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唐菁
被群山环抱的土峪村石房子成为市民首选。闫盛霆摄
石墙石房石路几乎成为淄川区所有传统村落的“标配”。闫盛霆摄于上端士村
响泉村:树林中的小木屋“一屋难求”。闫盛霆 摄
悬崖上的传统村落 淄川区昆仑镇牛记庵村 闫盛霆 摄 淄川区委宣传部
大众网淄博·海报新闻3月20日讯(记者 徐丹青 通讯员 闫盛霆 魏廷宝)阳春三月,柳绿菜青。中国传统村落淄川区昆仑镇牛记庵村人流涌动,踏青、采摘,享受着春日的和煦阳光,笑语欢声不断。
可以说,牛记庵景区的火爆场景是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乡村精品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淄川区把培育发展精品乡村旅游作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动力,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因势而谋,精准发力,利用“旅游+”模式,推进精品乡村旅游发展,打造了一批精品民宿、乡村田园综合体等业态丰富旅游项目,形成了文化体验、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劲动力。“淄川区依托乡村旅游带动了产业兴旺,实现了精准扶贫,树立了文明乡风,传承和延续了乡村文化,全区文化生活群众满意度电话测评连续三年位次提升,这得益于乡村精品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实践。”淄川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唐加福说。
乡村旅游激活乡村经济
“没有乡村生态游,就没有我们的好生活,现在一年的营业额有几十万元呢!”年近六旬的梦泉村村民李兴斌在村里吃上了“生态饭”。20多年前他离村外出闯荡,以画画为生。2007年,趁着村里开发梦泉景区搞乡村生态游,他回村在景区开饭店、建旅馆、成立梦泉书画院,在家门口继续自己的画家梦。他把兄弟四人的老院落整理成旅馆,让游客在几百年前的老房子里体验式住宿,一次能容纳20多人。“一到旅游旺季,有时饭店一天能摆上十几桌呢。”李兴斌说。乡村游让李兴斌画画、挣钱两不误。
这种乡村游带动产业兴旺的“公司+农户”梦泉模式作为典型案例选入《山东省乡村旅游教材》,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淄博梦之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开发商负责梦泉景区的管理运营,村集体担保将农民的土地、果树租赁给公司,公司给予农民为期30年的补偿,并反聘村民到景区工作,允许村民在景区内从事餐饮、商品销售的商业活动。这种景区中有乡村、乡村中有景区的梦泉模式,让公司与农户共享旅游发展成果,既减轻了公司的管理成本,农民也在旅游开发中受益,收入由以前的单一林果收入变为补偿金、薪金、经商收入等多种收入形式。梦泉村村民年人均收入由旅游开发前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现在的近2万元,同时游客也能与村民面对面、零距离的了解乡村,体验山村纯朴的乡俗、乡音、乡风、乡情。
同时入选《山东省乡村旅游教材》的还有以齐山、云明山等景区为代表的淄川区“大景区带动农家乐模式”。不断凸显的不止这些,乡村旅游所发挥的作用还体现在旅游扶贫上。
除“大景区带动农家乐模式”“梦泉模式”发展模式外,淄川区针对不同地域特色,鼓励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还积极培育发展了诸如“开心农场经营模式”“乡村生态修学模式”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西河镇东庄村和太河镇杨家庄村等单位积极争取省级特色扶贫、省级旅游产业资金,近三年全区争取各类发展资金共计1030万元,太河镇峨庄片区成功创建国家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客流量和商机,广大群众从中大获其益,当地农户就地转产就业,农副产品就地销售,为农民致富增收开辟了新途径。淄川区作为基层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代表,多次在国家旅游局乡村旅游培训班和全省乡村旅游系列培训班上,介绍淄川乡村旅游创新发展和扶贫的经验做法。
典型带动是夯实旅游扶贫的基础。几年来,淄川区突出景点连片整合开发,打造峨庄艺术写生小镇、太河镇幸福片区和西河镇张庄片区等乡村旅游集聚区,引导太河镇梦泉村、西石村、鲁子峪村、上端士村、下端士村、柏树村以及西河镇东庄村、东峪村等贫困村,采取入股、出租等方式,集中打造高端民宿。目前,共建设民宿20多处,直接带动贫困户500多户800多人。西石村按照“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思路,成立淄博水乡西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全体村民集资入股408万元,整合上级扶贫资金200万元,用于发展乡村旅游。投资380万元建成全省第一家山区观光小火车,投资200万元建起全程2000米的水上漂流和儿童水上乐园项目,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观光。2018年,西石村除担负全村1400余人扶贫外,还担负着31个贫困村,542户、849人的精准扶贫分红,截至2018年10月所有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水乡西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张学保被评为山东省扶贫工作先进个人。“乡村旅游有效推动了旅游扶贫攻坚重点突破,实现了精准扶贫。”唐加福说。
