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乡情乡韵 铸造齐风鲁商之魂(图)

2016-05-30 10:24:00    作者:孙晨 陆瑞洋   来源:大众网-鲁中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从淄川“天上的村落”牛记庵到张店与高楼仅一墙之隔的邹振岳故居;从齐国故都淄河之畔的临淄南金农民博物馆到高青鲁商发源地的衮龙桥、扳倒井的帝王传说;从周村丝绸之路上的“九门一庄”李家疃到沂水河畔沂源南流泉再到桓台诗坛一代宗匠王渔洋故居;从周村李家疃的五音戏到沂源南流泉的“十三锣”……近日,“寻找乡村记忆 保护文化遗产”淄博媒体行活动中

李家疃的“贞节牌坊”

万家村投豆亭

古窑村各种各样的古窑(徐建彬 摄)

航拍东厢村 (由 北京凌赫航拍科技有限公司 协助拍摄)

航拍颜文姜祠(由 北京凌赫航拍科技有限公司 协助拍摄)

牛记庵。(徐建彬 摄)

王渔洋故居后花园。(由北京凌赫航拍科技有限公司协助拍摄)

金岭清真寺大门(徐建彬 摄)

 

南流泉村的剧团成立于民国时期,老人们自创的“十三锣”已准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建彬 摄)

邹振岳故居一角。记者 孙晨 摄

扳倒井,凉亭为后人所建。(徐建彬 摄)

  从淄川“天上的村落”牛记庵到张店与高楼仅一墙之隔的邹振岳故居;从齐国故都淄河之畔的临淄南金农民博物馆到高青鲁商发源地的衮龙桥、扳倒井的帝王传说;从周村丝绸之路上的“九门一庄”李家疃到沂水河畔沂源南流泉再到桓台诗坛一代宗匠王渔洋故居;从周村李家疃的五音戏到沂源南流泉的“十三锣”……近日,“寻找乡村记忆 保护文化遗产”淄博媒体行活动中,10余家媒体的记者历时4天,走遍淄博五区三县的13个村落,用航拍影像捕捉乡村记忆、用文字留下隽永的古村落风貌,全方位立体化的描绘了隐藏在淄博这座拥有26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修旧如故”修复古建筑 一砖一瓦诉乡韵

  古村落,不仅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乡村记忆的物质载体。飞速发展的城镇化往往以传统古村落的消失为代价。据了解,目前,古村落正以每天超过100个的速度加速消亡。

  为了落实“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建设理念,2015年5月,山东省公布了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单,淄博市有35处文化遗产入选,包括传统文化乡镇2处,传统文化村落、街区25处,传统民居6处,乡村(社区)博物馆2个。

  古村落里的古建筑作为“乡村记忆”工程的物质载体,其完整修复有着重要意义。在桓台县新城镇王渔洋故居,记者看到“明清土坯古墙和百年松柏,颇具生活气息的暖地采暖系统,民国时期的庭院,抗战时期的标语…”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诉说着“新城王氏”的“忠勤报国”家魂。

  在采访中曾参与王渔洋故居修缮工作的桓台县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毕志胜告诉记者,对于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要始终抱着一份敬畏之心,这是保护、修复、利用的核心和灵魂。

  在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必须始终遵循“尊重历史,尊重地方文化”和“最小干预,修旧如故”的原则,不改变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和原工艺,努力保持原汁原味,才能体现文物古迹的原真性。

  王渔洋故居东跨院经整修后,五进院落保留了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无论布局、规制还是文化特色,都透露着明清北方达官文人府邸的气息。业界专家一致认为这是山东一流、全国少有的古建筑群保护修复的典范工程。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音戏、“十三锣”奏乡音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乡音连起的是记忆里村庄的一方土,一些人。乡音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语言形态,而戏曲是乡音的典型代表,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独有的气质。

  在采访中,记者在周村区李家疃村了解到,除现存“九门一庄”300余间明清古建筑古建筑外,李家疃村还拥有五音戏、民间扮玩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据了解,李家疃村民王焕奎是淄博五音戏(西路)创始人之一,他自幼学戏,精韵律,善表演,艺名“自来喜”,曾在济南、章丘、莱芜、淄川一带演唱肘鼓子戏谋生,并带有四五十名徒弟,其中著名的徒弟有磁村的“万盏灯”、苏彬桥的“锁子”等,名震艺坛。李家疃村民受其影响,也曾有过一支村民自发组织的五音戏戏班,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村里在过年时都要演五音戏,一直唱到正月十五,甚至唱至正月底。现虽已停演了几十年,但还有王兰英、王素芹、王昭莲、王国中、王荣亮等近十位会唱五音戏的村民。2006年,五音戏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目前,已建立淄博市五音戏传承保护中心。

  另外,记者在沂源县张家坡镇南流泉村采访过程中有幸听到流传至今的清朝“戏痴”王翠文京剧剧团自创的“十三锣”,现在村里的六位老人将其拟音记录下来并演奏,目前,已准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立乡村记忆博物馆 搜集老物件留住乡情

  想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最好的选择就是到当地的博物馆看看。博物馆是人类收藏、承载历史记忆凭证和熔铸新文化的殿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成就展示的重要窗口。而乡村博物馆,无疑就是一个地区文明的“母胎”。

  据淄博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宓传庆介绍说,淄博市有已登记的各类博物馆39家,其中,国有博物馆19家,非国有博物馆20家,博物馆内的馆藏文物共计6万余件。“乡村记忆工程”实施以后,乡村记忆博物馆也陆续建立并开放。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乡村记忆工程开展后,周村区李家疃村建起了乡村博物馆。目前,乡村博物馆土建工程已结束,正在进行布展,藏品征集工作也在进行中。乡村博物馆展览面积900平方米,由序厅、村落的记忆厅、家族的记忆厅、文化的记忆厅、人生的记忆厅、创业的记忆厅、尾厅以及院落景观组成,利用大量图片、实物,以历史发展为主线,再现了李家疃村发展的整个历程,以历史上李家疃村人的努力奋进而成功和吸大烟颓废而败家的历史警示后人,让来者了解村庄的历史,懂得先辈创业的艰难。李家疃的发展历程,是中国乡村发展历程的缩影,与李家疃村现存古建筑相呼应,直观地表现着“乡愁”和“乡情”。

  “一个葫芦瓢、一把锡茶壶、炊帚、木勺、挑着扁担走街串巷的小货郎、磨剪子戗菜刀的老艺人、集市上的剃头匠,“东方红”拖拉机……”临淄区凤凰镇南金农民博物馆,搜集了千余件老物件,展示出了南金村600年变迁史,让人们置身于此“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

  蒋勋曾在《美的沉思》里说:“建设一个新的城市时,一定要从另外一个角度着想,那就是居住品质。”这种居住品质是一座城市审美取向和人文素养的体现。活在淄博这所城市的人,只有留住曾经的乡音乡情乡韵,知晓了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的历史过往,才有一种稳定安心的力量和安全感,守住“齐风鲁商”之魂,在文化名城、生态淄博、工业强市的建设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大众网-鲁中网 记者 孙晨 陆瑞洋)

初审编辑:马鑫
责任编辑:王盈盈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