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35人】我为乙烯30万吨工程设计徽章

2019-05-23 17:34: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李莉

  编者按:

  “人生能干几乙烯,今日不搏待何时?”1984年,在淄博大地上,数以万计的“石化人”开始了一场豪迈的征途——齐鲁石化3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他们挥洒着汗水,浇灌着热土,用35年的光阴岁月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时代赞歌。

  齐鲁石化3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记载了无数齐鲁大地建设者的风采。站在35周年的节点上,齐鲁石化联合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35年35人”系列专题报道,寻找30万吨乙烯项目的决策者、建设者、亲历者和记录者,唤醒回忆,讲述那段企地协作的动人故事,进一步推动企地融合发展,开启企地合作新篇章!

35年35人:我为“87.5”设计徽章

  齐鲁石化新闻中心 李莉

  万物葱茏的四月,齐鲁石化迎来了30万吨乙烯工程开工建设35周年的喜庆日子。年过七旬的马兆龙知道,如果时光能够倒回到32年前,他依然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为乙烯30万吨工程建设设计纪念徽章。

  “时光已流逝,记忆已模糊,但是这枚纪念章却留住了许多珍贵的回忆。”一本泛黄的旧相册里,四枚纪念章样本静静地躺在那里,马兆龙指着其中一枚纪念章细细端详着,其正面“87.5”的字样清晰可见。透过这枚纪念章,一段段关于30万吨乙烯工程开工的往事涌上他的心头。

  设计纪念章祝齐鲁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1984年1月23日,国家计委批复齐鲁乙烯工程总体规划设计。4月1日,齐鲁30万吨乙烯工程开工奠基典礼隆重举行。

  1986年6月30日,动力锅炉开工点火一次成功。

  1987年5月30日18点30分,经过128个小时的运行,乙烯产品合格产出。

  1987年,对于齐鲁石化人来讲,是一段意义非凡的岁月。也是在那一年的齐鲁石化庆祝30万吨乙烯工程开工庆功会上,所有参加30万吨乙烯工程的建设者,人人胸前都佩戴着一枚纪念章,庆祝30万吨齐鲁乙烯投产一次成功。

  这枚纪念章的设计者正是马兆龙。

  马兆龙回忆,庆功会前半年,公司发出了征集“30万吨乙烯工程点火”纪念徽章设计稿的通知,各单位具有绘画特长的人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

  “齐鲁30万吨乙烯工程是当时国家继葛洲坝和宝山钢铁公司之后的第三项重点工程,各方面都很重视。那时候,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工程能顺利开工,早日产出合格产品!”当时在乙烯指挥部工会工作的马兆龙激动极了,他希望能够成为具有非凡意义纪念章的设计者,那将是他一生的荣幸!

  “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在我们手里完成了,真的是不容易。乙烯工程的胜利开工,对齐鲁石化的发展意义重大。”马兆龙回忆,那段时间,整个工程现场热火朝天的场面激励着他,他沉浸在创作的激情之中。

  他反复推敲如何才能表达出3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者向国家交付满意答卷的喜悦心情,他反复琢磨如何才能让纪念章在表现形式上既突出艺术感染力,又有着深厚的时代感。

  当年愿望成现实

  马兆龙用一个月的时间创作出了四个样本,经过评选最终选定两个,其中最受大家喜爱的是那枚正面以红釉为底的徽章,象征着齐鲁石化的发展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徽章整个构图上面是用变形的齐鲁石化标志设计成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光芒四射寓意齐鲁石化的希望和发展。

  两边的叶子分别是乙烯(ethylene)和公司(company)的英文缩写字头“E”和“C”的变形。

  中间是泰山,寓意乙烯工程屹立在齐鲁这片肥沃的土地上。

  下面是中国石化英文SINOPEC,再下面是产出产品的时间“87.5”。

  为了赶在庆功会前完成制作任务,马兆龙又去北京与专业厂家对接,亲自监制,最终为30万吨乙烯工程送上了一份精美的厚礼。

  “当看着大家戴着这枚纪念章参加庆功会的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非常的荣耀。对于乙烯工程来说,它是枚纪念章,但对乙烯建设者来说,它就是枚沉甸甸的勋章。”马兆龙感慨地说。

