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
大众网记者 孙奉娟 淄博报道
6月28日,第二届中国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大会“AI赋能·智领健康”主题论坛在淄博齐盛宾馆会议中心-淄川厅隆重举行。来自全国顶尖医学院校、三甲医院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医疗健康产业的全链条重塑路径,为行业智能化升级绘制前沿蓝图。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黄正明在致辞中指出,AI已成为医药健康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唯有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变革,才能重塑行业生态。
前沿探索:AI驱动医学范式变革
论坛聚焦智能医学发展脉络与突破方向。中国医科大学的娄岩教授在《智能医学的今天与未来》主题报告中指出:“AI正从辅助工具升级为诊疗全流程参与者,推动疾病早筛效率提升40%以上,远程医疗覆盖范围扩大至基层空白区。”汕头大学的郝志峰教授则揭示了基础智能体技术对精准医学的革命性影响——通过多维度基因数据融合分析,使疾病亚型分类精度突破90%,为个性化治疗奠定新基石。
在医学教育领域,新乡医学院的林俊堂教授展示了AI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如何解决传统教育资源失衡问题,其开发的智能题库使医学生临床决策训练效率提升3倍。西南医科大学的罗亚梅团队研发的多模态数据标注技术,更在肿瘤疗效评估中实现95%的决策精准度,彰显AI对临床实践的深度赋能。
多元落地:技术渗透健康全场景
智能技术应用呈现跨领域融合态势。辽宁省金秋医院的卜丽教授展示了AI肌少症防治系统:通过运动监测传感器与营养算法模型,使老年患者康复依从率提升至82%。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邵毅教授则证实,眼科AI大模型对角膜溃疡的识别准确率达98.7%,大幅降低漏诊风险。
创新应用持续突破边界。香港大学的刘芳教授将干细胞模型与AI药物筛选结合,使新药研发周期缩短3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潘志庚教授提出的“催眠元宇宙”概念,通过沉浸式心理干预系统改善失眠有效率超75%;而中国医科大学的张志常教授验证,大语言模型使医学科研文献分析效率提升60%,重构知识生产模式。
协同破局:构建产业融合新生态
圆桌论坛上,娄岩、郝志庚等专家聚焦行业瓶颈达成共识:需建立医疗数据安全共享平台,制定AI医疗器械统一标准,并通过“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加速技术转化。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的庞浩鑫分享了AI在临床试验中的突破——讲解AI在临床试验患者招募、数据监控、合规性审查中的应用方案,分享AI驱动数据治理提升试验效率与质量的案例,强调技术对医药研发全流程的重塑价值。“只有打通技术、数据与制度的闭环,AI才能真正成为健康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娄岩在大会中强调。
此次“AI赋能・智领健康”主题论坛的成功举办,为行业搭建了思想碰撞的平台,展现了传统医药与AI技术融合的无限潜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多方协作的深化,AI必将为医药健康产业“链变新智能”注入更强动力,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