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雷锋情节

2018-03-05 16:00:00 来源: 大众网淄博频道 作者: 杨金辉
  大众网淄博3月5日讯(作者 杨金辉 父亲告诉我他和雷锋结识的时候,是在鞍钢化工厂洗煤车间,当时他是洗煤车间的一名电工,1958年秋后的一天,他上夜班,洗煤车间集中操作室的电话交换台前,年轻的女操作员赵秀芬对他说:“杨永新同志,今天是你值班呀,车间来了部分新工人,是湖南的,你我登记一下。 其中有个小伙子,看上去很年轻,个子很矮,帅,名字叫雷锋我问他你这么年轻跑这么远出来当工人想不想家,他说我没有家,走到哪,哪里就是我的真有意思       

  父亲和雷锋共同住化工厂集体宿舍,都在三层楼,他住 43号,我父亲住44号,仅一墙之隔。要说起雷锋的学习精神那可真是让大家佩服之至。父亲常常雷锋坐在靠门口左侧,悉读《毛泽东选集》,他说读毛主席的书心里亮堂,生活上工作上遇到的许多难题都能迎刃而解。后来父亲发现他不仅在读毛主席著作,也读其它书籍。他和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经常到图书馆借书书籍有着特殊的情感他每次借来的书籍都是潜心地阅读,他发现有损坏的地方,总要地把它粘贴好一次他发现车间里的小刘,在书时将描述精彩的页码撕下来夹在了自己的笔记本里,非常生气,当即就说,你怎么能这样,你考虑过后果吗?那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把一切献给党》等书籍,对雷锋影响非常深刻。

  那是1959年冬季征兵工作开始,有一天雷锋跑到我父亲的值班室,说:听说你要去当兵,我也报了名。父亲说:你是新工人,刚来不久怎么就离开。他说我在这里真没待够,但保卫祖国是我们的义务也是祖国的召唤,所以我决定去当兵。那时当兵需要严格的体检,结果父亲和雷锋一起去铁东医院查体二人没有合格父亲是近视眼,他是个子矮且体重不足但雷锋没有气馁。他缠着领兵的同志在医院就是不走,领导同志,我一生再没别的追求,最大的愿望就是到部队去当兵,你们就圆了我这个梦吧…… 领导同志,我到了部队一定好好听领导指挥,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战士,虽然我个子矮体重轻,但我的心里却是一个标准的士兵…… 最后他干脆哭着把他的家史讲给领兵的同志听,他的这份强烈的要求终于感动了领兵的同志。入伍前他恋恋不舍地向师傅们道别,闫师傅、王师傅对他说:小雷,你在车间这一年是好样的,我们真不想让你走,但祖的召唤我们得响应我们等待你在部队的好消息……五个月后,《辽宁日报》刊登了雷锋同志成为五好战士的消息,有天晚上,雷锋的师傅闫志升拿着报纸对大家说:看吧,这样的青年到哪里是好样的,部队是所大学校,雷锋一定能有大出息……

  父亲讲到这,目光静下来他内心仿佛又萌生出些许怅惘和忧虑。父亲是1962年支农下放到家的,回乡后,不几年就成了一名民办教师。八年的教师生涯后,又成了村里的支书。父亲辞教从政这在农村是个命运的大转折。许多人不理解,就连家人也不理解。可父亲坚定地说,党的信任与重托我哪敢有半点含糊?!记得那年初秋,乡里的工作组开始住村了,这年要大力宣传计划生育,并提倡部分超生妇女实施接扎手术。这事可不是小问题,也得有人积极带头响应才行啊,带头响应说明什么?说明一个领导者的威望。为了这个威望,父亲在经过一番思索后,终于决定让母亲先去带这个头。刚开始母亲是很不情愿的,可经过一番思考,还是理解了父亲。可是母亲带头结扎后,不久就得了子宫瘤,紧接着就是二次手术,母亲做完二次手术后,年关就临近了。就在这时,家中窘迫的却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用乡下人说,我家就是到了揭不开锅的时候了。那夜我躺在炕上,隐隐约约听到父亲和母亲在对话,父亲说,年关了,乡里工作组的人提议咱写份救济申请,说写个申请能救济二十元,有这二十元,就能过去年;可我又想到村里还有许多困难户也是难过年关,就有点于心不忍了。还是把这个名额让给别人吧…… 母亲说,那你说这个年该怎么过?孩他姥姥家,咱是不能再去了…… 这些年咱已经愧对二老了。父亲长叹一口气,最终说,那我就给在北戴河的姐姐写个信,我想她会帮咱这一把。父亲说写就写,第二天就把信寄了出去。没想到,不出半月一张汇款单真的就来了。果真是二十元。那年春节,我父亲和母亲对年的到来和外人一样喜悦,可我看到父母在微笑之中却有一种难以掩饰的尴尬。

  2006的冬天,躺在病床上的父亲,仿佛是眼看着地消瘦。虽然他经过手术不能动弹了,却变得非常健谈。他似乎已经知道他的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病。他曾这样说,我比你母亲多活了十年,十年也心足了。等我不行的那一天,你们要一切从简,还是简单地送我走吧。如果有来世,咱还是一家人。虽然咱不是一个富裕的人家,可咱精神富足,精神是生活的支柱啊,生活是多美好,我真不想离开这个世界,可天不让啊,这是谁都无法挽回的事;人可以征服命运,但却难以征服寿命哪……

