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35人】张瑞凤:依靠“争、闯、干”才打赢了乙烯建设这场硬仗

2019-05-16 11:46: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王永军

  编者按:

  “人生能干几乙烯,今日不搏待何时?”1984年,在淄博大地上,数以万计的“石化人”开始了一场豪迈的征途--齐鲁石化3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他们挥洒着汗水,浇灌着热土,用35年的光阴岁月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时代赞歌。

  齐鲁石化3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记载了无数齐鲁大地建设者的风采。站在35周年的节点上,齐鲁石化联合大众网·海报新闻,寻找30万吨乙烯项目的决策者、建设者、亲历者和记录者,唤醒回忆,讲述那段企地协作的动人故事,进一步推动企地融合发展,开启企地合作新篇章!

  35年35人专访|张瑞凤:依靠“争、闯、干”才打赢了乙烯建设这场硬仗

  齐鲁石化记者 王永军

  齐鲁大地,人杰地灵;石化热土,英才辈出。向所有石化工业的筑路者、基业长青的奠基者、时代交响的指挥者,致以崇高的礼赞!

                  ——题记

  春日,细雨霏霏。4月24日,在山东临沂一处绿色植被满园、蒲公英遍布角落的小院里,83岁高龄的齐鲁石化公司原党委书记,山东省原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瑞凤,接待了我们的来访。老人家面色红润、语速平缓、思维清晰。说起齐鲁乙烯建设时的故事,难掩激动和振奋;回顾齐鲁石化发展的光辉历程,更是真情流露,挂牵满怀。

齐鲁石化公司原党委书记,山东省原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瑞凤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齐鲁石化30万吨乙烯项目开工建设35周年,1984年4月1日乙烯项目奠基时,张瑞凤担任齐鲁石化公司副经理、党委副书记职务;1984年12月至1989年3月,担任公司党委书记;后又担任山东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兼省行政学院院长、山东省九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重要职务。在齐鲁石化公司任职期间,为乙烯建设和公司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即便到了省里工作,也心系齐鲁石化,时刻关注齐鲁石化走过的每一步,关怀着齐鲁石化人的工作和生活。

  “依靠‘争、闯、干’,才打赢了乙烯建设这场硬仗”

  雨后初晴,微微春风拂面。老领导娓娓道来,诉说那段萦绕心怀不曾逝去的光阴……

  乙烯项目的建设,可谓经历了一波三折。1978年8月20日开始兴建第一批暂建工程,次年乙烯项目新区大型土石方工程开工。但1981年1月,由于国民经济调整,压缩基本建设,乙烯项目暂停缓建。

  《齐鲁石化志》上写道:1984年1月23日,国家计委批复齐鲁乙烯项目总体规划设计。

  暂停缓建后,是如何获批的?张瑞凤作为当时乙烯建设的领导者之一,为我们解开了谜团,打开了这个历史问号。

  借助国务院领导来公司视察的机会,公司领导汇报了希望乙烯建设“上马”的心愿。国务院领导指示:“你们立即把资料准备好,向国家计委详细汇报。抓住在天津召开计划会的机会,在会上商定这件事。”

  国务院领导的话,给所有人打了一剂强心针。公司专门成立了工作组,准备了详实的资料,专门跑北京,去国家计委有关部门汇报工作。

  “在天津召开计划会议后,齐鲁30万吨乙烯项目就给批了,乙烯项目建设正式拉开序幕。”想起这段经历,张瑞凤感慨颇多。

  要知道,在乙烯项目建设初期,这“暂停缓建”曾带来怎样的压力和挑战?

  张瑞凤回忆:“因为乙烯项目10套引进装置合同都已生效,进口设备将陆续到货,暂停安装后,设备该如何放置,如何妥善保管?一道棘手的难题摆在乙烯项目建设指挥部和所有参建人员面前。”

  众多大型设备需要存储,自然离不开仓库。后来仓库建成了,大家却都不同意把设备放进去,为什么?担心受潮等问题,尤其球罐组片,长期存放仓库容易变形,影响日后使用。何况进口设备价格昂贵,保管不好,成了废铁,不是国家巨大的损失吗?

  后来,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就位保管,就是把塔、罐、管线安装到位,竖起来保管。这种“保管”方式成为乙烯缓建中最精彩的一笔,避免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设备安装完毕后,当时的国务院领导前来调研,看到这些塔罐,夸赞说,你们这个办法好!

