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深入挖掘红色资源 坚定传承红色基因

2018-03-16 12:41:00 来源: 淄博日报 作者:

点击查看原图

2018年3月16日《淄博日报》一版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深入挖掘红色资源 坚定传承红色基因

点击查看原图

  “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对传承红色基因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我市引起强烈反响。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确保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淄博日报记者分赴我市红色文化景点和文化教育基地等进行了采访。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把我市丰厚的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基因注入血脉,代代相传。

  博山焦裕禄纪念馆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裕禄精神
    □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掌中淄博 记者 李海容 特约记者 魏其宁 通讯员 焦连斌 岳晔

点击查看原图

焦裕禄纪念馆每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静卧在山村中的焦裕禄纪念馆,和风拂柳,一派春天的气息。在焦裕禄纪念馆接受记者采访,博山区委书记刘忠远别有一番激动和感慨:“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我们博山是焦裕禄的故乡,是焦裕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地方,是焦裕禄树立共产主义伟大信仰并且为之奋斗的起点,是焦裕禄精神的起源地。焦裕禄精神是激励党员干部牢记使命、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精神动力,我们一定要持续把这一丰厚的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基因注入血脉,代代相传。”
  1966年5月,我市在焦裕禄的故乡北崮山村修建焦裕禄事迹展览馆,1967年1月正式开馆。1989年5月更名为焦裕禄纪念馆。焦裕禄纪念馆由焦裕禄事迹展厅、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事迹展厅、革命历史陈列馆、影像厅等组成,通过文字、照片、书法、绘画、音像、群雕、实物等再现了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焦裕禄故居始建于清朝末年,是典型的北方农家四合院格局,于2002年8月完成修缮并对外开放,全面还原了焦裕禄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
  馆长焦玉星告诉记者,连日来他们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方向目标。下一步将继续充分挖掘焦裕禄故乡丰厚的红色基因优势,以焦裕禄纪念馆为阵地,强化引领,细化目标,丰富载体,奋力创新,全力打造立足淄博、植根齐鲁、辐射全国的红色基因传承高地。实践中,将进一步丰富拓展焦裕禄精神的深刻内涵,寓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家风家教于一体,努力打造好“焦家小院听家风”“从干部十不准到中央八项规定”等精品微课堂品牌,推进好“焦裕禄像前面对党旗来宣誓”等品牌活动,打造一支红色基因传承的优秀干部队伍,提升教育阵地内涵品位,承接落实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现场教育光荣任务,做新时代焦裕禄精神的忠实传承者、坚定笃行者,让焦裕禄精神红色基因永远传承。
    焦裕禄干部教育学院

  倾力打造新时代党性教育平台
    □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掌中淄博 记者 李海容 通讯员 任纪才 丁婷

点击查看原图

焦裕禄干部教育学院效果图

  3月14日,记者来到博山区规划建设的焦裕禄干部教育学院,正赶上教学组在召开业务专题研讨会。学院领导和教师们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他们深受启发、备受鼓舞,大大增加了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更加坚定了方向、增添了动力。作为焦裕禄故乡人,要更加认真学习、全面准确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倾力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和党性教育平台。
  焦裕禄是我党树立的丰碑式的英雄人物、先进典型。“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精神做出的准确概括,并强调:“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他的事迹永远为人们传颂,他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
  2017年以来,博山区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倾力打造焦裕禄干部教育学院。学院位于博山源泉镇北崮山村,占地面积约300亩。按照“先启动运作、边建设规范、再逐步提升”的思路,软件硬件两手抓,提档提质齐步走。
  去年以来,学院教学组先后到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和淮安恩来干部学院等培训基地参观学习,同时与省市党校教授、外地专家学者进行多次座谈,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学习调研。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按照“弘扬裕禄精神、开发党性资源、激活党性基因、打响党性品牌”的办学方针,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以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为主线,围绕新时期焦裕禄精神实质内涵和时代意义,按照“精神根源焦裕禄精神精神传承”的路径,分三大版块打造课堂教学、现场教学、音像教学、情景教学“四位一体”教学体系,重点打造教学内容,同时加大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倾力打造焦裕禄干部教育学院,使之成为全国干部教育培训的开放式党性教育新平台,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体验焦裕禄精神的生动课堂。
    原山艰苦创业教育基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掌中淄博 记者 王慧 通讯员 曹钢

