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留美女博士被父砍死”是旧闻新炒,揭揭近期一批“假”新闻

2016-02-27 09:34:00    作者:萧美人   来源:爆三样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新闻 砍死 山东菏泽 直接客体 新闻舆论
[提要]网信办发言人称,上述文章涉及城乡话题,一些媒体未经核实的跟进报道也推动了舆情升温。菏泽订婚礼金“三斤三两”再引热议,谣言屡辟不止何时是尽头 在网络上摸爬滚打这么些年,相信许多网友对“网络谣言”都不陌生。

  爆局:政局、迷局

  爆料:鲜料、猛料

  爆冷:冷门、冷静

  欢迎思想的吃货,本店供应营养原创“三样”套餐。

  文丨萧美人

  近日,一则“山东留美女博士回国探亲被父砍死”的消息在网上疯传,文章描述了烟台招远市贾家庄子村的留学美国女博士赵庆香,千里迢迢回国探亲时,因无法满足一次次狮子大开口问自己要钱的父亲,招致其父赵玉令记恨,竟趁女儿赵庆香和女婿熟睡之际将二人砍死在家中。几乎是一天之内,多家知名媒体客户端争先恐后地对此消息进行了推送。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样妹的内心是崩溃的:现如今竟然还有如此贪婪残忍连亲生女儿都可以“秒杀”的人?!结果更让样妹崩溃的是,这则火爆网络、引发舆论大潮的消息竟是2002年的旧闻,砍死女儿女婿的赵玉令被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已于当年10月被执行死刑。事情本身没有太多疑点,只是时间足足比“现在”早了14年。

  细读全文,文章提到了法院判决结果,但从头到尾几乎未注明案发时间,不仅没有案发时间,通篇压根就没看见几次“年月日”之类的字眼出现。一篇缺乏基本新闻要素理应无法通过审核的文章登上了多家媒体头条,究竟是何原因?旧闻新炒,或许可以自欺欺人地认为“没有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然而刻意模糊甚至隐去事情发生的时间,让网友读者误以为这是新近发生的事件,却难免有骗取点击量之嫌。样妹不禁想起了今年春节期间引发网络舆论“龙卷风”的“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事件,最终被证实系一则缘起泄愤的假消息,经过网民的大量转发和媒体的广泛报道,摇身一变成为引发无数唇枪舌剑的“大新闻”。“炒冷饭”也好,“传谣式造假”也罢,各大媒体对文章疑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故意避而不谈,大约是因为这些消息内容足够凶残、足够奇葩、足够吸人眼球。那么,身处网络环境中的你(包括微博大V、微信公众号、普通网民等等),在推动这些信息疯狂传播直至成为舆论事件的滚滚大潮中,又做过些什么呢?

  春节“三大消息”引爆城乡差异全国大讨论,网信办回应“全是假消息”

  “农村跟城市间的爱情,到底隔着多少年的距离”,刚刚过去的猴年春节中,这个引发众多思考和辩论的问题令人记忆犹新。各大媒体、网络大V、知名媒体人和公众号、普通网民唇枪舌剑慷慨陈词,其源头不过是一张据称来自江西某农村的年夜饭照片。仿佛是借势而上,“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东北村庄农妇组团‘约炮’”、“农村婆家不让女人上桌吃饭霸气媳妇怒掀桌”成为春节期间的三大热门消息,城乡差异话题再一次置身于舆论浪潮的中心。

  然而,遍及全国的城乡差异大讨论余波未消,国家网信办已于近日出面回应:有关部门、媒体和网民的调查发现,这三篇文章都是虚构之作,属于虚假信息。下面是网信办发言人对上述事件真相的答记者问:近日,“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我办密切关注此事的网上舆情发展,并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调查工作。经查,这是一则假消息,发帖者“想说又说不出口”并非上海人,而是江苏省的一位女网民,因春节前夕与丈夫吵架,不愿去丈夫老家过年而独自留守家中,于是发帖宣泄情绪,内容是虚构的。而之后在网上自称“江西男友”回应的网民“风的世界伊不懂”,和发帖者素不相识。此事的缘起是出于泄愤,经过网民的大量转发和媒体的广泛报道,最终成为一起舆论事件。有关调查结果,江西网络部门已经公布。2月14日,一篇名为《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丨返乡日记》的文章在《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发表,文中父亲濒死儿子却用低保金“行乐痛快”、农妇组团“约炮”、媳妇骂婆婆“老不死的东西”、低保夫妇不顾儿子常年酣战牌桌。然而,新华社记者深入事件发生地调查,发现“返乡日记”并非“返乡之作”,文中描绘的礼崩乐坏的时间、人物、地点都是虚构的。

