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35人】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2019-05-23 18:13: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赵兵

  编者按:

  “人生能干几乙烯,今日不搏待何时?”1984年,在淄博大地上,数以万计的“石化人”开始了一场豪迈的征途——齐鲁石化3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他们挥洒着汗水,浇灌着热土,用35年的光阴岁月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时代赞歌。

  齐鲁石化3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记载了无数齐鲁大地建设者的风采。站在35周年的节点上,齐鲁石化联合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35年35人”系列专题报道,寻找30万吨乙烯项目的决策者、建设者、亲历者和记录者,唤醒回忆,讲述那段企地协作的动人故事,进一步推动企地融合发展,开启企地合作新篇章!

35年35人:不忘共产党的恩、不忘部队的恩、不忘齐鲁石化的恩

  齐鲁石化新闻中心 赵兵

  “我出生在威海荣成的一个村子,是贫苦人家的孩子。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不忘共产党的恩、不忘部队的恩、不忘齐鲁石化的恩。”刚一见面,何经远就敞开心屝,一连说了三个不忘。话匣子一打开,记忆的闸门一发不可收,何经远老人讲述了当年他亲身经历印象最深的几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18户人家共用一个水龙头。

  齐鲁石化30万吨乙烯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成套引进项目,是国家“六五”“七五”期间的重点工程。为支援齐鲁乙烯建设,当年35岁的何经远从部队转业,来到齐鲁石化。刚来时,条件异常艰苦,18户人家住在乙烯大院的木板房内,共用一个水龙头,共用一个厕所。这种木板房夏天一晒就透,像蒸笼一样热得人受不了;冬天又不隔冷,尽管在屋子里生了煤炉,但依然寒冷难耐,常常需要盖上好几床棉被才能入睡。三九严寒时节,唯一的水龙头容易被冻住,包上棉花也不管用,一旦放不出水,大家都急得不行,此时,要用开水浇到水龙头上,烫上一段时间,把结冻后的水龙头烫得化了冻,水才能流出来,排队用水桶接水,更是家常便饭。至少早上起来上厕所,同样要排队。回忆起当年的那一段艰苦岁月,何经远有些自豪地说,尽管当时条件很差、困难很多,但工友们工作、生活却很愉快。每天乘大敞篷车到工地上班,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加班加点更是司空见惯,没有人讲条件、要报酬。大家的工作热情特别高,而且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都想把自己的活干好。

  第二个故事:鸣枪示警,确保乙烯进口设备安全。

  1982年,何经远被组织安排到经济民警队,任经济民警二中队副队长,下设2个分队、8个小队,共64人。当时总库内存放的乙烯进口设备,价值高达18亿。露天库存放的钢材有几个亿,还有其他大宗原材料,保卫工作困难很多、责任重大。周围村庄闲杂人员多,冬天无所事事,偷盗现象难免。

  按照当时的枪支管理规定,民警队的干部均配有“六四”式手枪,值班民警配有五六式半自动步枪,而且配发子弹,根据具体情况,晚上值班时经常持枪巡逻。一天晚上,何经远带队值班,浓雾弥漫,伸手不见五指。他提出改变守卫方案,由固定哨变为流动哨,全队出动,三人分为一组,持枪不间断巡逻。深夜12时,当他带队巡逻到8号仓库时,听到有动静,立即潜伏观察,发现墙上有人接应,还有4个人在库内盗窃。何经远立即鸣枪示警,围追堵截,经过大家的一致努力,共截获电解槽4块,挽回损失8千余元。后来才得知,这是氯碱厂设备上用的,都是从德国进口的。

  后来,供应公司经济民警大队成立,何经远任中队长。为确保物资安全,他们开展了“岗位无失职、执勤无漏洞、忠于职守、人人争当执勤能手”活动,落实岗位责任制,保证24小时有人值班,采取固定、流动、守候不同形式做好保卫工作。一次,何经远带队巡逻,截获铜芯电缆20余米。还有一次,他们秘密守候5天,截获了进口不锈钢管一宗,价值6万余元。何经远要求大家在执勤过程中要认真负责,发扬“该查的地方查不到不放心、该巡逻的时间不巡逻不放心、该看顾到的看不到不放心”的“三不放心”主人翁精神,保障了物资安全,多次受到上级表扬并获得荣誉。

  “总库的安全与否,与齐鲁乙烯建设和‘八七.五’投料息息相关,作为总库的保卫者,我为有幸参加乙烯建设感到高兴,为保卫国家财产出力流汗感到光荣,为当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感到自豪。”何经远说。

初审编辑:李玉梅

责任编辑:王盈盈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