管理体系,公共图书馆受NLB直接统筹管理。NLB建立了完善的公共图书馆管理体系架构,新加坡也将全民阅读上升到国家战略。如下图。
新加坡社区公共阅读空间是以“第三空间”理论的构建特征为基础,以内容与关系为驱动构建的城市社区阅读空间的创新模式。该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五方面:一是拓展了新加坡国家图书管理局(NLB)对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架构,加入社区发展理事会共同管理;二是强化社区综合体概念,将社区公共阅读空间作为图书馆分馆进行管理,同时因地制宜将社区各个公共空间聚集在一起,增加文化业态,推动文化消费实践,打造集知识学习、生活服务、美食娱乐于一体的社区空间群落;三是以社区为轴心,联合社区周边各界力量,与培训机构、企业、学校、志愿服务组织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四是建立常态化阅读推广机制,以优质的阅读推广活动搭建内容服务体系,构建空间与受众长久的社会关系,形成由地缘群体到趣缘和情感为核心的社群;五是通过政府拨款+新加坡图书馆基金(TLF)对社区阅读空间进行相关制度资金保障,TLF的主要来源于企业捐赠,企业可通过捐赠获得减税。
新加坡社区公共阅读空间运营模式图
3.成都“图书馆+书店”城市阅读空间——共建共享,优势互补,跨界合作
2018 年,成都作为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都图书馆联合全市 20 家实体书店进行首次跨界合作,打造“图书馆+书店城市阅读空间”项目,为市民提供了更为便捷、环境更为优越的阅读服务。
成都城市阅读空间不仅突破了公共图书馆与各类型实 体书店的界限,还将公共图书馆成功引入到实体书店空间中,利用书店的多点位、环境舒适、图书更新快、服务人群广等优势,建立服务网络。该项目由成都市图书馆与实体书店两大参与主体,成都市图书馆通过嵌入图书的方式,实现了图书馆与实体书店的互联互通,同时对书店的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进行绩效评价;实体书通过提供场地,担任了图书馆分馆的角色,负责日常运营服务,并每年获得20万补贴;政府通过制定一套完善的申报、考核、奖励制度并纳入每年工作考核中,可以有效监督项目参与主体的工作效能,实体书店、成都市图书馆、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实现了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闭环。通过“共建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打破了行业壁垒,实现了跨界合作。
4.北京西城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公共文化服务PPP模式
北京市西城区政府作为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运营中来,开创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雏形,形成了从建设到管理,从投资到运营的新模式,不仅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也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求。
北京西城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角度释放活力,打破了多年以来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垄断管理的局面,通过引入更多的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创建了四种社会化运营模式,分别是政府投资+有竞争经营模式、政府投资+公私合营模式、公私合作投资建设运营模式、私人投资+私人运营+政府合作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运营机构公益性和经营性的边界感不明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扶持政策不够健全,政府、社会资本的责权利关系缺乏明确划分等。
(二)社会化运营模式经验提炼
以日本茑书屋、新加坡社区公共阅读空间、成都“图书馆+书店”城市阅读空间、北京西城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为分析对象,从政策基础、体制机制、参与主体、供给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标准、考核体系、奖补机制几个方面进行案例比较分析后,课题组提炼了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社会化运营模式的经验。
1.模式多样化
通过以上四个案例,我们发现作为公共文化场馆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社会化运营模式是多样的,我们想试图找到一条相对成功率较高的模式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我们还发现同一个阅读空间的运营模式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反而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变化、公众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升级。如茑屋书店,从1983年到现在,CCC集团一直在坚持书店和追求利润这条道路上前行,伴随着新业务板块的拓展和更多店面的扩张,运营模式呈现出“连锁不复制”的多样化特色。北京西城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虽然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但是其中又根据建设、管理、投资、运营的不同组合分为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不同的模式。
2.服务多元化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服务呈现多元化趋势,从过去单一的行政化管理服务方式逐渐转向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的服务方式。如日本武雄市公共图书馆在茑屋书店的运营下,将开放时间从每天8小时增加至12小时,将原有的封闭式书库及办公空间全改造为开放式书架,增加了杂志、电影和音乐以及咖啡服务。到馆人数从年均 25 万增长为80 万 。新加坡社区公共阅读空间不仅提供学习阅读服务,同时还容纳了日常生活服务、美食娱乐,成为复合型文化共享空间。
3.活动优质化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需要坚持以内容为驱动,坚持围绕图书这个核心开展优质的阅读推广活动,优质的活动可以增强人与空间、人与人的黏性。如新加坡社区公共阅读空间大型阅读推广活动“读吧!新加坡”已连续开展20余年,活动每年都会根据时代需要,锁定目标读者,甄选12本书籍,以社区图书馆为活动阵地开展活动。茑屋书店以顾客需求为核心,根据每家茑屋书店的目标客户而设置相应的趣缘活动。此外,根据会员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户读者的喜好,定时推送符合读者兴趣爱好的体验活动。
4.渠道融合化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社会化运营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各种业态的共建共享、跨界合作。如成都“图书馆+书店”城市阅读空间正是通过公共图书馆与实体书店的合作模式,一方面使得公共图书馆既拓宽了服务阵地又减少了人力投入,另一方面使得实体书店既赢得了官方认可和品牌影响力又增加了额外的政府补贴,从而实现了双方的共赢,看似两个不同性质的空间相互合作,便产生了另外的惊喜。日本茑屋书店更是如此,坚持以书为核心开展多业态多渠道的融合发展,不仅开拓了众多商业百货品牌,还增加了图书馆运营业务和极具“生活提案”的家电业务。虽然家电看起来跟书店的融合度并不高,但是只要选对了消费群体和目标客户,就可以叠加产生新的消费。因此渠道融合往往会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5.线下社群化
社群指的是有共同爱好、共同需求的人组成的群体,通过内容的互动实现人与人、人与空间、人与活动之间的连接。新加坡社区公共阅读空间通过开展多元化的阅读推广活动成立了多个读者俱乐部,通过线上互联网平台与读者保持互动,从而提升读者与空间的紧密黏性。使得社区原本因为“地缘”走到一起的群众,却因为“趣缘”再次近距离相遇,因为兴趣的共鸣形成了社群。社群的成立一方面可以增加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有利于凝聚社区共识。
