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35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着我们 攻坚克难

2019-05-28 16:25: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刘新圣

  编者按:

  “人生能干几乙烯,今日不搏待何时?”1984年,在淄博大地上,数以万计的“石化人”开始了一场豪迈的征途——齐鲁石化3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他们挥洒着汗水,浇灌着热土,用35年的光阴岁月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时代赞歌。

  齐鲁石化3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记载了无数齐鲁大地建设者的风采。站在35周年的节点上,齐鲁石化联合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35年35人”系列专题报道,寻找30万吨乙烯项目的决策者、建设者、亲历者和记录者,唤醒回忆,讲述那段企地协作的动人故事,进一步推动企地融合发展,开启企地合作新篇章!

  35年35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着我们 攻坚克难

 

  齐鲁石化新闻中心 刘新圣

  “这是我们家的合影照,儿子、儿媳、姑娘、姑爷都在齐鲁石化工作,我和老伴也是在齐鲁石化工作了几十年,现已退休在家。我感到特别自豪,感到与齐鲁石化特别的有缘。”在已经73岁的原热电厂技术处处长邢宪文家里,他指着全家福照片和已经泛黄的老照片说到。

  1984年,齐鲁石化30万吨乙烯开始建设时,邢宪文从老区橡胶厂调动到刚成立的热电厂,开始和大家一起担负起了建设热电厂的任务。刚开始建厂时,新区交通不便,只有一条厂南路还在修建之中,每到下雨天就不通,他们只好从基建指挥部步行几公里走到厂里。工作场所、生活设施都非常简陋。车间70多个人,只有两间办公用房,几张办公桌,吃饭也没有食堂,大家就从家里带饭用厂里给他们配的一套液化气炉热热吃。就是在这种环境里,经过艰苦的努力,所有的工作都按照控制点完成了。

  “我们负责的那套装置是热电厂建成投用的第一套装置,时任齐鲁石化公司经理的李毅中亲自到现场进行了剪彩。”说起这些,邢宪文感到了一种成就感。

  当热电厂建成后,因生产急需,直接投入生产。当时,锅炉车间的给粉机泄漏很严重,有时泄漏在地面上的灰能达到30公分厚。

  “在那种情况下,厂里成立攻关组,掀起了‘全面整改、争创一流’大会战。”

  “攻关组”成员穿着雨靴、胶鞋,站在滚烫的煤灰里,一点点查找问题症结,商量解决办法。雨靴烫化了,胶鞋烫透了,大家的腿上、脚上、身上都不同程度地烫起了血泡。大家就学习八路军,腿上、脚上都缠上绷带,轻伤不下火线,连续攻关。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攻关取得了明显效果,泄漏问题解决了。但是,8台球磨机,又出问题了。”负责技术工作的邢宪文和大家一起钻进设备里查找问题。

  球磨机直径不足一米五,在里边干活,只能弯着腰,而里边的温度,高达50多度,再加上要用火焊来切割球磨机衬板的紧固螺丝,工作环境非常艰苦。

  “记得当时有个姓徐的班长,这名同志为了解决设备难题,愣是一个月没回家。”

  当时,徐班长的爱人刚生小孩,父母年龄又大,身体也不好。那时候通讯也不方便,他父母不知道孩子在厂里出了啥事,心里着急,就拄着拐棍到厂里来看他。见到儿子后,居然没认出来。因为徐班长当时就像刚从煤堆里爬出来一样,只有牙齿是白的,胡子、头发也很长,活脱脱像个野人。老父亲很心疼,拉着他的手说:“这活儿咱不干了!就是回家种地咱也不当这工人了。”徐班长说:“我不能走,走了这个工作就停了,我现在干的这个工作,是不能等、不能停,也等不起停不起的工作。”

  大家正是凭着这种毅力和精神,在全面整改后,现场和设备情况取得了明显成效,生产逐渐趋于稳定。

  “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每一个阶段都在激励着我们,我们那代人就是靠着这种精神,攻坚克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邢宪文说,“我经常给孩子们讲起这些,就是让他们不要忘记,无论进入到哪个时代,奋斗都是一个光辉的历程,这种精神不能丢,必须要传承下去。”

初审编辑:李玉梅

责任编辑:王盈盈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