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万元存款“失踪” 被跨行转到外地账户

2015-01-23 08:05: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鲁中晨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银行卡上的钱被转走后,孙女士收到的提示短信。 记者 崔冬云 摄
    据鲁中晨报消息 市民孙女士的手机收到一条银行转账短信,短信内容显示她的银行卡支出了29994元的款项,奇怪的是,孙女士并未进行银行汇款转账,这笔钱是怎么“失踪“的?
  1月21日上午,在桓台上班的孙女士刚刚到单位,手机突然收到一条短信,短信内容显示她的银行卡上有一笔29994元的跨行汇款支出,当前卡上余额为10.13元。
  “看到信息后我立即通过网上银行进行查询,网页上只显示有一笔交易,但是钱的具体去向并不明确。”孙女士说,她立即赶到了附近的一家银行网点,请工作人员帮忙查询具体情况,几经努力,银行的工作人员最终查出这笔钱被跨行转到了一个广州的账户中。
  “卡和网上银行密码器一直在我身上,而且别人也不知道密码,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孙女士感到很纳闷,她告诉记者,1周前这张卡上刚刚转入了5万余元的款项,事发前两天,她通过ATM取走了2万元,剩余的3万元还没来得及取走,没想到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今天,记者就上述事件采访了银行方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孙女士银行卡中被转走29994元一事,他们已经向上级部门进行汇报,并查询到被转入的账号所在地以及所属银行,但是对于这笔转账是否属于诈骗款项,银行方面无权进行调查,需要由公安部门介入调查处理。
  工作人员表示,孙女士属于密码器使用客户,应该是登录过钓鱼网站后,在骗子的诱导下使个人信息泄露,进而导致银行卡上的钱被转走,正常情况下不操作密码器,银行卡上的钱是不会被转走的。工作人员还称,手机中病毒、QQ中病毒也会使个人信息泄露,同样会导致银行卡被盗刷或转账。
  孙女士则表示,自己在操作手机或电脑时,并没有泄露个人信息的情况,也没有收到过相关网址后更改银行卡信息的情况。
  目前,孙女士已向警方报案。
■银行提醒
  临近年关,骗子猖獗,储户要多加小心。最好在银行的柜台进行开户,不要将身份证借给他人办理,不要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及密码,不要乱点工作人员给予的链接,保存好开户凭证和支票等,并随时关注自己的账户存款情况和资金动态。
  对普通民众而言,不去触碰“贴息存款”,因为“贴息存款”属违法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近年部分存款“失踪”事件 
  我国是世界上居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截至2014年末,中国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余额高达116万亿元。然而,公认十分安全的一笔笔银行存款,近日却在浙江、河南、安徽、湖南等地频频出现“失踪”,以下是近年几个存款“失踪”的典型事件。
  ◆2014年初,浙江杭州某城市商业银行的储户张先生查询账户时发现,自己账户上的200余万元存款竟然只剩几块钱。他随即向银行方面投诉,报案后,经杭州市西湖区警方查明,该案件共涉及多家商业银行的42名储户,总计9505万元存款“不翼而飞”。
  ◆2010年2月1日,东风汽车公司财务人员与中信银行武汉梨园支行(以下简称“中信梨园支行”)对账时被告知,公司持有的1亿元的存款单是假的,公司在该支行的账上仅有164.20元。
  ◆2014年10月,上市酒企泸州老窖在中国农业银行长沙迎新支行的1.5亿元存款失踪。
  ◆浙江义乌的刘先生2013年将250万元存到了某银行宁波一支行,其后并没有任何支出信息,近期去银行取款时,却发现账户上只剩下4元。
    存款“失踪”的几种可能  
    轻信陌生人 无意泄露个人信息
  “存款丢失或与存款人信息泄露有关。”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刘继承说。
  2013年1月,来自湖北武汉的蔡女士在广州将60万元存入新办的银行卡,结果不到24小时竟被人分批转走!蔡女士是轻信了一个陌生人在电话里的游说,才新开了银行卡,其中开卡资料上所留联系电话也是那个陌生人的。这起案件很可能是蔡女士不慎泄露了个人信息所致。
    不法分子通过伪造银行票证等盗取储户存款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郭华介绍说,储蓄存款丢失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不法分子通过攻击网银或者通过伪造银行票证甚至伪造银行卡等方式盗取储户存款。
  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网显示,1月8日,四川泸州市人民检察院对涉嫌骗取泸州老窖存款的四人批准逮捕。嫌疑人仅通过伪造的银行票证,就成功从银行骗取泸州老窖公司1.5亿元存款。
    “存款大盗”与银行“内鬼”合伙作案
  杭州42名储户存款“失踪”案中,据杭州市多位受害储户回忆,自己存钱时均曾遇到银行柜台人员推销,承诺可将资金以某种高利息的形式存入。“经调查,这就是犯罪团伙和银行内部人员勾结,打着高利息旗号骗取存款。”杭州西湖区警方相关负责人说。
  “存款大盗”专门针对各大银行存款下手。银行内部人员被买通后,储户在柜台存钱时,资金被存入后立即被转到其他账户上。
    遭遇“忽悠”销售 部分存款变“保单”
  据某国有银行知情人士透露,柜台人员以各种方式变相销售保险、基金等产品,也是存款“失踪”的原因之一。
  “存钱回来才发现,拿到的不是存款单而是保险单。”安徽芜湖市民宋先生告诉记者,今年1月6日上午,从北京打工回乡的他将攒下的5万元存入某银行,出具的“存单”却是中国人寿保险投保单。

初审编辑:曹亮
责任编辑:李晓雨

更多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