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马鑫
责任编辑:王盈盈
本报记者 王奇
这个冬天,市民们欣喜的发现,蓝天多了起来。过去一到供暖季就随之而来的雾霾,今年竟然消失了。
12月11日,淄博市空气良好指数32,达到了优的级别。“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记得天天都是雾蒙蒙的,心情也不好。你看今年这天蓝的,看着就高兴啊。”家住世纪花园的王朝霞阿姨说。
这样的喜悦情绪在百姓周围弥漫着。在采访中,不少百姓都对淄博环保给予了高度评价。
11月24日,市委、市政府召开生态淄博建设第二十六次调度会议。市委书记周连华着重强调,“要立足长远可持续发展,着眼全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决克服疲沓情绪和应付思想,引导各级各方面不折不扣把生态淄博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家住颐丰花园的赵文洁女士说到什么样的生活是美好的,她告诉记者,空气好是第一位的。每天吸着雾霾,是无法感受到美好生活的。记者随机做了一项调查发现,不少市民都将空气好摆在了美好生活的第一位。
让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是淄博市委市政府孜孜不倦的追求。还百姓一片蓝天,不是说说而已。一年以来,淄博铁腕治污,减少燃煤上百万吨,关停整顿上千家企业,治理河道上百公里,建设10余个生态湿地……一系列的铁腕措施让百姓看到淄博市委市政府治理污染的强烈决心和行动。
铁腕治气 赢回“淄博蓝”
今年,代表着我市高耗煤的宏远焦化将告别历史舞台,和它一起离开的还有另外4家耗煤大户,预计今年可减少燃煤150万吨。
这一年,我市通过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大气污染防治有了突破性进展。面对着上千家企业,我市没有“手软”。在2016年提前完成钢铁过剩产能化解的基础上,今年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将建陶、耐火材料、日用玻璃、水泥粉磨站、熔块等建材行业以及焦化、垃圾电厂、化肥行业等纳入产业结构调整名单。建陶企业实现了结构调整转型,“散乱污”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面临着关停淘汰。企业整顿的同时,城市里也在清理着污染源。噪音、异味、扬尘……全部不放过。
这是淄博的态度,更是一种决心。截至11月底,淄博市已关停污染严重的规模以上企业134家。集中建设建陶产业园、耐火材料产业园以及日用玻璃产业园,提高企业的园区集中度,提升集约化水平。同时,能源结构也得到了调整,保留的建陶、耐火材料、板簧、水泥粉磨站等产业全部改天然气为燃料。全市23314家“散乱污”企业已全部完成综合治理,其中,关停取缔9523家,综合整治13791家。截至目前,完成综合整治且恢复生产的有9641家。开展空气异味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深度治理工业企业、畜禽养殖等七大类异味产生源,对建筑工地实施现场围挡、道路硬化、物料篷盖、洒水清扫、密闭运输、车辆清洗六项抑尘措施,对城区干道实行“两扫三洒”,重点路段“五扫五洒”。
决心带来希望。两年来,我市空气质量取得了让人欣喜的成绩,一连串的数据,传递着铁腕治污的坚实足音。
今年1-11月份,1-11月,SO2、NO2、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37微克/立方米、46微克/立方米、116微克/立方米、61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改善33.4%、12.1%、9.7%、11.7%。83大项攻坚任务截至目前,已全面完成41大项,有26大项已完成,但需要长期坚持,其他16大项正在全面推进。
铁腕治水 保护城市“灵魂”
幽深的芦苇荡里,成片的芦苇随风摇曳,久违的白鹭上下翩飞,垂钓爱好者在木质栈桥上静心垂钓,游人们欣赏着一汪汪碧水,在淄川区柳泉湿地公园,人们心旷神怡、尽情歌唱,曾经时红时黄的河水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自今年9月份开始,流经淄川的孝妇河水质月均值稳定达到三类水质标准。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今年刚刚完工的淄川区柳泉潜流湿地工程。这一工程的完成为孝妇河上游来水设置了一道净化的屏障。
今年,像这样的人工湿地,我市共建设了12处,完成了孝妇河、猪龙河河道清淤、管网改造、生态治理和景观塑造,累计整治河道200多公里。
水环境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2年来,我市在境内河流开展系统综合治理、实施生态水系工程、恢复区域内河流自然生态和水体功能,建立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一系列的举措,真正让水“活”了起来,让景观“亮”了起来,让城市“美”了起来。 水清岸绿、绿水绕城的“绿色梦”已走进现实。这与近年来我市铁腕治水密不可分。
坚持“治用保”并重,从2015年6月开始,组织对孝妇河、猪龙河等6条河道进行全流域集中治理,目前已完成投资130亿元,建设沿河污水管网1290公里,封堵排污口824处,新建和改扩建污水处理厂19座,新建人工湿地12处,整治完成城市黑臭水体7处。
水源地的好坏,标志着这座城市用水的品质。我市深知保护水源地的重要性。今年以来,认真落实水源地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组织开展大武地下水富集区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整治和太河水库周边环境整治,守住用好水源地宝贵资源。深入开展文昌湖、马踏湖等湖泊生态修复工作,投资4.3亿元实施了马踏湖生态蓄水和入湖口人工湿地工程。
一系列的扎实工作,让我市的水环境越加清透。截至目前,我市已经实现地表水21项指标全面达标,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截止11月底全市8处省控河流断面COD和氨氮均值为26.3mg/L、0.71mg/L,同比改善3.3%和39.3%,14处市控河流断面COD和氨氮均值为25.9mg/L、0.95mg/L,同比改善6.8%和29.6%。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清理整顿保护区内违法违规建设项目,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
刑责治污 让环境违法无处藏身
刑责治污新体系,推动了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姻,让污染企业再无可乘之机。启动的追责问责机制,让相关责任人再无推诿理由。
针对属地责任、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问题,我市持续加大“刑责治污”和问责追责力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月组织召开一次生态淄博建设暨绿动力提升工程调度会。“跟过堂一样,如坐针毡。”这是淄博市各区县、镇办主要负责人,对参加每月召开的生态淄博建设调度会的一致感受。
为了进一步“压”出地方领导抓环保的积极性,淄博在全省范围内率先研究出台“双罚”制度,对环境违法企业进行处罚的同时,等额扣减相关区县财政资金。
治乱必用重典。针对进展不力、未如期完成任务、环境质量恶化等问题,淄博严格落实问责制。
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生态淄博建设督查问责的意见》,建立重点环境问题提级调查制度,加大对环保职责履行不到位的领导干部问责力度。
针对环保突出问题,我市坚决以铁的标准进行整改,毫不手软。把环保部和省环保督察作为解决区域环保突出问题的重大机遇,实行大小问题一起抓、轻重点源一起治。
刮起治理“散乱污”企业的风暴。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带队的11个整改督查组,督导各区县对“散乱污”企业开展拉网式排查,列出清单、建立台账、销号管理。
目前,环保部挂号督办的751个问题,已整改完成750个,销号547个。同时,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按照重点镇办不少于9人、一般镇办不少于7人的标准,充实加强了基层环保力量;彻底做实网格化管理,公开招聘专职网格员1440名,实现了网格员环保巡查“全覆盖”。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中提到,要“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
而这场保卫战,淄博早就开始。始终在路上,始终没停歇。打响、打赢、打胜这场战役,是淄博的目标也是决心。
初审编辑:马鑫
责任编辑:王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