6.线上智能化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也将为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如茑屋书店就是通过建立会员数据库,利用大数据记录每一位顾客读者的兴趣爱好和消费行为,并适时推送相关品类信息,按照兴趣分类精准投放。此外,通过消费大数据,可以分析哪种书籍与某类商品摆放在一起销售效果最好。在武雄市图书馆运营商,会员卡也是借阅证,大数据会根据借阅书目的类别,定期向用户推荐图书。在信息时代,每一项决策都可以找到数据支持,没有哪一个销售爆点是偶然的现象,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学会使用大数据分析,实现效能的最大化发展。
三、淄博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发展现状分析
(一)淄博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情况
1.构建了城乡同步发展的网络体系
2015年-2020年期间,淄博市建设完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四级空间网络,形成了以市图书馆、文化馆为中心馆,16家区县图书馆、文化馆为总馆,88家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3107家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的总分馆制体系,实现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从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到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到区(县)文化馆、图书馆再到市文化馆、图书馆、城市书房,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完成了“覆盖城乡”的“增量发展”阶段。
前期物质空间“量的增长”,虽然为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基本场域,但是当物质空间量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需调整优化公共阅读设施的空间结构、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实现后期空间“质的增长”,满足公众最大公约数的文化需求。传统公共阅读空间从外环境来看,一方面伴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大量劳动力人口和公共资源流向城市,农村的人口空心化使传统的农家书屋等主体逐渐缺失;另一方面伴随着技术革新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普及,造就了一个虚拟的阅读空间,传统公共阅读空间的功能和形式被网络化的虚拟空间取代,“家庭为单位自我私密化”成为主要形式。从内部机制来看,传统公共阅读空间一方面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重设施轻内容、重供给轻服务”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场地空置、建筑闲置、功能虚置的“空壳化”现象;另一方面格式化的管理机制和行政供给的分配机制,导致政府机构唱独角戏,群众参与性不高,显得秩序有余而活力不足。目前全市公共阅读空间形态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过度的关键时期,从城市到农村,都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仅要走出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弱化困境,又要重新塑造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创新机制。
2020年,淄博市围绕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从“有解思维”出发,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调配”的原则,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服务,先后出台《淄博市建设“书香淄博”实施方案(2020-2022)》《淄博市城市书房建设实施意见》《淄博市城市书房建设标准》《淄博市城市书房服务规范》《淄博市城市书房运营管理绩效考核办法》等政策规定,探索创建了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网络体系——以公共图书馆为总馆,城市书房、社区书房、乡村书房为分馆,阅读吧为服务点的三级网络体系。截至目前,共建有公共图书馆9家,城市书房32家、社区书房9家、乡村书房120家,“书香淄博”阅读吧120家,共计281家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总建筑面积145800 ㎡,总藏书量423.2462万册,年文献外借册数144.1246万册,总流通人次约为222.114万人次,形成了全方位多辐射的“城市书网”,有效解决了群众参与公共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2.打造了高品质引领的空间样板
“中国最美书房”——海岱楼钟书阁。海岱楼钟书阁是钟书阁在国内的第42家店、全国连锁店中单体面积最大的店。该店融合齐国古都、陶瓷琉璃、天然溶洞等诸多淄博元素,一层一特色、一角一文化,包含城市书房、稷下学堂、儿童书房、海岱大讲堂、艺术空间等多元化的文化空间,是集购书+阅读、休闲+交流、交友+探索于一体的一站式城市“第三空间”,营造“中国最美书店”文化高地。海岱楼钟书阁面向市民免费开放,三楼城市书房与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每周免费开展公益性阅读推广活动,其他空间嵌入沉浸式消费场景,力求通过商业性运营达到公益性与商业性的收支平衡。
城市艺术空间样板——淄川柳泉书房。柳泉书房是集合“阅读+咖啡+文创+商务社交”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艺术空间。项目由上海盛视天橙广告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全权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及运营管理。空间以“未来城市与年轻人同行”为设计理念,将沪上精致市民生活“老克勒”的文化内核带到淄川,提升城市能级,助力品质发展。空间面向市民免费开放,以书籍为文化内核,联动沉浸式文创体验区、咖啡商务洽谈区、中国美学茶室、电影小剧场、文化驿站等,通过开展读书会、音乐会、书展、市集、脱口秀、观影会等诸多形式的活动,成为网红打卡、市民休闲、商务洽谈、阅读分享、艺术互动等多功能的文化空间。
公共文化空间样板——桓台阅享空间。以“思在云上,行在当下”为核心设计理念,打造一站式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阅享空间”项目总投资近600万元,建设面积1800平方米共分两层,一层是城市书房,打造学习、阅读、交流的开放式空间,让读者置身文化空间,品鉴阅读的快乐,通过开展一系列线上线下展示阅读宣传活动,不断提升空间的文化含金量、传播度和人气值。二层是文化驿站,融合引入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新兴文化业态,塑造时尚传播、生活体验、创意发布、公共休闲等功能完备的文创板块,培育创新文化服务和产品,与一层互补互动,拓展了文化活动外延,真正把美好送到群众身边。
政企合作样板——新东升系列城市书房。新东升置业集团与市图书馆共建的张店区紫园、福园2家城市书房,新东升投资700余万建设装修并负责日常运营,市图书馆投入图书、借阅设备并负责业务指导,政府给予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
社会组织运营样板——人民公园城市书房。淄博市人民公园城市书房以打造全域公园城市为契机,将城市书房建设纳入全市全域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由市图书馆提供图书、设备,城管部门负责提供场地空间并进行建设装修,聘请第三方志愿服务组织--绿丝带发展中心对城市书房进行统一的运营管理。
社区书房样板——新空间城市书房。由市、区县、街道、社区四级联合共建,市图书馆投资60余万提供图书、设备,高新区投资43万提供建设经费,街道社区将城市书房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日常管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募稳定的文化志愿者进行运营,最大限度满足社区及周边居民的阅读需求,提升阅读空间的品质。
乡村书房样板——高青老城故事乡村书房。由青城镇投资12万元重新装修设计、购买家具,由高青县图书馆为其添置图书6000册、借阅设备,由青城镇综合文化站负责日常运营管理,实现与高青县图书馆的通借通还,提升了基层阅读设施的效能,打造乡村振兴的示范典型。
企业自营阅读吧样板——天空之橙阅读吧。由盛世天橙携手淄川区政府打造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空间不仅创建了“书香淄博”阅读吧,还设立了城市青年会客厅、网红直播间、艺术展厅、茶室、咖啡厅等其他空间,群众可以在“阅读吧”免费阅读开展活动,同时也可以在其他空间进行消费活动。
3.树立了多业态融合发展的运营理念
