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
编者按:
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不断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淄博市积极响应号召,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特别是2022年以来,组织开展了全市社科规划研究工作,推出了一批兼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研究作品。为充分展示淄博市社科规划研究工作的丰硕成果,激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奋发有为、再创佳绩,特选取部分优秀研究成果予以刊登。
双减政策下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实施的策略与研究
自“双减”政策出台后,淄博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出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指导意见,各中小学也根据上级的指导调整学校教育工作的相关安排,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活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以小学课外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淄博市各小学下在职的领导、体育教师和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双减”政策下,各校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实地调研,针对调查过程中的显著问题进行分析。根据调查需要本文还界定了淄博市各小学,为践行“多维一体,教育淄博”的教育理念提供一些理论与数据上的参考。
通过从学校、体育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角度,探究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基本情况,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各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2.各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得到了大力支持,但仍需提高家长支持度;3.体育资源相对充足,但场地设施利用率有待优化;4.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有基础认知,需逐渐进行深层次引导;5.师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满意度较高,学生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6.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学生主动性不足是影响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针对“双减”政策下,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对策:1.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合理规划整体布局;2.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增加学生的民族认同感;3.积极开展优秀教师帮扶,增强体育师资力量;4.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增添活动内容的趣味性。
一、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1.提出问题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国家明确规定减少书面作业量,打击校外学科性辅导培训机构,学生们有了更多时间参加阳光体育活动服务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小学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和接受义务教育的起点,也是学生身体成长发育的筑基阶段,适当的体育活动能够使小学生强身健体,磨练意志,茁壮成长。所以,在“双减”政策的助推下,增强小学生,家长和学校对于体育运动的意识十分重要。所以,减轻学生误业负担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学生负担减轻了,才能真正做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动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早在1917年,毛主席曾在《新青年》发表了以“二十八画生”署名的著名的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在文中,他认为“体育一道,配德有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主张青年人应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在1952年,毛泽东再次指出:“应该把青少年的体育运动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够得到优质的教育,并且优化作业布置和课后服务方面的工作,使学生的学习“主战场”能够回归校园,更好地让学校所拥有的优质教学资源发挥作用。“双减”政策下,学生们的学业负担及课外培训负担减下来了,办好当前教育,必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双减”的落实,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打破“唯分数论”,更多的在校享受运动的乐趣,使学生认识美、创造美,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才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并举,丰盈孩子们心灵成长、人格健全、精神饱满、能力全面的新时代栋梁,才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必须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活动、体育社团活动、课外健康教育活动和课外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等有机结合,从而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阳光体育活动服务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起正向作用,能够极大满足广大学生健身锻炼和兴趣的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和社会交往能力健康发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这都是在无法在课堂上获取的能力。阳光体育活动服务作为体育课的补充、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和教育的手段,是近年来为了增强学生体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享受体育运动乐趣的一种新形式,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在不断的发展。阳光体育活动服务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任务的途径之一。团阳光体育活动服务以一种相对自由,有趣的氛围开展,不仅学生能和同伴在共同参与体育运动中锻炼了沟通合作能力,还能在体有活动中磨练意志,提高自信,锻炼身体素质和提高免疫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服务,提升阳光体育活动服务质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所以阳光体育活动服务是否高质量的开展,怎么样能吸引学生去参加各种各样的阳光体育活动服务关乎到学生能否全面发展。
阳光体育活动服务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学校阳光体育活动服务的不断发展完善,阳光体育活动服务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体育课的不足,相比体育课,阳光体育活动服务可选择运动项目更丰富,并且主要以身体锻炼、体育游戏和运动技能练习为主,更好培养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我国有3亿多名少年儿童,让孩子们健康成长不仅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也是每个家庭最大的愿望与期盼。小学生近视率和肥胖率持续上涨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体育运动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而阳光体育活动服务可以弥补小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不足。
2.研究目的
“双减”政策主要是针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其从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价值立场出发,为基础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为解决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功利化、短视化、片面化等顽瘴痼疾。自“双减”政策出台后,淄博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出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指导意见,各中小学也根据上级的指导调整学校教育工作的相关安排,积极开展课后延时服务。阳光体育活动正是落实课后延时服务的主要手段之一,并且也是反映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自主性的指标之一,所以,阳光体育活动在各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安排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
本研究旨在对淄博市各小学现开展的阳光体育活动情况进行调查,探究在“双减”政策的作用下,各小学现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各小学阳光体育活动是否有所变化,学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度等是否有所提升,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最终,为“双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提供理论参考,为提高小学阳光体育活动质量奠定理论基础,为小学体育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研究意义
1.学术价值
“双减”政策是我国近年出台的最新基础教育指导文件,是为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负担以及规范校外培训,这为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不仅使小学体育课时量有了明显的增加,而且使小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要求也有所提高。阳光体育活动是小学体育课程的辅助力量,也是小学生在课后进行身体锻炼的主要途径,必然会在“双减”政策下对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以期通过对淄博市各学校的阳光体育活动进行调查,掌握该地区小学阳光体育活动在组织形式、时间、师生参与情况等,这对小学体育教育、阳光体育活动、“双减”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对小学阶段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2.应用价值
在“双减”政策下对小学阳光体育活动进行研究,对把握淄博市小学落实“双减”政策的情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双减”政策为小学阳光体育活动争取了更多的时间,让小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更多元化的阳光体育活动,从而对增强小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也具有重要意义。“双减”政策对体育教学质量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通过研究探索现实情况,针对性进行改善,这对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也具有指导性意义,并且有助于小学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总而言之,在“双减”政策下了解小学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对小学阶段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成长成才、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假设课题为双减政策下阳光体育活动实施提供实践范式,是一种可复制的方案设计、标准设计、教学实施的完整方案,同时对教学实践的研究者也具有参考价值。本项目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其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通过研究报告、院校交流、发表论文等形式,在淄博市中小学进行推广,受益学生将更加广泛,对双减政策下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核心概念“双减”政策是指为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24日印发的《关于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双减”政策的实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其中具体内容有:(1)两个目的,缓解教育焦虑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三个具体措施,管控作业;提升课后服务水平;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第一,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第二,误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第三,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第四,校外培训机构不得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阳光体育运动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决定于2007年4月29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的一项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活动,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简称阳光体育运动。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双减”政策,一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二是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该文件提出要求,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要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
通过近几年的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显示,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近几年下滑的势头已经得到了遏制,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低体重现象得到进一步控制,但是在力量、速度、耐力和爆发力方面还有所欠缺,但仍存在“小眼镜”“小胖墩”等问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公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子通信业不断发展,小学生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缺乏体育运动,对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有一定负面影响。现如今,学生群体的近视和肥胖现象尤为突出。2020年,山东学生总体近视率仍高达76%,其中小学6年级(11岁年龄组)近视率高达67.3%、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7.5%和9.3%,与2019年相比分别上升了1.6%和2.2%。
(二)理论基础
1.“ 双减 ” 政策与体育相关的研究现状
