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一中校长孙正军:“从传统中凝炼新智”

2017-02-24 15:25:00 来源: 大众网淄博频道 作者: 刘江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一中学传统文化教育侧记

临淄区第一中学

临淄一中校园浮雕“孔子问礼”

临淄一中校园内的“城阙”

临淄一中校内的“地理园”

临淄一中校长孙正军给学生们讲述传统文化

临淄一中学生体验传统文化“拜孔”

记者 刘江 通讯员 于国柱

  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何在?如何让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学校教育当中,并发挥育人实效?这些问题,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一中学,或许能找到答案。

  看这所学校,首先要了解它所在的位置——临淄。临淄,作为先秦齐国的都城,具有800年历史。这里曾因“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而富甲天下,曾因“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雄霸一时,曾因“稷下学宫、百家争鸣”而光耀历史……齐国、临淄,给后世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了解这所学校,就不得不提到临淄区第一中学校长——孙正军。是他,提出了“站在传统的肩膀上”“从传统中凝炼新智”的学校发展策略,用四年的时间,把学校建设成一所“齐”味十足的学校。每一个走进这所学校的人,无不为眼前的浮雕、脚下的青砖、墙上的古诗以及矗立的城阙所惊奇,仿佛进入到了另一个时空。

  人们不禁要问:难道传统文化只是一个场景?难道传统文化教育只是复原一种环境?

  当然不是!诚如孙正军校长精心设计的书院古街上的一句话:让我们掀开一片片历史的旧瓦,透过风花雪月的细语,金戈铁马的喧嚣,聆听时光深处清澈而不绝如缕的历史声音……

  从“生死利齐”到家国情怀

  临淄区第一中学从“生死利齐”的齐文化中引申出家国情怀。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齐人)其俗宽缓阔达”;《汉书·地理志》记载:“舒缓阔达而足智”。这是齐人因国富民强而带来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也促生了一批具有“生死利齐”思想的仁人志士,管仲、晏婴、公孙贾、王斶等就是其中的代表。管仲和晏婴都是齐国的国相,两人在危难之时,都能冷静而勇敢地面对,不顾一己之生死,不逞一时之激奋,也不以盲目的忠君报国为念,而是表现出了对齐国政治稳定、长期发展的深切关怀,体现出了先贤宏阔的胸襟抱负。

  孙正军校长修的是政史专业,他深知教育的真谛是培养人的情感。他说:“人之所以为人,不在其它,而在于智慧与情感。有情感,则有灵气;少情感,则木讷。”他认为,爱家是人最基本的情感,爱国是人最崇高的情感。基础教育极重要的任务在于端正、激发人的爱家、爱国情感。

  临淄区第一中学“三进深三主题”的校园里,“闻韶书院”是一个重要坐标。“闻韶书院”设有“朱子家训室”。孙正军校长感慨于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致力于家风、家训、家谱的收集与整理。他说:“中国的家风、家训、家谱,有其积极意义,即在于让家人,特别是小孩子有归属感与责任感。”起初,有老师置疑现在的普通家庭哪里还有家风、家训可寻?继而,更多的老师与家长知道,家风、家训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要确立与发扬。即是说,与其认为家风、家训是悬挂在家里的条幅,不如认为是家庭意识的觉醒。

  为了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验,临淄区第一中学建立了“生活指导中心”,每学期,全校四十年教学班的学生们都要过一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日子。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在学生眼里,却极受喜爱,也备觉“艰辛”。学生们特别喜欢包水饺。和面、调馅、擀皮、水煮……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包的水饺,一般不太好吃,而且漏水的多,但这是他们自己做的,要‘自食其果’……体验的意义,在于感受父母的辛劳,增强对家的感觉。”有时候,孙校长会加入到学生当中,教他们怎么擀皮。他认为,体验式活动是最有效的思想情感教育,是对“教育即生活”理念的落脚点之一。不少家长感受到了孩子的变化:不再挑食了,开始料理家务了,精神状态在变。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家国情怀,就是让一个人逐渐摆脱“小我”,培养“大我”,自觉承担起家与国的责任。一个人的道德觉悟,从爱家开始,以爱国为崇高,家国情怀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起点与目标。

  从“隆礼重法”到规则意识

  临淄区第一中学从“隆礼重法”的齐文化中引申出规则意识。

  齐文化与鲁文化互有影响,共同构成了齐鲁文化。齐文化与鲁文化的不同,主要表现之一就是齐文化的“隆礼重法”、“礼法兼用”。历史上,从齐僖公小霸到齐桓公称霸,再到齐威王中兴,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捭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管仲辅佐的齐桓公,在国家治理上提出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思想;在国民生产上采取了“四民分业”的措施,在此基础上进行军事编制;在国际外交上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为维护周王朝的礼法秩序上做出了贡献。这些都体现了齐国的“隆礼重法”的治国方略。

