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文化云:“文化雨”滋润百姓心

2018-05-04 17:31:00 来源: 大众网淄博频道 作者: 徐丹青

文化云志愿者现场指导木板画绘画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磁村花鼓”传承人现场教学

工艺美术大师开展刻瓷培训

开展剪纸民俗技艺培训

  大众网淄博5月4日讯(记者 徐丹青 通讯员 闫盛霆 李德群)“淄川有朵文化云,百姓点单都回音。专业培训到家门,政府买单顺民心。”这句在淄川区广为流传的新民谣,让百姓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文化云”的便利和魅力。

  近年来,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以百姓文化需求为导向,转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建设区县级“淄川文化云”惠民工程,通过“百姓点单、专业制单、政府买单”模式,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着力解决基层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淄川文化云”的引领下,群众文化活动风生水起,百姓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文化云”惠民工程得到了老百姓的交口称赞。

  听民生 百姓点单

  近年来,淄川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显著成效,但公共文化发展水平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方面仍存在着一定差距。一方面,是政府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不断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但设施利用率偏低;一方面,是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多样,简单的、低端的文化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政府主导的文化供给和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群众不知道哪里有文化培训活动?什么时间有文化培训活动?政府不知道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培训活动?在什么地方举办培训活动?产生了公共文化结构性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政府的“供”和群众的“需”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是影响和制约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症结找到了,如何破解?淄川区适应时代特点,选择了互联网,选择了大数据。确定开辟“公共文化服务+互联网”运作新路径,建设“淄川文化云”,整合区内所有公共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云”大数据平台,用“文化+科技”的手段,搭建起政府公共文化活动和群众需求之间的互通桥梁,从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配送。

  “淄川文化云”内容主要由“近期活动”和“附近活动”两大引擎组成,设置了“文化活动、文化场馆、近期活动、我要点单、精彩回顾”五个栏目。“文化活动”即时显示全区各项文化惠民活动,方便群众知晓参与;“文化场馆”介绍区内文体培训点基本情况;“近期活动”显示全区一周内的文体培训活动安排;“我要点单”中,群众可以通过留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学习需求;“精彩回顾”及时展示“文化云”培训过程和成果。群众通过“文化云”平台,既可以了解政府提供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又可以表达自己的文化需求,实现了信息互通互动。

  为了方便群众使用,“文化云”平台既可以在电脑上打开,也可以从手机上以APP或微信公众号的方式打开,简单、方便、快捷。广大群众依托手中的智能手机,就能随时随地了解全区最新的文体政务资讯,访问各类文体场馆,获悉所有文体活动,参与全部文体项目。

  “我们这些人平时就喜欢唱点跳点,原先区里下乡搞的演出,很多时候演完了我们才知道。现在啥时候演、在哪里演,咱手机上显示的清清楚楚,俺们还能报名跟着演出。你看,这下面还有地图,点一下导航就出来了。”大马陵村村民刘菲表示。淄川区在“文化云”里设置了“地图导航”功能,分类显示培训点位置,群众点击目的地后,自动开启导航服务,方便群众前往。

  惠民生 专业制单

  思路、系统确定了,怎样来实施呢?阵地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是推动“淄川文化云”用起来的三个重要考题。

  第一道题:建设一方全域覆盖实用便捷的文体活动场地。由于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经费基数低,历史欠账多,淄川区公共文化设施总量仍然不足。同时,区域发展不均衡,城区相对较好,山区乡村相对薄弱。由于缺少统筹协调,基层公共文化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问题普遍存在,难以发挥整体效益。只有增加公共文化设施总量、合理配置城乡设施布局,才能解决公共文化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淄川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均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建筑,设施陈旧,功能单一。淄川区集中财力物力,拟投资3.5亿元,在城区中心位置规划建设区文化中心。淄川区投资6200万元,新建占地200亩、50亩的体育公园两处,给群众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活动场所。

  淄川区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区,各镇、村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不一。淄川区坚持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充分利用闲置学校、企业厂房等建设基层文体活动场所。采取政府投入为主、文明单位帮扶为辅的方式,新建镇综合文化站5家、提升8家,完善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35处、农家书屋420处、文化广场490个,初步形成了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许多群众反映,学校拥有标准塑胶跑道、音乐教室等先进的文化体育设施,白天学生使用,晚上、周末时闲置,法定节假日、寒暑假期间尤甚。淄川区在试点先行的基础上,逐步开放全区中小学校文化体育设施。同时,将1954陶瓷文创园、淄博东方现代女子画院等社会组织和培训机构纳入其中。目前,全区共整合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文体广场等场所200余处,作为“文化云”培训活动固定场所。

