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价上扬蛋价走低 淄博2016年主要商品市场价格运行情况发布

2017-01-23 13:25:00 来源: 大众网淄博频道 作者: 张学昊

  大众网淄博1月23日讯(记者 张学昊)近日,淄博市物价局发布淄博市2016年度主要商品市场价格运行情况分析。记者了解到,2016年我市主要商品物价总水平在去年低位运行基础上呈现温和回升迹象,市场供应充足,供销两端活跃,价格环境总体稳定。鸡蛋价格高开低走,整体行情低迷不振,生猪出栏价刷新历史高价,养殖进入盈利大年。

  小麦价格不断攀升,玉米价格不断走低

  小麦价格低开高走。2016年初小麦价格延续15年低迷走势,一季度由于小麦供应充足及终端需求不振,小麦价格同比走跌。后期,随着市场流通粮源的不断消耗,小麦供市量开始偏紧,二季度价格稳步回暖。6月新麦普遍上市,供应充裕,尤其麦收期间强降水天气对小麦品质产生不利影响,新麦开秤价低于去年。进入三、四季度受各类节日效应提振及流通环节粮源减少,小麦价格进入了上行通道。

  玉米行情“大跳水”,价格创下历史新低。今年是国内玉米取消临储收购政策,全面迈进“市场化”的一年,在缺乏政策市支撑下,玉米价格呈现出断崖式下跌行情。国内玉米库存高企,市场供应过剩,尤其是临储政策取消,华北玉米低价优势不再。在饲料及玉米深加工企业需求依旧疲软下,玉米价格打翻身仗难上加难。

  据了解,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稳妥改革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在价格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下,粮食市场将进入阵痛期,价格将逐步向国际粮价趋同,波动下跌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主基调。

  生猪出栏价刷新历史高价,养殖进入盈利大年

  2016年1月底以来,生猪价格不断刷新高价,生猪养殖进入罕见的“黄金年”,5月底生猪出栏价飙涨至10.6元/斤,创下历史新高,较去年同期的7.1元/斤上涨了49.3%。自6月上旬,生猪价格开始进入下行通道,连续9周下跌,截至8月中旬止跌回升。随后生猪价格继续下行,中秋节后跌破9元。国庆节后继续下探,年内首次跌至7元区。从10月中旬开始,生猪出栏价逐步走出国庆黄金周以来的深跌行情,价格连续回暖,此后生猪价格维持震荡偏强运行。进入12月,生猪价格涨势缓慢。后期,伴随消费最旺季到来,猪价将再现涨势。

  生猪存栏量持续低迷,供应端偏紧是今年猪价居高的主要原因。随着环保压力加大,大型养殖企业不扩容,小养殖户被迫退市,造成了高盈利下存栏量仍旧偏低。受生猪出栏价持续高位影响,年内猪肉价格整体高位运行,仅在10月中旬出现较大跌幅,基本符合生猪出栏价格的波动走势。牛羊肉价格则受市场供求关系及需求持续疲软等因素影响,呈小幅下降趋势。

  鸡蛋价格高开低走,整体行情低迷不振

  受节日效应提振,2016年一季度前两月蛋价均处于高位运行态势,进入3月份,鸡蛋均价快速跌至3.57元/斤。

  二季度仅在端午节日期间涨至3.8元/斤,其余期间价格低位运行,季度末跌至3.5元/斤,在成本线徘徊。

  三季度蛋价犹如过山车,受高温天气拖累,7月底跌至3.47元/斤的年内最低价。随着8月中下旬学校开学及中秋提振,蛋价涨势抢眼,9月上旬蛋价一度涨至4.8元/斤,节后蛋价一路下滑。

  进入四季度,上半年补栏的鸡苗进入了产蛋高峰期,市场货源供应增加,需求面暂无利好,蛋价行情一路低迷。

  目前,我市集贸鸡蛋销量增加明显,消化速度加快,预计在春节消费提振下,蛋价或将有所上涨。

  蔬菜价格整体呈现季节性波动,部分品种涨跌异常

  监测人员认为,蔬菜价格走势符合季节性规律,上半年蔬菜价格波动明显大于下半年。今年春节后菜价反常态异常走高,部分品种3月份价格高于春节期间。主要是一季度由于受春节前后极端低温天气影响,多数秧苗受损,蔬菜减产严重,市场供应紧张,菜价创下历史新高。

  进入二季度随着本地菜大量上市,供应恢复正常并逐步宽松,菜价高位大跳水,多个品种进入6月以来已降到了去年同期水平以下。

  三季度前期,受高温闷热天气影响,蔬菜进入“伏缺期”,整体价格上涨。随后,部分蔬菜品种经历换季更茬期,导致市场价格走高。立秋过后,本地新茬菜的陆续上市,菜篮子价格回落。

  进入四季度,随着天气转凉,外地蔬菜及大棚菜成为菜市场主力,蔬菜生产、运输成本有所增加,多数品种开始进入了季节性上涨通道。后期雨雪雾霾天气造成棚室蔬菜产量及品质下滑,助推菜价继续上涨。

  特别关值得注的是今年的大蒜价格。1月份全市均价在5.76元/斤,之后一路上涨至年底8.82元/斤,涨幅达53.12%。个别地区季度未甚至涨至10.00元/斤。

  据了解今年蒜价之高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前两年大蒜收购价偏低,引发的种植面积减少;二是去年底,山东和河北等产地的大蒜遭受冻害影响严重,大蒜产量减少,导致入库量急剧缩水;三是商家惜售致价格上涨;四是大蒜出口量的增加同样给国内市场供给面施加了压力,致价格上扬。

初审编辑:马鑫

责任编辑:王盈盈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