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淄博文化书院共建之道① | 淄川是怎么做到的?信用积分+数字工具=社区“新生密码”

2025-05-07 15:43:3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滕腾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这一战略部署,不仅是推动文化惠民利民、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更是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淄博市以建设开放共享社区文化书院为抓手,在创新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渠道建设、服务创新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通过创新实践为基层输送优质文化资源开辟出新路径。即日起,大众网联合淄博市文明办推出“解码淄博文化书院共建之道”系列报道。

  大众网记者 李玉梅 滕腾 通讯员 范伟 李政 淄博报道

  在淄博市淄川区,一场关于基层文化治理的创新实践正在悄然展开。通过“信用积分制”与“数字化平台”的双向赋能,淄川区将社区文化书院打造成居民家门口的“精神共富站”,以“文化合伙人”模式激活全龄参与热情,探索出一条“阵地+课堂”、“人文+生活”、“智慧+传播”、“公益+市场”互惠共生的文化服务新路径。

  “文化合伙人”共建:资源活起来,阵地强起来

  淄川区以“家园、乐园、校园”为目标,创新构建“文化合伙人”共建机制,整合辖区高校、文化团体、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将社区文化书院打造成集文化传承、技能培训、生活美学于一体的复合空间。

  在城里社区,山东水利技师学院的电商导师团队定期开设直播带货课程,通过培训居民将自家产品卖向全国;吉祥社区则联合商户推出茶艺体验、插花培训等公益课程,在这里“邻居们成了‘同学’,社区成了‘大家庭’”。

  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资源整合与精准匹配。淄川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域覆盖的优势,将高校智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艺团队等专业力量下沉至社区,形成“高校+社区+居民”的联动生态。

  “文艺大众化”普及:生活美起来,邻里暖起来

  文化书院不仅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更是情感联结的纽带。淄川区以“文艺大众化”为导向,将文化服务嵌入居民日常生活,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碰撞出新的火花。

  颐泽社区连续九年举办“邻居节”,从瑜伽课堂到百家宴,从睦邻集市到文艺晚会,居民感慨:“远亲不如近邻,这样的活动,很赛!”柳泉社区的非遗花馍技艺班则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就像学员们说的:“学做花馍不仅是为了丰富家里的餐桌,更想把老辈的手艺和讲究传下去。”

  据介绍,淄川区常态化开展书法、绘画、心理健康等课程,已构建起覆盖全龄段的文化服务网络。

  “传媒数字化”加持:服务快起来,覆盖广起来

  在数字化浪潮中,淄川区以“智慧公孙”平台为核心,打造覆盖城乡的三级文化服务体系。投资330万元建成的这一平台,将VR技术融入文化体验,居民通过电视端“公孙频道”可实时观看社区活动直播,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参与元宵晚会、书法课堂。

  “一镇一屏”“一村一屏”的数字化升级,让文化服务突破时空限制。年轻人通过手机端点播聊斋俚曲课程,上班族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非遗技艺,数字技术真正实现了“文化触手可及”。

  “信用积分制”指引:公益热起来,市场活起来

  淄川区创新引入“信用积分制”,将居民参与文化公益的行为量化为可兑换的“文明资产”,构建起“公益+市场”的双向激励机制,成为激活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

  寨里镇“寨里亲”小程序上线后,许多村民通过参与文化宣传志愿服务获得积分,并可兑换食用油和图书等;南苑社区的“美德信用超市”里,居民用积分换取日用品时感慨到:“打扫卫生、文艺演出都能攒分,既得实惠又有面子!”市场主体同样受益,参与积分兑换的超市推出“积分折扣”活动后,客流量明显增长,“支持社区公益,品牌价值也跟着提升。”

  破局启示:文化治理的“淄川样本”

  淄川区的探索,为新时代基层文化治理提供了三重启示:机制创新:信用积分制破解了“政府热、群众冷”的困局,让文化参与成为可量化、可激励的公民行动;技术赋能:数字化平台打破时空壁垒,使优质文化资源精准滴灌至“最后一米”;生态共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居民自治”的协同模式,激活社区内生动力。

  “文化书院不是简单的活动场所,而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试验田。”淄川的实践证明,当文化治理与数字技术、信用体系深度融合时,就能释放出巨大的社会效能。从“文化惠民”到“文化共治”,淄川区以信用为媒、数字领路,正在书写社区文化书院的“淄川答卷”。

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