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曹亮
责任编辑:李晓雨
此时的朱得时,正打着赤膊,大口喝酒大口吃菜。离“菜桌”(一张石板)几米远处,是跟他流浪了14年的“妻子”李军华,端着一碗白米饭,用筷子鼓捣着往嘴巴里送。两个孩子,坐在潮湿脏乱的地上自顾玩耍。
也许是为了博得干部和记者的同情,朱得时径直把记者带入了“卧室”。一张脏兮兮的被褥铺在地上,就是床,记者用手几乎可以拧出水来。“我们很苦啊,一家四口都睡在这里。”朱得时说,“不过,我们也习惯了,能够睡得着。”
房间里没有电,也没有任何值钱的家什。被荒草掩盖的一口老井、两口乌黑的锅,讨来的饭菜,维系着这个四口之家最基本的温饱。最让朱得时恼怒的是,即使是这样,居然有小偷光顾,而且还不止一次,“讨来的酒和烟经常就不见了。”
朱得时告诉记者,在这里,一家人生活了整整四年。
“这是他自己选择的,我们也很无奈。”朱吉来说。朱得时虽然流浪在桃林镇,但实际上是新塘乡丁园村人,朱得时一遇到麻烦,都是丁园村和新塘乡的事。
让朱吉来恼怒的是,平时救助帮点忙还算了,他不理解的是,朱得时动不动就拖儿带女去上访,“岳阳市,省里,甚至北京都去过。”记者这次能够“逮”住朱得时,是因为在岳阳市上访的他被人送回来了。至于上访的目的,是乡村干部以及熟悉他的村民都不能理解的——“我没有房子住,我要民政局给我钱建房子,给我打一口井。”跟记者交流时,朱得时也很理直气壮。
上访的经历,朱得时最为津津乐道:“在北京,我见到了大人物。我的事情,中央都很重视,做了批示。”
初审编辑:曹亮
责任编辑:李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