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9月19日晚,中秋之夜,圆月挂在周村古商城古建筑群的屋脊上。 记者 贾亮 摄
右图:9月19日,福建传统文化推广组织“汉服天下”的表演者在福建省非遗博览苑展示汉服。 新华社发
昨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燃灯、观潮、玩兔儿爷的中秋节传统习俗已经逐渐消逝,对于忙碌的人们来说,吃着月饼赏着月,享受与亲人团聚的时光已是幸福的事。
昨日10:00许,记者走进张店和平小区陈谋举老先生的家中,在这个并不太大的家中,一家三代8口人其乐融融,享受着难得的团圆时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家族的聚会
19日10:00许,记者走进陈谋举的家中时,他正在厨房里紧锣密鼓地忙活着。尽管已经72岁高龄,但陈先生一直坚持为孩子们做饭。为了给孩子们做好中午饭,陈先生一大早就去超市买回了新鲜的蔬菜和排骨。
陈先生说,今天他的侄子和侄女也要过来一起吃饭,9:00许,侄子一家三口已经过来了,侄女一家也在路上。“平时孩子们回家都是我来做饭,我一点也不觉得累,能让孩子们吃上我亲手做的饭,我很满足。”
陈先生的老伴岳明翠女士则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她和陈先生年轻时因为工作忙没法回家过节,给家里寄钱便成了每年中秋节的必要项目。“我和老陈从年轻时就在外地工作,那时候工作很忙,基本没机会回淄博老家过中秋节,有时候甚至春节也没法回家,为了弥补对老人的愧疚,我们就给家里人寄钱。”直到1985年,陈先生和岳女士回到淄博工作,可惜那时家里的老人已经去世。“再没有机会陪老人们过节了。”陈先生伤感地说。
说起小时候吃月饼、过中秋节的幸福日子,今年42岁的陈先生的侄媳妇于长香女士也深有体会。于女士告诉记者,她家里这一代有8个兄弟姐妹,上世纪80年代,家里经济条件并不是太好,对于于女士和几个兄弟姐妹来说,过中秋节意味着能吃到平时不常吃到的月饼。
“我们兄弟姐妹8人,我是最小的孩子,受到的关心和照顾也是最多的。那时候过中秋节,父母买最便宜的酥皮月饼,每个孩子分两个,几个姐姐总是省下一个留给我吃。偶尔买几个高档一点的提浆月饼,也是8个孩子分着吃。”回想起小时候和兄弟姐妹吃月饼的场景,于女士一脸的怀念。“虽然现在月饼种类多了,但是我却再也吃不出以前的那种感觉了。”
除了吃月饼,于女士一家也会在中秋节的晚上一起赏月。“吃过晚饭,我们几个孩子早早地就把桌椅搬到院子里,一家人吃着水果喝着茶,看着天上的圆月,心里感觉很踏实。”于女士说现在都住楼房了,像以前那样搬着桌椅在院子里赏月的日子已经不再有了。
如今:过节互发短信送祝福
在现在的孩子们眼中,中秋节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孩子们能够享受难得的假期,能够跟着爸爸妈妈一起看望老人、参加家庭聚会。对于年轻的80后、90后和00后来说,与家人聚餐、与朋友和同学互发短信祝福,就是中秋节的全部项目。
说起过中秋节,陈先生23岁的侄孙女孙琳娜则说过节对她来说没什么不同,“今天白天休息一天,晚上我还要赶到单位值夜班。”孙琳娜告诉记者,对于平时工作忙碌的她来说,中秋节的假期就是一次难得的休息机会。“今天早上我已经跟朋友、同事互发祝福短信了,我感觉这是最环保、最轻松的祝福方式了。”孙琳娜笑着说。
在采访的过程中,陈先生12岁的00后外孙王允喆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允喆说每年过中秋节他都会跟着爸爸妈妈一起来看望外公外婆,另外,王允喆说18日他已经在QQ上向同学和老师送上了中秋祝福。说起对过中秋节的期待,这个可爱的小男生认真地想了想,说道:“我希望能尽快把作业写完,然后多点时间睡觉和画画。”
据新华社电 又是一年中秋至,各式各样的“月饼”成为千家万户的必备品。“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一块月饼圆圆满满,不仅寄托着中国人的无限亲情乡情,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民俗专家表示,月饼首先是一种文化符号,其次才是一种美食。中秋吃月饼,应该尝出它的“文化味”和“亲情味”。
我国月饼模子收藏专家、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月饼原本是祭月时的一种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再后来渐渐成为中秋的节令食品和互相馈赠亲友的礼品。”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余》一书中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可见,月饼很早就成了中秋节的一个标志。
作为吉祥物,月饼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图案大都以祈求吉祥如意,向往福寿康宁,讲究多福多寿多子孙为主题。在中国很多地方,特别是山西、山东、天津和北京等地,中秋节的月饼上大都刻有嫦娥和月宫的形象。这些纹饰,让中秋的家人团聚更增添了温馨、祥和和优美的色彩。
据新华社电 19日,中秋佳节。继前年、去年“十五的月亮十五圆”之后,今年的“中秋月”依然是“十五圆”。天文专家表示,在往后的几年中,中秋最圆月都不会出现在农历八月十五了,下次满月中秋节要到2021年。
月亮是一个特殊的天体,从地球上观看,月亮的“表情”非常丰富,自古以来就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月亮,尤其是圆月已成为国人寄托情思的一大重要载体。
“月亮圆缺变化一周为一个‘朔望月’,周期是29.5天,这个周期中月亮最圆的那天称‘望日’,也叫‘满月’。”我国天文教育专家赵之珩介绍说,只有当月亮与太阳的经度相差180度时,从地球上看,月亮与太阳处在正好相对位置的时刻,才能看到圆月。但是,月亮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时近时远,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近时走得快一些,远时走得慢一些。“由于月亮转动的‘步伐’有快有慢,因此每个月的‘望日’时间也有差异,农历十四、十五、十六或十七都有可能,其中,以农历十五、十六居多,而两者中又以农历十六为最多。”
赵之珩表示,错过今年中秋最圆月,下次满月中秋节就要等到2021年了,而在这之前的7年中秋,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有5次,分别是2014年、2015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十七圆”有2次,分别是2016和2017年。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礼俗,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中,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其他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重要节庆。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围绕着月宫的一系列神话,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它们给月宫挂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绚丽的光环,使之充满浪漫色彩。
中秋节习俗
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据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则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
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之外,不同地区的人们也都根据自己的地域传统和社会风情来欢庆中秋,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风俗。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习俗,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