自“双减”政策出台后,我国学者从政策本身、政策下的学校教育、体育、德育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产出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单从知网数据库的收录来看,2021 年便有 600 余条与“双减”政策有关的文献,其中,与体育相关的文献有近 200 条,可见,“双减”政策对体育领域的影响非常大,吸引了许多学者从体育视角对“双减”政策进行探究,也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对学校体育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从相关性较高的文献来看,关于“双减”政策与体育的融合研究主要表现在学校体育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武术进校园、体育与德育、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等方面。然而,并没有以阳光体育活动主要研究路线而开展的研究虽然,部分研究中提到了“双减”政策对阳光体育活动的影响,但是,对小学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的针对性研究并没有。因此,对“双减”政策与体育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把握“双减”政策与体育相关的研究现状,提取可学习借鉴的先进研究方法和经验,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
专家组相关人员,在《“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发展》中对“双减”政策做了深层次的解读,并且深入探究了该政策对学校体育和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影响。各位专家纷纷发表了其见解,其中,北京体育大学任海认为,“学校体育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投入,‘不严肃’的‘玩’承载着极为严肃的教育使命,其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或缺的身体和精神养料”[] 。上海体育学院唐炎认为,“中小学应在体育课程安排上打破现有的体育教学方式,按项目兴趣编班上体育课,招聘项目特长优势明显的毕业生为体育教师,参照‘教会、勤练、常赛’的学校体育工作新要求,重新规划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方式”[]。
当然,除以上专家的见解以外,还有其他专家也提出了相关见解,总体上来看,都体现了“双减”政策的出台是学校体育迎来的新机遇,也是对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新要求,各中小学应根据政策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体育课程的建设、课堂教育、课后体育活动等方面做进一步完善,使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双减”政策的要求高度契合。杨曼丽等学者在《“双减”政策下我国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演进历程、机遇挑战及实现路径》中针对“双减”政策下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进行了研究,其表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机遇是国家政策支持开展体育类培训、重塑健康成长教育生态、严禁学科类补课行为、学生体质发展切实需求,这些为中小学开展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了法律、时间、需求等方面的保障,并且还提供了发展空间。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挑战是校内资源不足、绩效保障不足、管理体系不健、全校外培训资本化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落实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积极性,不利于校内外进行相关合作。针对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所面临的挑战,可以采取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参与、健全绩效保障评价机制、构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体系、明确学校育人主体地位等措施进行改善”[]。由此可见,“双减”政策出台为中小学体育课后活动的开展提供大量的时间和发展空间,让体育培训在学校范围内合法化,但由于学校的资源、管理制度、体育教学现状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所有中小学都能把握“双减”政策所带来的机遇,实现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深入改革,各中小学还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拓切合实际的发展路径来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于素梅在《从“双减”谈体育教育的价值走向与创新发展》中针对“双减”政策下体育教育的价值方面进行了研究,其认为,“‘双减’政策给体育带来了机遇,但其对体育教育也有着多元期待,如体育教育发展弊端能够尽早尽快消除、体育教育操作流程能够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体育教育相关政策的落实能分层分类分项地推进。同时,也从体育教育的着力点、层次感、满意度等方面提出了‘双减’落实中体育教育发展的构想,其着力点需要瞄准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路径的优化、其层次感需要聚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内涵的提升、其满意度需要集中体现家校社协同共育的结果”[]。由此可见,“双减”政策和体育教育是双向发展的两个力量,“双减”政策为体育教育开拓了新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这是“双减”政策为体育教育发展的助力;反之,体育教育的发展情况也是反映“双减”政策落实程度的重要指标,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并不是单向的推动作用。
郭甜甜等学者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外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研究》中从“双减”政策的角度,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其提到:“‘双减’政策提出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进行开展提供了可操作性,并且学校也更加重视学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情况。学生自愿参与课外延时服务的积极性更高,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也会因此受到高度重视”[]。由此可见,“双减”政策对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蕴含的特色性、趣味性、娱乐性等能够更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学校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度也会随之提高,便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
2.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
目前,在国内各不同类型的学校中,内含体育类的各种比赛、竞技、体育课外的活动等项目的阳光体育运动,是同体育课堂相融合的一种活动模式。此运动旨在促动民众的整体健康素养提升,为竞技类的项目培养后备型的人才,同时也让校园内的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终身体育锻炼的认知,增进身体的机能,增强身体的素质。
(1) 阳光体育运动是一个动态过程
阳光体育运动全过程同时包含知识传授和技能传授。当发展阶段出现变化时,体育活动概念也会随之改变,这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过很多年的发展,当代阳光体育运动的概念内容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组成。“具体而言,体育运动技能不但是体育教学的教学形式,更是体育与人的一项有效手段。与此同时,传授运动技能是体育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的一项显著不同点”[]。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体育课程的特点传授给学生体育运动的精髓,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完善阶段是绝大多数学生需要经历的。对于体育运动技能认知阶段而言,学生和体育运动技能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重要目标是带动学生表象认识特定技能的要素、结构、关系、速度、力量等。从该角度进行剖析,体育运动技能只是学生提高身体素质、高质量做完技术动作的有效方式,所以允许师生把运动技术理解成不存在人性且只是一种“操化性知识”。
(2) 阳光体育的功能
“阳光体育运动的宗旨在“阳光、未来、健康、运动”的宣传导向下,让众多青少年学生被吸引,被引领,走入到大自然、阳光之下,走到操场上去,积极加入到体育运动锻炼之中,”[]进而使中小学学生的智力、审美、思想品德都能在体育的促动下更全面、多元化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巩固运动技术的功能
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将体育课程当中习得的运动技能加以巩固。“在运动技术的掌握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身体操作和身体体验,只有这样方可学习和掌握不同的运动技能。”[]体育技能的学习,教师课堂的技能传授只是在学生大脑皮层形成初步的动作记忆,由于时间有限,练习的量和强度不够,并未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而大量、反复、重复的实践和练习才能够真正形成固定的动作记忆和肌肉记忆,达到掌握技术和提高身体素质的最终目的。体育课程由于时间的局限性,不能很好的达到巩固技能的效果,阳光体育运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体育课程的这一不足,系统的使中小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身体素质。
(二)影响学生身体的功能
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因为学生要参与身体操作与身体体验,因而要随之承担特定的运动负荷,此类运动负荷难免会对学生机体产生不同程度地刺激和作用,具体影响程度往往取决于“运动项目内容、学生体质状况、持续运动时间、运动间隔时间、营养补充情况等。”[]运动项目的实际内容不同,则具体作用也会随之变化。以田径运动为例,短跑项目往往作用于学生的肌肉速度素质,1500米作用于学生的心肺功能等。学生体质和锻炼的强度与时间存在紧密联系。因此,就锻炼作用于身体功能的立场来分析,要想充分达到的健身价值,一定要严格遵循体育锻炼的规律,充分运用阳光体育运动这一形式来实现预期目标。
(三)影响学生心理的功能
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往往是合一的,阳光体育运动能够同时作用于学生的身体、心理、思想、意识与观念,体育教育活动在这方面的作用和其他学科存在着共性和差异性。具体来说,共性尤为显著,都拥有育人功能,体育锻炼是组成教育的一个部分,同样具备育人功能,这项功能往往要求体育教师充分发挥中介作用来实现,原因在于教师所有言行会在不断作用于学生的思想,因而体育教师一定要身体力行,努力对学生发挥榜样作用。传授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以及相关理念是体育教学尤为关键的价值,同时是学生进入社会前必须全面掌握的内容。
“阳光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反映在个人心理和团体心理两个方面。”[]就个人心理来说,阳光体育运动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竞技体育中的公平竞争理念加深了人们对“只有努力拼搏才能成功”理念的印象;就团队心理来说,和个人心理的道理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作为团队中的一员,不仅要妥善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还要战胜个人私欲,成就团队荣誉。除上述的共性内容外,从特性层面来看,相较于别的学科教育而言,阳光体育运动特性差异突出,即在此体育运动中,人类外显的行为规范与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之间是相互融合、充分结合的关系,所以相互之间存在十分明显的一致性,人类进行体育活动不仅能够获得身体素质的提升,也能够放松人的心理。
(四)影响学生社会交往的功能
阳光体育运动作用于学生社会交往的功能,分析整个过程可知,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往往需要多次进行身体交流,换句话说,体育活动同样是小型“社会”之一,身处小型“社会”的学生必须严格遵循各项规则和准则。倘若学生没有认真遵循,则必须接受具体的惩罚;倘若学生表现突出,则往往能够获得肯定和表扬。因此阳光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推动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道德规范,推动学生顺利适应未来社会的道德规范与做人理念。
3.阳光体育运动的特征
(1) 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体现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为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成员普遍单一,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成长,合作意识、团队认知很差,而有较强的自我思想。有着多种元素融合的阳光体育运动,活动非常丰富,能够在增进中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交流的同时,使其体质增强。阳光体育运动不但能够强健体魄,还能增强意志力。以及培养人的团队合作意识。“在生活学习当中,特别在中小学阶段,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合作,需要有一种团队意识和团体荣誉感。”[]在一个班级中,在一个队伍内,学生或队员的认知中,他们可能不是那个跑的最快的、体魄最壮的,但其自身有别人没有之长处,能够对自身特性、他人特点更深入的了解,进而互相配合、沟通、欣赏。以阳光体育这项运动为媒介,使中小学更多的进行交流合作,这样就可以在体育运动的氛围中构建起牢不可分的凝聚意识,即让他们知晓怎样更好的交互配合,还能增进自身的管控领导力,对于特定紧急状况也有较高的应变力。推进阳光体育这一运动,让学生的计划、筹划能力、思维力都可以在谋略实施中得到磨炼,而这些运动的积极成效、锻炼成果将会使他们在后续学习、事业、生活中显现出巨大效用和影响。
(2) 体育教师的导向作用
体育教师担负着双重重任,包括在校上课期间开展正常的体育教学,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如阳光体育运动、学生身体素质测试、体育类的各种竞赛中的引导、组织等任务,同时还要以裁判身份参与体育竞赛,担负公正执法的职责,让校内多种多样的体育类活动能够公正、公平的开展。体育教师是一种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教学指导人才,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就同时承担运动训练与管理工作。体育教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基础以及其思想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其任教体育学科和相关活动的基本思想保障。只有牢固树立政治思想基础,体育教师才能在阳光体育运动中保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追求突破,从而在事业中终有造就。“体育教师应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不仅要在课堂体育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还要在包括阳光体育运动在内的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中充当指导者和组织者。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也要熟悉众多相关知识。”[]
(3) 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
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旨在激发中小学生的兴趣,使其拥有对运动项目的选择权,不再局限于传统体育课程与课外活动的统一化模式,“实现了运动项目学习态度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实现对中小学生体育活动参与性的全面调动。”[]体育锻炼价值的体现不在于被动锻炼,而是主动参与,因此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与认可极为重要,如此才能自发的进行锻炼,并逐渐养成习惯,从根本上做出改变,形成获益一生的正确健身意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点较多,因此必须明确产生并相应主观能动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此才能有的放矢的激发学生兴趣,令其主动参与,并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研究数据显示,对于自己兴趣较大的体育运动,中小学生对其的进一步认识是极为好奇的,从而产生更大的认识需要,并更积极认真的参与运动,实现有效运动。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均具有继续发展性,因此兴趣不是其办事贯彻的唯一方针,理性也是影响其选择与行动的重要因素,即其努力具有显著的目的性。他们会潜意识的将学校、社会的要求转变成同外界交流、沟通的工具,并以此来制定与自身发展高度契合的规划,进而实现情感的动力化,确保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获得较强的情感体验。“只有学生对所进行的体育锻炼有着强烈的兴趣,其才会有强烈的参与意愿,并积极配合,持之以恒的参与,进而实现自身潜能的激发。
(4) 阳光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性
