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志胜:“一条线”修复方式 留住乡村“活历史”

2016-05-27 18:55:00    作者:孙晨 陆瑞洋   来源:大众网-鲁中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历史绝对不是一个横断面,而是一条线。”淄博市桓台县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毕志胜告诉记者,保护古村落,留住“乡村记忆”,需要坚持“一条线”修复方式,留住乡村“活历史”。2015年5月,淄博市桓台县新城镇城南村和城东村入选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单,著名的王渔洋故居和耿家大院坐落在这里,成为桓台县“乡村记忆”工程的建筑载体。桓台县文物局除了对它们进行“修旧如旧”的保护修复之外,将建立乡村博物馆,展示两个村落的“乡村记忆”。

四世宫保牌坊(徐建彬 摄)

王渔洋雕像。(徐建彬 摄)

有“齐鲁小碑林”之誉的忠勤祠石刻(徐建彬 摄)

始建于明代的四世宫保牌坊。(由北京凌赫航拍科技有限公司协助拍摄)

王渔洋故居后花园。(由北京凌赫航拍科技有限公司协助拍摄)

  大众网-鲁中网淄博5月25日讯(记者 孙晨 陆瑞洋)“历史绝对不是一个横断面,而是一条线。”淄博市桓台县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毕志胜告诉记者,保护古村落,留住“乡村记忆”,需要坚持“一条线”修复方式,留住乡村“活历史”。2015年5月,淄博市桓台县新城镇城南村和城东村入选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单,著名的王渔洋故居和耿家大院坐落在这里,成为桓台县“乡村记忆”工程的建筑载体。桓台县文物局除了对它们进行“修旧如旧”的保护修复之外,将建立乡村博物馆,展示两个村落的“乡村记忆”。

  谈冲突:对文物保持敬畏心 城镇化建设需要留住“乡村记忆”

  “古树,古建筑、古巷、淳朴民风逐渐在年轻一代的记忆里在慢慢消失。”毕志胜有些惋惜地对记者感叹道,前些年,为加快城镇化建设,很多古村落,古建筑被开发甚至拆除,桓台大剧院就是个充满遗憾的案例,现在无法复原,即使修复也不是原来的样子,甚至会破坏其历史环境。

  为避免“无知者无畏”的态度对古村落,古建筑造成破坏。毕志胜建议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人都应该对文物心存敬畏,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特色民居的建设应听取文物部门的意见,有序建设,做好乡村记忆规划建设,加强传统村落保护,让下一代人知道自己居住地方的历史,留住乡愁。

  “确实因生活不便需要搬迁的村落,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留住影像视频资料。”毕志胜告诉记者,这些地方可以建立古村落古民居档案,细致到每条街道每栋民居及家族信息,让古村落每个历史阶段的文化遗产都有归宿,建立乡村博物馆,留住居民的生活痕迹和记忆。

  谈保护:“一条线”修复方式 坚持“活态”传承

  “历史本来就是一条连起来的线,不是一个孤立的断面。”毕志胜在谈到如何保护文物,保护古村落时说道,一座古建筑从诞生到现在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一棵百年古树承载着无数历史和记忆。同样的道理,在修复一个文物,保护一座古村落“乡村记忆”时,不能将历史定格在某个层面,而无延续。

  据毕志胜介绍,在王渔洋故居的修复规划建设过程中,他从专家那学到很多理念。在保护过程中要坚持“一条线”的修复方式,坚守“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完的王渔洋故居景区既有清代古建筑风格,又有民国建筑风格,还有八路军进驻时期留下的标语等多种记忆痕迹,让故居成为不可多得的文物保护典范,被评为为全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村落保护过程中最忌讳将村庄建筑风格统一恢复到某个朝代。”毕志胜反对为了留住记忆做仿古开发,他建议尽可能完整地展现古村落的前生今世,坚持“活态”传承,留住乡村活的历史,留住文化传承脉络及其科学研究价值。

  谈发展:建立乡村博物馆降低“记忆成本” 借助新媒体让“记忆”有归宿

  “首先要把人吸引到景区来,才会有唤起市民‘乡村记忆’的可能。”毕志胜告诉记者,无论是古村落、文物保护景区还是博物馆,要想让市民“记得住乡愁”,最先要考虑地是降低消费门槛,降低市民的“记忆成本”。

  据毕志胜介绍,接下来桓台县文物局除了对王渔洋故居进行保护之外,将继续深入发掘王渔洋的文学研究价值及清廉从政的时代价值,利用新媒体手段传播其时代价值,让“记忆”找到归宿。

  另外,下一步桓台县文物局会对新城镇耿家大院进行保护性修复,其中包括对建筑的修复及对其历史记忆的恢复,将建立乡村博物馆,展示耿氏家族中民族工业世家的主人生活细节,并加入符号性元素挖掘民族资本家的正能量,让市民在乡村记忆博物馆里感受到来自历史的力量。

  “文物毁了就再也救不回来了,即使修复了也是赝品。”毕志胜如是说。在经济发展这条路上,中国走过太多的弯路,先破坏后治理似乎成了死循环,但是文物保护工作却不能陷入这个循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才能留住老祖宗的传承下来的文化,才能找到立足的根,才能留得住乡愁,看得到未来。

初审编辑:马鑫
责任编辑:王盈盈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