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智造 新旧动能转换的东岳路径

2017-06-29 17:10:00 来源: 大众网淄博频道 作者: 李兆滨

  编者按: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用超过五分之一的篇幅,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增质增效”进行部署,牵住“牛鼻子”,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成为山东省未来工作重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统筹规划,在具体的方法路径和改革实践中,更需要先行者的敢为精神和创新智慧。

  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践中,淄博本土的一批大型企业已经走在了前列。近年来,山东东岳集团积极响应中央供给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化等改革举措,着力打造“两个替代”、智能制造新引擎,连年实现经营业绩超预算、同比超去年的“双超”。面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推进和突破,东岳模式,能提供哪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呢?

东岳集团现代化智能调度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岳集团研究院

  记者 李兆滨

  在经济新常态下,山东东岳集团对标台塑、华为、杜邦、宝钢、江森等世界先进企业,正在推动一场以智能化信息化提升为重点的管理革命。记者近日在走访东岳集团时获悉,作为学台塑信息化管理落地的重点工程,东岳投资3600万元建设的智能化管控中心项目将于6月30日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也标志着东岳将进入集团产业链信息化管控的融合时代。在经济转型升级的浪潮面前,东岳集团在“新旧动能转化”方面的探索和发展路径值得深思。

  自主创新 “两个替代”加快升级

  做好发展动力转换,创新是核心,由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也是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必由之路。对于企业来说,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推动产业链向高端、高附加值延伸,是破局的关键,也是未来竞争的根本。

  作为氟硅行业的领跑者,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一直伴随着东岳集团的发展历程。担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东岳集团董事长的张建宏表示,创新作为东岳的长期发展目标,不仅要瞄准下游产品,迈向中高端,还要立足本土,实现替代,并强调企业一定要务实,转型升级要立足于现有产品,现有产品是企业所有的利润来源。

  近年来,东岳集团围绕“两个替代”搞研发,即用高端氟硅新材料替代传统材料、用国产高端材料替代国外同类产品,加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脚步。过去两年,东岳先后研发出改性悬浮树脂、高速挤出级FEP、太阳能背板膜等29个新产品。

  这些高附加值产品推向市场后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在提高盈利水平的同时,也帮助用户提高了产品技术性能和档次。“要让客户分享东岳的科技成果,为客户提供更高价值的产品服务。”张建宏说。

  在替代进口方面,东岳集团同样有着不俗的表现。东岳与嘉善东方合作的高铁耐磨板,今年7月1日起将供给中铁集团26列高铁的产品,成为中铁的七一献礼工程。双方合作的高端材料还将用于我国大飞机项目。现在,东岳集团的替代进口产品已达20余种,其主导产品绿色环保制冷剂和聚四氟乙烯的规模、技术、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从两台被国有企业淘汰掉的旧设备起步,到如今成为中国氟硅行业第一品牌和亚洲最大的氟硅材料产业园区,东岳正是沿着科技、环保、国际化的发展路径,打造氟硅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两个替代”“智能制造”新引擎,百般磨砺,建立起企业30年的光荣之路。

神舟公司F46车间在实施自动包装机、码垛机改造后缩减20多道包装工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新落成投用的东岳集团智能化管控中心 

  对标台塑 瞄准智能化未来

  新旧动能转换的内容重点是以“四新”促“四化”,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和品牌高端化,全面聚集发展新动能。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突破传统管理方法,开启盈利和品牌运营新模式,是东岳集团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学习台塑、对标台塑是东岳集团近几年的工作主线。

  2016年,东岳集团作为行业唯一企业,被确定为中国智能制造63个试点示范企业。集团副总裁李玉文表示,东岳集团入选试点示范企业是学台塑落地取得的重要成果,智能化、信息化将成为东岳集团与科技并重的新名片。

  2016年,东岳集团在智能制造方面持续发力,投资2亿元建成集能源管控信息化、设备保养信息化、产业链调度信息化于一身的集团数字化控制中心,建成以二维码产品管理系统、生产制造执行系统、能源管控系统、设备保养信息化系统、化工现场管理系统等为重点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今年,东岳将加大投入全面建设12条智能化生产线,将东岳氟硅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群全面推向高端,并有力推进智能化、信息化资源整合,全面迈向“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 同时,实施实业+投资发展战略,作为发起人之一倡导创建了中民投和泰合资产管理等企业,为氟硅产业链未来全球整合创造了先机。

  人才在哪里 东岳就在哪里

  牵住“新旧动能转换”这个“牛鼻子”的关键,在于人才的支撑。事在人为,人才是企业最大的竞争力,用人机制,也是企业的灵魂所在。

  2016年度的总结表彰大会上,东岳集团拿出8000万元重奖企业功臣,在业内引发轰动。东岳有这样一句话:“让效益的创造者,成为人生价值的实现者;让才智的贡献者,成为财富的拥有者。”有了这样充满活力的“股权、期权、奖励加提成”人才激励机制,东岳人的科技创新热情才如此高涨。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按照企业的人才整合机制战略,东岳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借智发展,把新型环保制冷剂研究所直接建到了清华大学,在上海交大成立了东岳上海交大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先后与欧盟第六框架协议,俄罗斯、加拿大、法国等国的国家科学院,荷兰能源研究所,以及奔驰、巴拉德、3M、通用汽车等著名企业的研发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真正实现了“人才在哪里,东岳就在哪里”,目前,200余名国内外行业知名专家已进入了东岳的人才库。

  在全球人才资源布局的同时,通过“特殊人才特殊政策”的引进机制,东岳已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院校引进180名博士、硕士、专家到东岳安家落户。在离子膜攻关期间,公司授予首席科学家张永明博士“三定”大权--招用什么样的人,给什么样的待遇、什么岗位职务,都由张永明博士决定。公司靠灵活的人才机制,把处于偏僻之地的东岳打造成了人才高地。

  正是有了这样对人才的渴求和凝聚,东岳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民族骄傲。氯碱用离子膜历经十年科技攻关,打破了美国和日本长达数十年的垄断。与奔驰福特合作的燃料电池膜,在戴姆勒奔驰公司的寿命加速测试中成功突破6000个小时,国际领先,将用于奔驰、福特等公司第一批量产燃料电池车。目前东岳正与奔驰对接燃料电池研发和生产落户东岳园区事宜。该项目对我国占领燃料电池膜科研至高点推动世界清洁新能源电池车产业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东岳又成功开发和正在开发太阳能封装膜、钒电池膜、锂电池膜、污水处理膜、海水淡化膜等系列膜材料,目标是全力打造全球最大的功能膜材料基地。

  将企业发展与国家、民族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自主创新、与时俱进的转型升级、精益求精的运营管理,在张建宏看来,这是东岳30年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未来持续不断的发展源泉。

初审编辑:马鑫

责任编辑:王盈盈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