  第二道题:设置一个契合群众实际需求的文体培训课程。“时间:2017年10月15日;地点:般阳社区文体培训点;培训内容:书法;名额:20;状态:预定。”这是在“淄川文化云”上发布的一条课程信息,群众从手机上预定后,即可按时按地参加学习。

  “淄川文化云”培训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百姓点单”课程两类。政府根据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进行“基础课程”安排,共设置书画、摄影、体育、舞蹈、戏曲等20余个门类的课程,每堂课控制在20至30人左右,以专业化制单的方式,为群众提供入门班、提升班、专业班等不同层次的文化培训。

  “我是般阳路杏花社区的,能给我们舞蹈队派个老师教教《不忘初心》吗?”“您好,您的订单已接受,我们将尽快为您安排。”张爱琴是般阳社区舞蹈队的带头人,最近要组织大家参加社区举办的晚会,苦于没有专业老师指导,因此求助于“文化云”。平台很快给了回复,并马上联系区文化馆选派专业老师前去指导。张爱琴高兴地说:“真没想到这么快,在手机上一点,老师就上门来了。”“淄川文化云”根据群众需求,随时设置“百姓点单”课程,满足群众不同文化需求。

  “淄川文化云”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平台,不仅满足舞蹈、书法、戏曲等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而且积极拓展学习培训的外延,对群众进行多方面的宣传教育。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淄川文化云”开启了新的主题,全区各“文化云”培训点以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全面宣传十九大精神。“文化云”培训点把自身建设成学习课堂,组织教师和学员通过交流讨论、观看视频等形式,领会十九大精神内涵。“文化云”培训点教师、学员和志愿者等利用课程优势和所专所学,创作编排歌舞、诗歌朗诵、小品等作品,深入村居、企业和学校开展巡回展演,为群众宣讲十九大精神,掀起了红红火火的十九大精神宣传热潮。

  目前,“淄川文化云”已开设13大门类、63个科目、3300个班次的课程,完成培训8100余课时,培训群众19万人次,群众文化生活全面开花、多姿多彩。

  第三道题:培育一支扎根基层乐于奉献的志愿服务教师。“自从退休后,我在家里闲得都快出毛病了。看到区里招聘文化志愿者教师,我就报了个名,没想到被录取了。现在我有四五个固定的根据地,这个地方是一个,每周我都过来上课。咱既发挥了余热,带动了一伙姊妹们,又感觉焕发了第二春,找到了咱的价值。”在查王社区文化中心教授舞蹈的退休干部孙晓萍说道。

  淄川区文化馆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仅有7人,除了担任培训教师之外,还要承担事务性工作。面对全区200多个文化培训点、60多个科目的教学任务,仅凭文化馆的老师是难以完成的。淄川区从文化志愿者入手,破解了师资力量薄弱的难题。

  “淄川文化云”平台建成后,将大多数民间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纳入教师志愿者范畴,不但彻底改变了基层文化活动“各自为战”的状态,而且让基层文化能人找到了归属感和组织感,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截至2017年底,淄川区拥有区级文化志愿者560人、镇级文化志愿者300人、村居级文化志愿者近5000人。通过认真筛选,500名志愿者成为“云平台”的培训师资,在为群众“专业制单”的同时,还以“一带多”的方式逐步扩大并提升志愿者团队的服务效能。

  保民生 政府买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近年来,淄川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强化政府主导,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生动格局。

  政府投入保平台。公共文化服务,虽然头绪众多,但既然是公共物品,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承担主要责任。淄川区坚持把“文化云”建设工作作为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基础工程,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区长办公会,专题研究、统筹安排“文化云”建设工作。

  在广泛调研、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淄川区先后出台了《淄川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百姓点单“文化云”惠民工程实施意见》等制度,从责任分工、运作模式、服务内容、考核奖惩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为“文化云”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淄川区将“文化云”建设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数字平台搭建、培训点提升、志愿者招募等费用均由政府买单,区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确保足额投入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保障“文化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为了改变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缺乏的现状,2017年,淄川区新增22个文化事业编制,通过招考的方式吸纳优秀文化人才,充实到基层文化站。目前,各镇均设立文化办公室,配备站长1名、工作人员1至2名;每个村居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为“文化云”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

  政府投入保阵地。在镇村文化阵地建设中,淄川区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投资1000余万元,鼓励基层按照国家一类标准对镇文体综合服务中心、村文体大院进行改造提升,镇级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站、综合文化站、民俗博物馆等,村级包括文体广场、农家书屋、村史馆等,对达到标准的镇补助30万元、村补助3万元,基层文化活动阵地建设一派火热。