“阳光体育运动中的可持续性是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或状态。”[]阳光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即使培养中小学生具备独立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中小学生通过在课堂学习的运动知识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独立自主的进行运动锻炼。通过培养广大中小学生群体具备独立自主的运动锻炼能力,可以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达到真正为自己锻炼的目的,但是这也需要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运动知识与理论,还要具有锻炼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自我锻炼的目标。当学生真正具备了独立锻炼的能力,有了主动锻炼的意识,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对于今后的成长道路是非常有帮助的。
阳光体育活动的推行在淄博市中小学已经有一些时日了,并且学生们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对淄博市中小学体育运动的改善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原来的体育方式单一,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本次举办的阳光体育活动考虑了以往课外活动的失败因素,”[]对活动内容进行创新,使得体育运动方式更加新颖,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
4.阳光体育运动内容选择的原则
(1) 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
阳光体育运动内容的选择应以锻炼目标为依据,并在认真分析学生身体情况的基础上选用活动内容,“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之后能够获得身体与技能的双重提升,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重视体育锻炼,”[]并且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让学生的发展更加全面。通过实施所选的内容,应能够使目标顺利实现。
(2) 符合学生身心特点
选用阳光体育运动内容要对不同学龄段学生的身心特征、体能发展敏感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体育与健康学习基础予以充分的考虑,使所选的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要确保所选的活动内容在实施环境和条件的允许范围内安全实施。
(3) 符合学校实际条件
选择阳光体育运动内容要对城乡及区域差异、场地设施条件、教师水平、季节、气候等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要坚持因时、因地、因校制宜的原则来选择内容。”[]
(4) 具有实用性和趣昧性
选用阳光体育运动内容要考虑所选内容是否有很好的锻炼效果和实用价值,确保通过实施这些内容能够有效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同时,选择体育内容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安排活动内容时,尽可能多安排实用性强和趣味性突出的内容,并不断提高要求。
三、研究程序(一)研究设计1.研究目标
为双减政策下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提供相应的建议与策略。
2.研究内容
(1)梳理双减政策下阳光体育实践活动的实质内容
了解阳光体育产生的背景、阳光体育的具体内容以及阳光体育的开展目的,了解阳光体育相关政策文件后对其内容在实施过程中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并且如何合理运用双减政策下学生所处的身体特点来设定相应的活动内容。
(2)制定双减政策下阳光体育课程的方案研究
目前很多中小学也在积极响应双减政策与阳光体育的政策,但实际落实起来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其中课程设置问题、课程内容问题、课时安排问题以及课程结构等问题的解决途径相对来说较窄。
(3)实施双减政策下阳光体育实践的机制和评价体系
充分利用好阳光体育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对阳光体育科学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参与率,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达到良性循环。
(4)打造张店区中小学阳光体育活动品牌建设特色
充分利用好时代背景下体育改革的风向标,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品牌。
3.研究难点
如何适应双减政策下合理有效的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为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研究对象本课题以淄博市张店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阳光体育开展实施情况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研究法。根据国内外目前双减政策下阳光体育实施的研究资料,梳理分析目前的阳光体育的开展状况,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丰富、完整的理论依据。
调查研究法。根据双减政策下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开展的状况,对于开展比较好的教学单位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在师生中进行阳光体育实施的问卷调查,并争取有经验的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找到适合双减政策找下阳光体育开展的理论和数据支持。
比较研究法。通过不同学校的阳光体育实施情况的人均锻炼时间和他们在阳光体育实施的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借鉴其培养方法,找到适合义务教育段阳光体育开展的方法和模式。
个案研究法。以淄博市张店区实施阳光体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为案例,对案例进行全面的解析,从中寻求有价值的、可借鉴的信息,课题研究成果的实施进行研究,总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奠定基础。
问卷调查法。向淄博市张店区实施阳光体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发放问卷,对当前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以及满意程度对教师以及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并分析其开展过程中优势以及劣势,并为其今后开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四)技术路线本次课题研究将以实地调研为基础,铺之以理论研究,从实地调研中得出客观结论,以真分析双减政策下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实施情况并进行深层次分析,由表及里,将大量阳光体育开展案例进行分类整合,找出双减政策下阳光体育活动实施的新路径。
四、研究发现或结论
(一)淄博市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基本情况
(1)学校领导对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支持度
图 1 学校领导对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支持度(N=12)
学校领导的支持度是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通过对淄博市各学校的校领导进行访谈,得到图 1 中的结果。该结果显示,各学校的学校领导都非常支持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这为阳光体育活动在各个小学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基础保障。同时,学校领导的重视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积极表现,通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来实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帮助学生能够实现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除此以外,学校领导的支持力度越大,学校对阳光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也会相应更高,对阳光体育活动的相关投入也会有一定的提升,不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的供给情况,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满足阳光体育活动发展的需要。当然,学校领导也会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协调发展学校教育事业。
(2)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反映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指标之一,对了解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基本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淄博市各学校所开展的阳光体育活动内容具有一定差异,主要开展的内容包括足球、篮球、武术、围棋、象棋、射箭、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啦啦操等。由此可见,淄博市各学校所开展的阳光体育活动内容比较新颖,常见的体育项目虽然占比相对较大,但是,学校还是加入了像围棋、象棋、射箭这些项目,尤其是射箭这样的传统体育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总体上来看,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内容具有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并且融入了一些非现代体育项目,有利于多元文化的融合。
但是,武术进校园的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占比例不足 50%,相对足球、篮球、排球这些现代体育项目而言还需要加强武术融入阳光体育活动。尽管,有的学校已经融入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现代体育项目仍然占据了阳光体育活动内容的核心。如足球项目所占比为 100%,说明所有学校的阳光体育活动都开展了足球运动,各个学校对足球运动的重视程度比较高。足球运动开展的覆盖率高与该地区体育运动发展的方向具有一定联系,加上近年对足球特色学校的打造,这都对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学校开展了射箭,并打造为体育特色学校,也吸引了许多学生参与到阳光体育活动中,这对学校的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保持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引入,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是未来小学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方向之一。
(3)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图 2 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N=763)
从图 2 中,对淄博市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的调查结果来看,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组织形式以学校社团活动为主,其次是俱乐部的形式,还有部分自由组织和其他形式。结合在各学校的实地调研情况来看,在“双减”政策出台后,各学校对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了调整,由于课后延时服务的出现,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学校也把握了这个机遇,积极地开展了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只是各学校所开展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属于阳光体育活动。根据调查得知,大多数学校都是以社团的形式进行开展,有安排学校的体育教师或外聘的教师进行教学和管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自由选择参加任何项目都可以。有少数学校是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比较专业的体育技能训练,相对大范围的社团活动更具有针对性,专业性也更强,更倾向于专业技能的培养。除此以外,也有学校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以其他形式开展了阳光体育活动。总而言之,不论是哪种组织形式,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都是以学校为主体,在学校的管理下进行,并不是散乱无章地让学生自行进行活动。
(4)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时间
从图 3 中,对淄博市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时间安排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校的阳光体育活动时间安排为每周 1-2 次,仅有少部分学校每周会有 3-4 次,没有学校每天都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结合实际调查情况得知,每个学校每周都会开展 2 次阳光体育活动,不过这 2 次阳光体育活动都属于学校官方组织,并不是以其他的方式进行。由于各个学校属于同一个教育集团,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相似点,加上相关政策的要求,所以学校在开展体育活动的时间安排上会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当然,也有学校开展了 3-4 次阳光体育活动。但是,该学校是将非学校官方组织的时间融合在一起,所以,会出现有的学校开展了 3-4 次阳光体育活动。从具体的时间点来看,所有学校的阳光体育活动时间点都是在下午放学后,这与“双减”政策的要求相符合,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
(5)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情况
图 4 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情况(N=763)
从图 4 中,对淄博市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的调查结果来看,认为学校现拥有的场地设施能够满足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比例为 39.06%,认为满足程度一般的比例为 31.98%,而认为不能满足的比例为28.96%。从满足和不满足的对比来看,满足的人数相对更多,说明各学校师生认为学校场地设施能够满足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人更多。但是,仍然存在 28.96%的师生认为不满足,以及还有 31.98%的师生认为满足程度相对较低。由此可见,淄博市各学校的场地设施基本能够满足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但仍然还需要进行完善与优化,使学校场地设施能够满足开展更多元化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从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看,有的学校开展了射箭项目,并建设了专用的射箭场地,配备了专门的器材和相关保护措施,能够为学校开展特色项目提供条件。但是,有的学校占地面积较小,便限制了部分运动项目的开展,所以,学校所开展的阳光体育活动内容必须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利用现有的场地设施开展可行的阳光体育活动内容。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对学校场地设施进行完善与优化,以提高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多样性,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阳光体育活动内容的需求,促进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6)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体育师资情况
图 5 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体育师资情况(N=763)
