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双杨经验”

2017-08-25 10:42:00 来源: 大众网淄博频道 作者: 刘江

  大众网淄博8月25日讯(记者 刘江 通讯员 康恒鑫)6月24日,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到双杨镇观摩。7月8日,淄博市深化乡村文明行动现场推进会到双杨镇观摩。9月份,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将到双杨镇观摩。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已成双杨镇的“全国名片”。截至目前,共接待24个参观团,近400人次,其中河南、浙江、内蒙古等省外参观团10个。作为一个正在转型升级的建陶小镇,双杨镇何以打造出一个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样本?

  淄川区双杨镇党委书记李庭给出了答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民生问题,更是事关基层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我们牢牢抓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美丽乡村连片创建,推进移风易俗,优化生态环境,留住绿水青山,记住乡愁,努力打造富裕、生态、秀美新双杨。”

  大投入 美丽乡村连片创建

  围绕“布局科学形态美、兴业富民生活美、环境宜居生态美、功能配套服务美、村稳民安和谐美”的目标要求,投资2000余万元对杨兰、双河、双沟、南铺、西张、小庄、坡子等村实施美丽乡村连片治理,以月庄—赵瓦—藏梓项目区域生态绿色长廊为纽带,联点成线,扩线成片,汇片成区,逐层推进,最终绘就双杨美丽乡村建设全境区。双杨的做法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按照逐步打造美丽乡村一般村——特色村——精品村的要求,我们一村一策,分类指导,梯次推进,每年打造5至8个精品村,力争利用5年左右时间,使全镇90%以上村达到精品村、特色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涛说。

  浓乡愁 民风民俗源远流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近年来,双杨镇积极推进乡愁工作,力争民风民俗源远流长。

  在全国文明村赵瓦村的民俗馆中,陈列着从第一代拖拉机到抡耙、纺车等农作用具及250余件老物件老照片。每当看到这些物件,村民们总会打开话匣子,忆起当时辛苦的农耕生活。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警示人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白沙村的乡情馆也是如此。那里展示的是村内名士、英模事迹,让村民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村庄由来和姓氏简介让村民不断重温村庄历史。村庄东南角十几间经历旧村改造却不曾变动的平房,提醒着人们往昔的清贫生活以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现场会上,与会代表高度评价月庄锣鼓。每谈及此高庆凯便自豪的说到:“我们月庄锣鼓历史悠久,起源于明初,传承了五六百年,是淄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庄锣鼓在月庄的发展中,起到了振奋精神、鼓舞士气的作用。”

  优环境 绿水青山美不胜收

  近年来,双杨镇实施“两河”综合整治,累积投资3.2亿元对孝妇河、范阳河流域和赵瓦生态湿地进行改造升级,开工建设白沙生态园、杨寨苗圃等生态项目,扎实推进“两沿三环”大绿化、万亩苗木基地、万亩核桃基地三大工程建设,新增绿化2000亩,建成沿河景观带和生态长廊,周边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目前,累计已完成绿化面积13.55万亩,全镇森林覆盖率达45%,被评为省级绿化模范镇。一个绿色生态双杨正在形成。“现在空气比以前好了,经常出来活动一下筋骨,俺腰酸腿疼的老毛病缓解了,比整天闷在家里强。”月庄村的高纯英老人感慨道。

  抓教化 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厚养薄葬就是孝,随礼不坐席才是情”“红事白事无小事,政府倡导我赞成”,这一度成为很多群众的顺口溜。双杨镇把移风易俗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全镇婚丧嫁娶之风得到了显著转变,老百姓红白事负担大幅降低。制定《双杨镇移风易俗管理办法》和《双杨镇红白公事指导标准》。要求喜事村民随礼不坐席,随礼不超过100元或等价礼品,亲朋及帮忙人员简单就餐;丧事严格控制规模,简化治丧仪式,丧期1-2天,杜绝出大丧出长丧,原则上丧事办完不超过3000元,为各村居操办红白公事画出了底线和“硬杠杠”。各村召开村民大会,重新修定《村规民约》,把红白公事简办事宜纳入其中。有了“小宪法”的支持,保证了红白事简办始终如一坚持下去,形成了移风易俗的新风尚。赵瓦村在村第十一届村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村规民约》,将“简化红白公事”等与村民息息相关的事情逐一写入《村规民约》中,哪户违反了,取消一切福利待遇。白沙村红白理事会成员郗光荣说:“白沙村的白公事统一吃大锅菜,村里办追悼会,一次最多花费1000元,既庄重又节俭,老百姓都十分赞成拥护”。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常抓不懈,一以贯之地建设到底,以更加饱满、更加文明的精神面貌喜迎党的十九大”,双杨镇党委书记李庭说。

初审编辑:马鑫

责任编辑:王盈盈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