一是对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业态融合情况进行调研。2022年,淄博市围绕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社会化建设运营情况展开了调研,课题组首先对淄博市内的公共图书馆、书城、书店、城市书房、阅读吧、社区书房、农家书屋为分析对象,从数量、面积、主管部门、服务内容、文化业态、投资情况几个方面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以目前政府和企业的财政状况,仅仅依靠政府补贴、企业自筹难以维持空间的日常维护和公益性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多业态融合,增加文化供给,实现收支平衡,尽可能降低社会资本持续投入的风险。
二是对城市书房、社区书房业态经营情况进行调研。课题组对城市书房、社区书房的文化业态经营情况进行调研。调研发现,目前淄博市41家城市书房、社区书房中有多业态经营项目的共18家,占比达到44%。在多业态经营项目的18家中,经营状况较好的有9家,经营状况一般的有9家,各占50%。业态经营较好的有以下特点:
坐落位置人流量大。属于合作方原有商业体,后加入的书房,这类城市书房的合作方普遍位于人流密集的商业区,自带流量。比如海岱楼钟书阁城市书房,由钟书阁书店合作建设;凯悦城市书房,由凯悦西餐厅合作建设;临淄齐阅少儿城市书房,临淄晨报教育培训学校合作建设。这类书房是商业体的组成部分,书房的加入丰富了合作方商业体的业态,增添了文化阅读氛围,提升了场所品质,带动了原有业态的销售。
占地面积相比一般书房较大。根据《淄博市城市书房建设标准》,书房面积100㎡即符合规定。而商业化经营较好的书房,面积普遍在1000㎡左右,其中图书借阅区占比不超过1/4,其余空间均为商业售卖区或出租区,营业面积大,有足够的空间开展商业运营。比如TEABUS城市书房、柳泉湿地城市书房。
商业化经营的项目品类多。经营项目品类丰富,收入来源渠道多,比如TEABUS城市书房,既有饮品轻食、文具类的传统零售业态,也有收费自习室类的空间出租业态,也有文化咨询等对空间要求小、但附加值高的业态。各业态相互补充,保障了经营收入。
业态经营不好的存在以下问题:
经营项目单一、空间面积较小、地理位置较偏,人流量不大,市场化经营的能力不足等问题。比如天鸿万象、博山鼓浪屿、沂源荆山社区等书房,经营项目以瓶装饮品为主,价值较低,且书房自身面积不大,借阅区和自习区占据了书房的大部分空间,没有足够空间开展经营项目。桓台阅享空间、高青文昌阁等城市书房,所处地段较为偏僻,或处于城市新区,读者客流量少,导致销售收入低。人民公园城市书房等,合作方的商业化经营的理念和能力不足,对外的宣传推广做得不到位,致使书房知名度不够,商业化经营成效不好。
无商业化经营项目的城市书房有23家,分为两类,一是由社区、园区、事业单位等管理的书房(13家),合作方为政府体制内单位,书房属于单位公益服务的内容之一,人员、水电等保障有渠道。二是由合作企业运营的书房(10家),属于合作方为提升小区品质建设的书房,作为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小区内有其他经营项目,对书房运营需求不迫切。
三是对海岱楼钟书阁进行调研。课题组又对文化业态经营情况最好的海岱楼钟书阁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实地考察,海岱楼钟书阁目前热门售卖商品主要有咖啡、冷泡茶、文创雪糕、淄博冰箱贴、扇子、琉璃手串、玩具等。主要的经营业态有会员制的阅读活动、体验活动、画展、茶室、酒吧等。
经验和困惑:抓住流量优势,以客户群体为核心,拓展目标受众的消费品类;充分发挥交通、周边环境优势,联动周边网红打卡地,成为文化景区旅游目的地;创办自有品牌,打造网红打卡产品。此外,目前仍然存在图书销量不高、自由商品品牌影响力不够、会员黏性低等问题。
(二)淄博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运营模式
近年来,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围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从“有解思维”出发,探索创建“城市书房+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调配”的原则,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服务,拓宽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增加文化供给,引入文化消费,通过多元协同治理,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截至目前,淄博市建有新型公共阅读空间281处,包括41处城市书房(社区书房)、120处“书香淄博”阅读吧、120处乡村书房,吸引了银行、新华书店等国有企业,房地产公司、旅游景区、餐饮公司、培训机构等私有企业社会力量参与,培育了绿丝带公益组织、青年作家协会等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参与。
1.民办公助的城市书房模式
民营企业负责提供场地装修和日常管理运营,公共图书馆投入图书、设备,实现图书通借通还,政府给予一定建设和运营补贴。目前,淄博市民办公助的城市书房有21家,其中房地产+图书馆模式有9家,新华书店+图书馆模式3家,文旅企业+图书馆模式3家,餐饮公司+图书馆模式3家,书店+图书馆模式1家,培训机构+图书馆模式1家,影城+图书馆模式1家。如市图书馆与新东升置业集团共建的张店区紫园、福园2家城市书房,新东升投资700余万建设装修并负责日常运营,市图书馆投入图书、借阅设备并负责业务指导,政府给予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企业占大头,政府占小头,企业借助书房回馈社会,提升品牌影响力;政府借助企业拓宽文化阵地,提升文化品质。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社会资本,劣势在于对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精神情怀要求较高,存在不稳定性。社会化较高,稳定性较低。
2.公办民助的城市书房模式
政府机关或国资企业提供场地和硬件软件装修,企业或社会组织进行日常运营管理。政府有闲置的空间和足够的建设经费,社会力量进行嵌入式运营管理,不仅可以为政府解决运营问题,还可以加入消费场景,达到收支平衡。目前,淄博市公办民助的城市书房有11家,其中社会组织参与的有1家。如淄博市人民公园城市书房以打造全域公园城市为契机,将城市书房建设纳入全市全域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由文旅部门提供图书、设备,城管部门负责提供场地空间并进行建设装修,聘请第三方志愿服务组织--绿丝带发展中心对城市书房进行统一的运营管理。该模式的优势在于节省政府人力成本,社会力量运营管理更加具有活力,社会公益性组织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能有效补充政府部门因行政推动不足所欠缺的活力;劣势是政府投入较大,从建设到运营往往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如海岱楼钟书阁城市书房、阅享空间、柳泉城市书房都作为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社会化较高,稳定性较高。
3.政政合建的社区书房模式
公共图书馆负责提供图书、设备,实现与总馆图书统借统还,政府部门给予建设补贴,社区提供场地空间并进行运营管理。目前,淄博市政政合建的社区书房共有9家。如高新区新空间城市书房由市、区县、街道、社区四级联合共建,市图书馆投资60余万提供图书、设备,高新区投资43万提供建设经费,街道社区将城市书房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日常管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募稳定的文化志愿者进行运营,最大限度满足社区及周边居民的阅读需求,提升阅读空间的品质。政府部门通过建设高品质的社区书房提高地域文化建设成效,社区通过书房提升社区的文化设施档次和群众满意度,达成共赢的目的。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多级政府部门分担资金压力,存在较低风险;劣势在于部门与部门之间容易出现推诿扯皮,行政效率较低。社会化较低,稳定性较高。
4.企业自营的阅读吧模式
文旅部门与咖啡吧、餐厅、烘焙店、民宿、培训机构、文化企业等社会企业合作,由社会企业提供场地空间、图书并负责运营管理,由政府统一进行挂牌宣传和活动推广,给予业务指导。目前淄博市建有企业自营的阅读吧120家。如天空之橙阅读吧是由盛世天橙携手淄川区政府打造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空间不仅创建了“书香淄博”阅读吧,还设立了城市青年会客厅、网红直播间、艺术展厅、茶室、咖啡厅等其他空间,群众可以在“阅读吧”免费阅读开展活动,同时也可以在其他空间进行消费活动。“阅读吧”为天空之橙增加了社会效益,天空之橙的出现也提升了“阅读吧”的品质和活力。该模式的优势在于政府零投入,吸引社会力量,扩大文化阵地;劣势在于社会合作机构管理存在漏洞和风险。社会化较高,稳定性较低。
5.镇村共建的乡村书房模式
