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0 08:38:00 来源:大众网综合 我要评论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2014年平均工资主要数据,2014年全国平均工资49969元。数据一经发布,随即引发广泛热议,网络上不断出现自己工资“拖后腿”的声音。
平均工资数据,是反映收入分配的重要指标,是劳动报酬水平的具体体现,与人们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实施的2006年至2014年,近10年时间我国平均工资的总体增长情况如何?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冯乃林,就2014年平均工资的统计情况,及2006年至2014年平均工资的总体情况进行解读。
“十一五”以来平均工资稳步增长
国家统计局5月27日发布的2014年平均工资主要数据可谓喜多过忧。
喜的是,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编者注:主要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和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依然呈增长趋势。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6339元,同比名义增长9.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1%;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36390元,同比名义增长11.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0%。
不仅在2014年,从2006年至今,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已形成逐年增加的稳定格局。据《中国经济周刊》统计,2006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为20856元,到2014年则为56339元,增加了35483元,平均工资增长了1.7倍;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从进行统计的2008年开始,从17072元增加到2014年的36390元,7年间平均工资增加了19318元,增长了1.13倍。
工资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密不可分。冯乃林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平稳运行,平均工资之所以逐年增加,正是得益于经济平稳增长。
在宏观经济形势向好的大背景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每年都会确定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企业行业的工资指导线,从政策上保证职工收入每年都有所增加。2014年,全国有19个地区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为14.1%;23个地区制定了工资指导线,工资增长基准线普遍在12.4%左右。
而国家调节收入差距的大背景也为提高平均工资提供了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忧的是,2014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9.4%的增长率是自2006年以来首次降到了10%以下。此外,受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等因素影响,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的年平均工资的名义增速分别比2013年回落0.7和2.5个百分点。
“这应该和整个经济下行压力大有关。”冯乃林认为,从用工人数看,城镇非私营单位中的行业中,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这样的企业占了较大的比重,而这些企业又是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比较大的行业。
“十一五”以来年平均工资增加额:2009年最低,2011年最高
从增加额度分析,对比从2006年到2014年平均工资增加额,无论非私营单位还是私营单位,并非呈现逐年扩大趋势,在个别年份仍有起伏。
2006年以来,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增加额排在第一位的是2011年,为5260元。
2011年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增加额之所以拔得头筹,首先,当年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为工资增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统计显示,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25.4%。
其次,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一年来各级政府围绕着改革工资制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当年全国共有24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达22%。27个省份发布了2011年工资指导线,基准线提高幅度多在14%以上。各地继续稳步推进公务员津补贴工作,全面开展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
第三,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助推了职工工资上涨。长期以来,廉价、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一直是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比较优势。但近几年来,我国企业用工成本呈现出持续、较大幅度的上升趋势。一些企业为了积极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有效解决“招工难”现象,或者为了抢占科技人才、技术工人的优势,都采取了提高工资、改善福利待遇这一有效的手段。
2006年以来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增加额在2009年为3346元,排名倒数第一,而有统计以来,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增加额在2009年也为最低值,为1127元。
2009年平均工资增长之所以“拖后腿”,在冯乃林看来,主要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包括制造业和其他行业的生产都受到一些影响,导致工资的增长慢了一些。2008年的增长率还是16.9%,但到2009年就陡转直下,掉到了11.6%了,主要还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十一五”以来平均工资绝对差值:非私营与私营单位差距逐年加大
对比从2008年到2014年非私营单位与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差距,呈现出绝对差距逐年扩大的态势。
从绝对差值看,2008年非私营单位比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高11826元,之后逐年增高,2014年这一数值为最高,达到19949元。
冯乃林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解释,之所以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的绝对额增长多一些,主要是因为非私营单位包括了比较大的企业,比如国企、外资企业、港澳台投资的企业等,这些企业的工资水平相对比较高。而私营企业总体工资水平比较低,导致两者的差距不断拉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增速则快于非私营单位。除了2009年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增长率11.6%,高于私营的6.6%外,其他年份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增长率均高于非私营单位。
“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增速快于非私营单位,两者绝对差距继续扩大,相对差距略有缩小。”冯乃林说,2014年城镇非私营单位比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高19949元,差距比上年扩大1172元。2014年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非私营单位人员的6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统计局官员释疑网民拖平均工资后腿感慨
将私营单位包括进来扩大了工资统计的覆盖范围
《中国经济周刊》:私营单位平均工资为什么在2008年之前没有进行统计?
冯乃林:我国对企业的劳动工资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私营企业数量并不太多,之后私营企业的数量开始增多,但是企业的规模都很小。规模小、数量大,统计基础不健全,所以在2008年之前一直没有进行统计。2000年以后,私营企业发展越来越快,也越来越重要,我们就考虑将私营企业纳入统计范围。实际上在2008年以前我们已经先对私营企业统计做了一些试点,试点成熟后,在2008年正式纳入了统计范畴。
工资水平及增长速度因行业、地区及个人所在岗位不同而感受不同
《中国经济周刊》:当2014年全部联网直报调查企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49969元一经公布,很多人感慨说自己拖了后腿。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感?
冯乃林:平均工资统计数据与个体感受差异大,是每年数据发布后常有的反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各类平均工资数据反映的是全国或某一类单位、某个行业的平均水平。由于工资分布是典型的偏态分布,即少数人工资水平较高,多数人工资水平较低,所以多数人的工资水平会低于平均工资。
目前开展的岗位工资统计只调查联网直报的规模以上企业,2014年涉及16个行业门类的91万多家单位,没有包括这些行业的规模以下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也没有包括农、林、牧、渔业,金融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这几个行业的单位。具体到某一个单位,不同岗位间的工资差距很可能会更大。即使是相同岗位,其平均工资在不同地区、不同登记注册类型和不同行业间也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从每个人的角度看,工资水平及增长速度均会因所属单位的行业、地区及个人所在岗位的不同而感受不同。
《中国经济周刊》:分区域看,2014年东部地区岗位间平均工资差距最大,岗位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之比为2.83;中部地区岗位工资差距最小,最高与最低之比为2.37。该怎么理解东、中部岗位工资间的不同差距?
冯乃林:我们在进行岗位工资统计时,将岗位大致分成五类,即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商业和服务人员,以及生产设备操作人员。东部地区岗位工资差距较大,主要因为东部地区市场经济相对发达,这一地区企业中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一般也高于中部地区的同类人员;但是商业服务人员和设备操作人员的工资差异在东部与中部地区之间没有那么大,这样就造成了不同岗位之间东部地区差异更大一些。
《中国经济周刊》:分行业门类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岗位工资差距最大,岗位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之比为5.04;建筑业岗位工资差距最小,最高与最低之比为2.22。这说明了什么?
冯乃林: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包括了像大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资与资产管理机构等,这些单位对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比较高,相应的工资收入也高,而在这些单位中工作的一般办事人员、服务人员则与其他单位同类人员工资没有太大的差别,导致不同岗位人员之间收入差异也相对比较大。
据中国经济周刊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