从图 5 中,对淄博市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体育师资的调查结果来看,认为学校现有体育师资能够满足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比例为 49.41%,认为满足程度一般的比例为 31.45%,而认为不能满足的比例为 19.14%。从满足和不满足的对比来看,满足的人数超过不满足的人数,且占比高 30.27%,说明各学校大多数师生都认为学校体育师资能够满足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虽然,有部分师生表示一般,满足的程度相对较低,但表示不满足的师生仅有 2.36%,所以,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在较高程度上满足了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根据实地调查得知,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所使用的体育师资比体育课程所用的体育师资少,只是存在现有体育师资专项结构上不能完全满足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不过,大多数学校都采用招聘兼职体育教师或外聘具有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体育教师来解决阳光体育活动师资方面的问题。因此,淄博市各学校的体育师资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需求,只是对于专项结构还需要逐渐进行优化,提升学校本校体育师资力量的保障。
(7)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
从淄博市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安全预防措施调查结果来看,学校在阳光体育活动方面建立了较好的安全预防机制,所有学校都建立学校安全预防小组,制定了安全预防方案,并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从意识、制度、组织等方面都融入了对学生安全的重视。当然,有部分学校在教师全程监管、设置安全警示牌、购买意外保险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才能为学生在进行阳光体育活动中提供更多的保障。总而言之,淄博市各学校的安全预防措施较好,能够为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对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8)“双减政策下”阳光体育活动的变化
图 6 “双减”政策下阳光体育活动的变化(N=42)
从图 6 中,对淄博市各学校在“双减”政策下,其阳光体育活动的变化来看,各个学校的校领导和体育教师认为,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有力非常明显的变化。其中,认为变化非常明显的比例为 54.76%,认为变化比较明显的比例为 26.19%,认为变化一般的比例为14.29%,而认为变化不太明显的比例为 4.76%,没有认为变化不明显的校领导和体育教师。由此可见,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各个学校的阳光体育活动都有所变化,只是变化的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在对学校领导的访谈中得知,部分学校在“双减”政策下,通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方式对阳光体育活动进行了全面的调整,相比以前投入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这也是部分学校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发生明显变化的因素之一。当然,部分学校也因自身的现有资源存在较大局限性,对阳光体育活动进行调整的力度相对较小,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变化程度也相对较小。因此,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变化的程度,不仅与学校落实“双减”政策的程度有关,而且与学校自身现有的条件具有更深层次的关系。
2.淄博市各学校体育教师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
(1)体育教师的专项调查情况
图 7 体育教师的专项(N=30)
从图 7 中,对淄博市各学校体育教师的专项进行调查得知,学校体育教师的专项以球类为主,包括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球类专项的体育教师占据了 60%,而田径、武术、健美操、体操、体育舞蹈等专项的占比相对比较小。由此可见,淄博市各学校的体育教师专项结构存在不均衡的情况,更加偏向于球类项目,这与前面对体育师资的调查结果相符合,虽然体育教师能够满足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但是专项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从专项来看,学校武术专项的体育教师比较少,这对在阳光体育活动中发展武术项目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在实地调查中发现,虽然有的体育教师会射箭项目,但并不是以射箭为专项运动,并且开展射箭、围棋、象棋等特色阳光体育活动的体育师资也主要源于外聘。因此,各个学校的体育师资更多是在数量上满足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但体育师资缺乏专项的多样性,不利于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多元化发展。对此,淄博市各学校应该结合学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对学校体育师资的结构进行逐渐的完善,避免体育教师专项出现扎堆现象,部分专项又处于空白,从而导致学校体育教育事业无法协调均衡稳步前进。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办学的特色,设置具有针对性的专项招聘,打造相对稳定的体育教师团队,逐渐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从而避免依赖于兼职体育教师,造成体育教师团队不稳定的现象,阻碍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2)体育教师对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态度
图 8 体育教师对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态度(N=30)
从图 8 中,淄博市各学校体育教师对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态度调查可知,各个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支持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其中,93.33%的体育教师表示非常支持,6.67%的体育教师表示比较支持。由此可见,各个学校的体育教师对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态度存在一定的不同,但只是存在支持程度上的不同,并没有体育教师反对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说明,各个学校体育教师对培养小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比较重视,期望可以通过阳光体育活动的形式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增强身体素质。各个学校体育教师的态度也反映出其对国家“双减”政策的支持,即为落实“双减”政策提供了人力保障,也为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师资保障。
(3)体育教师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情况
图 9 体育教师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情况(N=30)
淄博市各自身的专业特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时间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以及体育教师本身的时间安排进行协调。由此可见,各个学校的体育教师都会参与到阳光体育活动中,只是参与的频率不同,整体上都为学校了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双减”政策的落实作出了实际行动。
(4)体育教师对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评价
从图 10 中,淄博市各学校体育教师对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评价调查得知,在“双减”政策下,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整体比较高。其中,有 43.33%的体育教师认为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非常积极,有 30%的体育教师认为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比较积极,有 13.33%的体育教师认为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一般,有 10%的体育教师认为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不太积极,还有 3.33%的体育教师认为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不积极。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都是积极的状态,只是有少数学生表现得不太积极或不积极。说明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比较顺利,能够使大多数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保持积极的状态。当然,少数学生处于不积极状态与阳光体育活动的内容、体育教师的教授、自身的兴趣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对于不积极的学生应采取针对性帮扶,根据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引导学生从“被动体育”转变为“主动体育”,从而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5)体育教师对阳光体育活动的满意度
从图 11 中,淄博市各学校体育教师对阳光体育活动的满意度调查得知,体育教师对学校现开展的阳光体育活动满意度比较高,虽然仍存在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情况,但整体满意的体育教师要比不满意的体育教师多。具体来看,有 50%的体育教师的满意程度处于中等以上,有 23.33%的体育教师的满意度处于中等,有 26.67%的体育教师满意度比较低。由此可见,超过三分之二的体育教师表示满意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仅有少部分体育教师对阳光体育活动表示不满意。结合实地的调查得知,部分学校由于现有资源有限,尽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不如有的学校丰富多元,但就学校自身而言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学校体育教师也对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改善提供了大力支持,所以,大多数体育教师就现阶段阳光体育活动相对于之前的开展情况表示满意,但今后仍然需要对阳光体育活动进行不断的完善与优化。同时,实地对体育教师在阳光体育活动的工作量和劳务方面进行了解得知,大多数学校在阳光体育活动开展中都采用了基础工作量+超工作量的方式,并对超工作量进行了一定的补贴。总体上,大多数体育教师对阳光体育活动的工作量和劳务分配比较满意。但是,少数学校由于师资数量、结构等原因,有的体育教师工作量相对较大,所以,对于阳光体育活动的体育教师分配还需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安排。
3.淄博市各学校学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
(1)学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认知
图 12 学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认知(N=733)
从图 12 中,淄博市各学校学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认知调查得知,各个学校的学生对阳光体育活动有一定认识,只是认知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从数据来看,有 36.43%的学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认知处于比较清楚和非常清楚的状态,有 39.15%的学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认知处于一般状态,有 24.42%的学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认知处于不太清楚和不清楚的状态。可见,各个学校的学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认知处于基本了解的阶段,相对了解的程度并不深。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知识接收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于理解阳光体育活动的深度具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大多数学生基本知道什么是阳光体育活动,只是不能够深入理解。基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能够有三分之二的学生知道什么是阳光体育活动,阳光体育活动要做些什么,自己要参加什么阳光体育活动等,这已经是比较好的认知状态了,但也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阳光体育活动理论知识的教授。
(2)学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运动动机
从淄博市各学校学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动机调查得知,大多数学生会因为可以认识新朋友而选择参加阳光体育活动,说明小学阶段学生对友谊发展的需求较高。从学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动机排序情况来看,排在前三位的动机都是学生的内在需求,其中,可以认识新朋友占比64.8%、兴趣爱好占比 61.39%、锻炼身体占比 41.47%,可见,学生更容易受到自身内在需求的影响,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参加阳光体育活动,说明掌握学生的内部动机相对更容易引导学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当然,还有娱乐放松、家长要求、学校的安排等动机对学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只是外部动机对学生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略外部动机对学生参与运动的影响作用。因此,在阳光体育活动中应结合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进行综合性引导,让学生能够在参与阳光体育活动过程中实现更多的需求,更加积极地参与阳光体育活动,并促进阳光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3)学生对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态度
图 13 学生对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态度(N=733)
从图 13 中,淄博市各学校学生对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态度调查可知,各个学校的学生都支持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其中,63.98%的学生表示非常支持,34.38%的学生表示比较支持,1.64%的学生表示一般。由此可见,各个学校的学生对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态度存在程度上的差异,但并没有学生反对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说明,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参加阳光体育活动,也支持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整体的支持程度也是比较高,只是相对比体育教师低一些。学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支持度会受到自身对阳光体育活动的认知、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情况、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内容、体育教师的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要提高学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支持度需要从学校、体育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面进行,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加深学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认知、提高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丰富阳光体育活动内容等。
(4)学生希望开展的阳光体育活动项目