在前期农家书屋、综合文化站图书阅览室建设的基础上,镇村两级对其进行提档升级,通过重新装修设计,提升室内空间舒适度和美感;公共图书馆负责完善借阅设备、系统,增加图书种类、数量,实现与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推动乡村书房(农家书屋提质增效点)与公共图书馆互联互通。目前,淄博市建有镇村共建的乡村书房120家。高青县青城镇老城故事乡村书房,由青城镇投资12万元重新装修设计、购买家具,由高青县图书馆为其添置图书6000册、借阅设备,由青城镇综合文化站负责日常运营管理,实现与高青县图书馆的通借通还,提升了基层阅读设施的效能,打造乡村振兴的示范典型。淄川区岭子镇宋家庄乡村书房,村集体投资200余万元高标准建设40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元俊书院,配备图书1万余册、报刊70余种,淄川区图书馆添置图书2000余册,实现与图书馆通借通还。该模式优势在于可提升的空间较大,有农家书屋的基础;劣势在于效能发挥难以管控,社会化发展较缓慢。社会化较低,稳定性较高。
(三)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社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1.发展效能不均衡
目前,淄博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虽在数量上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参与主体、建设模式、运营团队都各不相同,各个空间建成后各自应战、发展效能也各不相同,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个别空间在建设初期,并没有考虑后期运营的问题,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导致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成后,效能发挥并不理想。如淄博市博山区工人文化宫城市书房已建成一年,至今没有合适的运营方导致开放不正常。周村区古商城城市书房,位于店铺二楼,委托一楼店铺进行一体化运营,伴随疫情的常态化发展,一楼店铺营业受到影响,导致城市书房一段时间无法正常开放。桓台县风华城市书房位于新建小区的配套设施,虽然具备了高颜值、高品质,但是由于位置较偏,周边居民入住率低,导致书房效能不理想。
2.管理机制不健全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作为图书馆分馆纳入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图书馆作为总馆对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监管制度和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与图书馆、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联动性还不强,新时代下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专业支撑能力还不足。如淄博市目前已建成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虽然在开放时间、图书借阅、学习自习等方面与图书馆实现了同频共振,但是在阅读推广、志愿服务、品牌活动等方面都还没有做到有效衔接。
3.惠企政策不明晰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是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进行建设运营,社会资本占比远高于政府。如新东升置业集团建设紫园、福园两家城市书房,企业投资700多万建设,每年投入70万元进行日常运营管理。人民公园城市书房由绿丝带发展中心运营,绿丝带每年接待读者16万人次,组织1000余名志愿者提供超过3万小时的服务。社会企业组织的高付出、高投入虽然得到了较高的社会效益,但同时也承担了比较沉重的经济压力,不利于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淄博市尚未出台相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惠企政策,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运营补贴尚未设立专项资金,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无法得到相应的政策保障。
4.业态融合不充分
目前,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实现的功能较为单一,以图书借阅、自习、现场阅读的功能为主,阅读推广活动较少,文化消费场景缺乏,公共文化与旅游、与文化消费的融合不突出,运营成本过高,企业合作的后劲不足。各个空间的资源整合和统筹利用尚未实现,项目的流动性和可持续性不强。如,桓台县阅享空间,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在设计上兼具颜值与功能,通过公开招标引入第三方进行运营,目前最大困惑就是引入什么业态既能不影响整体格调,又能有所盈利,以实现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平衡。
四、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社会化服务模式基本框架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作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有益补充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有效尝试,建议应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有关规定稳步推进设施建设和空间打造。
(一)工作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突出“标准化打造、产业化培育、市场化运作”,以期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设施建设运营、活动组织打造、平台资源共享。
(二)工作目标
打造“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实现“设施覆盖身边化、服务内容品质化、服务方式智能化、供给主体多元化、运营管理市场化”。通过设施的高品质建设和优质的管理运营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阅读文化服务。力争到2026年,全市建成新型公共阅读空间500处,其中城市书房60处,“书香淄博”阅读吧220处,农家书屋提质增效示范点220处,形成全方位多辐射高品质的“城市书网”。同时,对已建成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不断提质升级,打造品质阅读、网红书房、最美空间,创建全民阅读标杆城市,形成“好学”城市和“书香淄博”特色品牌。
(三)在建设方面的社会化模式
可采取多种方式,提高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积极性和可操作性,激发社会力量参与设施建设热情。
1.社会众筹模式
鼓励各类服务业企业、文化企业、社会各界,通过“嫁接”不同的社会力量,筹集资金、书刊、场地、装修、运行设备和日常管理等,共建、共治、共享新型阅读空间。比如,可实施“文化企业共建新型公共阅读空间项目”,发动世纪天鸿、鸿杰印务、绿卡凯尔等文化龙头企业牵头众筹建设新型公共阅读空间。
2.认领冠名模式
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通过认领、资助等形式参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运营,认领期间可以采用冠名、铭牌公示等方式给予鼓励支持。比如,可实施“寻找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主人项目”,在全市范围征集“房东”“吧主”,认领者通过提供一定资助,获得书房、书吧、书屋的整体或其中某一部分空间、设施的一段时间冠名权。
3.业态植入模式
允许在书房、书吧建设中与企业产品展厅、产品售卖店深度融合,将新型阅读空间与企业的产品营销、活动推广和其他生活服务相结合。在农家书屋建设中,鼓励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乡村旅游集散中心等设施功能相结合。比如,可实施“企业展厅书房项目”,联合嘉汇文具、得益乳业、华光陶瓷、新华制药、淄博商厦、领尚琉璃等有影响力的地方企业,建设企业书房,既可提供阅读,也可作为产品的售卖展厅,实现自主运营。
4.社会捐赠模式
鼓励单位、集体、个人将自有书房、书吧、书屋等私有空间的使用权向社会捐赠,作为公共阅读空间,向市民、村民开放。比如,可实施“捐赠爱心书屋 书香温暖城市项目”,鼓励个人阅读空间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让更多读者共享优质阅读资源。
5.机关事业单位对口帮扶模式
市、区县机关事业单位一对一帮扶村建设农家书屋,同时实施“‘书香淄博·爱心漂流’书屋捐书项目”,通过图书捐赠、活动联动、志愿服务等形式,提高农家书屋的建设水平。
6.书店书吧模式
