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必骥:泉涌无声 三尺讲台一站就是55载

2016-12-14 09:36:00 来源: 大众网淄博频道 作者: 李乐天

  编者按 在淄博桓台,有一位97岁高龄的退休教师,他在不惑之年投身教育,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55载,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他以其精深的学识和勤勉的态度,创建了桓台一中第一个英语学习小组,培养了高考恢复后第一批英语骨干教师,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德业双馨的杰出人才。他平时连件像样的衣服都舍不得买,却先后拿出了30多万元资助困难学生。今年教师节前,他又把自己的房产进行了公证,将来要用到扶困助学上。他就是桓台一中退休教师鲍必骥先生。

恢复高考后,鲍老师精心为学生辅导英语。(资料图片)

鲍必骥老师留下的备课本,全部用漂亮的英文书写而成。

鲍老师生前的购物发票,也一丝不苟地用英文整理记录下来。

鲍必骥的学生苗淑芝在整理老师的遗物

看着老师留下的打满补丁的衣服,苗淑芝又红了眼眶。

鲍必骥的学生侯武周告诉记者,这件对襟外套是老师生前最常穿的。

据鲍必骥的学生陈冰霞描述,鲍老师生活非常简朴,衣服都是补了又补。

鲍必骥生前住在在桓台县城索镇大街上一座普通的筒子楼里,这里是以前桓台一中老师们的宿舍楼。

  大众网记者 李乐天

  10月16日下午1点,为桓台一中默默奉献了半个多世纪的鲍必骥老师在桓台县医院因病逝世,终年97岁。在他生前的居所,记者发现在这间不过50平方米的屋子里,除了随处可见的书本,家中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找不到。在不惑之年拾起教鞭走上讲台,鲍必骥老师将自己的后半生都奉献给了教育。“半世纪泉涌无声、满天下桃李芬芳”鲍老师的学生田欣用这样的词句怀念老师。

  半个世纪泉涌无声,一生敬业桃李成蹊

  出身名门大户的鲍必骥毕业于曾有“北燕京、南约翰”之说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大学毕业后,鲍必骥调入了由周恩来总理主持的政务院(后改为国务院)工作。1961年,为减轻财政负担,国家机关开始精简人员,鲍必骥积极请求献身教育,这才与桓台结下了55年的不解之缘。

  来到桓台一中的第一年,鲍必骥负责教授语文。一年以后,学校开设英语课,能说一口纯正美式英语的鲍必骥成为桓台一中办学史上第一位英语教师。

  1978年恢复高考后,英语最先是选修课,后来列入了考试科目。鲍必骥敏锐地感觉到了时代的变化,为此,他建起了桓台一中第一个英语学习小组,吸引了十几名学生参加。十几年后,这个英语小组里的多名学生成长为现在桓台一中英语教研组的骨干教师。

  鲍必骥的学生田欣告诉记者,许多桓台本地学生都带有浓重的乡音,鲍必骥针对学生的方言习惯强化训练。“上鲍老师的课,谁都不敢大意。因为他提问时习惯一排一排地挨个问,谁也别想侥幸钻空子。”

  “当时英语小组活动室的条件十分简陋,在一间小屋子里,十几个人围着一块木头黑板,没有教材,一切都要靠鲍老师板书,因为常年拿笔,他的右手拇指与食指常年裂着一道小口子。”田欣说,鲍老师性情随和,唯独一次却大发雷霆。“有一次,一名曾是鲍老师学生的教师在制作教学资料时,质量比较差。一向温文尔雅的鲍老师看完这份资料后非常生气。他告诉老师们,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只有高质量的资料才能真正帮助到学生,如此不负责任的行为,枉为人师。”

  孑然一身爱生如子,古稀之年勤奋耕耘

  鲍必骥曾有很多次机会可以选择离开桓台一中。1982年,鲍必骥的外甥替他在上海找到了一份工作。对方要求他8月13日报到,手续补办。那时他正在辅导毕业班,走不开。据鲍必骥的学生苗淑芝回忆,当时鲍老师说,“高考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是一辈子的事,不能因为这点小事,耽误孩子们一生。”

  按照有关规定,教师60岁就可以退休。可学生需要鲍老师,桓台一中的老师们也离不开他。他就一直这样又教了十年。苗淑芝说,这10年里,除了退休工资,鲍老师没有多拿一分钱。一生未娶的鲍必骥无儿无女,他把自己的后半生完全奉献给了桓台一中的学生和老师们。直到1989年,鲍老师才终于放下了那根熟悉的教鞭,此时的他已经是七十高龄的老人。

  苗淑芝是鲍必骥引以为豪的学生之一。她对那段学生生活的最美好记忆,是吃鲍老师做的红烧肉。她是桓台一中七八级学生,鲍必骥对她和英语小组的同学非常关怀。“鲍老师看着我们面黄肌瘦的,就经常把我们带到家里吃饭,给我们做红烧肉。在我们眼里,红烧肉就是天下最奢侈的美味。”

  衣食住行简朴至极,倾其所有资助教育

  据鲍必骥的学生陈冰霞回忆,鲍老师对自己非常“抠门”,而且特别“怀旧”,以至于一些用品成了“文物”。最“年长”的应是煮粥的两只精钢锅,锅底已换了两次。那是他1951年刚毕业分配到北京时,外甥特意从上海给他买的,算来已用了60余年。家里的桌椅都是六七十年代置办的,一台老式的红灯牌收音机还摆在桌子上。陈冰霞以前常和同学们劝他换点新的,他却说:“对我来说,一饭一床一衣,足矣。钱于我无益,于人有益,我留着干什么?”

  2010年11月,鲍必骥与几个学生协商后,决定将自己的所有工资积蓄共11万元作为本金,成立“黄高”助学基金。资金的管理委托者是鲍必骥的三位学生,也是现在桓台一中担任老师的苗淑芝、张晴、侯武周。截至目前,助学金已经发放5次共计82400元,78人次受到资助。

  鲍必骥八十岁后,曾先后七次住进医院,左眼摘除,口腔癌变,多次骨折,心脏功能衰弱……对一个八九十岁高龄的老人来说,每一次打击都是致命的,然而鲍必骥以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一次次打败病魔。

  每当想起鲍老师左眼摘除的情形,他的学生侯武周就心疼得直叹气。“那是2007年6月份,鲍老师在开储藏室门锁时不小心跌倒,一截干树枝扎进了他的左眼。那天下小雨,鲍老师自己捂着受伤的眼睛,步行去了县城医院。到县医院时,医生检查发现那只眼睛已经保不住,必须做摘除手术,另一只眼睛也需要做白内障手术。当我们赶到医院的时候,鲍老师却说:‘学校事情那么多,你们有当班主任的、有当教研组长的,不能耽误了学校工作。’”

  逢年过节,鲍必骥都提前给贫困学生准备好红包。10月17日是鲍必骥逝世的第二天,学生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鲍必骥已经把明年春节的红包都包好了。可遗憾的是,老人家再也无法将这些红包亲手送到他最爱的孩子手中了。

初审编辑:马鑫

责任编辑:王盈盈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