从淄博市各学校学生希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内容调查可知,学生最希望开展的是体育游戏,该项目的比例达到92.63%,说明体育游戏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吸引力比较高。从整体来看,除体育游戏以外,学生对球类项目(足球、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排球、网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射箭、陀螺等)的期望度也比较高,都属于超过 50%的学生希望开展的阳光体育活动项目。从前三个项目来看,运动项目的趣味性、学生对运动的喜爱、学生的好奇心等是影响学生选择阳光体育活动的因素之一,如体育游戏具有较高的趣味性,能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体育活动;球类项目是大多数学生比较熟悉的项目,部分学生对此有一定的基础,也比较喜欢足球、篮球、乒乓球等运动;民族传统体育是学生比较少见的项目,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学生出于好奇心会选择参与这类项目。相对前三个项目,学生对舞蹈类(啦啦操、健美操、体育舞蹈等)、跳绳、围棋或象棋、田径等项目的期望度低一些,但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喜欢这些项目,尤其是女生对舞蹈类项目的期望度比较高。因此,学校可以基于现有的资源情况,结合学生期望开展的阳光体育活动项目,开展一些特色阳光体育活动,打造特色体育学校,也可以主力打造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保护与传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奠定基础。
(5)学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满意度
图 14 学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满意度 (N=733)
从图 14 中,淄博市各学校学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满意度调查得知,学生对学校现开展的阳光体育活动满意度也比较高,虽然,有部分学生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情况,但是,学生整体的满意程度相对更高。从数据来看,有 51.16%的学生的满意程度处于中等以上,有 16.64%的学生的满意度处于中等,有 32.2%的学生满意度比较低。由此可见,满意度在中等以上的学生超过了二分之一,加上处于中等程度的学生,也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表示满意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相对体育教师而言,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学生比体育教师更多,说明学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满意程度比体育教师低。因此,在保持学生现在的满意度基础上,应在“双减”政策下,结合学生的运动动机,以及对阳光体育活动内容的需求,进行阳光体育活动的进一步调整,从而提高学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满意度。
(6)家长对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态度
图 15 家长对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态度(N=733)
从图 15 中,家长对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态度调查得知,大多数家长都非常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学校开展的阳光体育活动,仅有少数家长表示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学校开展的阳光体育活动。从调查的数据结果来看,有 87.31%的家长对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支持程度较高,有 10.23%的家长对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支持程度一般,有 1.64%的家长支持程度较低,甚至有 0.82%的家长表示不支持。由此可见,家长对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整体支持程度比较高,仅有少数家长表示不支持。通过对表示不支持的家长进行深入了解得知,有的家长表示孩子还比较小,担心在参加阳光体育活动中存在安全隐患,造成孩子受伤的情况,如果学校有开展相对温和的体育项目,会愿意支持孩子参与阳光体育活动。因此,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应结合学校学生成长特征,尊重家长意见,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项目的阳光体育活动。例如:部分学校现就针对 1 年级学生开展了围棋、象棋、基础足球这类危险性较小的项目,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开展了射箭这类相对需要更注意安全防御的项目。各个学校可以借鉴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4.淄博市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
从淄博市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得知,淄博市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会受到内容缺乏趣味性、学生主动性不足、组织管理缺乏体系化、场地设施的局限性、体育师资队伍不够多元化、校园体育氛围不浓、家长的态度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认为,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更容易受到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学生主动性不足两个因素的影响,两个因素所占比例均超过了 50%。其次,组织管理缺乏体系化、场地设施的局限性对淄博市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影响比较高,而体育师资队伍不够多元化、校园体育氛围不浓、家长的态度等因素的影响相对较低。结合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在“双减”政策下,淄博市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相对以往的阳光体育活动而言,现在的阳光体育活动内容更加丰富了,并且部分学校也增添了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覆盖率并不高,但这已经是一个新的突破。同时,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时间得到了较大的保障,让学生能够放心安心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当然,在淄博市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越来越好的同时,也会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所以,掌握主要的影响因素,对淄博市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总而言之,淄博市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主要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可以从增添内容的趣味性,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途径,来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在活动中体验快乐。
5.淄博市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对策
(1)严格落实“ 双减 ”政策,合理规划整体布局
“双减”政策给小学体育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要求,在“双减”政策下,要促进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发展,必须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严格落实“双减”政策,从阳光体育活动的整体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首先,学校应严格执行减少学生学业负担的要求,将课余的时间根据学校德智体美劳的发展规划进行分配。然后,学校体育教研室根据体育可分配时间来合理规划阳光体育活动的整体布局。对于阳光体育活动的整体布局可以从领导小组、管理制度、安全机制、组织形式、主要内容、年级匹配、时间安排等方面进行。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第一,建立体育专项小组,对阳光体育活动进行全面管理;结合学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制定阳光体育活动管理制度;第二,从学生安全、学校教育、家长等方面完善安全机制,从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完成双向安全保障;第三,采用社团、俱乐部、业余训练队等组织形式,突破传统组织形式;第四,对学生运动动机、个人需求、基本特征等进行调研,开展适合不同学生群体的多样化项目;第五,针对不同年级设置具有针对性的阳光体育活动;第六,在“双减”政策下分段安排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时间。
(2)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增加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双减”政策要求学校应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而民族传统体育中有许多适合于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项目,并且淄博市各小学的学生也有部分属于少数民族,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又能发展学校特色体育,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例如:陀螺、土家族摆手舞、毽球等,这些都是适合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时,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小学阳光体育活动也是积极响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广普及》的表现,能够更好地推动淄博市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具体可以通过试点校的方式进行,对于有条件或者可以创造条件的学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基本特点,选择 1-2 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小学阳光体育活动中进行试点运行,再根据具体的运行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匹配,从而实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融入阳光体育活动,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的目标。
(3)积极开展优秀教师帮扶,增强体育师资力量
“双减”政策中提到:“教育部门可组织区域内优秀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阳光体育活动作为课后服务的重点内容之一,面对阳光体育活动师资专项结构不均衡的问题,可以通过积极开展优秀教师帮扶,从而增强阳光体育活动的体育师资力量,优化体育师资的专项结构。第一,可以通过教育部门,开展优秀教师帮扶的活动,应针对体育师资的具体问题进行优秀教师帮扶,如被帮扶学校缺乏什么专项的体育教师,需要开展什么内容的阳光体育活动。教育部门根据被帮扶学校的具体困难,提供针对性的优秀教师进行帮扶;第二,各个学校之间可以进行优秀教师相互帮扶,在相邻的学校之间可以建立相互帮扶的合作,可以以交流会、论坛、沙龙、培训等形式,相互到对方学校进行相关知识与技能学习;第三,学校可以自行邀请校外优秀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或者到学校进行任教,借助校外力量来增强校内体育师资力量。
(4)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增添活动内容的趣味性
阳光体育活动主要以线下为主,是为了锻炼学生身体而开展的体育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能通过线下的方式让学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双减”政策中提到学校应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所以,在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借助免费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相关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以及优质学校网络平台,让学生在体验线下阳光体育活动的同时,可以通过线上的视频教授进行巩固,从而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并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阳光体育活动的线上线下相结合应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方式进行,将线上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增添一些趣味视频,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所参加的阳光体育活动内容,从中体验到阳光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同时,线上阳光体育活动的内容也可以帮助学生在放假期间继续保持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对“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与课外培训机构协同发展新格局的思考
(二)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施策略
1.借助阳光体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个别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对体育学习、活动的兴趣不高,尤其是一些身体素质欠佳的学生,甚至还会在体育活动中出现莫名的恐惧感,担心自己的体育运动技能、技巧不好而会受到同学的轻视。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良好的自信心。因此,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到个别学生体育活动的个性化需求,并在大课间活动设计时,采用难易结合、男女适宜原则,如简单易学的乒乓球操以及跑步(6~8min)等,也设计有立位体前屈、收腹跳等活动强度相对相大的体育活动。
此类体育活动设计,主要就是给学生创设、提供更多的体育活动、锻炼的平台,使之能够在集体体育活动过程中得到良好的体育锻炼,并帮助学生减轻压力、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在阳光体育活动过程中,应当采取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模式,以突出阳光体育活动的互动性,并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提高学生自主参与阳光大课间的积极性。
另外,结合实际大课间活动情况、学生体育活动需求,为学生创设、提升了一些具有竞争性的体育活动内容,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运动量相对较小的比赛(如蹲起、收腹跳等)。这些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男生、女生皆宜,且运动量小,为进一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提升其自信心提供了保障。另外,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短小的对抗性体育活动,如以班级为基础的收腹跳、4~.5 min 慢跑等,以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意识等。这对帮助学生树立集体精神、体育活动自信心等均具有积极作用。
2.借助阳光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受挫力
心理承受能力是初中生心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与挫折,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正确处理遇到的诸多困难。因此,南京市第五十中学在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中通过一些“对抗性”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处理、解决“困难”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之能够正确、积极地面对诸多“困难”与“挫折”,端正心态。
例如,在进行大课间短跑活动时,南京市第五十中学就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同年级的对抗赛,以此来激发、“刺激”学生通过努力来提高自身和班级集体的成绩。在此类对抗赛过程中,一旦班级未能取得较理想成绩时,往往会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使之在“失败”“受挫”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正视原因,并在承担一定的心理压力下逐步形成一种向上、努力的态度,让学生在承受一定压力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坚持不懈、奋起直追的勇气,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更有利于提升其“受挫能力”。
另外,学生在阳光体育活动中,还能够有效克服“怕输”“畏输”的负性心理,进而提高其抗挫能力、抗压能力,使之能够适应更复杂的环境,为其未来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3.借助阳光体育活动,丰富学生情感
