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百姓同忧喜 不破楼兰不归还——致淄博一位扶贫干部的信

2020-11-29 17:52:44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雪

  从沂源采访回来,一直心绪难宁,总想着再说点什么。

  你,你们,奋战在全市扶贫一线的普通一员,也是扶贫路上的“战士”。提笔写下这封不算规范的信,有些忐忑,但思来想去,这可能是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扶贫路上的“战士”:

  你好。

  2020年春天,一条纤细婉转的小路,将你和市脱贫攻坚第一指导组的5名“战友”,深情地拽进了扶贫路上的千家万户。从淄河河畔到沂水源头,从春风渐暖到初冬乍寒。

  你说,这条路走得颠簸,也走得心甘情愿。

  11月20日,星期五,淄博市脱贫攻坚第一指导组的阶段性任务,即将在初冬的沂源画上句点。赶了2个小时路,终于跟上指导组紧凑的行程。

  看着你们揣着本子爬山串村,那句“看着贫困户的生活变了样”久久在耳边回荡——

  4个区县,3万余户 每个数字都像是枕边闹铃

  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的是淄博市脱贫攻坚第一指导组长,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宋乐宝;穿着蓝色冲锋衣捆着皮腰带的是市住建局一级主任科员洪和斌;“兵哥哥”出身的是市扶贫办督查组科员陈秀冬;皮肤黝黑的是市教育局科员韩锡岭,93年的帅小伙子……刚进屋,你就把“战友们”一一介绍给大家。

  你说,自己是这个指导组的副组长,也是市扶贫办社会扶贫组组长。虽然今年年初助农采访时互相留了联系方式,但见面确实是第一次。

  我没想到,你还是个实打实的80后。你笑着说,还是“花”儿一样的年纪,这朵“花”儿扎根扶贫一线已快5年了。

  这是第1788天,你翻开手机日历数了数,抬起头时眼里闪着细碎的光,还有43天,满5周年。人们常说,扶贫干部都不容易,长年泡在基层像“铁人”一般,为了大家舍了小家。你也是这般。

  小儿子刚刚出生,媳妇的月子一天也没有照顾;老丈人进医院你也只去看了一眼;难以想象,当颈椎病发作时,你又是如何顶着满头大汗扛过来的……絮絮叨叨,我知道这些事儿你不愿意多说。你指着身旁的宋书记、洪科长,坐在床沿的小陈、小韩,说:“谁不是权衡着做出各种各样艰难的选择!”

  大家都喊洪科长老洪,快60岁的年纪,因为腰间盘突出常年捆着一根牛皮腰带,说话的时候半边身子倚在床头。从今年3月20日开始,跟着淄博市脱贫攻坚第一指导组的步伐从张店、淄川、文昌湖走到了今天的沂源,33个乡镇、600余个村,几乎一天都没落下。

  小城,山村,这里的沟沟壑壑有你们的脚印。

  4个区县3万余户贫困户,每一个数字都像是枕边的闹铃,扶贫干部把脱贫攻坚的任务放到了心口上。你们说指导组就是脱贫攻坚路上的“啄木鸟”,是“巡诊医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做指导员,也做具体工作的战斗员,又当政策宣传员,融合所有的行业部门,打通着政策落实的最后“一纳米”。

  风里来雨里走 颠簸中记录下百姓喜怒哀乐

  每周周五是你们可以回家的时间,其实,能有半天就够了,但你们常常回不了家。昨天晚上,你打来电话,说指导组的阶段性任务即将完成,我在心里默想,我该跟着走一趟。

  离开落脚的宾馆,几个人“轻装”出门,你说没那么讲究,一身衣服一个本子就够。11点,车子顺着山路拐进了燕崖镇帽子庵村,一路上你们在车里面感叹,上次来的时候,这树上还挂满了苹果,现在只能瞅见零星的柿子了。

  推开门进去,沂源县燕崖镇机关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的网格员李琳琳正和80岁的沈乐美沈大娘拉家常,因为孩子都不在身边,沈大娘常年一个人住在村里,腿脚不灵便,还有些老人常见的慢性病,已经丧失劳作能力。

  一见来人了,沈大娘高兴地拄着拐杖起身,颤颤巍巍地迎出来。

  “大娘你最近身体怎么样啊?药都从哪里拿啊?医生上不上家里来?平常生活还有什么困难吗?”

