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市级机关医院张静:19年护理生涯的生命重启密码

2025-05-11 11:35: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孙奉娟

  大众网记者 孙奉娟 淄博报道

  凌晨三点的淄博市市级机关医院,康复科病房的感应灯在张静经过时次第亮起。这位39岁的护士长俯身查看13床的呼吸面罩,动作轻得像触碰新生儿,这是她扎根临床一线的第19个年头,从手足外科到康复科,从青涩的护士到科室骨干,数万次查房记录里藏着太多生命重启的故事。

  19年坚守:从手足外科到康复科的蜕变

  2006年盛夏,23岁的张静第一次触摸到生命的重量。在手足外科,断指再植患者老张的指尖温度每下降0.5℃,她就举着手电筒在深夜记录血运情况,就怕错过一丝异常。“那时候再苦再累,但看到患者保住手指时的笑容,一切都值了。”

  面对因工伤失去三指的老张,她独创“按摩+倾听”疗法,在促进血液循环的同时解开患者心结。当这个山东汉子用缠满纱布的手抓住她时哽咽道:“闺女,没有你我真撑不下去。”时,护理新兵第一次读懂了南丁格尔誓言的分量:“护理不仅是技术,更是用心点亮希望。”

  2014年,在淄博市市级机关医院康复科,张静面对的战场变成“与残疾赛跑的持久战”,是脑卒中后失语的老人、脊髓损伤瘫痪的年轻人、尘肺病呼吸困难的中年工人……一位因脑出血瘫痪的30岁男孩曾对着她哭喊:“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她带着这个年轻人看康复案例视频,从练习坐姿到重新站立,整整三个月守候在康复训练室。

  当患者第一次借助支具迈出病房,阳光落在他含泪的笑脸上时,张静更确信:有些生命之光需要耐心等待,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专业深耕:做患者生命的“重启者”

  2020年夏天的暴雨夜,成为偏瘫患者赵叔生命的转折点。这位因脑出血导致左侧偏瘫的中年汉子突然拔掉监护仪蜷缩在床边:“我这废人连厕所都去不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张静没有言语安慰,而是将他的左手搭在自己肩上,右手扶住助行器:“咱们试试。”

  从病床到卫生间5米的距离,50岁的汉子掐得她手臂青紫,15分钟的挪动浸透了两件病号服。当赵叔颤抖着完成如厕时,号啕声惊醒了整层楼:“我能自己上厕所了!”这场“厕所战役”后,张静为赵叔量身定制康复方案,让他从“握不住筷子”到能捏起绿豆。三个月后出院时,他左手已能举起水杯,甚至独立走了20米。

  “恩人,你给了我第二条命。”当赵叔出院时,他红着眼眶塞给我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这么一句话。

  无悔选择:用奉献诠释初心

  “脑卒中康复护理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作为院内康复小组组长和科室带教老师,张静常对新护士们说这句话。在科室,九成患者都是脑卒中后偏瘫的老人,他们的康复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而对于护士来说,就是把看似普通的翻身拍背、吞咽训练,变成年轻护士手中“重启生命”的钥匙。

  张静发明的“三练三看”法在科室传承十年——让新护士在健康人身上模拟偏瘫体位,通过“吃饭呛咳几声”“走路脚尖拖地”预判风险,用“今天比昨天多抬一厘米”点燃希望。

  十几年来,把那些看似平凡的护理技巧,变成一代代护士守护生命的火种。

  失语的王阿姨学会的第一个词是“谢谢”;截瘫患者小陈特意寄来的喜糖;偏瘫患者老范写的书法……从“淄博市卫生技术岗位能手”到“淄博市市级急救大赛第四名”,20余项荣誉背后,是无数个挑灯夜读的晚上,是无数次与死神的赛跑。但对他来说最珍贵的,始终是患者的信任。

  当患者说“有你在,我安心”时,当偏瘫患者重新站起来时,张静深深感受到这份职业的神圣。

初审编辑:田泽文

责任编辑:李玉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