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防灾减灾日 地震来时该往哪躲最安全?

2016-05-13 13:58:00    作者:孔晓文   来源:淄博晚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避震 房屋 地震知识 地震谣传 备用电池
[提要](记者孔晓文 通讯员史清明 陈童)昨日是全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市地震局“5.12”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在世纪花园举行,世纪花园被授予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为张店区首家。

  晚报讯 (记者孔晓文 通讯员史清明 陈童)昨日是全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市地震局“5.12”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在世纪花园举行,世纪花园被授予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为张店区首家。作为普通市民,地震来了,该往哪里躲最安全?该如何自救最科学?今天记者就为您盘点地震来时能救命的小常识。

  >>家庭应常备应急物品

  据介绍,防震减灾分为震前准备、震中避险和震后生活。震前准备中,在地震危险区、多震区、已发布地震预报地区的居民,应采取相应的防震措施。查看自家住房质量,是否年久失修,住房的结构是否有利抗震。学习地震知识,增强识别地震谣传的能力,掌握科学的防震避震和自救互救方法。

  摸清周围环境的情况,确定疏散路线和避震地点,要做到畅通无阻。准备好必要的防震物品或准备一个家庭防震包,放在便于拿取的地方。家庭物品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学习必要的防火、灭火知识。家中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要妥善保管。浴室、水桶要储水。

  为预防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的来临,家庭应当常备一些应急物品,主要有:储备3天的饮用水和一定的洗漱用水;准备足够3天用量的罐装食品或脱水食品、奶粉以及听装果汁;手电筒或应急灯和备用电池;便携式收音机和备用电池;急救箱和急救手册,急救箱中配备的药品包括酒精、碘酒、胶布、三角巾、止血纱布、绷带卷、棉线绳、棉球、棉签、创可贴、止血带、医用手套、剪刀、口罩、基本药品等;灭火器、工具、衣服、逃生绳等。

  >>避震要因地制宜

  如果地震来临该怎么办?工作人员说,避震原则是要因地制宜不要墨守成规。“地震时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要行动果断,不要犹豫不决。在人员较多的公共场所要听从指挥,不要盲目行动。目前国内外主要的避险方法有以下几种。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震时就近躲避在小开间房屋,承重墙墙根、墙角,桌子、床等家具下,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这是基于“房屋主要是平房和低层楼房,地震初动到房屋垮塌大概时间十多秒”的情况总结的。

  “不能盲目外逃。”20世纪70到80年代,我国先后发生了江苏溧阳、南黄海等中强地震,根据这些地震时出现的"房屋未倒,但外逃造成意外伤亡严重"的情况,地震部门发出"不能盲目外逃"的警告。

  “一、二楼往外跑,三楼以上向顶层跑。”根据汶川大地震的经验,人们总结出“(对于楼层数只有四五层的)一、二楼往外跑,三楼以上向顶层跑”的方法。

  “躲在桌椅下,抓住桌椅腿。”这是在日本、美国等国家宣传的方式。这是基于这些国家“屋整体不倒塌,危险主要来自悬挂物和摔倒”的情况指定的。

  上述避险方法都是根据一定的地震经验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总结出来的。在利用这些方法时,一定要根据所在地区的地震背景和房屋的抗震性能,分析房屋可能的破坏情况,采取合理的避险方法。

  >>震后不要听信谣言

  万一被压或被困在废墟内,要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采取不同自救措施。如果地震被埋压在废墟里,当手臂或其他部位能动时,应逐步清除压物,尽量挣脱出来。不能脱险时,应在嘴和胸的部位,掏出一定空间,保证呼吸。被压埋和阻隔后,要有强烈的求生欲望,要有自救的勇气和毅力,保持神志清醒,保存体力。在周围十分安静或听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动时,用砖石、铁管等物敲打墙壁,向外界传递消息。

  灾难发生后,要尽快采取一些简易的方法缓解心理压力,恢复日常心态。主要方法有保证睡眠与休息;保证基本饮食;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在可能的情况下和家里人通话;试着把情绪说出来,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逃避谈论自己的痛苦;要从正规渠道了解求助的最新动态与信息,避免传言带来更大的心理不安。

  通过收音机、电视机等正式渠道获取震后信息,不要听信谣言或小道消息。住防震棚要注意安全。保护自身安全,不要去有危险的地方。不要随便回到危房里去,因为余震随时可能发生。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不要喝生水,不要吃不洁或腐烂变质的食物。按要求接种预防针。

初审编辑:马鑫
责任编辑:王盈盈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