  “没有困难啊,药都是孩子们去县城拿的,高医生也经常上家里来,都很好啊。”老人一手拉着你,一手握着宋书记,激动地说着。

  屋子不大,暖烘烘的,各种物什整齐地归置着,老人的身后还挂着一副有声挂图,你说很多老人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又不认字,经常就把享受到的政策给忘了。这有声挂图是沂源创新的政策宣传机器,涵盖健康扶贫、住房安全、教育扶贫、孝善养老、金融扶贫等5大项28小项,通过漫画和语音播放的形式来给老人们循环讲解政策。

  “她们不知道我们来自什么单位什么岗位,也不知道我们姓啥叫啥,只知道我们帮了她们。”项目分红是产业扶贫,干部、网格员结对子是社会帮扶,危房改造、医保就医属于行业帮扶,你指着墙上贴的帮扶之窗说,这块小板子映射的是各项扶贫政策不折不扣的宣传到位和落实到户。

  尽管沈大娘一直说着生活没有困难了,临走时你还是注意到老人棉鞋有些旧了,你握着老人的手说,过年之前要为村里的贫困户们送上新衣裳新棉鞋。

  一旁的李琳琳笑了,这也是许多扶贫干部的心愿。

  工作生活两不易有难处更有奔头

  从帽子庵绕到山水河村,弯弯曲曲的路有些颠簸,不过十分钟的车程,洪科长已经仰在后排睡着了。你或许还记得吧,夏天最热的时候,他扎着5公分宽的牛皮腰带湿透了衬裤,弯腰前勒紧的腰带时刻提醒着他,稍不留神骨头就会错位。

  车里渐渐安静了下来,除了窗外的风声,只剩下宋书记翻本子的声音,他说这一路上走访、调研,最让他难以忘怀的还是老百姓变得有希望的精神面貌,过日子,好好过日子,过好日子,有劲头也有奔头。

  娄成本今年69岁,住在山水河村村口的东南坡上,曾经因病致贫。如今政府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购买特惠宝,在各项政策的帮扶下年收入也有12000余元。看到刚通的自来水,你接了一把水尝了尝,甜。那笑容,我估摸着,跟娄大爷挥手时的笑容一样。

  12点半,你和大伙儿又去了已经吃了好几个月的小吃店,服务员已经和你们熟稔,招呼着你们先喝口热水。你笑着说这大概是一天里最放松的时刻,虽然时间不固定,也说不准早晚,但热乎乎地总让人暖心。

  囫囵吃了十几分钟,又该出发了。悦庄镇桃花峪村离这儿有20公里,车子沿着341国道开了半个多小时。村里的山路已经悉数修成了水泥路,路边的月季花竟然还红艳艳地支棱着花苞,给入冬后宁静的小山村平添了几分生气。

  下车时你没有跟上来,路上一个又一个电话打进来,老丈人的身体你还牵挂着。

  享受到国家教育补贴的赵胜坤,每年减免学费5000元,再加上国家助学金3300元,家庭不再为其学费困扰,母亲乔京花希望儿子继续读研,成才了为社会做贡献;危房改造,住房安全直接关系着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63岁残疾人张茂才住上了重建的新房,屋子里配了崭新的桌子、椅子和床……正如你说的,老百姓的生活早已变了样。

  从8月7日驻扎沂源,到现在已经3个多月了,全县20466户贫困户,是整个淄博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3个月你们走访了200多个村,1700余户贫困户,整理汇总了25张问题交办单,并对接村、镇和县委、县政府整改落实。一次次反馈,一次次呼吁,一次次督办。你说干群拧成一股绳,就没什么事办不成。

  在你们身上,我们亦看到了全市几万名扶贫干部的身影。作为淄博精准扶贫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用5年时间确保了全市8.6万户15.7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确保了47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实现稳定退出。

  2016年以来,投入市级以上财政资金2.52亿元,实施危房改造21598户,实现了贫困群众的“安居梦”;

  2016年以来,教育扶贫累计免补5万人次,涉及资金1.07亿元,贫困家庭孩子无一人因贫失学辍学;

  2017年以来,投入1.2亿元,为贫困人口购买“扶贫特惠保”;2018年以来,投入1.04亿元,为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额购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坚决杜绝因病返贫;

  五年来累计投入行业扶贫资金10亿元,所有贫困村高质量达到“五通”要求,基本实现“十有”任务,道路更宽了,村子更美了;

  五年来3.4万名区县、镇街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1887名市直部门干部叠加帮扶,实现了干部结对帮扶全覆盖,干部和群众成了亲戚;

  五年来开展各类社会扶贫活动,累计筹集款物2.4亿元,惠及贫困群众16万人次……

  晴时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心与百姓同忧喜,不破楼兰不归还

  最后,我想冒昧地附上你的小诗给这封信做个结尾,虽然你说写得不够完美,但何尝不是成千上万名扶贫干部的真实写照与心声,字字句句,饱含深情与激励。

  天已暗,人在战,

  远山寒鸦都不见;

  热血沸,斗志酣,

  扶贫路上汗水染。

  万千赤子齐奋力,

  换新颜,高歌旋。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雪

  2020年11月28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周洁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