  孙正军校长认为,“礼”与“法”有相通之处,共同维系着某种秩序,从而保证了古代齐国走向了不断强大的“正途”。

  带着这种认识,临淄区第一中学把这一历史论题转化为今天的教育课题——规则意识。他们的规则教育包括三个层面:社会规则、科学规律、成长规律。这是一个绝大的课题,孙校长并不觉得自己“不堪重负”,他喜欢老子的一句名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学校“闻韶书院”里还设有“溡阳文社”,是学生们着古装、向孔子行尊师礼的地方。在“兴、起”的引导声里,每一个学生都神情端然而肃,即使是调皮的学生也没有置疑这是“封建”的迂腐。至于他们的切身感受,从一个学生的日记里可见一斑:我似乎感觉有一双睿智的眼睛在远处看着我,让我不能马虎,我应该认真、投入、神往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溡阳文社”的墙壁上张挂着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学生守则——《弟子职》,张挂着朱熹和朱柏庐的《朱子家训》。细读下来,不难发现,古人特别注重内心的修养与举止的规范,是“修、齐、治、平”的成长之道,符合今天做人做事、成人成事的教育之道。

  在孙正军校长的教育思维里,学校里的日晷,还有空中农场、无土栽培室,并不仅仅是一个景物、一处场所,“里面有规则。学生在农场里种植,必须要遵循时令。栽培室虽然解决了温度问题,但也要观察和提供满足种子生成长各种条件……”

  着眼于远大,落脚于目前。孙校长对师生们提出了“两要两不要”,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给他人添麻烦;要给别人带来帮助,不要做妨害他人的事情”。从身边细小事情做起,培养规则意识。

  因为他们深知,能否遵守规则,是考察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根据,更是影响一个人成长、成功的重要因素。

  从“变革开放”到未来眼光

  临淄区第一中学从“变革开放”的齐文化中引申出未来眼光。

  齐文化,特指先秦时期,源起并兴盛于齐国的思想文化。是以齐国历史人物、故事为主要载体,具有“变革、开放、务实、包容”等思想特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流。

  《管子》是齐文化的代表作,代表了齐文化的集大成。其中有句话:“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大意是:不要依恋过去,不要局限在今天;要与时代一起改变,要与世俗一同变化。不拘泥于传统,而着眼于未来变革开放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稷下学宫,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座文化丰碑,作为世界上第一所官办大学,这里集中了当时的各类精英,儒、道、墨、法、兵、农、阴阳、纵横等诸子百家在这里碰撞交融,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

  先秦齐国是一个尚功重利的国家,决定了其“变革开放”的历史特点。“其实,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进程。我们今天所持有的,对于历史,都是一种变革与创新。”从这一观点出发,孙正军校长有自己对“未来眼光”的见解。他认为,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未来需要今天的人们变革创新才能实现。也即言,教育作为一种富有前瞻性的事业,所要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技能,还需要培养他们的洞察力、想象力等基本品质,形成前瞻性眼光和开放式思维,让他们具有开创未来的意识与能力。

  临淄区第一中学门口的墙壁上,贴着这么几个大字:“让自主互助成为师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因为,自主才能唤醒主体意识和富有个性,而个性是创新的思想前提;因为,互助利于发展,发展才能创造和拥有未来。所以,这里的学生才开设了一个个自由社团,他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从调查校园的植物种类,观察樱花的生长特性,探讨竹子生斑的原因,观测日影的四季变化……

  生活指导中心之外,临淄区第一中学还设立了阅读中心、科普中心、艺体中心、心理辅导中心等学生发展中心,每个中心都有一位专门的辅导老师和更多的志愿者,他们会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提供指导性建议,并帮助学生整理各类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实验等科学素养。

  学生们也特别喜欢他们的“未来协会”,这是一个颇为“张狂”的学生社团。孙正军说:“我们为学生开设了历史课,为什么不能开设‘未来课’呢?”他亲自担任这个社团的导师,指导学生设计自己的未来形象,设计社会的未来形象。“教育者要让学生第三地认识到明天的可能性和或然性,加强他们的未来意识。”

  传统文化,究竟能给现代或未来教育带来什么?也许从临淄区第一中学能找到答案。

初审编辑:马鑫

责任编辑:王盈盈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