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35人】小推车依然能推出高质量

2019-05-23 17:59: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孟鲜庆

  编者按:

  “人生能干几乙烯,今日不搏待何时?”1984年,在淄博大地上,数以万计的“石化人”开始了一场豪迈的征途——齐鲁石化3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他们挥洒着汗水,浇灌着热土,用35年的光阴岁月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时代赞歌。

  齐鲁石化3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记载了无数齐鲁大地建设者的风采。站在35周年的节点上,齐鲁石化联合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35年35人”系列专题报道,寻找30万吨乙烯项目的决策者、建设者、亲历者和记录者,唤醒回忆,讲述那段企地协作的动人故事,进一步推动企地融合发展,开启企地合作新篇章!

  35年35人:推着小车拉着水泥 24小时不停歇地倒着班干

  齐鲁石化新闻中心 孟鲜庆

  “前几天我看了齐鲁石化绿色企业发布会的直播了!” 曾经参加过齐鲁30万吨乙烯工程环保项目--乙烯污水处理厂和排海管线施工建设的尹为民,看到环保项目的高速发展颇为兴奋。多年来,尹为民一直关注着齐鲁石化环保事业,他真诚的希望齐鲁石化绿色企业建设能够取得更多成果,继续造福子孙后代。

  1985年4月,时任淄博市建筑安装公司第二工区主任的尹为民见证了那段艰苦而又激动人心的日子。当时,他负责的工地区域在临淄区金岭镇,那一带土质非常黏,一到雨季就到处是泥,给施工带来了不少麻烦。他说:“那个时候,机械化程度很低,挖土方基本靠人力,挖出来的土再用小推车一车一车地推出来。工人都是穿着长筒的水靴干活,不小心踩到了泥巴里,一下子就能淹没了脚。雨季来时,路都没法走,得拿些石子垫上,幸好那时候的拖拉机和装载机都是履带式的。”

  尹为民回忆说,污水处理厂里面的大水池子,一个水池子都一二百米长,好几千平米大,因为浇筑混凝土时不能停,停了就接不上了。所以那些工人都是推着小车拉着水泥、混凝土往返无数次,24小时不停歇地倒着班干。

  齐鲁石化30万吨乙烯整个工程是国家的百年大计,环保工程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关键工程,质量意识必须伴随工程的始终。排海管线途经临淄区大武镇,大武又是水源地,张店和临淄的居民喝的都是这里的水,所以对排海管线的建设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冬季施工是一大难点,混凝土一旦上冻,就会影响混凝土的硬度,为了确保施工质量,他们只能临时烧热水进行搅拌。尹为民说:“沙子水泥混凝土下到模板里面要是有了冰凌,那就坏了,天一回暖冰化了就酥了。我们自己烧热水,将水温控制在合适的温度,再加入搅拌机进行搅拌。不管是大池子还是排海管沟,全部用多层草帘盖好,为防止大风刮跑,再压上些砖头。”

  排海管线在大武有一段经过铁路,短短的100米,上面却有四五道铁轨,施工时不能损伤铁轨,不能影响火车正常行驶,还要保障施工的质量和安全,这一段是他们施工最大的难关。经过研讨,项目部决定挖地十米,采取了顶管挖掘的方法。当时是七八月份,经常下雨,工人钻进洞里,外面用送风机送着风,确保洞中的工人能够正常呼吸。工人们满身都是泥,趴在里面用镐头一点一点地刨,出来后,人已经看不出模样,和挖煤人一样。工人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天三班倒,24小时不停地干了4个月,最终这100米顺利通过了通水试验,确保了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

  1987年3月30日,乙烯污水处理厂和排海管线工程完工,并于1996年与齐鲁石化30万吨乙烯工程各部分一起评为中国建筑界的最高奖项--国家优质工程奖,也就是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这成为了尹为民心中最大的自豪。

初审编辑:李玉梅

责任编辑:王盈盈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