  听着父亲的这些话,我不禁回忆起父亲这艰辛的一生。他的一生可以说都是在艰难中跋涉,而跋涉中却包含着他坚韧的自信。

  1984年,乡政府要编纂乡志,父亲有幸成为编纂人员中的一员, 他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在这期间他采访了许多村庄,了解了许多当地鲜为人知的逸闻趣事。那时每天他都夜以继日地忙于写作,艰辛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心仪的果实,父亲多篇文章已陆续载入市区志书,同时也被有关报刊采用。就在这时,他又从有关报刊了解到,国家正在对文革期间遗留的诸多冤假错案进行平反昭雪,许多厂矿当年下放的职工,也相应落实了有关政策。为此父亲在经过多次书信联系后,决定亲自去一趟鞍钢化工厂。

  记得那是1985的10月,从海南退伍回来,他就打好包裹去了鞍钢。父亲走后十来天就回来了。回来时,兜里仅带二百元钱却不见了。原来他在列车上遇到了一个声称钱包被盗的陌生人,那人愿意以一块含金量较高的手表做抵押暂借200作盘缠,他到家后再书信联系赎回此表。父亲经不住此人的巧言花语最终以一颗怜悯之心,把身上仅有的200给了他。可父亲回家后,多次写信联系却杳无音信这时他才明白原来是上了个不小的父亲无奈地叹一口气,诙谐道:“看来当今这学雷锋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

  父亲走了。带着对这个世界的留恋去了。留下了家人无限的遗憾。父亲临去世的前一天,他说他夜里做了一个梦,又一次见到了雷锋。雷锋还是那么年轻,工作时一脸的煤灰,下班后还是那副英俊的面孔。父亲说,这次见到雷锋好像他胖了。我说,爹,你却瘦了。父亲笑了。他说他梦见他到部队去看望雷锋,雷锋驾驶着解放牌汽车,他坐在他身旁,雷锋和他说了很多话。父亲的话也引得我在夜里作了一个和父亲同样的梦,梦见父亲真的和雷锋坐上了同一辆车,前面是广阔的绿地和布满鲜花的海洋,风很轻,鲜花的清香却弥漫了天空。  (作者父亲杨永新系山东淄博高新区四宝山办事处万盛村人。1940年出生,1956年到鞍钢当工人;1962年支农下放回村,曾在中学任教和在乡政府从事乡志编纂工作。20077月病逝。)

  

父亲在洗煤车间见到雷锋时,果真像赵秀芬说的那样。看上去是个非常讨人喜欢的小伙子。已经很冷,车间里起取暖的火炉,空闲时雷锋常常跟大伙凑到火炉旁,许多工人师傅好奇地问这问那,雷锋讲他是烈士子女,爹妈都死了,有今天全靠党的养育。他起衣袖给大伙看身上的伤疤,大家这才明白他所说的“走到哪,哪里就是我的家”的含义。其实,雷锋来鞍钢当工人起初是想学点技术由于工作的需要,最初的愿望没有实现鞍钢化工厂洗煤车间是炼焦厂的原料供应点,这里有600整个车间都是自动化控制,80多部电动机械,看上去很壮观,这是洗煤车间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可惜用人太少。雷锋在车间里待了两天有些扫兴,车间主任就宽慰他说鞍钢是联合型企业,没有洗煤车间就炼不出焦炭没有焦炭就炼不出钢材。来洗煤车间当工人也是为多炼钢服务嘛车间主任问他有什么特长他说,在家开过拖拉机。车间主任说,那好,我们有苏式链轨推煤机,你就到储煤场,那里有德国进口的门型大吊车,那是个重要的岗位。于是雷锋就高兴地跟随叫闫志升的师傅了。 储煤场是几百亩宽阔的大场地 ,这里卸运从全国各地运来的煤炭,场子西侧是一个个漏煤口,漏煤口下是传送带,两台推煤机就在这里工作。驾驶这种大型链轨推煤机和在农田驾驶小型拖拉机大不一样,它马力大笨重又不好发动,尤其是冬天,雷锋为了替师傅发动机车,双手握紧摇把,常常都得双脚悬地而起,累得满头大汗。他的师傅闫志升逢人就夸,我还没有见过这样能吃苦的小伙子呢,湖南来的这个小雷真是好样的!储煤场全是露天作业,煤尘煤屑一遇大风吹得漫天尘雾,北风呼啸,煤屑打得脸生疼,雷锋他的师傅就在这种环境工作。雷锋素日白生生的脸,常常被煤灰涂得像个挖煤工然而从不叫一声下班洗把脸,就一副笑哈哈的模样。当时雷锋工资是33元,但他为人从不吝啬,一次他刚发了工资,就买了一大包土豆煮好分享给大家,师傅们说小雷呀,你工资也不高,平时要节俭,将来有用钱的地方呀!雷锋说,知道,我是寻思师傅们上夜班肚子饿,其实一次半次的吃不穷。大家笑了,雷锋也笑了。那年月工人的生活水平都很差,能和这样一位好同事朝夕相处有谁不为之而高兴呢。就是这年冬天,车间里为了提高工人文化水平,成立了夜校分初级班和高级班雷锋和我父亲一道当了高级班的文化教员他经常和父亲探教学方面的,他的每一堂课都得大家的赞赏。另外他还极参加义务劳动和板报宣传多次被评为车间标兵和红旗手。一次父亲感冒了,发着高烧,可恰巧的是这天正轮到他讲课,这可怎么办?在他焦虑不安的时候,雷锋知道了,他不但送给父亲治感冒的药,还笑着说,今晚的课我给代了,你就安心地休息吧。望着雷锋离去的背影,父亲后悔怎么就连句感激的话也没来得及说呢!

初审编辑:李玉梅

责任编辑:袁菲菲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