阳光体育活动往往是以班级、小组为单位来进行的,因此,学生应具备良好的集体、团队精神,并在集体性体育活动中能够运用理智、热情、互爱之心去驾驭自己的情感,共同完成相关的体育活动。研究发现,学生在集体、团队精神的支撑下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调节个人情绪,使之能够在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去完成相关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也有研究发现,体育学习与训练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的敏感性,还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情感与团队友爱之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团队精神,能够促进自己及其他学生积极进取,为自己的团队而努力的积极心态,从而形成豁达大气、乐观开朗的心境。
在设计阳光体育活动时,结合培养学生情感、团队精神来进行,如为在阳光体育活动中增设了“8 min 长跑比赛”等集体性的体育活动,以达到培养学生之间情感、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目的。调查发现,95% 的初中生会在各类集体性大课间活动中与同学进行良好的交流,如交流体育运动技巧、技能,探究如何提升班集体的体育活动成绩等,而学生在沟通与交流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彼此的情感、友谊、信任度,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因此,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既有利于增强学生集体、团队精神与情感体验,也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合作、协作意识,这对全面丰富学生情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借助阳光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竞争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竞争能力业已成为心理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学校及体育教师均应合理利用各种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力,使之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能够适应社会、适应各种竞争压力。在开放阳光体育活动时,结合年级、男女生差异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综合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如按年级、按班级来开展各种大课间体育活动,使不同年级的学生均能够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体育活动热情,并在相应的对抗性体育活动中不断增强其竞争意识,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中逐步提升自身的竞争意识与竞争力,这对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适应环境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另外,学生在彼此的竞争、合作过程中,还会不断形成良好的超越自我、挑战自我的思想,并在阳光大课间的交流与合作活动中进行彼此的传递与影响,使更多的同学也能够具备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心理,进而为促进学生具备健康的、健康的人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小结
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既会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产生诸多重要影响。因此,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生身体素质情况、体育活动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需求来进行,并通过科学设计相关的体育活动内容来实现提高学生体系素质、心理素质强化锻炼的目的,使之能够在阳光体育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竞争意识等,切实发挥出阳光体育大课间促进学生心身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阳光体育活动开展路径
1.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体育活动氛围
加强阳光体育大课间的宣传工作,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运动,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校领导要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把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活动时间和管理人员,明确职责,利用学校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国家政策,体育小故事,体育方法和技能等,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开展体育知识竞赛,帮助学生了解各种体育活动发展史、规则、赛事等知识,加深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丰富体育活动形式,全面提高学生运动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活动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可以对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进行拓展,很多小学生一提起运动,总是想起这固定的几样:跑步、篮球、跳绳等等,首先在心理上就对运动产生了排斥心理,因而不愿意参与运动。
针对这一点,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组织教师精心设计编排阳光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以实用和成效为出发点,校领导全面规划、处室及部主任积极组织、班主任积极配合、学生全面参与,人人各司其职,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体育教师要在征求师生合理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大课间活动活动内容、组织形式、背景音乐等进行调整、完善、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活动的质量,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促进学生朝气蓬勃、满怀喜悦地参与锻炼,有效避免产生枯燥感。结合体质监测为学生们开发出既好玩又能锻炼身体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韵律操、球类、技巧、队列、器械操、各种身体素质练习、武术、棋类、毽球、五禽操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等活动,简单易学,循序渐进,从而方便学生们在大课间随时开展活动。
例如,针对低年级肢体协调方面,学校可以开展“我是毛毛虫”的课间体育活动,让学生们不用腿走路,而是利用躯干和手臂前进。这个体育活动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臂力和身体协调性。再例如,学校可以让学生们开展“数字跳房子”活动,让学生在地上用胶带贴出带有数字的格子,然后利用算术让孩子们在格子中前进,这个活动既能锻炼身体,还能考验学生的算术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
3.关注学生个性与兴趣,分层定制体育活动
学生对于运动的兴趣各不相同,学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课间体育活动进行分层定制,从而满足更多同学的个性化需求。很多学生不是不想运动,而是在学校里无法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从而导致运动积极性降低。学校为了方便管理,往往让学生统一进行某一项体育活动,这样做会压抑学生们的运动兴趣。因此,学校可以充分调查学生们的运动意愿,做好分层组织工作,这样才能最大化地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大课间活动虽然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但是需要明确地认识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否喜欢大课间活动安排是成功的关键。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个性差别进行分组,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活动时教师、班主任走到学生当中,参与学生的课间活动,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了解学生的兴趣,征求他们对开展大课间活动的意见和要求,并对此进行梳理、归纳,逐步完善大课间活动安排。
在调查了学生的兴趣后,学校可以根据比例来完善体育运动设施以及场地、时间分配。如果有相当多的学生想要进行瑜伽这一类的室内体育活动,那么学校可以考虑改造间教室为瑜伽锻炼室。如果有很多学生喜欢打篮球或者踢足球,学校还可以利用课间组织篮球赛和足球赛,让学生们切磋“球技”。
4.多元评价,促进阳光大课间活动质量
充分发挥评价的多元化,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去学习,去迎接新的挑战,利用多元评价锻炼学生健康的身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利用规范的大课间活动评价体系,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每天对班级参加阳光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检查评比打分,根据各班级学生在集合速度、出勤人数、活动情况等锻炼中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评分成绩实行每天一统计,一周一公示,开展大课间活动对抗赛,学期末班级量化考核,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总结,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力争让每个班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做到最好,真正体会到运动的乐趣,达到强健身体的目的。
5.完善体育理论知识,做好防护工作
体育锻炼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拥有健康强健的身体,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受伤或者造成后遗症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学校除了要丰富学生们的体育活动内容,还要多多向学生科普一些运动健康知识,让学生更加科学地运动,在运动中保护好自己。必须按要求配置好体育活动所需器材设备,建立体育器材补充机制。购置满足大课间活动必备的器材,定期对器材进行检查维护,确保使用安全,以保证学生活动的需求。
学校可以利用课间定期开展运动知识讲座,针对一些常见的运动形式科普其安全隐患以及正确的处理方法。比如,针对跑步,如何不损伤膝盖、正确的跑步姿势是很重要的。针对游泳,如何在抽筋的时候稳定身体,安全求救是关乎生命的问题。学校要充分理解这些科普的重要性,从源头上防范运动安全问题。
6.小结
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好身体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运动爱好提高兴趣的最好阶段。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重要性,要从理念到措施全面革新开展体育的方式方法,提升学校体育的地位,明确学校体育的重要价值和使命,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立足学校实际情况、校本特色和区域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个性差别,开发科学合理、多姿多彩的体育大课间活动,不断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和完善各种保障,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魅力,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四)对“双减”政策背景下阳光体育活动与课外培训机构协同发展新格局的思考
1.“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与课外培训机构形成协同发展新格局的时代机遇
“双减”政策与近年来系列体育教育改革政策共同发力,为学校体育与课外培训机构协同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 例如:2020年《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2021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导向,驱动学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 “双减”政策颁布后,国家约束教师从业资格等,保障学校体育与课外培训机构的协同发展。 例如:2021年《上海市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等文件出台,规定执教人员应持有国家颁发的有效资格证书上岗工作,助推课外体育培训机构规范化发展。
(1)学校体育“独木难支”,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课时不达标[],学校体育存在资源缺乏、教育观念不足等现象[]。 “双减”政策实施后,校内体育活动得到保障。 但近来淄博市部分小学等整校推迟放学时间,“一头热”的现象出现,学生所有体育锻炼时间都在学校,师生天黑才能离开校园,师生负担加重,实则又添“新堵”[]。
(2)青少年身心素质亟待提高,课外培训机构成为重要助力。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 24.6%。 肥胖、肌肉无力、近视、体态不良和心理问题仍是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五大威胁[]。 《2021 年大众健身行为与消费研究报告》显示,76%的家长认为有必要给孩子报体育培训班,青少年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 国家不断鼓励学生体育兴趣特长的发挥[],在现阶段学校体育负担加重的情况下,体育教育亟需吸纳课外培训机构的力量开辟新思路,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背景下社会对体育教师的需求呈现“海潮效应”。 社会发展需要体育人才,时代呼唤高质量体育教师。 “十三五”期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由 50.2万人增加到59.5万人,每年新增体育教师约2万人,年均增速4.3%[]。 “双减”政策稳步落实,国家尤其重视体育教师职业赋权与去污名化,体育教师将逐渐从教育场域的边缘走向舞台中央,社会地位不断上升,社会各界有望逐渐形成关心爱护体育教师、尊重体育教师的良好氛围[]。
2.学校体育与课外培训机构协同发展的演进脉络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学校体育发展开启了新篇章[],进入学校体育的普及阶段。 毛泽东同志提出“所有学校要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为“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提供了依据[]。1961年,教育部确立了 “ 增强学生体质” 的体育课程目标[]。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文化大革命期间,学生体育课无法正常开展[],部分体育教师嗅到了学校体育开展不足,学生希望增强体质、学习体育技能却又无法实现的商机,于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体育教育培训的个人收费行为[]。 起初从事课外体育培训的教练都是在学校任教的体育教师,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为体育培训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一阶段课外培训机构得到发展,而学校体育正经历着难以开展的局面,二者各自为营,未能实现同向而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刺激我国教育和体育事业活力再生。1978年,学校体育进入恢复阶段,全面恢复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与教学。 此时,各级体育单位和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各界社会力量共同开展“体育教育培训班”,如今我们所熟知的课外体育培训机构便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此时的课外培训机构发展正盛,而学校体育处于恢复时期,二者依旧无法同频发展。直到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校体育规范化程度才开始提升。 体育应试使二者第一次实现同向而行。199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对体育纳入中学升学考试等作出了新规定。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出台使学校体育在法律层面被赋予了正当性和权威性的地位,为体育事业与课外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了立法保障,“提倡课外体育锻炼”也为课外培训机构扩展生源提供了政策支持。 体育中考分值增加,从1995年提出满分为20分,到1999年山东等部分省份增长至50分,刺激我国体育培训市场进一步发展,体育技能培训从单一走向多元,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经纪人等开始进入培训市场范畴,应试教育捧热了课外体育培训业。 总体上本阶段学校体育充分恢复与发展,追上课外体育培训发展的步伐,二者因为“体育应试”第一次实现了同向而行。