充分发挥传统书店在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方面的资源专长,打造“书店+书吧”模式的阅读空间,赋予传统书店公共服务功能,纳入全市新型公共阅读管理服务体系,统一对外品牌宣传和活动推广。比如,可实施“新华书吧项目”,在全市所有新华书店网点建设书吧,开辟阅读空间,打造新型阅读综合体。
7.服务行业书吧模式
在全市各大商业银行网点、各级医院、各级市民中心、公交站点等服务群众机构场所,利用业务大厅空间建设银行书吧、医院书吧、市民中心书吧、公交书吧。比如,可实施“齐商书吧项目”,在全市齐商银行网点业务大厅建设书吧,利用群众等候办理业务的碎片化时间,提供阅读资源,让书香触手可得。
(四)在运营方面的社会化模式
对运营服务内容进行规范,因地制宜制定各区县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服务目录》,在提供基本的阅读、学习服务内容外,可视情增加其他个性化服务,通过从需求侧向供给侧改革,通过多元的产品供给,满足群众对公共空间的多元化需求,吸引更多群众进入公共阅读空间,推动空间的常态化良性运转。
1.提供文化生活商业服务
鼓励书房、书吧、书屋等延伸提供低收费的非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低收费项目可包括但不限于:商品售卖,如图书、文具、文创、非遗产品、生活用品等;餐饮服务,如咖啡、奶茶、水吧、冷餐等;文化活动,如特色的展览、讲座、沙龙、培训等;生活服务,如理发、美甲等;场地出租等等。可实施“生活服务进书房项目”,拓展书房书吧的服务功能。
2.打通图书购买借阅渠道
扩大市图书馆“U书快借”活动规模,可实施“读者选书、图书馆买单、新华书店服务运营项目”,将图书采购权交给读者,打通市、县图书馆与新华书店借阅系统,读者可从新华书店或图书馆借阅图书,由新华书店定期与图书馆进行结算。实施农家书屋“百姓自主选书项目”,重构图书供给流程,将选书权交给群众,提升农家书屋服务效能。
3.延伸提供数字化文化服务
依托国家公益性数字化阅读推广平台,“书香山东·全民阅读”共享工程,积极对接,有效利用,加快建设智慧书房、数字农家书屋、“掌上”书屋等项目,优化阅读体验,扩大空间影响力。实施“24小时无人值守自助书房项目”,在城市公园、繁华地带、居民小区等建设智慧化的、无人值守的24小时城市书房。
4.打造各类阅读活动基地
建立以公共图书馆为统领,书店、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阅读推广企业、知名作家、爱心人士等参与的讲师团、书友会、俱乐部等阅读推广组织。可实施“‘齐阅’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培育项目”,在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以地方特色文化、新书发布、阅读分享等形式,定期轮流开展阅读沙龙、经典朗诵、图书分享等阅读推广活动,提高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品牌活力和社会曝光度。
5.倡导文化志愿服务
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培育一批文化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大量招募志愿组织和志愿者,降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运营成本。可实施“高校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与山东理工大学、淄博职业学院等驻地高校联合,打造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志愿服务基地,鼓励吸引更多在校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实施“志愿者积分激励项目”,鼓励各区县出台相应志愿者积分可抵换奖励。
6.培养阅读推广领军人才
实施“城市领读人培育项目”,邀请热爱全民阅读推广工作,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文化名人、社会名家担任我市全民阅读形象大使,发挥名人效应和影响,在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推广普及阅读活动,让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充满活力。
(五)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社会化服务模式基本框架
建立以政府、公共文化机构、社会企业、志愿组织、居民为利益共同体的“五位一体”架构体系。
1.以公众需求为核心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社会化服务的对象是群众,脱离了目标群众的需求,社会化服务也就失去了意义。如茑屋书店始终将公众需求放在第一位,通过大数据分析受众的需求导向与商品的匹配程度,进而实现销售的目的。
2.以政府为主导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由于其公共性和社会性属性,政府应进行统筹管理。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社会化并不意味着完全交由社会经营,政府要发挥主导责任,要首先保证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公益属性。政府要在宏观调控方面把握社会资本、社会力量的进入程度,要适时制定调整相关监管、奖励、退出的政策机制。
3.以公共文化机构为指导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的升级版,按照图书馆分馆进行管理,上级单位应是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应发挥其行业优势,在业务指导、活动联动、资源共享方面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实现互通有无,充分发挥图书馆总分馆的资源优势。
4.以社会企业为实施者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社会化服务应充分调动社会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引入多元化、多业态的社会力量和业务板块实现运营服务的最大效能和利润的最大化。同时,社会企业要始终坚持公益原则,克服资本的逐利性,维护公益性,通过社会化体质机制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公益性与经营性和谐共存,实现“图书+文化活动+文化产品+商品”的多元复合运营模式,形成以人为中心的无边界聚合体。在追求利润和开展公益之间寻求平衡,以公益促进商业利润,以公益提升品牌影响力。
5.以志愿组织为补充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应尽可能招募文化志愿组织和文化志愿者。通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增加空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同时也减轻运营服务的日常工作量,将空间打造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第三空间”。
五、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社会化服务的可行性对策
(一)加强顶层设计
1.出台相关政策
一是各级政府要科学规划,将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作为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民生项目,列入各单位部门的年度考核项目指标中。二是设立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社会化服务工作专班,整合政府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各方面力量,统筹推进。三是成立社会企业联盟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四是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工作指导协调,认真组织实施,形成工作合力。五是设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专项经费,列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按照类别,对新建、已建成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给予建设运营补贴,作为政府必须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开支,保障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政府投入。六是由主管部门牵头,设立全民阅读发展基金,作为政府扶持资金的补充。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全民阅读发展基金进行捐赠,用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财政预算计划外的设施设备建设、创新项目孵化、阅读推广人培育、活动组织开展等。对于企业个人向基金会的捐赠给予一定税收减免政策。七是落实对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社会化运营参与主体的减税降费政策,对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运营中产生的租金、电费、物业费适当减免,减轻承接主体的运营负担。八是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对接居民阅读新需求,及时调整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社会化服务的相关举措。对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组织年度考评,赏优罚劣,建立退出机制。
