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滩区来了第一书记 趟出“造血式”扶贫新路子

2018-10-12 09:26:00 来源: 大众网淄博频道 作者: 胥孜婕

    编者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动乡村振兴要抓住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第一书记是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他们成为驻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继《推动乡村振兴 第一书记助力——我为美丽乡村代言》活动之后,淄博市选派第一书记办公室联合大众网推出第二季《脱贫攻坚——第一书记在行动》系列报道。记者将深入一线,实地挖掘、记录第一书记们的精准帮扶故事……

 

  有这样一种说法:扶贫易,脱贫难;返贫易,致富难。贫困治理之表在‘贫’,但根在‘,困在脱贫的信心决心,困在脱贫的方法手段,困在脱贫的整体氛围。

  脱贫,不能只眼前,不计长远,不能只要面子,不要里子’。”

  脱贫攻坚需要搭建的是‘致富桥’,为村里带来先进的致富方法,提供治穷病、拔穷根的‘造血式’扶贫,远胜过一次性的‘输血式’扶贫。

  ——“第一书记”张向来扶贫语录

  ■胥孜婕

第一书记介绍中李赵村种植玉米

第一书记张向来为贫困户送去玉米种子

张向来帮着农民领玉米种子

中李赵村富硒金梨基地长出沉甸甸的“金果子

  田间玉米黄,秋收正当时。9月27日,记者来到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木李镇中李赵村,田间的秋收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村里的水泥路上晒满了金灿灿的玉米。

  中李赵村地处黄河滩区,多年来,黄河水滋润了岸边的农田,滋养了村里的代代百姓,但中李赵的穷根也深深地扎在了这片黄河滩里。

  全村178户,760人口,年轻人外出打工,在村的基本全是五六十岁上了年纪的人,属于省级贫困村。

  2017年7月,淄博市中小企业局的张向来,被派驻到高青县木李镇中李赵村担任起“第一书记”。怎么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黄河滩变成“金银滩”,成了张向来日思夜想的事。

  引进新种子种出高价粮 黄河滩变成金银滩

  中李赵村全村约有土地1400亩,基本家家都有土地,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留下这些五十多岁的村民成天和土地打交道。”中李赵村村主任刘德平告诉记者。

  缺少种养基地和大户,产业发展缺乏动力,村民致富意识匮乏,是中李赵村脱贫面临的主要困境。

  针对村里的具体情况,张向来决定还是要在现有土地上“做文章”,增加村集体收入。2017年8月,在张向来的“张罗”下,淄博禾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李赵村“牵”上了线。

  “过去都是自己从市场购买玉米种子,一亩地光种子费就得花50至55元,但人家以一半的价格为我们提供种子,种出来的粮食还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肥料也是出厂价供应,可把村里人高兴坏了。”刘德平笑嘻嘻地说着,去年他种植的由禾丰种业提供的“德育四号”玉米,亩产量达到了1650斤,“这可是普通玉米种子产量的两倍,不仅种地省钱了,销路还不愁,一亩地能多挣300块钱呢!”

  “扶贫是全社会的事,大家能帮的都乐意帮一把。”淄博禾丰种业公司总经理房锦铭告诉记者,今年,在张向来的联络下,禾丰种业在中李赵村成立了种子分公司,成立粮食种植联合社,并建设了3000亩的种子繁育基地。“目前在村里推行的是‘五统一’的土地经营模式,配种、耕地、施肥、施药、收割五者统一进行,改变了过去村里单一、分散的耕作模式,既降低了种植成本,又能让百姓获得最大收益。”

  有这样一种说法:扶贫易,脱贫难;脱贫易,返贫更易。贫困治理之表在“贫”,但根在“困”,困在脱贫的信心决心,困在脱贫的方法手段,困在脱贫的整体氛围。通过将一家公司引入中李赵村,带动了整个村的农业科技发展,激发了村民的致富热情,破解了贫困农民“困”局。

  种梨树建基地  田间地头结出“金果子”

  9月27日,记者来到中李赵村富硒金梨种植基地,去年10月份种下的梨苗,如今棵棵都“挂”上了沉甸甸的金梨果子,放眼望去,十分喜人。

  中李赵村地处黄河滩区,有沙质土地、灌溉方便的地理优势。通过多地考察,张向来因地制宜,在村里发展富硒金梨项目,帮助村民们找到了又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当初带领村民去考察了很多次,但是看不到最后的收益,村民们都很谨慎,不敢投资种植。”为了给村民们打上一针“强心剂”,张向来争取到了二十亩地的免费“扶贫苗”,价值十几万元。

  “现在还没有成熟,成熟后每个梨平均重达2斤左右,亩产可以达到18000斤,纯收入4万多元。”张向来告诉记者,梨苗当年栽培当年结果,解决了村里11户贫困户的脱贫奔康难题,村集体也能每年增加十几万的收入。

  对于张向来来说,脱贫攻坚需要搭建的是“致富桥”,为村里带来先进的致富方法,提供治穷病、拔穷根的“造血式”扶贫,远胜过一次性的“输血式”扶贫。

  农村养老新模式 幸福院里“话幸福

  “幸福院今年真的变‘幸福’了。”提起幸福院,刘德平脸上满是满足感。他告诉记者,过去由于幸福院配套设施跟不上,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为了让村里的孤寡老人有所依靠,张向来带着淄博市中小企业局的帮扶资金,为幸福院购置了生活用品、冰箱、洗衣机,安装了淋浴室,招聘了村里的贤惠媳妇作为服务人员,解决了村里五保户和孤寡老人的生活问题。

  2017年12月22日,农历冬至,中李赵村的23名孤寡老人和贫困户住进了村里的老人幸福院,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冬季天气冷,贫困户取暖就是很大的问题,自从有了幸福院,老人们都来幸福院里过冬,取暖、吃饭、洗衣、洗澡都不是问题。”张向来告诉记者,除了冬季,一年里但凡遇到特殊节日,也都会把村里的五保户和孤寡老人接到幸福院里,一起吃饭过节,十分热闹。“幸福院的建设,实现了老人的集体赡养,解决了老人生活照料和精神安慰两大难题,让在外的儿女们少一些后顾之忧。”

  脱贫,不能只顾眼前,不计长远,不能只要“面子”,不要“里子”。正如张向来所说,只有摸准贫困脉搏,开出对症良方妙药,用持续发展的产业作“里子”,才能撑起贫困群众的增收“面子”,帮助村民们插上致富的翅膀。

初审编辑:李玉梅

责任编辑:刘颖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