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淄》人物志 | 中国陶瓷创作艺术大师张新中:传承旧有 开创新篇

2020-11-19 11:22:39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毕玉晔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言丽 毕玉晔 淄博报道

  千年齐鲁,陶风琉韵。涵养了数千年中国文脉的淄博,在上世纪20年代因工业发展而声名鹊起,为文化和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孕育出众多技艺精湛的大师工匠,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感召力影响着身边的人,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塑造着城市的品格。

  传承创新发展齐文化,实现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是优秀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内在规律,是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魅力新淄博、实现淄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由山东世茂和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共同打造的淄博CBD中央活力区,作为省市区三级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项目,同样肩负着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责任。淄博CBD中央活力区核心板块淄博齐盛里的打造,将以“文旅商”结合的方式活跃淄博城市生活,为淄博树立一张靓丽的商业名片。

  以手抵心,刻守艺人生

  张新中,中国陶瓷创作艺术大师、中国刻瓷艺术大师,从小浸染陶瓷文化,19岁考入博山陶瓷厂科研所跟随冯乃庄学习陶瓷彩绘,因展现出惊人的刻瓷天赋,跟随大师冯乃江系统学习刻瓷工艺。“我创作的作品,每一个步骤我都亲力亲为,从底胚开始构思。比如我想以历史为题,秦汉的豪放、隋唐的雄壮都像一帧帧电影一样出现在我脑海里。选择一个我心仪的画面,然后一刀一刀的描述我心中的意境和传奇。”张新中沉稳地说道。刻瓷艺术是一门集大成的工艺,刻瓷人以瓷为纸,以刀为笔,依靠扎实的书画功底,娴熟的刀法技巧和丰富的色彩运用,将鲜活丰富的艺术形象镌刻在陶瓷之上,呈现出“触有手感,观有笔墨”视觉效果,既有寄托闲情逸趣的金石趣味,又有承载东方文明的深厚底蕴笔墨气韵。慎重又追远。

  连续5年,张新中作为唯一被邀请的刻瓷大师在陶博会上做现场表演,清脆的敲击声和美轮美奂、匠心独运的创作,每每都是会场内最具人气的地方。“这件就是我在展会上展现的作品之一,用的是我自己独创的骨质瓷窑变月光盘,此盘薄如纸,声如磬,釉如玉,能够完美的展现刻瓷技艺,使刻瓷画面灵动饱满,栩栩如生。”张新中自豪的说道。

  落刀不悔,传承与创新并行

  “刻瓷是一门必须受得住寂寞的艺术,它需要日积月累,不存在一蹴而就的捷径。”在谈到刻瓷工艺传承的时候,张新中如此总结。对于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他一直坚持在传统材料工艺上,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使用新的表现手法并积极在体裁角度等方面力求创新。在他的工作室里,既有传统的山水刻瓷作品,还有灵动乖萌的各式动物造型主题,更有如同油画般细腻的新技术、新题材创作。一件件一幅幅或栩栩如生或写意传情,没有局于传统,也不会刻意流行,每件作品都值得细细琢磨。

  目前,国家着力弘扬传统文化,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帮助,传统工艺呈现出一片繁荣,但对于传承人来说,只抱着等的心态,就难免被动。刻瓷传承的关键在于传承者自身苦练内功,稳定心态,戒骄戒躁,从自身转变观念开始,要积极传承旧有,还要打破壁垒,以积极的心态、创新的姿态,让传承由被动转为主动。“尽管非遗传承面临着一小部分的困难,但是我在徒弟们的身上看到了下一代刻瓷工艺大变革的希望,作为中国第二代陶瓷人,现有传承人跳出了固守的圈子,让我看到一条非遗传承的新路,我真的非常高兴。”张新中看着徒弟们的照片说道。

  近年来,淄博市在不断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倡中国式的文化情怀,这不仅仅是对悠久传统的一脉相承,也是对中国文化的顺理成章。衡量非遗独特的文化价值,一定是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要做到被所有的时代都认同,传承人就需要在传承旧有的情况下,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不能让传统文化在历史的角落里积灰,变成老古董,而是要让它们不断地去创新和改革,跟现代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相融合,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从而真正的、绵延的“活”下来、传下去。

  9月初,淄博CBD中央活力区发起了“谁将命名淄版宽厚里”全国征名活动,征名活动历时半月,征名数量过万。在10061个投稿中,处处体现着淄博人闻之有力、阅之有荣的骄傲与自信。在经历了全国网络投票、淄博版“宽厚里”全国征名专家评审、以及地名命名相关规范指导等重要环节后,淄博版“宽厚里”定名齐盛里!

  未来,淄博齐盛里作为一个开放的城市空间,容纳和展示的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城市中心所应有的高度混合、多元、趣味及无限的可能性。在淄博城市发展进程中,淄博齐盛里将把诸多益于城市发展的元素带入淄博,以时尚复古商业街区的城市中心形态,吸引不同人群在此汇聚、参与和互动,赋予城市更多发展活力,使它不断产生新的内容、新的活力,带来新的思考和新的价值。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于圆圆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