2.推动公共文化服务PPP模式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社会化发展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应在政府采购目录中加入购买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运营服务的事项,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名录,可将“新型公共文化(阅读)空间”纳入《淄博市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A0811公共文化场馆的运营管理与维护服务”和“A0812民办文化场所面向社会提供的免费或低收费服务”采购范围。通过服务外包、项目授权等方式,引入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运行或连锁运行。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冠名、联合经营等方式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鼓励和引导大型企业、大型商圈等人群集中区域免费或优惠出租场地,用于开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如北京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以嵌入式的PPP模式,不仅利用市场化机制有效配置了图书馆资源,还为文化消费增长提供了新动力,兼顾了公共文化服务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对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运营承接主体扶持政策》,减轻承接主体的运营负担,落实对承接主体的减税降费政策,对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运营中产生的租金、电费、物业费适当减免。
3.发挥专业机构指导
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引导和行业指导作用,按照图书馆总分馆管理制度,加强对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社会化服务进行监管和绩效评价。制定差异化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运营服务标准体系,分别制定城市书房、社区书房、乡村书房、阅读吧等考核标准,可从阅读设施、阅读资源、阅读活动、阅读服务、阅读环境和保障条件等方面,建立一整套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运维标准体系,实现细化、量化、具体化,化为可查、可考的任务目标,以满足周边群众需求为核心,分类施治,开展类型化管理。打造具有淄博特色的社会化运营标准,并积极向上申报推广。目前城市书房运营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课题组已制定并通过相关单位印发,详见附录。通过资源共享,引导图书馆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空间与空间之间的交流合作,开展流动性服务。完善社会化运营政府购买服务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体系,健全由购买主体、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以及第三方共同参与的评价约束机制,提升购买服务质量。建立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大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将门禁系统对客流量的大数据检测和各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微信公众号的活动数量进行大数据综合分析。探索建设24小时无人值守智慧新型公共阅读空间,降低员工成本,打造新时代的智慧阅读空间。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社会化发展的核心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服务。
1.在建设方面
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建设,可通过多级政府扶持、多部门合作、多渠道社会融资拓宽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融资渠道,降低规避建设主体的成本风险。借鉴成都“图书馆+书店”城市阅读空间的模式,大力推动实体书店与公共图书馆的相互合作和资源共享,鼓励实体书店担任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运营主体,以嵌入图书馆、政府购买等形式参与运营。推广“商业体+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模式,变“城市书房+”为“+城市书房”,在大型商超、综合体、文创街区、教育培训机构、餐饮酒店等商业体内布局城市书房,由商业体持有者将城市书房与其他商业业态一并运营。引导现有运营情况一般或没有商业化运营的城市书房与各级各类书店合作,将现有的借阅书籍腾出一片区域改为售卖书籍,售卖收入书店与原书房运营方分成。
2.在业态融合方面
借鉴日本茑屋书店的四大支柱商业板块,鼓励运营方开拓“以书为媒介”的商业内容,通过板块与板块直接的相互作用与相互支撑实现可持续发展。
3.在内容供给方面
适当增加盈利利性服务项目,平衡开展公益性服务内容的运营成本。开展优惠收费的特色化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原文化部、财政部在2011年有关免费开放的政策文件中有过原则性的解释,就是公共文化机构在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以外的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时,可以适当收费,但不以营利为目的,与市场价格有明显区别。可将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不大于50%的空间改造为售卖区或收费空间。经营业态可包括但不限于商品售卖,如图书、文具、文创、非遗产品、生活用品等;餐饮服务,如咖啡、奶茶、水吧、冷餐等;文化活动,如特色的展览、讲座、沙龙、培训等;生活服务,如理发、美甲等;场地出租等等。
4.鼓励连锁服务
有实力的供货商可以开展书房经营产品的连锁服务,统一品牌、统一货源、统一配送,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5.推广社区书房
借鉴新加坡社区公共阅读空间经验,重点推广社区书房多业态融合发展,在新建小区,进一步落实《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和《淄博市新建房地产项目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划配置和建设标准指导意见》要求,房地产企业在规划建设新建居住区文化设施中,至少规划建设不低于150平方米的建设社区书房。在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中,按照新建小区标准要求,规划预留社区书房。按照“大社区”理念,将社区书房与社区生活消费空间相融合,与社区周边企业、学校、商铺资源共建共享,尽可能打造成及学习教育、生活消费、娱乐于一体社区文化集群。通过拓宽投融资渠道,探索多元治理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将追求3E(经济、效益、效率)作为核心目标,推动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常态化良性运转和收支平衡。
(三)培育多元供给主体