  在区政府奖补、抛砖引玉的作用下,镇村两级先后投入8000余万元,充实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般阳路街道在般阳路小学的旧址上,投资500多万元,建设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500余平方米,设有文化活动室、专业舞蹈室、书画室、文化创意室、培训室等场馆30余个,引入般阳老年书画协会、涛声艺术团、蒲公英公益绘本馆等30余家文化团体和社会组织,实现了资源、设施、场馆、网络等资源共享,前来活动的群众络绎不绝。

  政府投入保活动。自“文化云”惠民工程投入运营以来,不仅参与学习的群众数量日益增加,群众文化活动队伍也日益庞大,全区新增旗袍秀演出队伍、广场舞队伍、戏剧演出团体、太极拳活动队伍等200余支,瑜伽学习班、茶艺花道研习班、摄影培训班、书画培训班等80余个。随着培训学员和文艺队伍的增加,群众按捺不住展现自我的表现欲望,积极参加到各项文艺表演和演出中来。在淄川区第四届“热土欢歌”大赛中,参与海选的舞蹈、歌唱等节目达到800余个,5万余人参加海选,普通群众参赛选手人数同比增加了40%。

  所有文化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淄川区设立了群众性文体活动扶持资金,为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文化云”志愿者前往培训点授课时,享受50—100元的补贴。区里对“文化云”队伍组织开展的各类下乡惠民演出,每场给予500至1000元的补贴。组织开展的社区广场文化艺术节、老年艺术节、健身运动会等活动,场地、音箱、大型显示屏等费用均由政府买单……有了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开展。

  享民生 群众赞单

  “这项创新做法,实现了文化资源的精准配送,群众的文化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叫好又叫座!我们社区现在文化活动多了,社区氛围好了,人的素质提升了,连小区的房子都好卖了。从社区居民的角度来说,我们享受了‘文化云’带来的快乐。作为一名社区管理者,我看到的是一个被文化洗礼、凝聚了的社区人文环境。”到社区工作已经有两年半时间的高翠红,亲眼见证了“文化云”给社区带来的变化。淄川颐泽社区有常住人口1400余户、近5000人,“文化云”在试运行阶段就已覆盖。如今的社区,古筝铿锵深沉、葫芦丝柔美和谐、书画挥毫泼墨……营造了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社区氛围。

  建设了数字化云平台,解决了政府与群众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之前总想学点啥,也不知道去哪里学,教得咋样,一头雾水。”在乡村基层,下店村民彭玉美的困惑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现在在手机上就能报名,还是区里安排的老师免费教,省劲又放心。”在“文化云”培训菜单中,每个项目都有活动介绍、教师介绍、活动地点、活动时间及有关注意事项,约课群众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时段参与感兴趣的活动。“文化云”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即时显示各类惠民便民的文化活动信息,群众通过电脑、手机均可快速了解信息、便捷享受服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增加了精准有效供给,解决了服务与需求之间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多年来,公共文化服务因其内容庞杂,难以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花费很大精力搞的演出,老百姓却不买账。”淄川区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局局长唐加福说,“有了文化云,信息比以前快捷通畅了。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群众的需求,合理调整培训内容和演出节目。这样一来,百姓参与度大大提高了。”在以往的文化惠民工作中,政府替群众拍板决定文化需求的情况时有存在,政府费力不少,却不一定得到百姓的认可。依托“文化云”平台,政府可以清楚掌握区域内不同人群、不同社区、不同场馆的公共文化需求,让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更具精准性和选择性,有效解决了供需矛盾,群众“叫好又叫座”。

  盘活了公共文化资源,解决了基层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前学点书法,还得坐车到区文化馆里去,一大半时间耽误在路上了。现在好了,俺们几个在‘文化云’上报了名,老师直接来村里教。”韩庄村村民冯玲说到。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约公共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淄川区以政府投入为主,新建区级文化中心、体育公园,对镇文化站、村文化中心进行全面提升,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配备镇办、村居专职文化人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同比提高了35%以上。同时,通过文化云平台,将原来零散分布的文化场所、文化活动、师资力量整合于一个数据平台,改变了基层文化场所利用率不高、文化活动各自为战的情况,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自“文化云”运行以来,淄川区公共文化服务蓬勃发展,真正做到了有人管文化、有人懂文化、有人办文化、有人享文化,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渐渐成为一种时尚和自觉,焕发出了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淄川文化云”正在成为一朵文化繁荣发展之云、社会文明祥和之云和群众幸福欢乐之云。

初审编辑:李玉梅

责任编辑:王盈盈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