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淄博味” 记忆里那些飘摇的红/组图

2014-01-28 08:30:00    作者:李兆滨   来源:鲁中网-鲁中晨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团子 木碗子 飘摇 糖稀 花子
[提要]除了春联,在淄博的桓台和高青一带,老百姓还喜欢贴“落门钱”,红红火火、飘飘摇摇的“落门钱”,成为萦绕在每个人心头的亮丽风景。如今,欢喜团子这种古老的手艺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散发着浓郁香味和乡土气息的欢喜团子,正如浓浓的乡愁,让人难以割舍。

  摘要: 过年贴春联,估计很多人都知道。但是,除了春联,在淄博的桓台和高青一带,老百姓还喜欢贴“落门钱”,红红火火、飘飘摇摇的“落门钱”,成为萦绕在每个人心头的亮丽风景。

  设计模具。 资料照片

  如今“落门钱”的生产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记者 李兆滨 摄

  按照传统工艺,手工制作落门钱。

  过年贴春联,估计很多人都知道。但是,除了春联,在淄博的桓台和高青一带,老百姓还喜欢贴“落门钱”,红红火火、飘飘摇摇的“落门钱”,成为萦绕在每个人心头的亮丽风景。

  落门钱 红满巷

  在桓台,过年贴“落门钱”的习俗由来已久,宋徽宗年间,起凤镇方圆百里内就有过春节贴“落门钱”的习俗。桓台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原先的时候,“落门钱”是由老手艺人纯手工制作,用到的主要工具有平板、锤子、凿子、小刀等。制作时,手艺人每次用一摞约一百张纸,在首页上画好六个方框,在每个方框里打好格子,再在小格内画好钱币形状的图案,然后用凿子把画好的图案凿透。凿好图案后再上色,水烧开后,在盆内调好色,将凿好图案的落门钱放到染色盆内染好四条边,放到一个平台上,再把调好的颜色水装入瓶,在落门钱凿好的图案上放上漏斗,颜色水顺着漏斗慢慢注入,一次注入一种颜色,把六种颜色注入完后,五颜六色、光彩夺目的落门钱便制作完毕,最后拿到苇帘上慢慢地晾干。

  “落门钱”又叫吊钱或者挂钱,下部形似“流苏”,上面一般写有“招财进宝”之类的吉祥语,在过去的集市上,一个萝卜就可以换一叠,所以又被称为“萝卜钱”。老百姓有的把它挂在门楣上,有的直接贴到门上,意在免祸接福。按照桓台的习俗,一见贴了“落门钱”,就是已经落了门,要账的、讨债的就不能再上门了。

  “贴的时候还有一个讲究,就是必须得有剩余,余下的‘落门钱’越多,就意味着来年的生活越红火。”老家在桓台新城镇的崔雷表示,在她看来,每次过年回老家,和弟弟一起贴“落门钱”是一种印在心头的幸福回忆,“现在人们富裕了,喜欢顺着门楣,把落门钱全部贴满,当每家每户的门头都飘满火红的‘落门钱’时,过年的气氛顿时就浓厚起来了。”

  老手艺 新光芒

  如今,这项传统的手艺经过现代人的“琢磨”和发扬,散发出了更加美丽的光彩。

  桓台县起凤镇辛泉村的田国,从六七年前正式开始经营自己的“落门钱”工厂,“我爷爷的爷爷就是做这个的。”田国笑呵呵地说,祖辈的东西不能丢,但得“玩出新花样”来。

  田国的办公室里悬挂着几幅今年的新款产品,“看这幅全红的多漂亮”、“这几幅大的有一米多长呢”、“那一幅采用了起鼓的工艺,烫金‘福’字是凸起的,你摸摸看”……

  据田国介绍,“落门钱”的制作工艺经过“单面红”、“双面红”,直到今天的“烫全布”,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生产材料也由以前的毛头纸升级为绒布了。“通过数纸、裁纸、烫金、镂空、包装等五道工序流水线式的生产,原先需要两天能干完的活,现在仅需两个小时。”目前,他的厂里能生产30多种产品,不仅在本地和周边地区畅销,还远销天津、赤峰、沈阳等地,年产值200多万元。

  春节将至,火红的“落门钱”又将飘满整个乡村,那一片飘摇的红,是人们永恒的记忆。

初审编辑:曹亮
责任编辑:王盈盈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