乡村旅游传承乡土文化
入冬以来,虽是鲁中地区的旅游淡季,但每逢周末牛记庵景区仍是车来人往,游客不断,这座被称作是“天上的村落”的景区淡季不淡,魅力毕现。
昆仑镇牛记庵村坐落于大山深处,有着近四百年历史,高悬于崖顶的房屋与整个山谷融为一体,被称作“天上的村落”。已经整体搬迁20多年的村庄,经过淄博紫云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几年的修复性建设,修复石板屋、农家小院50余套,能同时接待游客200余人住宿、就餐。种植果树300余亩,在尽量保留原生态的基础上,打造成中高端集旅游、度假、养生、休闲、会议、种植及养殖为一体的农业休闲综合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牛记庵景区不仅吸引了来自全省各地的游客,也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实惠和帮扶。以前老百姓愁卖的瓜果梨桃现在不用走出大山就被游客抢购一空。周边的商铺饭店也随着景区的兴隆日渐红火。自2015年牛记庵景区正式开业至今,已直接吸收当地农村劳力100多人到景区就业。
乡村振兴首先是文化振兴,而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助力。在淄川区农村,传统村落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老宅院连片,古建筑众多,且有很多历史传说。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被誉为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一个县级区怎会拥有如此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这实属难得,也绝非偶然。
“你看我们这里的房子都是依山而建,石头垒墙、石板铺顶。”来到“石头村”淄川区太河镇上端士村,村党支部书记李春敬指着一排老房子说。同样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的寨里镇南峪村也是如此,所有房屋统一用青石建造。“山区条件差,没有人愿意来买或者开发这些老房子,这反而保护了古院落的完整。”李春敬高兴地说。现如今留下来的老房、旧巷,还有草屋、石檐、石磨,依然原汁原味的漫溢着岁月特有的风韵,体现了先人们生活的印记,也承载了一代人儿时的美好记忆。
如今,淄川人保护传统村落以延续民俗民风血脉、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意识已经苏醒,在如何留住古建筑的同时,让传统村落重新焕发生机,淄川区探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乡村旅游让乡愁留得住
2018年9月23日,我国迎来了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对淄川而言,以农业节庆为引领,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勃发和民宿业态的兴起,从而激起千层浪。一方面,乡村很美好,承载着远方的田园梦想。另一方面,乡村还不够美好,有很多基础设施需要完善,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新的理念来引领,需要新的业态去激活。
淄川区山区面积多,历史上由于交通不畅及信息闭塞等因素,遗存了众多传统村落和自然景观,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宝贵的资源。为保护好这些宝贵遗存,近年来,淄川区不断加大保护力度:建立区、镇、村三级保护管理体系,通过出台保护办法、制定规划方案、进行保护性修缮、吸引青年人返乡创业、鼓励城市资本进村等方式,为人们保留下那份美丽的乡愁。
传统村落为什么会扎堆淄川?乡愁如何留得住?又如何开发利用?唐加福表示,古朴的麦秸草房、光滑的青石板路、岁月浸染的石碾石磨、具有浓浓乡音的方言俚语,这些原汁原味,具有共性的乡愁记忆,或许就是人们心中梦想的“世外桃源”吧。截至目前,淄川区列入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村落64个,其中国家级15个、省级49个,数量居全省第一位。
位于洪山镇的省级传统村落土峪村,乍一听村名,好像是土多成堆。事实上,这里却是土以稀为贵,而不缺的是山石。这里,有600多幢民居全部由石头垒砌。拥有133年历史的天主教堂,153间房屋全部是石头建造。这里,最多的是山,7.3平方公里的版图上,拥有大大小小的山头几十座,仅叫上名字来的就有20余座,如云头山、圣母顶、老鼠顶、油娄寨、大寨顶等。经过修缮的石房柴门,宛若星星点点,别具一番风韵。土峪村通过招商引资,利用这些石头屋建起了高端民宿,旅游旺季,“峪里民宿”、“石堂山房”等高端民宿都一房难求。2018年底,国内知名民宿品牌“瓦当瓦舍”又落户土峪村,准备建设江北地区最高端的民宿群落,他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咏归川”。“我们就是要保护古村,留住那些老味道,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土峪村党支部书记马海英说。
太河镇响泉村村民焦裕良则在溪边建成了6座双层小木屋,晚上,听着溪水潺潺,闻着草木之香,仰望漫天星空,如梦如幻,竟成为市民争相选择的休闲之地,经常是“一屋难求”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淄川区的传统村落集群,之所以能成为致富‘磁场’,最根本的就是保留了原始风貌,有乡愁记忆,能够品味寻根。吸引了资本进村,加速了转型进程,实现了多赢,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唐加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