进入21世纪,二者不断协调发展。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将学校体育工作上升到助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多方投入开展体育培训”,直接刺激学校体育的师资力量与课外机构开展合作,社会资本开始涉足青少年游泳、小篮球、乒乓球等项目。 课外体育培训项目的繁荣促进了学校体育在这些项目的迅速发展。“提高青少年身体素养”使二者第二次实现共同发力。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倡青少年身体素养与运动技能的综合评价观。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将“提高青少年身体素养”视为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大力支持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的开展,使我国中小学生都能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 这一时期,学校体育与课外培训机构因为“提高青少年身体素养”这一目标,二者共同发力,驶入同频发展的轨道。
2020年《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构建青少年体育多元互融的发展主体,形成协同化合作的机制。《意见》首次明确了学校体育与课外培训机构协同发展、协同化合作的要求,标志着学校体育与课外培训机构迈入协同发展的初级阶段。2021 年7月“双减”政策颁布,为二者的协同发展提速。 2021年 1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明确了课外体育培训主体覆盖学校体育社团与体育运动学校等,并进一步加强了对课外体育培训的治理。 至此,二者已迈入协同发展的初级阶段,但仍在协同发展的初级阶段中不断磨合、探索。
3“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与课外培训机构实现共赢的协同逻辑
3.1必要性:二者协同发展目标和方向具有一致性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总目标是增进学生健康,使学生掌握并应用基础体育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等。 而课外培训机构除了实现盈利外,其本质是教育,青少年课外培训机构的重要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尤其在“双减”政策出台后,校内教师负担加重成了新问题,亟需课外培训机构分担校内负荷,为二者实现“共同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增强了更多必要性与必然性。
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学主阵地作用,发挥学校体育对课外培训机构发展方向的引领作用。 首先,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是学生积极主动报名课外体育培训的前提。 其次,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不断改革,为课外机构提供广阔舞台。体育进中考的分值不断提升,考核评价的形式不断改革,看似是增加分数或考试次数,但应试和分数绝不是目的,而是以“双减”政策为契机,改变应试教育倾向,转向体育的全面育人。 除了传统“足篮排乒羽”,还增加了体操、武术等项目,无疑是一次通过学校体育改革引导课外体育培训机构发展的积极实践。
“双减” 政策提出引进体育课后延时服务,以“双减”促“双升”。 “减”的是与学校体育教育同质化的那一部分,通过“双减”提升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群众对体育教育的满意度。 目前体育中考项目涉及9大类52小项,逐渐推行更多项目的自主选测,课外机构提供个性化运动项目,绝不应是旗鼓相当甚至喧宾夺主,而是重要助力。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支持培训机构进入学校开设课后体育兴趣班,同时支持学校和社会力量合作创建公益性体育俱乐部。 这些举措都为二者协同发展提供了可行性。
4.“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与课外培训机构协同发展的现实挑战
协同发展格局待架构:课外培训之“增”与国家提倡之“减”的关系矛盾
(1)二者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不明确。 “双减”政策颁布以来,课外培训机构数量激增,与国家提倡的“减负”出现矛盾,全社会尚未落实赋权学校体育与控制课外机构并重的协同发展格局。 课外机构追求盈利,学校教师追求晋升,难免出现二者协同发展目标打折扣的情况,甚至存在低质化、同质化明显等短视发展倾向,长期来看可能造成体育教育成本增加、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
(2)教育培训机构盲目转型体育赛道。 2021 年 6月至 7 月间,新东方等公司集体变更经营范围,增加体育相关业务,课外培训机构开始出现“羊群效应”。 学科类教培机构大量注册转型体育企业,两个赛道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思路发生撞击,两种不同属性的行业该如何合作共融,如何避免恶性竞争偏离素质教育轨道是未来二者协同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协同育人意识待明晰:体育应试滋生非理性担忧且引发焦虑裹挟
(1)学校层面。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唯分数论”的倾向,学校体育没有完全从应试体育转变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更全面的育人。 体育应试造成学生过早专项化、训练超负荷等情况,影响青少年身体健康与精神世界的构筑。 “江苏兴化举报当地体育教师校外补课”冲上热搜,众说纷纭。 家长和学生将成绩提升寄希望于学校体育教师。 校内教师接受家长校外补课的请求,违反了《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
(2)课外培训机构层面。 培训机构“虚标高价再折扣”等营销乱象大行其道。 由于违法违规成本较低,“跑路”“假名师”等侵犯家长与学生权益的事件屡见不鲜,广告的过度宣传夹杂着贩卖体育教育焦虑的成分,违背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公益属性,造成了体育教育生态的破坏。
(3)家长层面。 家长们盲目给学生报名培训班的现象属于教育的“剧场效应”,而对课外培训机构的不信任使家长转向校内体育教师寻求加课培训。 家长一方面迫切需要渠道来提升孩子的身体素质与体育成绩,另一方面又难以选择形形色色的课外培训机构,只能陷入被焦虑裹挟的恶性循环。
协同发展模式待完善:二者协同忽视线上线下的融合与科技支撑
(1)忽视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融合发展。 现有学校体育抑或课外培训机构都未完全把握体育教育系统的开放性,未克服思维方式上的封闭性,未将线上体育开展与线下体育实践充分结合。 笔者在实地考察时发现,“双减”政策背景下多地陆续出台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薪酬标准、开展方式等,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如山西省孟封中心校等未能充分开展线下体育工作的学校比比皆是,且线上体育工作的开展效果不明显,主动探索将课外培训力量引入学校体育工作的更是凤毛麟角。(2)忽视创新科技力量对体育教育的助力。 若想实现体育教育的标准化,必须依赖高度标准化的智能技术系统以保证教学实践效果。 然而由于资金配置、理念落后等主客观因素限制,中小学普遍忽视创新科技力量对体育教育的助力,在标准化、个性化的成熟度上都有待提升。
协同发展质量待提升:学校体育与课外培训机构的软件硬件配置缺失:
(1)师资不足使授课质量无法保证是体育教育改革的关键难题。 尤其是一些农村学校,体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若每天开设一节延时体育课,很难保证由专职的体育教师任教。 学校体育课上学生较多,体育教师难以进行精细化与精准化辅导,难以兼顾课时数量与体育课堂的开展质量。 课外培训机构培训项目之间不平衡,雇佣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并存。 学校体育与课外培训机构二者协同发展的师资合作条件、准入门槛、合规成本控制与规范管理都是尚待解决的问题。
(2)课外体育培训机构无序竞争,进入学校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存在壁垒。 笔者在调研时发现地方相关部门存在对课外培训机构只“堵”不“疏”的情况。中小体育培训机构过度依赖预付费模式,现在政策突然收紧,使其生存压力增大,流转成本溢价升高,短期内出现了争抢纳入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无序竞争。 例如:南昌市大部分中小体育培训机构竞争力弱,现在与几家龙头教育机构共同竞争纳入学校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名额,中小体育培训机构进入壁垒高且“无名无分”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课外大量优质资源无法被学校体育甚至体育教育体系充分利用。
(3)体育授课方式逐步改变,但授课内容未随之更新。 不论是学校体育课程、延时服务还是课外培训机构,都没有系统的体育课程体系。 学界提倡布鲁纳“结构化课程”和“发现学习”应相互配合,但我国2001年提出结构化课程改革时并未提出“发现学习”,体育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而非探究式学习。从结构化的内容上看,对于体育课堂上学什么(防止内容虚化)、学到什么水平(素养导向的整体质量观)都不明晰,尚未形成一个立体动态的结构。 学生并未真正悟得、习得体育技能与知识。 长此以往,学生体育核心素养难以养成。
(4)体育场地条件的限制是二者协同发展的重要掣肘因素。 在校外众多培训机构中,拥有专业场地进行训练的单位少之又少。 例如:北京市丰台区的几家培训机构对场地单独收费,学生只能将公园当作训练场而被家长们诟病。 课外培训机构超标准、超容量,在非标准场地安排练习、比赛等现象突出,极易造成运动损伤。
协同监管机制待健全:监督较依赖政府力量且宣传引导力度不足
(1)监督检查较依赖政府力量。 笔者在对淄博市教育委员会进行调研时获悉,2022年“五一”期间淄博市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开展校外培训执法检查专项行动,共组建综合执法检查组226个,派出工作人员1127人,检查机构2300余所。 可见国家对培训机构违规处罚决心之大、力度之强,但是违规行为查处需要耗费政府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挖掘监督过程中的社会力量。
(2)宣传引导力度不足。 目前关于“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课外培训机构协同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并未得到大范围搜集报道。 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以“双减”“体育”为关键词进行查找,发现只有四川观察、澎湃新闻等地方媒体甚至自媒体进行经验宣传。 虽然有一定影响力,却远不及《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等官方平台,导致一些地方部门苦苦寻求学校体育与课外培训机构协同发展的经验做法而无果,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3)多元主体协同监管机制不健全。 “双减”政策背景下,各地政府呼吁对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实施多元主体的协同监管,但是并未出台明确的协同监管机制,政府部门包括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仍各自为营,学校、社区、新媒体等社会力量监督举报机制不健全,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对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协同监管,不利于阳光体育与课外机构的协同发展。
5.“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与课外培训机构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架构政府“赋权”与“控制”并重的协同发展格局
(1)加大“统”的力度,明确“改”的章法。 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尤其规避课外培训带来新的学业负担。 在加强课后体育延时服务、减轻体育考试压力、健全教师薪酬及晋升体系、完善体育成绩考核评价等方面系统推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法律文件,在法律文本的框架内严格明确各项政策,做到依法治理。
(2)理性对待教培机构转型体育赛道。 利用教培机构转型体育赛道的正外部效应,学科类教育机构拥有资本、流量、经验、先进的管理理念等大量资源,会给发展中的体育教育赛道带来压力,推动体育类培训机构提质升级。 课外培训机构的参与者、经营者的身份呈现多样性特征,非体育专业的人才涌现出来,扩大现有优质资源的边际效益,为学校体育补充更多优质体育教育资源,促进二者协同发展。
培植学校主阵地与课外培训机构协同育人意识
(1)学校要增强选择意识,转向更全面的育人。充分认识到“让体育教育回归学校”的关键所在,让青少年儿童“站”起来和“动”起来。 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与学校的实际能力,为青少年学生提供菜单式课后体育服务项目和种类。 例如提供多项体育运动项目、趣味赛事等,做到让每个学生有一项健悦身心的文体爱好。
(2)外培训机构要强调合规与主动意识,转型强化素质教育。 课外培训机构要利用正规体育场地或公共设施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在解决企业生存问题时务必做到依法依规,在此基础上鼓励课外机构主动吸引社会资本为自身发展创设有利条件。 同时,课外培训机构不应再以启蒙为主,而是要让青少年在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方面有所提升。
(3)家庭作为二者的有效中介要转变长期固化观念,树立宏观意识。 家长要增强宏观意识,抑制体育教育的“剧场效应”。 家长在选择项目的时候应该让孩子亲自体悟校外不同的体育运动种类,直到形成一个或多个较为固定的运动项目或类型。
构拟协同方案,推广“体教OMO+校内外体育协同共培”模式
“体教OMO+校内外体育协同共培”模式(图16)指学校与课外体育培训机构充分整合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体育相关资源,为体育教育服务。
(1)体教OMO模式(Online Mergeing Offline,线上融合线下)。 线上课程不仅对学生到课率、课中表现等多维度的数据进行累积与对比,帮助学生在专业高效的体育训练中释放对运动的追求与热情,还能通过居家视频自学不断查漏补缺反哺线下教学。线下培训倡导AI赋能智慧体育教育,采用智能化体培空间与更智慧的虚拟现实训练,形成从需求到数据再到硬件与内容的业务闭环,形成“运动知识+基本体育技能+专项技能”体育教学模式。OMO不追求固定的模式,殊途同归的是线上线下教学数据的全面融合。OMO还可应用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上,课外机构对学生体质健康档案进行补充,助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完善体质健康测试制度。
(2)校内外协同共培模式。 建立校内外师资协同创新平台,打造学校体育与课外培训机构的“双师课堂”,为学校体育教师与校外教练互相交流学习体育基本技能与健康知识提供平台,同时为优秀的课外培训机构创造新的服务场景。
图16 “体教OMO+校内外体育协同共培”模式
创新协同构型方式与服务场景,提升协同教育质量
(1)从教师层面着手提升授课质量。 创新延时体育服务的师资聘用形式,完善体育教师资质证书或专业能力证明。 联合培训机构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体育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县管校聘”,将优秀校外教练引入学校。 创新性地解决体育教师数量短缺等难题。 对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在学期结束时,由专家组、平台、学校及学生通过系统对教师授课进行质量评价,督促教师提升专业素养。
(2)建立遴选办法与评估退出机制。 规避课外培训机构争相纳入学校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无序竞争,确保数量激增的课外培训机构不会对学校体育教育生态产生负面冲击。 由教育部门与学校体育部门负责组织遴选参与课后体育服务的培训机构,对一些收费昂贵的体育教练和场地,在引进课外机构时申请政府补贴,并对工作标准化、培训质量高的机构给予奖励,对扰乱学校教学和招生秩序的培训机构坚决取消其培训资质。
(3)创新延时体育服务中的“常赛”内容。 对于参加过专业体育教育培训的学生,鼓励其参加同年龄段的U系列赛事,为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打基础;对于体育核心素养不足的学生,学校体育课堂与课外培训机构要注重创设比赛情境,开展形式多样的趣味体育赛事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常赛” 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最终促进全面发展。 在“常赛”过程中,积极探索“课程结构化”和“发现学习”合二为一的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结构化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4)因地制宜地将体育场地设施向儿童青少年开放。 对于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应拓宽体育服务渠道,开展校园体育社团活动、体育晚托班等,与课外培训机构全方位合作,促进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健全相关配套治理保障措施与多元主体协同监管机制
学校体育与课外培训机构的协同发展要在实践中立足长远目标,全社会鼎力支持、共同监督,以渐进方式持久发力才更为符合我国的国情。
