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书院进行时 | 大师工坊入驻朱家庄文化书院 绘就全龄段“文化服务”新图景

2025-04-17 14:59: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田泽文

  大众网记者 孙莹 淄博报道

  一把刻刀在瓷盘上轻轻游走,勾勒出栩栩如生的齐长城轮廓;稚嫩的小手揉捏陶泥,转眼变成淳朴原生态的“主人杯”;白发老人伏案提笔,骨刻文与水墨在宣纸上交织出千年齐韵……走进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朱庄社区,扑面而来的不仅是文化气息,更是一幅“老中青少”共学共融的温暖画卷。朱家庄文化书院正以“大师工坊+书院课堂”的创新模式,让文化生活化、生活文化化,为基层文化服务写下生动注脚。

  指尖传艺,非遗在生活中扎根

  在朱家庄文化书院的张源源工作室里,负责人张源源正在手把手教学员拉坯塑形,“做杯子,心要静,手要稳,泥坯才能‘听话’。”指尖翻飞间,学员手里的陶泥已逐渐成型为一只古朴的“主人杯”。作为首批签约入驻的艺术大师之一,张源源每周六开课,学员从孩童到老人络绎不绝。

  “过去非遗‘圈子小’,想学习找不到门路,现在大师课堂开到了家门口,单我们工作室就吸引了50多名学员。”张源源的感慨,道出了非遗传承的新变化。如今的朱家庄文化书院,已成为大师的“聚集地”。陶瓷工艺品烧制、刻瓷、瓷板画、油画、书法、骨刻文……20余位来自不同艺术领域的大师级人物,带着各自的“绝活儿”入驻,针对幼、青、老全年龄段人群开设课程,构建起“多样化全周期文化服务圈”。当非遗从展柜走进生活,从“高冷”走向“亲民”,传统文化便在手把手地传授中完成了代际传递,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了“活态传承”。

  学堂润心,全龄共赴文化之约

  每到寒暑假,李智兴工作室都会准时迎来一批小朋友。捏陶泥、学知识、交朋友,孩子们在这里度过充实而快乐的时光。“孩子在这儿玩泥巴都能玩出学问,我们家长既放心又开心。”看着孩子亲手制作的小杯子,家长王女士的话语里满是欣慰。在朱家庄文化书院,孩子们不仅能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文化的熏陶。

  对于老年人,书院同样贴心打造了专属的文化空间。书法教室里,65岁的朱老师正专注地练习书法,这已是她第三次参加书法班课程。“年轻时忙于工作,没时间发展爱好,退休后在这儿不仅重拾了书法兴趣,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老文青’朋友。”在这里,老年人不再是文化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在笔墨纸砚间寻找乐趣,在交流学习中收获友谊,晚年生活因文化而焕发出新的光彩。

  市集焕新,绘就共富新图景

  朱家庄文化书院不单单为居民带来了琳琅满目的文化服务,更是悄然激活了乡村的经济活力。自2024年4月起,朱家庄文化书院借助淄博文旅经济的热潮,深挖本地文化资源,着力开发文创产业,全力打造新的“八大局”文旅市集,踏上了乡村振兴的蝶变之旅。

  每逢节假日,朱家庄文化书院的文创综合市集成为热门打卡地,游客如织,热闹非凡。手绘扇子摊位前,游客们排队体验手绘的乐趣;瓷板画展区,孩子们围着精美的作品驻足欣赏,眼中满是好奇;舞台上,合唱表演歌声悠扬,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朱家庄文化书院定期举办的文旅市集,不仅是文化展示的平台,更是创业孵化的摇篮。陶瓷、文创及非遗产品在此集中亮相,合唱表演、创业孵化服务等元素融入其中,形成“文化市集+创业孵化”的复合模式。文旅市集所采用的“政府主导、各方参与、资源共享、居民受益”的运营模式,让乡村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更激活了乡村的经济活力。如今的朱庄社区,正蜕变为集旅游、购物、美食、娱乐、居住、学习、创业、养生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新地标。

  在朱家庄文化书院,年轻人用刻刀讲述城市故事,老年人用书法书写晚年精彩,孩子们在非遗体验中埋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当生活成为文化的鲜活注脚,文化便成了生活的美好底色。

  从“活态传承”的大师工坊,到“全龄共融”的书院课堂,再到“文化赋能”的创意市集,朱家庄文化书院正用实践证明,当文化真正走进百姓生活,就能在代际传递中生生不息,在共建共享中绽放光芒。这方充满烟火气的社区文化书院,不仅是传统技艺的传承地、全龄学习的“加油站”,更是基层治理的连心桥,在 "文化生活化、生活文化化" 的双向奔赴中,绘就着新时代的“文化共富”新图景。

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