1.扶持创建一批运营管理团队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本是新兴事物,再加之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公益属性,对运营管理团队的业务要求和经营理念有较高要求,政府应通过培训、表彰等方式进行正面引导,给予新晋运营团队一定政策扶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运营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日常运营管理、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等,通过政府委托运营整体场馆或部分项目的形式,引入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运行或连锁运行,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如杭州市萧山区“文化管家”,就是将辖区所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运营管理,极大地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2.扶持创建一批阅读推广组织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基本服务内容是阅读推广,开展品牌化的阅读推广活动,以常态化活动带动高品质服务,提升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社会效能。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艺协会等专业技术人员,高校、中小学、幼儿园、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教师,高校大学生等“讲师团”资源,培育一批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管理规范的文化讲师。充分发挥全民阅读推进联盟作用,依托工商联、企业家联合会、各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健全完善全民阅读推进联盟,定期组织联盟会议,及时向联盟成员发布国家政策、发展规划、准入标准、行业动态、项目招标、产品和服务采购等信息,为社会力量了解文化市场动态,拓展营销网络和渠道提供协助,力促社会资本加大对阅读设施的投入。
3.扶持创建一批志愿服务队伍
对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进行图书上架、室内消杀、入门指引等日常服务,作为图书馆业务人员的补充。构建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制定文化志愿服务管理条例,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建立文化志愿者服务平台,推广使用“志愿者积分”的激励模式,以服务积分换取相应文旅消费优惠券,吸引更多人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志愿服务基地,鼓励更多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体验文化消费项目。推广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社会化运营的方式,如淄博市充分发挥绿丝带发展中心作为社会公益组织运营服务的行业优势,推广以“部门督导+社工专职+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运维架构,鼓励各区县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培育更多社会公益组织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运营。
(四)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作为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理应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运营理念,不能刻意追求数量上的功绩,不能一味追求“网红效应”,要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1.在管理方面
要建立运营服务标准和考核指标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相关标准规范,建立专门的阅读空间运营服务标准和考核指标体系,通过专业化的业务指导、行业规范和绩效评价,保障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正常运行。同时,通过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实现图书资源和阅读推广资源的共建共享,互通有无。
2.在运营方面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企业利润,要始终将保障社会企业效益放在重要位置。
3.在经费方面
政府补贴是基础,社会基金是辅助,商业拓展是核心。一方面各级政府设立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专项经费,每年根据考核指标给予运营主体一定的补贴;一方面运营主体通过搭建不同的消费场景,实现多业态融合,引入商业性盈利项目,实现收支平衡;另一方面通过民间捐助、众筹、挂名等方式,探索性建立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发展基金,用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项目孵化、品牌策划、人才培育等,缓解运营主体的运营成本压力。要始终保持文化PPP模式中政府购买供给与社会企业生产之间的平衡关系。
(五)秉承大宣传理念
1.打造城市文旅新IP
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紧跟流量热度,加强对海岱楼钟书阁、阅享空间、柳泉公园城市书房、天空之橙等高颜值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推广宣传,与城市周边旅游景点一起打造城市文化漫游线路,以跨界思维增加业态融合,将淄博非遗、“山东手造·齐品淄博”等淄博地域性文创产品和文化体验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融合,打造“轻旅游、慢生活”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形成主客共享的城市文旅新IP。
2.以评促宣
量身打造“最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评选,打造淄博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城市文化品牌,扩大对外影响力。大力选树先进典型,可对积极参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运营的社会团体、个人等,优先评选“书香淄博”建设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及各类全民阅读先进,并积极推荐争创国家、省级荣誉称号。开展创建书香之镇、村、机关、企业、家庭等工作,选树工作典型。对贡献突出、项目效益特别显著的社会力量单设奖项表彰。
3.加强宣传褒奖
在全社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增强参与主体的社会美誉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其提供一定的宣传服务,授予所参与项目的冠名权或协办署名权,为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举办开馆仪式。对贡献突出、项目效益显著的社会资本投入者进行表彰和奖励。对社会力量支持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可通过授予冠名权,举办开馆仪式的形式扩大社会影响。
4.加强品牌标识宣传
通过统一形象标识,纳入路标、路牌、公共交通等城市标识系统和互联网地图标注系统,在城市商圈、重要路道口、宾馆酒店、社区公告栏等设置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宣传标语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开展静态宣传。同时,可面向社会,征集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需求、设计理念,开展“你心中最美阅读空间”评选。组织社会各阶层有计划、分批次的参观体验阅读空间,扩大社会影响。开发设计淄博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文创产品,将“齐品”山东手造代表性产品、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嫁接到空间中,增加产品体验、大师工作间等,提升淄博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在地性”表达品牌符号。
5.加强主流媒体报道
