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24年老人今朝寻得家 淄博救助站真情相助

2018-05-23 21:31:00 来源: 大众网淄博频道 作者: 许炳棋 胥孜婕

三哥见到李长峰紧紧拥抱在一起

李长峰的三哥拉着他往家走,去看看阔别二十多年的家。

李长峰和三哥、侄子拍了一张全家福,满满的感动。李长峰回家了。

  大众网淄博5月23日讯(文/图 记者 许炳棋 见习记者 胥孜婕)5月23日,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的村委院里上演了感人的一幕。在外流浪20余年的李长峰和他的三哥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分离了20多年的亲兄弟终于重新相聚。李长峰64岁的三哥激动地连声说道:“我已经20多年没见到他了,我们都以为他没了,没想到还能再见到他。”从淄博到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仅仅200余公里的路程,李长峰却走了20余年,庆幸的是在淄博市救护站的帮助下使得他与亲人再次相聚。

  救助站寒冬真情救助 几经周折寻得回家路

  2018年1月11日,大众网记者和淄博救助站等部门在张店区沣水镇炒米山上救助了流浪老人李长峰,并送他住院治疗。医院诊断流浪老人李长峰有精神障碍,社会功能低下,虽不是爆发性精神障碍,但是寡言少语,与人交流困难。

  经过救治,李长峰状态比较稳定,淄博市救助站就把他从医院接回到站上,一边照顾,一边试着跟他沟通,看看有没有可能得到更多他家里的线索。工作人员每天都和李长峰聊天,尽管李长峰总是有些爱答不理。虽然多次受挫,但是救助站工作人员依然坚信,一定能帮助李长峰找到家。他会写字,救助站工作人员就经常拿着纸和笔让他写,他写在纸上的地址都是些村名,不完整也经常变,工作人员就不厌其烦的仔细查证。从李长峰的口音判断,他应该是山东人,但是也无法排除他在外流浪多年,口音会发生改变。只要有一丝希望,工作人员就绝不放弃,他们从省内开始查起,把李长峰写的具体地名以及周边村镇作为重点排查方向,远的先电话查找,近的就直接带他到当地去看看。

  由于信息有限,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只能一点点询问,再一点点核实,一点点排除。在短短的数月时间里,救助站工作人员带李长峰到邹平、章丘、临淄、青州等地寻家,期间也通过电话核实过济宁、阳信、惠民等地的疑似信息,都一一排除了。

  终于有一天,工作人员与李长峰聊天中,李长峰说出了自己是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人。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都兴奋不已,淄博市救助站联系到当地的民政部门以及李长峰所在村里的村书记,得知李长峰家中父母已经去世,但是还有三个兄弟。于是淄博市救助站决定将于5月23日,送李长峰回家。

  阔别家乡20余年 终盼得亲人相聚

  5月23日早上7时,淄博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早早为李长峰准备好物品,给他穿好鞋衣,一起跟他坐上回家的汽车。历经四个小时的奔波,当天11时34分,随行人员终于到达了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

  李长峰的大哥生病卧床在家,五弟在青岛打工,今天来接他的是李长峰的三哥和侄子。李长峰一下车,他三哥就一眼认出了他,快步上前一把抓住李长峰的手,随后紧紧的把他抱在怀里,激动地说道:“我已经20多年没见到他了,我们都以为他没了,没想到还能再见到他,他就是我的四弟。”

  “四叔离开家已经20多年了,我很清楚的记得他离家的时候,我们家的孩子刚好两三个月,现在孩子已经21岁了。”李长峰大哥的儿子李尊敬告诉记者,家里父亲辈有兄弟五人,二叔在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只剩下自己的父亲和三叔、四叔、五叔,兄弟四人只有自己的父亲成家。

  大家正在李长峰叙旧的时候,突然走来了李长峰的邻居,李长峰和他很自然的打了一个招呼,还顺嘴叫出了侄子的小名。记者从李长峰三哥以及新邻居们口中得知,李长峰在年轻的时候精神就不太正常,经常离家出走,但每次都能回来。1994年李长峰的母亲去世那天,李长峰病情加重离家出走,虽然出走两年之后他回了家,但又再次离家,而那一走就20多年。

  下车相认后,李长峰的三哥拉着李长峰就往家走。一路上,三哥的手一直紧紧握着李长峰的手腕,快速的向家中走去。顺着巷子走了没几分钟,三哥就带着李长峰走进一处院子,院子里种着各种花草,屋子里的东西十分简陋,但是却很干净,这就是李长峰的三哥的住处,这也将是李长峰的家。“没错,这就是我四哥!”一位中年妇女问讯匆匆赶来,看见屋内的李长峰激动的喊了出来。

  “消失”20余年户口早已注销 工作人员为其办户口帮助申请低保

  “李长峰的户口已经注销,先给他办理户口,然后会根据李长峰的户口年龄,给他申请五保或低保,保证他日常生活的花费。”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民政办主任孝富文对记者说道。

  当天14时,淄博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已返程。在路上,淄博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把李长峰安全送到家,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这个受助对象比较特殊,年轻的时候就存在精神异常,又在外流浪了24年,长年不接触社会的他几乎失去了在正常社会环境中生存的能力。由于不愿意和他人沟通,在沟通中还有很严重的抵触情绪,在寻家的过程中给救助站工作人员制造了很多障碍,但是救助工作多年来一直秉持着人性化服务,亲情化救助的理念,一直坚持用真情和耐心服务救助对象,他们明白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绝对不能放弃。

  一次又一次亲切的交谈,一个又一个失望的电话,一次接一次破灭的希望,他们依然没有丝毫的倦怠,他们为李长峰找家的决心也没有丝毫的动摇。一天不行就十天,十天不行就一个月,终于,在工作人员坚持向李长峰询问排查的第125天,他说出了自己的身份。

  救助站工作人员就是靠着这份坚持和这种毅力,每天为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尽职尽责的服务,为他们撑起一把遮风挡雨的伞。

初审编辑:李玉梅

责任编辑:王盈盈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