  此外,某自媒体还发布文章《霸气媳妇回农村:光干活不让上桌掀翻了自己做的一桌子菜!》并配图,一时引发热议。当网民指出真实性的问题后,该发帖者称,“真假其实无关紧要”。

  网信办发言人称,上述文章涉及城乡话题,一些媒体未经核实的跟进报道也推动了舆情升温。在许多有责任感的网民通过理性分析,指出帖文中的疑点,线上线下核实印证后,事实真相逐渐明晰。希望有更多的网民能够理性发声,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菏泽订婚礼金“三斤三两”再引热议,谣言屡辟不止何时是尽头 在网络上摸爬滚打这么些年,相信许多网友对“网络谣言”都不陌生。与纯属虚构的消息相比,这类谣言虽然不一定能在短期内掀起巨大舆论浪潮,却常常有着惊人的生命力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势,甚至一些知名媒体也在有意无意间加入“传谣大军”,以讹传讹,屡辟不止。

  近日,央视某知名新闻栏目播出的一期节目中,对农村天价彩礼这一话题进行了讨论。节目中提到,在一些农村地区娶媳妇支付彩礼钱时,往往有“有一动不动、三斤三两,万紫千红一点绿”等习俗,并对“三斤三两”的概念进行了解说:“在山东省西南地区,彩礼是用秤称的。三斤三两百元大钞的重量,加起来是10多万元。三斤三两的百元大钞,也仅仅是彩礼的标配。”与此同时,“山东农村娶妻礼金要三斤三两百元大钞”这一话题再次成为微博热议话题,与之相关的报道也在多家媒体抛头露面,内容大同小异,却结结实实地引发了新一波对于农村天价彩礼的争论和谴责。

  在许多农村地区,天价彩礼并不鲜见,不过样妹必须指出的是,“山东西南地区娶亲彩礼三斤三两”这一信息系谣传,当地媒体早在2012年就做过深入调查,并不存在拿秤称钱这一现象。2012年4月,某网站刊发了一则名为《山东菏泽订婚礼金需三斤三两人民币市民大呼订不起》的新闻,称有菏泽鄄城网友反映“订婚礼金要论斤秤,需要三斤三两百元人民币,相当于大约13万6000元”。稿件刊发后引发极大关注,数百家媒体转载了相关新闻,一天之内就有近万人参与了新浪、腾讯微博就此展开的讨论,事件中的“菏泽鄄城”也在各类报道中被逐步扩大为“山东菏泽”“山东西南地区”甚至“山东农村”。而当调查记者深入了解时,却发现这则劲爆消息的最初来源是山东菏泽某论坛的一条名为《跟菏泽鄄城女孩订婚,订不起》的帖子,“三斤三两”的出处仅仅是该帖子下的某一条网友跟评而已,既非普遍现象,更没有经过考证。

  早在2012年就已经被证实是谣传的消息,在时隔近4年后,再一次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网络热议话题甚至一些媒体上。平心而论,农村天价彩礼的现象在一些地区的确存在,变了味的结婚习俗也给不少农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但是,就算“三斤三两”彩礼钱的噱头足够劲爆,可谣传就是谣传,假的真不了,媒体选用例子之前、网民口诛笔伐之时,能否稍停一分钟,或许就能少为谣言的屡禁不止“贡献”一份力量。

  旧闻新炒屡试不爽,十几年前“劲爆”消息成为网络时代“香饽饽” 回到山东留美女博士回国探亲被父砍死的事件上,同期在网络上遭到热议的并不只有这一则旧闻,“十二岁女孩供养四个大学生哥哥,车祸死亡后全村披麻戴孝”的消息更在许多贴吧论坛、微博微信上广泛传播,引发不少网友的争论、惋惜甚至愤怒。