可采取新闻报道、专题报道、系列报道、典型报道等方式,开辟专栏专版集中宣传。制作新型公共阅读设施推广公益广告、宣传片、动漫短片,多渠道广泛传播。组织各类媒体对积极投入全民阅读的先进典型,抓取第一手新闻素材,讲好感人读书故事、先进读书人物事迹,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引导更多有情怀、有责任的社会企业、个人参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运营服务。
结语
2022年6月课题申报后,课题组立即按照计划进入课题准备阶段。首先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论依据和具体实施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并且制定详细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截至目前课题组成员共收集、整理国内外关于阅读空间、“第三空间”、公共文化社会化服务等相关论文108篇,整理阅读空间社会化运营相关案例20个,最终通过对文献资料和典型案例的整理泽选引用论文10篇,典型案例4个。2022年课题组负责人起草并印发《2022年城市书房建设工作推进方案》和《城市书房运营管理绩效评价指标》。2022年,课题组负责人配合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务科完成了山东省“最美城市书房”和山东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的推荐工作。2023年1月,由课题组负责人与及市图书馆相关人员组成考核组,对全市20家新建城市书房和22家已建成城市书房进行建设验收及绩效评价工作,同时《城市书房运营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正式投入使用。1月-2月期间,课题组实地走访了在该课题中第三章节中提到的41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为撰写本章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2023年1月开始撰写本课题研究报告,首先对淄博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运营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以表格汇总的形式掌握了淄博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第一手资料,并撰写一篇阶段性成果“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构模式研究——以淄博市为例”,该论文于2023年3月刊载《丝路视野》杂志。由课题组撰写的“关于全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打造与有效运维的调研”获得2022年度淄博市文化和旅游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由课题组撰写的“关于推进淄博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社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荣获淄博市2022年“百题调研”活动一等奖。由课题组撰写的“淄博市公共文化社会化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和路径研究”荣获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对策性研究一等奖。
淄博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自2020年正式提出以来,在数量上有了一定突破,但是由于三年疫情的特殊时期,也出现了个别因为运营成本过高被迫关门的情况。本课题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将为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提供多业态运营和协同治理的架构模式以及政府需要做的宏观政策调控举措,为正在经历着运营难、盈利难的淄博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运营企业提供思路,为政府如何推动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出圈提供方法。
本课题虽然已经提前完成了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尚未将研究成果投入实践,多业态商业化运营的思路还没有经过参与主体的全部认同,需要通过进一步培训的方式将商业性运作的思路推广给参与主体。政府为协同治理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政策环境尚未开始,还有很多涉及资金的政策、税收的政策需要进一步进行多部门论证。
下一步课题组将对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社会化运营和社区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社会化运营进行分别研究,试图研究制定乡村阅读空间运营服务绩效评价标准和社区阅读空间运营服务绩效评价标准。通过评价标准的出台实现分类施治,进一步提升乡村和社区公共文化新空间的运营成效,进一步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新需求。
参考文献
[1]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2月7日总第2546期 魏浩 涂悦
[2]韩延汝 第三空间视角下城市阅读空间构建分析 《河南图书馆学刊》第41卷第10期2021年10月
[3]Celebrating the third place:Inspiring stories about the great good places at the heat of our communities[M].Da capopress,2001:12-34
[4]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3/23/content_5595153.htm
[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3/23/content_5595153.htm
[6]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1/content_9723.htm国办发〔2015〕37号
[7]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42号
[8]http://www.npc.gov.cn/npc/c12435/201612/edd80cb56b844ca3ab27b1e8185bc84a.shtml(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9]https://zwfw.mct.gov.cn/flagship/zcfg/zcfgDetail?uuid=6文旅旅发﹝2018﹞3号
[10]http://news.cctv.com/2021/06/02/ARTIIAOfKMqlF1p7ejhkqGF8210602.shtml文旅政法发〔2021〕40号
[1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3/23/content_5595153.htm
[12]http://whhly.shandong.gov.cn/art/2020/6/2/art_68375_9174478.html
[13]第三空间视域下新加坡社区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探究 何映霏 岳鸿雁 《出版发行研究》2020年第一期78-83
[14]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gd/202307/t20230728_946269.htm腾挪方寸空间 建设“精神粮仓”——广东东莞构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体系
[15]CCC 集团官网 [OL]. [2017-05-17].http //www.ccc.co.jp/cn/index.html
[16]第三空间视域下新加坡社区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探究 何映霏 岳鸿雁 《出版发行研究》2020年第一期78-83
[17]第三空间视域下新加坡社区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探究 何映霏 岳鸿雁 《出版发行研究》2020年第一期78-83
[18]“图书馆 + 书店”新服务模式的探索 ———以成都图书馆“城市阅读空间”为例 段静焰 《四川图书馆学报》2018 年第 4 期总第 224 期
[19]社会力量参与特色阅读空间建设研究 ———以北京市西城区公共文化服务改革为例 杨 松《区域经济》2016年第29期43-45页
本课题报告的阶段性成果已于2023年3月刊发在《丝路视野》第9期。
项目批准号:22ZBSKB048
项目负责人:孟凡
所在单位:淄博市文化馆
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