点击查看原图

原山艰苦创业教育基地

  3月14日,浓郁的春风吹开了原山如月湖湿地公园漫山娇艳的迎春花,也给原山艰苦创业教育基地送来了甩开膀子加油干的春天。
  迸发的创业热情除了原山人一贯坚持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原山艰苦创业精神传承外,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的讲话,更为他们注入了饱满的工作激情。
  山东原山艰苦创业教育基地是由省委组织部和淄博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的山东省第3处党员干部综合教育基地。基地以“艰苦创业”和“生态文明”为主题,集教、学、研、展为一体,通过文献资料、历史图片、实物展示、情景模拟和雕塑等形式,并由讲解员穿插讲述不同时期的真实故事,集中展示原山林场自1957年建场以来的主要成就、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短短1年多时间,中央党校、中直机关党校、国家林业局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山东省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山东省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先后在此挂牌。基地自建成以来,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党政机关的党员干部10万人次。
  原山林场始建于1957年,当时森林覆盖率不足2%,石灰岩山地只有石头没有土,务林人抱定“千难万难,相信党依靠党就不难”的艰苦创业精神,战天斗地,在石坡上凿坑种树,从悬崖上取水滴灌,60年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终于让座座荒山披起绿衣。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94.4%,成为鲁中地区不可或缺的生态屏障。
  在长期的发展中,原山人深刻地体会到:艰苦创业的宝贵精神不能丢。原山改革20年来,林场始终坚持“一家人一起吃苦,一起过日子,一起奔小康,一起为国家做贡献”的一家人理念,先后接管、代管4家濒临困境的事业单位,盘活资产上亿元,使3000人的大家庭过上了好日子。同时,大力推进生态扶贫,先后带动周边67个自然村近10万人脱贫奔小康。
  “山东是红色革命根据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要不忘初心,记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我们要把艰苦创业的红色基因与绿水青山发展理念结合起来,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到2020年基本实现林场现代化,确保原山在生态保护、产业改革和职工民生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表示,下一步基地将发挥好红色文化阵地的带动作用,着力建设“绿水青山干部培训学院”,为建设生态文明、弘扬艰苦创业精神和开展新时期干部教育工作做出新的贡献。
    六一八战备电台

  打造军事园地 振兴红色旅游
    □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掌中淄博 记者 王玮 通讯员 尚现军 耿雪

点击查看原图

淄博日报记者在六一八战备电台采访

  3月14日,记者来到六一八战备电台旧址采访,恰逢沂源县委组织部组织35名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自2010年六一八战备电台被评为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2017年确定为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宋以霞告诉记者,景区于2006年对外开放,共接待党员干部、群众、学生总数达到30余万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六一八战备电台是当年为响应中央军委“一旦发生战事,党和人民的声音不中断”的号召,由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将军亲自选址,在沂蒙山区建设的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战备台,代号618。电台自1966年开始建设,历时8年,于1974年投入使用,一直用到1993年,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战备电台。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形势的缓和,如今的六一八战备电台已不再承担战备任务。但它的历史价值却日益凸显出来,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资源,从2006年起,淄博广播电视总台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坑道内外的设施进行了整修复原。内设有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先进模范人物事迹、电视机等24个展室,陈列图片240余幅,陈列实物资料480余件。2014年初,景区又对坑道进行改陈布展,新增爱国主义教育展室、先进模范人物事迹展室。把原先的党员活动室改陈布展,通过版面宣传向青少年展示朱彦夫、焦裕禄、孔繁森等英模人物事迹,让广大党员要以英雄人物事迹为榜样,增强奉献意识和群众观念,与英雄精神结合起来,用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去。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出,要传承红色基因,让后代牢记,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我们积极贯彻响应总书记的讲话,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大家更好的去了解我们的红色历史文化,把更多优秀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六一八台党支部书记白道海说。
  红色教育从学生抓起,六一八战备电台积极履行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义务,定期接纳沂源县各年级学生前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目前景区已成为沂源县实验小学、南麻镇第二小学、南麻镇第四小学等多所中小学的定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中小学生缅怀先烈和树立理想、激发爱国情怀的“第二课堂”。
  “下一步,景区还将进行改造提升,对景区外的整体氛围进行设计包装,以打造外部红色革命氛围为主,营造当年的时代氛围,打造军事主题园地。”白道海说。
    朱彦夫事迹党性教育基地

