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淄博6月23日讯 (记者 王跃海 通讯员 滕跃)近日,由山东省淄博高新区国税局颠覆传统的“标准化”机房建设路径,引入“绿色”发展理念建成安全、环保、节能的新型机房,正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安全环保节能机房”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该创新模式填补了通讯机房框架和功能建设领域的技术空白。
环保先行打造宜人工作环境
机房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淄博高新区国税局局长杨林向大众网记者做了诠释:基建、设备、电气、网络等是机房建设重点,但人是使用和管理的永恒主体。坚持人本观念,创造“绿色”环境,才能有效激发推动税收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动力。
符合环保标准是建设“绿色”机房的核心要件。“绿色”理念要求机房建设要采用环保材料,管理维护也要遵循环保规范。
据淄博高新区国税局信息中心负责人马树刚介绍,机房建设过程中,他们大规模地用无机建材代替有机建材。墙壁使用金属幕墙,地面铺设防静电瓷砖,内外部框架全部是轻钢材料,桥架、导线套管均是金属材质,最大限度减少使用有机材料,减少有害气体挥发。
构建相对独立的密闭空间,实现全方位防尘。以金属幕墙、气密性金属防火门组成整体密闭空间,引入新风系统完善的三级空气过滤设备,阻止直径大于0.5μm的灰尘颗粒,有效清洁室内空气,并及时排出有害气体。以防静电瓷砖替代防静电地板铺设地面,将强弱电均由下走线改为上走线,下层灰尘沉降区不保留设备和线路,防止地板堆积灰尘死角。
传统的机房色彩单调,墙壁、地板、天花板均为白色,长期置身其中容易诱使感官疲劳、情绪焦躁。根据色彩心理学原理,该局创造性使用以红、绿、蓝色金属幕墙和彩色航天防静电瓷砖,色彩基调庄重大方、富有层次。在天花板喷涂黑色三防漆,采用黑色大方孔铝制吊顶,配合分区开放的防眩目节能灯,营造出与众不同的“星空”环境。
据置身其间的工作人员杜佳林介绍,在休息区、景观走廊摆放红黄绿蓝等颜色的家具饰品,潜移默化影响心理情绪,提供了全新的感观体验。
升级智能新风设备实现高效节能降耗
机房创新的最大亮点是节能,主要是节约用电成本。他们根据绿色电网行业联盟的PUE(数据中心能源效率评价指标),整体测算机房的能源使用效率,通盘考量设备荷载、功能扩展、系统联动和机房整体的均衡性,有效降低机房总使用成本(TCO)。
在规划设计之初,淄博高新区国税局查阅分析气候资料,发现淄博地区年平均气温11℃~14℃,一年之中多数月份平均气温较低,仅七八月份平均气温在24度以上,完全可以利用新风系统引入室外冷空气降低机房内温度。但普通新风系统仅能进行冷热气体互换,不具备自动控温功能,他们通过市场考察和专家论证,选定基站新风系统为基础样本,升级改造成能自动控温的智能化系统。
智能新风系统成功实现了与空调联动,在核心功能上取代了功率更大、费用更高的精密空调。仅此一项,节约采购经费7.7万元。
马树刚告诉记者,当室外温度达到要求时,智能新风系统自动关闭空调电源,引入室外空气作为冷媒,维持机房内部温度恒定,大幅降低电能消耗。能效比高达15.0~26.0(普通空调能效比仅为2.6 左右),节能80%左右。以64平米机房计算,空调年耗电37000度,智能新风系统年耗电仅2100度,全年节约电费5.2万元。相较普通新风系统每月更换滤网的频率,智能新风系统采用12幅滤网设置,2年内免于维护过滤网,有效降低维护成本,每年节约人工费、材料费2880元。
一位参与设计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引入“冷通道”闭环技术,打破传统机房“保温瓶”效应,大大降低了热损失,防止出现“油耗油”浪费。将机柜采用面对面、背对背的方式摆放,将两排背对背机柜区域的通道密封起来,形成一个封闭通畅的送风与回风通道,提高制冷效率。同时,通过为机柜安装导流板,将高功率设备和高密度服务器分别摆放,对主、辅工作区的照明装置采取分区控制,采用红外加湿器减少冷却水蒸气的制冷开销等举措,达到了理想的温控效果。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的评估师马俊荣对节能机房认可度很高,“在进行专利初审时,我们便认为一系列节能举措高度契合节能减排的国家战略,其功能突出,结构简单,推广性强,在同业是独树一帜的。”
经初步估算,推广此创新模式,淄博市国税系统将节约电费100余万元,减少建设和采购成本300-500万元;山东省国税系统将节约电费2000余万元,减少建设采购成本逾5000万元。
注重安全可靠保有持续领先动力
提高机房的可靠性,是出于对信息安全的考虑。马树刚表示,机房的基建、供电、布线、制冷等系统建设严格遵守行业规范标准,成为名符其实的“质量工程”。
专职管理员赵孔圣告诉记者,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全时段监控UPS、防雷、空调、消防等设备运行状态,定时监测电压、电流、频率及配电系统状态,时时调控温度、湿度、洁净度。测漏系统自动实施动态监控并记录历史数据,实现对机房遥测、遥控、遥调。门禁系统采用非接触式智能管理,灵活限定进入机房的人员、时间、权限,充分保证机房安全。
马树刚表示,可靠的机房离不开稳定的供电系统。高标准进行电气化改造,确保“7×24h”持续稳定运行。安装智能配电控制系统,掌握电力系统各干线回路用电质量和状态,提前预警电力系统故障。UPS(不间断电源)采用直接并机技术,市电故障时可以持续供电10小时。
伴随硬件升级,在软件上建立了完备的管理规范。实行日常巡查制度,即每日定时查看主机房、监控室、操作间等功能情况,对配电、防雷、温湿度控制、新风、消防、门禁等系统进行检测。定期进行设备维护,确保了机房各种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状态。积极组织专业技能培训,不断强化信息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培养良好的管理习惯。
杨局长告诉记者,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机房建设更要兼顾当前与长远。开展前瞻性研究和定位,突出环境、功能、附件等可拓展性,摸索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跟紧IT技术与策略的发展趋势。
目前,通过采取一次性的集中布线方式,节约10%的机柜空间;打造闭环式的“冷通道”,通过S型螺旋衔接,节约机柜空间20%以上,使总体使用面积只有43.2%。通过前瞻性谋划拓展空间,如预留30cm活动地板架空、“EC”风机下沉气流通道的空间;保留了升级成精密空调、APC“InRow”机柜的功能等,确保10年内保有领先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