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中国好人宫卫平一家三代的护林情结

2017-04-12 17:35:00 来源: 大众网淄博频道 作者: 刘明海 尚现军 曹洪梅

宫卫平从1990年盖的看山房里走出,一条小黑狗陪伴了他多年。

儿子手中的新式防火设备,让宫卫平(左二)产生了兴趣。

遇到难走的路,懂事的儿子拉着父亲前行。

巡山累了,爷俩在山石上休息,老宫最关心的是儿子的个人问题,而对此,宫晓旭总是不以为然。

老旧的马灯承载着记忆

巡山毕,父子归家。

训练归来,宫晓旭(左一)和小伙伴们脸上满是轻松惬意。

训练间隙,与小伙伴嬉笑打闹不同,宫晓旭(左一)更多的是倾听。

  大众网淄博4月12日讯 沂源县鲁山林场的宫卫平,一家三代与林结缘,父亲是林场的第一批林业工人,自己在护林员的岗位上度过40个春秋,现在,儿子又成为一名森林消防队员。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演绎出一段“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

  宫卫平的父亲是位老革命军人,转业后被安置到鲁山林场。自小在林场长大的宫卫平,受到父亲的影响,对自然的花草树木充满了热爱,对林业工人的精神充满了钦佩。

  “本心里就觉得对这林子有种亲近感,觉得我也应该像父亲一样,成为这片林场的守护者。”说起成为护林员的初衷,宫卫平的话语很朴实。但在当时,他的“理想职业”却遭到了母亲的反对。

  “俺娘当时就是不愿意我护林,说当护林员能有啥出息?可我就是不认这个理儿!”1977年,刚满15岁的宫卫平,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说服了母亲,走进了林场的茨峪村片区,成了3000多亩山林的“守护神”。走时父亲的一句嘱托:“要看好林子,得有责任心和耐心,你不要丢了人!”这一句嘱托,成了40年来他心头牢牢遵守的准则。

  为看护好林场片区,宫卫平撇下村里的房子,在进山的必经之路旁盖起了两间石头房,把家安在了深山之中,一家三口挤在不到30平米的护林房内,直到2008年为了盛放林场的设备,才在东面又盖了3间,一家人才算有了个像样的家。

  宫卫平负责的鲁山林场茨峪片区,与5个村接壤,护林线路长,一圈有20多里路程。每天吃过早饭,他便穿上黄胶鞋,带好斧头、对讲机,再往背包里塞上两个煎饼或是一个馒头,外加一罐咸菜。收拾利落后,踏上巡山之路。

  40年来,数千亩的林区里,留下了他无数的脚印。3000多亩山林,每天巡视3次,他40年间用脚步丈量了30多万里长的山路。茨峪护林片区的每棵树每块石他都了如指掌,闭上眼也能指出每一条林间小道,每一条防火线。

  2015年,宫卫平荣登“中国好人榜”。在他看来,荣誉更像是一种鞭策,激励着他更兢兢业业地看山护林。

  “以前年轻有劲儿,转一圈挺快。现在走一圈得花6个多小时。”宫卫平感慨着岁月不饶人,但令他欣慰地是,他的儿子宫晓旭,越来越懂事,并且在前段时间,顺利通过县林业局的招考,成为一名森林消防队员。

  说起儿子,宫卫平脸上洋溢着微笑,眼神中却满是愧疚。护林点的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居住的护林房离最近的村庄也有5里路,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山外,坑洼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冬天下雪,只能步行。但是无论刮风、下雨、下雪,宫晓旭都必须往返十几里山路到最近的茨峪村上学。

  “俺儿子脸上好几道疤,有的是在上学路上磕的,有的是和他上山磕的。”妻子王光红趁机“数落”起宫卫平来。

  对此,宫卫平只是在一旁憨憨的笑着,妻子和儿子受的那些苦,他都压在了心底。住在山上的这些年,最让宫卫平内疚的就是亏欠了妻子和孩子太多。

  好在,数落归数落,妻儿却非常理解和支持他的工作。如今,妻子成了义务护林员,有时间常常陪他一起巡山,向周边群众讲解防火安全,成了他干好护林防火工作的坚强后盾,儿子更是和他成了护林战线上的“战友”。

  “俺肯定会好好干的,不给俺爸妈丢脸。”说起成为森林消防队员以后的打算,腼腆的宫晓旭认真地说,像是给父母作保证,亦或是说给自己的一份诺言。

  而从父亲“你不要丢了人”的嘱托,到儿子“不给俺爸妈丢脸”的保证,宫卫平觉得像是完成了一种传承,一家三代对身后这片山林爱护之情的传承。

  “40年了,俺没给你丢人。”宫卫平面向鲁山林场紫竹林的方向,喃喃自语。

  那里,葬着他对林业充满着热爱的父亲。(刘明海 尚现军 曹洪梅)

初审编辑:马鑫

责任编辑:王盈盈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