(1)强化社会力量的监督。 对课外培训机构要践行“三严三管”原则。 严控超量与过早专项化、随意商业化与资本化、课外机构浮夸的广告宣传,同时要管制课外培训机构数量、管制培训时间与收费不合理情况。 除了畅通监督举报途径外,还要推进“互联网+监管”。 发挥社会监督力量,将违规培训机构和个人信息纳入平台,使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互相协作,实施联合惩戒,防止学科类培训借“体育培训马甲”逃避监管等隐形变异问题。
(2)加强全媒体的宣传引导。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宣传党的体育教育方针政策,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稳定学校体育与课外培训机构协同发展共促学生全面发展的预期;及时总结“双减”政策背景下二者协同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做好宣传推广工作。
(3)促进多元主体协同监管。 学校为合作的课外培训机构背书,同时对其实时监督。 如果课外培训机构得到学校认可,学校会向家长推荐其课外培训服务。 要用好“黑白名单” 制度,共促监管模式创新,使政府、学校、课外培训机构与学界、媒体界等社会各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完善对二者“统筹引导—协同监管—保障维护”的协同监管机制(图17)。
图17“双减”政策背景下多元主体协同监管机制
6.小结
“双减”工作减的是教育的急功近利之心,不仅是形式上的减负、裁剪与学校体育教育同质化的部分,也是为学生埋头作业做减法,更是对家长教育焦虑的减负。 体育运动是伴随终身的事情,无论学生完成学校体育内容还是报名课外培训机构,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双减”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归根结底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体育与课外培训机构的协同发展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发展质量直接关乎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关系到全民健身战略、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只有学校体育与课外培训机构实现协同共赢,才能构建二者高质量协同发展新格局。
五、分析与讨论1.各小学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符合 “ 双减 ”
淄博市各学校较好地落实了“双减”政策中的相关要求,在学生课余时间开展了阳光体育活动,阳光体育活动的时间安排也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并分段安排了具体时间,相对比较科学合理,对小学阶段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各小学阳光体育活动开展得到了大力支持,但仍需提高家长支持度
淄博市各学校的大多数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表示非常支持,对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态度比较积极。但是,仍存在部分家长不太支持学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情况,主要出于对学生安全方面的顾虑。因此,学校应在现有的安全预防机制基础上,做好做优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安全保障。
3.体育资源相对充足,但场地设施利用率有待优化
淄博市各学校的场地设施和体育师资基本能够满足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需求,为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资源保障。但是,部分学校在场地设施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有的学校占地面积本身太小,无法同时开展多项阳光体育活动,从而不利于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多元化。在体育师资上,学校的体育教师专项结构倾向于球类,需要针对体育师资的专项结构进行优化。
4.学生对阳光体育活动有基础认知,需逐渐进行深层次引导
淄博市各学校的学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认知处于基本了解阶段,需要对不同年级逐渐进行深层次引导,从而提高学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认知。同时,学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更容易受到内部动机的影响,应注意把握学生的内部动机,满足学生的内部需求。
5.师生对阳光体育活动满意度较高,学生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各个学校的领导和体育教师表示,“双减”政策下,各个学校阳光体育活动有了明显变化,相对以往开展的情况有了显著提高。同时,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仅存在少数学生表现不积极。学校师生对现开展的阳光体育活动满意度也比较高,虽然,仍存在有少数师生表示不满意,但整体上表示满意的师生超过三分之二。
6.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学生主动性不足是影响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
淄博市各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会受到内容缺乏趣味性、学生主动性不足、组织管理缺乏体系化、场地设施的局限性、体育师资队伍不够多元化、校园体育氛围不浓、家长的态度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学生主动性不足两个因素的影响程度最高。
六、建议1.严格落实 “ 双减 ” 政策,实施不同年级的分段管理
继续严格执行“双减”政策的相关要求,并借助“双减”政策提供的契机,对小学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段管理,促进阳光体育活动时间安排的和理想和科学性。同时,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学生的需求,增加每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次数,在保证学生的基础运动量的同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增加一些强度,以更好地发挥阳光体育活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
2.推动小学阳光体育活动与 “ 三全育人 ”
各个学校的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应保持对阳光体育活动的高度重视,支持并积极参与到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全过程,将阳光体育活动与“三全育人”相结合,保证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能够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同时,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建立健全阳光体育活动安全保障机制,让家长给予学校高度支持,学校给予家长安心放心,共同助力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3.加强邻校合作,提高现有体育资源利用率
各个学校应积极与邻校建立合作关系,搭建互通桥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互助共赢的目的。如相邻的学校之间,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可以建立两个或多个学校之间的互助通道,进行场地设施和体育师资的相互补给。当然,在无法建立合作共赢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外聘体育师资方式来满足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需求。同时,各地教育部门也应积极落实“双减”政策中优秀教师帮扶,从而解决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因现有资源而受限发展的现象。
4.提高学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认知,注重把握学生的运动动机
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阳光体育活动,从而提高对阳光体育活动的认知。学生也可以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丰富自身的体育理论知识,促进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协同发展。同时,要注重把握学生的运动动机,尤其是学生的内部动机,通过了解学生的内部需求进行阳光体育活动的不断完善与优化。
5.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到扬长补短
各个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到扬长补短,继续发挥做得好的方面,改善做得不好的方面。同时,还需要根据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调整,只有不断地进行完善,才能提高阳光体育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才能保持师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满意度。
6.及时把握主要影响因素,解决关键问题
各个学校应注重对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及时了解阳光体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影响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并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对阳光体育活动进行局部优化,使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更适合于学生成长成才和学校体育教师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邵伟.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周登篙.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
[5]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EB/OL].
[6] 体 育 总 局 办 公 厅 《 关 于 做 好 课 外 体 育 培 训 行 业 服 务 监 管 工 作 的 通 知 》[EB/OL].
[7] 体 育 总 局 办 公 厅 关 于 印 发 《 课 外 体 育 培 训 行 为 规 范 》 的 通 知[EB/OL].
[8] 淄博市教育委员会淄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淄博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工作》的通知[EB/OL].
[9] 专家组.“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11):1-15.
[10] 余雅风,姚真.“双减”背景下家长的教育焦虑及消解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1.
[11] 周秋婷,车旭升.“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策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30(02):198-201.
[12] 杨曼丽,张吾龙,胡德刚,宗波波,王宝森.“双减”政策下我国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演进历程、机遇挑战及实现路径[J].体育学研究:1-16.
[13] 汪伟.深刻认识“双减”政策确保“双减”落地见效[J].教育科学论坛,2022(04):66-68.
[14] 杨小微,文琰.“双减”政策实施研究的现状、难点及未来之着力点[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4.
[15] 于 素 梅 . 从 “ 双 减 ” 谈 体 育 教 育 的 价 值 走 向 与 创 新 发 展 [J]. 武 汉 体 育 学 院 学报,2022,56(01):83-91.
[16] 何 牧 秋 , 虞 运 . 小 学 生 课 外 体 育 活 动 开 展 现 状 调 查 及 对 策 [J]. 文 体 用 品 与 科技,2021(22):173-174.
[17] 王慧.金湖县塔集镇农村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面临的困境及干预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21.
[18] 文艳. 长沙市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动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19] 杨维清,苏家妥.北海市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发展对策[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13):164-165.
[20] 俞皓天.我国初中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中法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0.
[21] 张越博.试析中日两国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差异[J].运动精品,2020,39(03):27-29.
[22] 俞 皓 天 , 汪 晓 赞 . 中 美 基 础 教 育 课 外 体 育 活 动 的 比 较 研 究 [J]. 武 汉 体 育 学 院 学报,2019,53(04):71-74.
[23] 朱春雨,王晶.国外课外体育活动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9):218-220.
[24] 顾若辰,郑天晨.“双减”政策下我国少儿乒乓球俱乐部开展的现实困境与应对之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30(01):94-95.
[25] 付建霖.试论“双减”在我国减负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J].宜宾学院学报:1-9.
[26] 张兰星.学校环境中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策略——基于“双减”政策[J].湖北体育科技,2021,40(12):1117-1120.
[27] 都晓.“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研究述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2.
[28] 赵启雪.双减政策下武术进校园的价值与路径研究[C]//保护·研究·传承——2021 年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会议书面交流论文集.,2021:561.
[29] 郭甜甜,刘丽萍,刘春燕.“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外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研究[C]//保护·研究·传承——2021 年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会议书面交流论文集.,2021:287.
[30] 麻广一,宫士君.“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问题、对策[J].嘉应学院学报,2021,39(06):86-91.
[31] 周洪宇.“双减”政策落地应回归立德树人初心[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2.
[32] 王迪.“双减”之下,体育培训机构升级之道[J].决策探索(上),2021(12):24-25.
[33] 高浩,张宗豪,王路路,杨昊平.“双减”政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校园文化空间建构研究[C]//2021 年全国武术教育与健康大会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一),2021:62-63.
[34] 梁紫楠.“双减”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青少年学校体育发展对策研究[C]//2021 年全国武术教育与健康大会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一).,2021:157.
[35] 余慧娟.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J].人民教育,2021(22):12-15.
[36] 马陆亭,郑雪文.“双减”:旨在重塑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1):79-90.
[37] 《体育教学》热点话题:“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社联合开展体育锻炼研究[J].体育教学,2021,41(11):8-10.
[38] 邵伟德,王倩.“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的思考[J].体育教学,2021,41(11):14-15.
[39] 樊腾飞.“双减”政策下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方向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1(08):123-124
本课题报告的阶段性成果已于2022年5月刊发在《教育·新教育创作》第5期。
项目批准号:22ZBSKA013
项目负责人:穆成立
所在单位:淄博职业学院
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