  擦亮红色名片 建好楷模家乡
    □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掌中淄博 记者 王玮 通讯员 尚现军 李倩

点击查看原图

张家泉村支部委员、村委会主任刘文合向记者介绍朱彦夫事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传承红色基因,朱彦夫事迹党性教育基地,就是我们的红色资源。为了更好的传承朱彦夫精神,我们从2017年5月份开始,对教育基地进行提升改造。”3月14日,记者来到全国首位“时代楷模”朱彦夫的家乡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采访,村干部刘文合指着正在建设中的教育基地说。
  据介绍,改造提升后的教育基地,是由沂源县委预算出资1500万元,在原址的基础上,将原来300平方米的朱彦夫事迹展馆扩展为集展馆、多功能报告厅为一体的新基地,总面积900平方米。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一步修缮提升朱彦夫旧居、张家泉夜校和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展馆等景点。目前,朱彦夫事迹展馆和多功能报告厅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改造后的基地,将打破以往单一的参观学习的教育模式,变成参观者与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教育的体验式党性教育基地。”刘文合告诉记者,新的教育基地计划于今年6月份启用。
  刘文合告诉记者,朱彦夫在任时,带领村民治山、治水、造田、架电,为张家泉村构建了非常好的基础设施,也为如今村里的高效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村里集体发展果木、观光、采摘,每年进入4月份,万亩桃园,桃花争艳,吸引着八方游客。”
  为了让朱彦夫精神影响更多的人,2017年2月份,张家泉村还成立了一支红色文化艺术团,演员全部为本乡本土的老百姓,经常性为父老乡亲送上喜闻乐见的“文化大餐”。艺术团除了在村里、镇上演出之外,还走出沂源县,与外地的一些艺术团搞联欢。“老支书的成就无法超越,作为张家泉村的现任村干部,我能做的唯有传承、发扬好朱彦夫精神,让道德高地、楷模家乡的红色名片越来越响,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刘文合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作为沂蒙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沂源县的红色旅游资源相当丰富。该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为契机,将红色基因融入文化旅游,整合提升六一八电台、沂源县委旧址、朱彦夫事迹党性教育基地等旅游资源,走出一条具有沂源特色的“红色+旅游”发展之路。
    沂源县李振华事迹展厅

  振华精神筑起师德高地
    □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掌中淄博 记者 苗露 通讯员 崔小芸

点击查看原图

淄博日报记者采访李振华

  3月14日,在沂源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李振华事迹展厅,81岁的李振华对记者表示,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抓好德育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1953年,年仅17岁的李振华从南京师大主动要求来沂蒙山区支教。在韩旺小学任教时,他与学生相处非常融洽,村民亲切地称他“老母鸡”。时任县委书记张奇经常带上煎饼、窝头和咸菜,从县城骑车60公里来看望他。秋天时,张书记车后座上绑了锄头或镰刀,来帮村民刨地、收庄稼,使他非常感动。沂源是红色老区,红嫂、六姐妹都出自沂蒙老区,沂蒙精神对他产生深刻影响。
  1958年10月25日,李振华在韩旺小学入党。当时,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映红一片蓝天。”当年,他与韩旺的一名女教师相爱、结婚,从此扎根沂源。成为闻名全国的师德楷模。
  65年来,李振华共捐献115万余元,资助贫困学生2000余名。退休后,又将大半生积蓄和国务院特殊津贴献出,在他工作过的学校建立了三个基金会。如今,他仍活跃在山区教育振兴和红色文化传承的第一线。
  沂源县教体局副局长杨树峰说,李振华是沂源教育的旗帜和标杆、也是沂源县在职教师的学习的榜样。
  多年来,沂源县教体局一直以“振华精神”铸造“师德高地”。去年开始,李振华事迹展厅也成为党建主阵地。全县广大教职员工来到这里进行“振华精神”的“重温教育”,让“振华精神”在沂源县每一名师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从今年春天开始,沂源县教体局将特别倡议,并设置学校班级家长带着孩子周末来参加红色教育的配档表,使学生们切实受到“振华精神”的激励和熏陶。

初审编辑:李玉梅

责任编辑:王盈盈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