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楼 | 山东陶琉新政启幕,淄博如何实现“窑变”?

2025-03-29 09:11: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许炳棋

  大众网记者 许炳棋 淄博报道

  近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14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陶瓷琉璃产业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为传统陶琉产业注入强劲动能。方案聚焦工业用先进陶瓷、消费类精品陶瓷、高品质工艺琉璃三大领域,提出14项重点任务,目标直指2027年400亿元产值规模。

  作为全国陶琉产业核心承载地,淄博将成为政策落地的“主战场”。这不仅是对传统制造业价值链的重塑,更是淄博从“北方瓷都”向“全球陶琉文化高地”转型的战略机遇。

  破局:低端制造向“智造”产业突围

  《行动方案》中提到,淄博市现有陶琉企业800余家,是国内最为重要的先进陶瓷产业产地之一、江北瓷砖生产及贸易中心,中高端酒店用瓷制品、日用玻璃器皿等产品国内市场份额稳居全国第一,琉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但光鲜数据背后,产业隐忧不容忽视,传统技艺传承面临断代危机,品牌溢价能力薄弱,创新体系尚未健全,研发投入少……这种“一流工艺、二流设计、三流包装”的尴尬局面,使得淄博陶琉在市场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

  面对产业转型的迫切需求,《行动方案》中给出了破局之道。以“技术研发+文化赋能”双轮驱动重构产业生态。在制造端,通过推动日用陶瓷向个性化设计升级、艺术陶瓷向收藏级转型、建卫陶瓷向智能化场景延伸,逐步实现从“淄博制造”到“淄博智造”的跨越。2024年龙年之际,硅元瓷器以创新之姿推出“龙耀中华”系列新品。该产品是对“中华龙”这一经典文化符号的现代化演绎,在自主研发的“新斗彩”釉彩工艺的加持下,展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深度交融,更开创了文化IP科技化表达的新范式。这一突破性创新印证了技术赋能对于传统工艺品牌价值重构的战略意义。

  文化基因的激活则为产业打开另一扇窗。从新石器时代绵延至今的陶琉文化,与三星堆VR沉浸展、琉璃灯工艺术展、刻瓷艺术、淄砚文化等创新体验碰撞融合,让传统博物馆蜕变为文旅新地标。淄博还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陶琉文化主题景点,颜神古镇、人立陶琉艺术中心、岜山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行动方案》中强调的“陶琉+文旅”深度融合,成效已现,2025年以来,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高热度持续,旅游目的地特征更加鲜明。1—2月份,场馆开放50天,累计接待游客336967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长27.2%,其中,春节假期7天接待游客14.9万人次,日均2.1万人次。

  在绿色与数智转型的赛道上,《行动方案》中同样精准施策。传统陶琉产业的高能耗、高污染曾是淄博的痛点。《行动方案》明确推动绿色化改造与数智技术应用,如数字化窑炉控制系统使能耗降低20%。淄博陶琉产业正一步步突破低端生产的桎梏,向着现代产业集群的目标稳健迈进。

  进阶:产业生态、品牌、人才三维升级

  《行动方案》中的政策不仅着眼技术革新,更在产业布局上谋篇深远。政策提出“做大淄博陶琉集聚区”,结合临沂建筑陶瓷、潍坊碳化硅等区域优势,构建“多点联动”格局。淄博以800家企业为基础,吸引上下游配套产业聚集,形成从原料研发到终端销售的完整链条。

  与产业布局相呼应的是品牌战略的升级。尽管淄博拥有华光、硅元等领军企业,但长期处于产品强而品牌弱的境地。《行动方案》中提出打造“淄博陶琉丝 齐鲁美之韵”全球品牌,并通过“精品工厂”计划扶持中小企业,壮大企业品牌。

  为产业转型提供持续动力的是人才支持。针对陶琉产业“人才断层”难题,淄博采用“陶琉+研学”的方式,加强陶琉人才培育,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设立高校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此外,《行动方案》中还支持通过产教融合、举办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加强人才自主培养;引导陶琉企业梯次培育、精准引进高层次人才,选树领军人才队伍。

  挑战:创新转型可持续

  尽管政策红利显著,淄博仍面临不少挑战: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资金压力大,需进一步细化财税扶持;文旅热度能否转化为产业持久动力,依赖IP持续创新;绿色转型需避免“运动式”改造,需建立长效技术迭代机制……

  所以,《山东省陶瓷琉璃产业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落地,不仅是产业的突围之战,更是淄博城市身份的重构。当千年技艺遇见数字浪潮,淄博的转型样本,或将为中国传统制造业的涅槃提供关键启示。

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