  张瑞凤说,当时大家伙儿别提多高兴了,全都一颗石头落了地,之前还担心被扣上“变相安装”的帽子。

  乙烯建设过程当中,传统与变革的争锋,新事物、新观念在实践中破土冒尖。所谓不破不立,衍生出许多宝贵的工作经验。

  按照传统模式,基本建设进入收尾阶段后,才开始投产准备。对于齐鲁乙烯项目,时任齐鲁石化公司经理的李毅中创新性地提出,建设与生产同时并举,一方面抓好建设,一方面着手生产准备。

  张瑞凤回忆说,当时这个意见分歧很大,尤其一部分多年从事化工企业生产的老同志,认为这种想法比较“冒进”,担心有风险,坚决不同意。

  如何在两种意见中做出选择,张瑞凤进行了深入思考。他到乙烯项目指挥部专门召开座谈会,听取工程技术人员、建设工人们的意见。在座谈会上,许多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工作实际情况,表示赞成李毅中的观点。他们认为,齐鲁石化之前的基本建设就是一套装置,比如炼油厂,基本建设主要是常减压装置,而乙烯第一期工程包括6套生产装置,分布在新区、老区,工艺复杂,内容繁多,等到基本建设扫尾时,再进入生产阶段,恐怕来不及。

  “我听了之后,立即回去召开党委会,定下了‘建设与生产同时并举’的工作思路。正是基于基本建设和生产准备两手抓,两手都硬,才保证了建设完工后及时投入生产,实现了齐鲁乙烯一期工程‘八七·五’化工投料的工作目标。”张瑞凤说。

  高密度聚乙烯装置开车之前,需要预先向反应器中装入一定高度的聚乙烯粉料,称之为种子床。当时投产前,出现了一个问题,在欧洲定购的种子床来不了,最快还得两个月时间。

  “我们一算账,这两个月,光利润几千万就没了。”张瑞凤回忆,“后来,李毅中就决定,重新买,必须一个礼拜到货!当时的公司总工程师张旭之加紧寻找货源,与好几家国际公司进行商谈,最后确定的是美国。果然,一个礼拜,种子床顺利空运过来。”

  1987年6月1日零点,低压高密度聚乙烯装置开始引进乙烯,经过12天运行,第13天的零点,生产出合格的高密度聚乙烯树脂,突破了我国气相法生产乙烯树脂的零纪录。

  “李毅中敢于拍板,勇于担责,体现的就是领导干部‘争、闯、干’的精神,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乙烯项目建设就是在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下建设成功的。”

  齐鲁30万吨乙烯项目的建成,不仅仅使齐鲁石化进入新的发展巅峰,山东石油化工也藉此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乙烯建成后,‘齐鲁石化公司’中的这个‘化’字才落了地,公司名称才真正变得完整。”

  时任山东省省委书记的梁步庭,非常重视齐鲁石化的发展。乙烯项目是用水大户,急需水源。他提出引用章丘的水源给齐鲁石化建设使用。

  “章丘地质是平板式岩石结构,我们打孔钻眼,地下冒出水来,但因为距离缘故,选择了就地取材,当地政府修建了太河水库配套工程,为乙烯建设引水补源。”张瑞凤说起省委领导、地方政府的支持,充满了感激。

  回顾往昔,张瑞凤特别强调:“在乙烯建设过程中,自始至终体现出我们齐鲁石化人‘争、闯、干’的精神,主动争取,抓住机遇,勇闯难关,踏实肯干,才打赢了乙烯建设这场硬仗。”

  “让齐鲁石化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1986年6月30日,齐鲁乙烯装置开工锅炉点火一次成功,齐鲁乙烯项目建设登上了第一个台阶。从1986年9月1日至12月10日,乙烯项目建设指挥部和建设者们发起了“百日会战”,为“八七·五”投料试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齐鲁石化公司党委将这一会战比喻为“齐鲁乙烯的淮海战役”。时任党委书记张瑞凤为这场“战役”做了这般诠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第十章标明,原材料工业,1990年主要产品产量计划新增乙烯120万吨。这120万吨,我们齐鲁30万吨乙烯就占了四分之一!四分之一啊,同志们,掂掂我们身上的担子,重大!光荣!”