  重新提起旧事的是作家陈岚刊发在头条号的一篇文章《三个真实故事:女儿还是女奴?》,除了“山东留美女博士回国探亲被父砍死”,陈岚还列举了2006年轰动一时的”北大佛学博士和岳父为房产对质公堂案”,以及“多年前”曾被媒体长篇推荐的报道“十二岁女孩供养四个大学生哥哥,车祸死亡后全村披麻戴孝”。陈岚此文的立场在于呼吁社会维护女权,且在文章开头就说明了是回忆“旧案”。但这样几件“劲爆”的旧事却成了一些媒体眼中的“香饽饽”,经国内某知名媒体“模糊案发时间”的转载报道后,在网络引发广泛热议,最终滚出了一个舆论大雪球。那么,“十二岁女孩供养四个大学生哥哥,车祸死亡后全村披麻戴孝”这一消息究竟源自何处,是否属实?样妹上网搜索,除了大量同情女主人公申春玲、谴责春玲四个哥哥的声音,也能看到不少网友对此事件的真实性表示质疑。根据文章表述,事情发生在山东嘉祥县后申庄,女主人公申春玲早在1998年就已经因车祸去世,时年16岁;文章也提到,春玲去世后,这个16岁女孩的孝心义举被长篇累牍地报道,并刊载于许多主流媒体和杂志。不过,样妹查了又查,并未找到有新闻媒体报道此事,在嘉祥县也没有找到一个叫做“后申庄”的地方,只有一个与之类似的“申庄”。样妹样哥在该村朋友中打听了一圈,不少村民表示并未听说过这位轰动一时的孝女申春玲。到底是时间久远,连当地人都已经忘记了这回事?还是网传文章表述的地点、事件原本就是错误的,整件事不仅是“炒冷饭”,甚至还存在部分虚构的嫌疑呢?

  莫为“猎奇”成网络传谣推手,传播“过时新闻”“虚假新闻”可追究法律责任 针对“山东留美女博士回国探亲被父砍死”相关文章一夜之间火遍网络,北京圣运律师事务所王优银认为,这篇报道的案件虽然真实存在,但其隐匿案件发生时间的做法与我国法律中对“虚假新闻”的相关规定打了个擦边球。发布者故意隐瞒案件发生时间以赚取新闻消费者关注度,涉嫌发布虚假新闻,同时可能给当年事件的利害关系人带来再次伤害,如果新闻消费者或当时案件的利害关系人认为报道侵犯了自身合法权益,则可依据法律向发布者和传播者追责。

  王优银解释说,虚假新闻侵害的直接客体并不是财产权和人身权,而是故意或过失提供不实信息,使不特定的新闻消费者在民事活动中产生错误判断,构成对他人精神自由的侵害,进而侵害他人的财产权或人身权。1999年,新闻出版署发布的《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第1条规定“报纸、期刊必须遵守新闻出版法规,刊载新闻报道和纪实作品必须真实、准确、公正。报刊不得刊载虚假、失实的报道和纪实作品。”2001年12月25日发布的《出版管理条例》第28条再次对刊载虚假、失实报道的新闻媒体的上述民事责任和当事人的民事权利进行了确认。2002年6月27日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第十九条规定:“互联网出版的内容不真实或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互联网出版机构应当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并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事实上,“过时新闻”的追责在我国已有先例。武穴市政府网刊发《湖北日报》2年前刊登的《武穴2家供销社跻身百强》报道后,相关部门进行了调查处理,并责令武穴电视台、武穴政府网及时进行整改;同时,对相关责任人武穴政府网陈某、武穴电视台记者洪某停职检查,并进行批评教育。针对“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等虚假消息,国家网信办发言人指出,在这起事件以及很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舆论事件中,一些媒体及媒体法人微博、微信账号的参与转发和报道,对舆情发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声,人人都是信息源、传播者。作为媒体工作者,包括媒体法人微博、微信账号运营者应该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严格遵守新闻纪律和职业规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网络媒体要认真学习领会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记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认真核实报道内容,不能片面地挖新闻而忽视了导向,一味地抢时效而忽略了真假。十五年前,正是网络刚刚在国内兴起的阶段,在那之前的消息传播和事件报道多依赖传统媒体,不管多么“新、奇、怪”,传播速度肯定不如今天这样快,范围不如今天这样广,却也因此少了许多不加求证的“抢发”和网络自媒体的疯转。如今,媒体的定义越来越广泛,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发声,对舆情发酵推波助澜,一些主流媒体也在抢新、抢快的过程中逐渐走向猎奇、炒作的边缘。样妹觉得,相关部门对虚假信息的监管任重道远,在此期间,除了各网络平台要担负起核实发布信息的责任,每一位网民也需要仔细思考,身处庞大的、瞬息万变的网络环境中,你究竟做过些什么?又应该做些什么呢?

  ■(媒体转载应注明来源,并转载包括二维码在内的全部内容)

初审编辑:曹亮
责任编辑:王盈盈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