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郑州城中村消失记
71岁的陈光挥终于追上了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的脚步。2006年,郑州市政府提出“强力推进‘城中村’拆迁改造”,截至2015年春节前,老摄影师陈光挥在20多个城中村拍摄了不下5000张照片。
“我想反映村民变成市民的过程。”老人说,想为“城市化进程”留一点“历史资料”。
从那一刻起,家住西三环的老爷子带着相机四处溜达。从郑东新区开建、西二环小岗刘村改造、西四环村庄拆迁到自己家附近的棚户区改造,一座座杂乱无章的小楼被挖掘机推倒前,在老人的相机里留下了最后的影像。
老人“赶场子”一样拍了一个又一个即将拆迁的城中村的背后,是郑州市中心城区已有170余个城中村被改造。余下的将在2015年年底前全部拆迁完成。届时,郑州市四环以里的城中村将全部消失。
城中村因城市化而产生,因城市化而消失
那些曾被陈光挥拍过的城中村,如今有的已立起齐刷刷的高楼。最近出现在他照片里的址刘村的人们,正四散租住在城市中,等待回迁后再把五六套安置房租给别人。
在拆迁通告发出后3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四环边的址刘村接连办了6场喜事。刘广伍特意把儿子的婚期提前了一个月,“走之前大伙一起热闹热闹,以后人就集中不起来了。”
那时,村里的主路上立起五道彩虹门,大红喜字贴在路边,刻意避开了拆迁通告,把好几个搬家公司小广告遮得残缺不全。路过的大爷伸着脖子看着通告,上面为他们熟悉的生活规定了截止日期:“宅基、企事业单位的动迁工作将于2014年10月10日前全面完成。”
这里一度集中了很多生产建材的小厂子,“村里90多家小企业,”陈光挥指着照片对记者说,“有的厂子一过一股味儿,还有的50米长的房子一个窗户也没有。”照片上水泥厂的工人全戴着口罩,在白花花的粉尘里忙活着。
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租住于郑州市的城中村里。“到晚上7点以后,都像候鸟一样回来,足足有几万人。” 陈光挥回忆。早在2009年,有些村民甚至建起了十几层的带电梯楼房出租,而村口卖馒头的蒸屉,堆得和一层楼一样高。
凭借交通优势,家家户户三四层的独栋小楼按间出租,一个月也有几千元的收入,“年轻人好多都戴粗粗的金链子”,陈光挥在村里拍照时,经常有孩子举着苹果手机向他展示自己拍的全家福。
陈光挥镜头中的全家福与这些孩子随意拍下的则完全不同。一家又一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站在门口,表情严肃地和身后的宅子合了最后一张影;有的老人站好突然又不拍了,因为“心里难受”;主动要求拍照的年轻人则双手叉腰,笑得合不拢嘴;小孩子揪着小土狗的耳朵玩得正欢,对它不能跟着去新家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