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
大众网记者 孙奉娟 淄博报道
随着夏季的来临,气温逐渐升高,大自然展现出它最蓬勃的一面。然而,夏季也是各类动物活跃的季节,毒蛇、狂犬、蜱虫等都在此时频繁出没,户外活动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淄博市卫生健康委公布全市抗蛇毒血清储备医院、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蜱虫咬伤等自然疫源性疾病定点医院名单,并为大家整理了毒蛇、狂犬、蜱虫咬伤后的正确处理方法,希望能为大家的夏日出行安全增添一份保障。
毒蛇咬伤
被蛇咬伤后2小时内使用抗蛇毒血清效果最佳,乱用偏方等错误救助方式,极易导致病情延误,甚至致残、致死。
被咬后应保持冷静,原地坐下或躺下,减少活动量。若四肢被咬,需将患肢置于低于心脏的位置,延缓毒素随血液循环扩散。
尽量记住蛇的基本特征,包括蛇形、蛇头、花纹、颜色等。最好可以拍照,以便医生精准用药。不要去捕捉或追打蛇,以免二次被咬。
毒蛇的咬痕一般表现为1—4个出血点,多数情况为2个;无毒蛇为两排细小牙痕。
使用布条、腰带或藤条在伤口近心端10厘米处结扎,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指为宜,每隔30分钟放松1-2分钟,防止肢体缺血坏死。用矿泉水、生理盐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伤口及周围皮肤,清除表面毒液。避免用酒精消毒,以免刺激血管扩张加速毒素吸收。迅速取下戒指、手镯等物品,防止患肢肿胀后引发缺血性坏死。
被毒蛇咬伤,最关键的治疗方法就是注射相应的“抗蛇毒血清”,但并不是每家医院都有抗蛇毒血清储备。拨打 120 时一定要说清楚怀疑毒蛇咬伤,方便调度到合适的医院。
若不慎被蛇咬伤,要避开这六大误区:
误区一:捆扎患肢越紧越好
捆扎时间过长、束缚过紧,易导致组织缺血坏死,后果严重。捆扎的松紧程度大概以能放入一个手指为宜。
误区二:切开伤口越深 排毒越彻底
切勿自主切开伤口,开创不当易导致伤者失血过多和伤口感染。
误区三:伤口不肿不痛就没事
被神经毒类毒蛇咬伤后的早期症状较轻,易被忽视。如被银环蛇咬伤时,伤口不肿不痛、牙痕浅。咬伤后1-2小时才开始出现乏力、麻木、喉咙梗阻等症状。但此类蛇伤病情凶险、变化迅速。因此被蛇咬伤后应迅速就医。
误区四:用嘴吸“毒”
当无法判断是否被毒蛇咬伤时,切莫用嘴直接吸吮伤口,避免毒蛇的毒液从口腔进入人体。
误区五:草药治疗最有效
一些人被蛇咬伤后依赖未经科学验证的疗法,如使用民间“药草”、偏方或烧灼伤口等。这些做法往往会延误治疗,并可能造成二次伤害。所以,被蛇咬伤后一定要寻求专业的医疗救治。
误区六:这蛇没毒不用怕
就算是被无毒蛇咬伤,也可能引起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因此,被无毒蛇咬伤同样不能掉以轻心,需及时处理伤口并就医检查。
赤链蛇
常见于田野、河边和村庄附近。身体背面黑褐色,上面分布很多狭窄的红色横纹。头部略扁,呈三角形,眼睛较小。
虎斑颈槽蛇
常见于山地、农田、水边或者林缘等环境。身体背面翠绿或草绿色,体前段两侧有粗大的黑色与橘红色斑块相间排列,枕部有一堆粗大的黑色“八”形斑。
毒蛇通常头部呈三角形,颈部细小,尾端短钝;无毒蛇头部椭圆,尾端细长。但需注意,部分毒蛇头部可能不典型,切勿冒险捕捉辨认。
为提高毒蛇咬伤救治效率,全市建立了蛇伤协同救治的快速响应机制,群众通过120即可快速转诊至市或区县定点医院进行救治,同时院内建立了转诊会诊绿色通道,保证患者从伤口处理到血清注射的全流程高效衔接。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所有的温血动物普遍易感。不同动物在狂犬病的传播过程中角色各有不同,肉食、杂食类喜群居动物和翼手目动物可以贮存传播,草食类动物、家畜、人可以感染发病,但传播风险较低。在全球范围内,99%以上的人类狂犬病是由犬传播的。
根据我国目前的狂犬病流行情况,致伤动物传播狂犬病的风险可分三个等级。
如果被狗、猫咬伤抓伤,伤口处置越早越好,尽快到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进行处置。对于轻微伤口(不导致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可第一时间自行处理伤口,并使用肥皂水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清洗咬伤和抓伤的伤口。然后及时到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进行处置。
关注淄博疾控公众号——疾控服务——狂犬病处置门诊查看,快速找到附近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
以前打过狂犬病疫苗,现在又被狗猫咬伤了,也要尽快到附近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进行处置。对于任何一次暴露后均应首先、及时、彻底地进行伤口处置。若再次暴露发生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应继续按照原有免疫程序完成剩余剂次的接种;全程接种后3个月内再次暴露者一般不需要加强接种;全程接种后3个月及以上再次暴露者,应于0、3天各加强接种1剂次狂犬病疫苗。按暴露前或者暴露后程序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者,除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外,暴露或者再次暴露后无需使用被动免疫制剂。
当某一针次出现延迟一天或者数天注射时,其后续针次接种时间按原免疫程序间隔时间相应顺延,无需重新接种。对于暴露后的疫苗接种,应严格按照程序时间完成全程接种。
蜱虫咬伤
蜱虫背部
蜱虫腹部
蜱虫俗称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色。小时候(幼蜱)6条腿,长大了(成蜱)8条腿。有时寄生在鼠类、牛、羊、犬等家畜体表吸血,(划重点)未吸血的蜱虫潜伏在森林、农田、草丛中伺机而动,当人们到野外游玩、草丛嬉戏时有可能被蜱虫叮咬。
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均较轻微。蜱虫又是重要的媒介生物,可以传播多种疾病。蜱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多次吸血,而且往往会叮咬多个动物,导致不同动物携带的病原体经蜱虫传播,已知蜱虫能够引起诸如发热、森林脑炎、Q热、斑疹伤寒、野兔热、莱姆病、人嗜粒细胞无形体病等多种疾病,给人类健康带来很大危害。其中发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简称)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危害比较严重的蜱传疾病。
防患于未然,避免被咬是上策。外出游玩时应当尽量避免在蜱虫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果需进入此类地区,最好穿长袖浅色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不要穿凉鞋。裸露的皮肤可以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驱蚊酯等。离开草地、树林时要仔细检查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及时清除(有时蜱虫会在体表持续吸血2-7天,外出归来要及时检查)。
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垂直皮肤表面向上拔),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损伤皮肤,严重的还可能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伏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发现蜱虫及时到医院处置更好)。
被蜱虫叮咬也不必有太大压力,绝大部分蜱虫叮咬后不会引起疾病(山区居民被蜱虫叮咬是很常见的,未必引起疾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外出旅行史和被叮咬的情况。
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