  “那时候,上下班的路都没修好,职工由老区到乙烯上班,都是顺着山梁步行,满山遍野的像放羊一样,就那样也没有怨言。”

  “那时候,棉工作服是絮了棉花的蓝棉袄,时间长了,棉花从肩膀跑到腰部堆成了团。当时乙烯流行一句话: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化建的,走近一看是三十万的。现在咱们的工装有单有棉,多漂亮啊!”

  “那时候,工程还没开工,人手少,条件艰苦,工地上的孩子妈妈们每到半上午都要赶回老区的家中给孩子喂奶,奶水湿透了工作服,喂完奶顾不得吃饭,又赶回来继续上班。”

  ……

  “那时候虽然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差,但大家没有时间概念,没有上下级之分,工作热情都非常高涨,主人翁精神处处体现。在这种精神鼓舞下,一代乙烯人已经过去了,但令人欣慰的是这种精神在齐鲁石化还依然存在,这就是齐鲁石化的魂!”马兆龙意味深长地说。

  作为30万吨乙烯工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马兆龙欣喜地看到: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齐鲁石化发生了沧桑巨变。

  “公司的发展真的是日新月异,正规化、标准化、自动化,都是我们当年不可想象的。乙烯从当年的30万吨,到45万吨,72万吨,听说现在已经到了80万吨,好家伙,了不起!咱们的乙烯真的了不起!”马兆龙竖起了大拇指,而我也分明地看到他的眼睛里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烁。

  来到齐鲁从未后悔

  设计“87.5”纪念章,为喜爱绘画的马兆龙带来了创作灵感。那段时间,他以施工工地和工人为素材,创作了许多反映乙烯建设和一代乙烯人的漫画和版画作品,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

  1979年,知青大返城,马兆龙从新疆兵团调到中国石化第二建设公司子弟学校任美术老师。1980年调到齐鲁石化乙烯指挥部,筹建电影队后任队长。1988年,调到公司工会,先后参加了游泳池、文化宫的筹建。1990年文化宫全面开业,任影剧二科科长。1994年筹建勇士文化站任站长,直到1999年内退。

  “我们在兵团是搞农业的,来齐鲁后是搞工业,接触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产业工人,他们的素质和精神深深影响着我,什么叫产业工人,什么叫大企业,什么叫联合装置,什么叫国家重点工程,这些都让我赶上了,而且参与其中。齐鲁是个好地方,给了我发挥才能的平台,让我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使得绘画爱好得以施展,并且得到认可。所以,来到齐鲁,我从未后悔过。我永远深爱着齐鲁,感谢齐鲁,祝福齐鲁!”马兆龙有些动容。

  采访笔记:

  采访即将结束时,马兆龙老人又跟我说了一段话,他说,每年的五月份,他都会想起35年前的那个春天,那些激情燃烧的日子就像电影回放一样,一幕幕地呈现在眼前。

  是啊,我相信每个乙烯30万吨工程的参与者,都会跟马兆龙老人一样,为自己能够参与这个重大的工程而激动,而兴奋,而沉思,这是他们永不磨灭的记忆,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荣耀。

  在35年的蹉跎岁月中,乙烯建设者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齐鲁,用双手、用汗水、用智慧创造了一个个齐鲁乙烯的奇迹。今天,或许当年的很多人、很多物、很多事已难寻旧迹,但他们创造的荣光将永存于世,因为齐鲁乙烯的历史脉络和光荣已经被后辈传承。

  丹青难写是精神。面对创造历史的前辈,我们不但要致以深深的敬意,更应该铭记于心!

 

初审编辑:李玉梅

责任编辑:唐菁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