  1987年3月1日,在齐鲁石化乙烯一期工程“八七·五”投料试车动员大会上,公司党委书记张瑞凤为大家鼓劲:发扬“团结勤奋、争创一流”的齐鲁石化精神,扎扎实实地搞好“养成教育”,确保“八七·五”投料试车成功,是我们广大干部职工的神圣使命!

  齐鲁30万吨乙烯项目经过“九年努力、三年拼搏”的艰难历程,一期工程提前两个月建成投产,创造了乙烯开车的世界纪录,齐鲁石化成为当时最大的原油加工、塑料、橡胶、烧碱生产基地之一,大大提高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对振兴我国的石化事业、富民兴鲁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当时建设乙烯,徐吉亨是出了力了。”张瑞凤介绍说,徐吉亨是齐鲁乙烯项目建设指挥部指挥。工地上,大家送给他一个称号:“四没有”干部,意思是“没有冬天和夏天,没有白天和黑夜,没有假日和节日,没有八小时以内和以外。”

  建设时期,大家都拧成一股绳,全部身心投入乙烯建设,在齐鲁石化发展史上留下了精彩华章。张瑞凤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乙烯项目是青年人的用武之地,是青年人的事业!”

  当时,甲醇、丁辛醇装置开车不顺利,大家都急得火烧火燎的,集团公司领导亲自坐镇,协调解决开车事宜。后来,装置终于正常运行,生产出了产品。“大家都感动地哭起来,真是不容易。”说起开车的艰难,张瑞凤历历在目。

  张瑞凤深知,一个企业想要长足发展,需要多了解地方,加强和地方政府的联系。据他介绍,那年,受9号台风影响,青岛和烟台受灾严重。张瑞凤和李毅中分头行动,支援地方建设。有一年,淄博市三夏工程缺电,工作进展很慢,向齐鲁石化请求支援。张瑞凤想了个办法,让炼油厂重整车间提前检修,省出的电力支援了地方。

  张瑞凤特别强调,一定要搞好和地方的关系,关起门来过日子的不是企业家。一个企业家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

  在齐鲁石化任职期间,正值企业领导体制的大变革,张瑞凤明确提出了厂长(经理)应对企业的两个文明建设全面负责的新观点,体现了较强的政治预见性和新的思想观念。按照上级要求,他按照坚决、审慎、平稳推进的政治体制改革方针,制定出党组织工作机构改革方案,积极推动了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

  自1986年以来,齐鲁石化先后获得“全国先进集体”,全国和山东“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中国石化“六好企业”等荣誉称号,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张瑞凤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调查,推荐了数名优秀领导干部走上更高领导岗位,在后来的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干部选拔工作中体现出极其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作风。

  在齐鲁石化时,张瑞凤考察日本企业管理、从业人员素质等情况,在公司内推行过养成教育。结合生产管理,强化岗位训练,优化、强化人们的行为、修养、素质,使企业成为一个培育新人的大课堂。“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实际,养成教育就是把岗位的要求,岗位的操作规范,岗位的行为规范统一纳入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不能‘两张皮’。”

  当年,省里的一位老领导,分别到某大企业和齐鲁石化考察了一个礼拜,回来后对张瑞凤说,“从现代化管理方面,齐鲁石化管理更科学、更专业,更规范。”

  “乙烯建成后,齐鲁石化的人员规模、机构、生产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必须逐步从过去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以增强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和整体的凝聚力。”张瑞凤总结道。

  当初,张瑞凤还了解到许多职工担心子女教育问题。他提出“三年变面貌,五年见成效,十年大提高”的奋斗目标。当时的重点高中,石化五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办起来的。张瑞凤当副省长期间,齐鲁石化有了自己的招生办,许多石化子弟成了受益者。

  张瑞凤到省里工作后,分管基本建设、城乡建设、建工、重点工程、人事、编制、民政、军民关系工作。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高效率快节奏是张瑞凤工作的一贯作风。单是在张瑞凤担任副省长的第一年,就为重点工程解决了八个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推动了工程建设,赢得了群众的好评。群众称赞说,张副省长是个干实事的人。

  山东省准备建设济青高速公路。时任省委书记姜春云要求,要建全国一流的高速公路。张瑞凤在具体实施时,将“团结勤奋、争创一流”的齐鲁石化精神带到新的工作中,提出,“何为一流?质量高、速度快、投资省,这九个字,就是一流。”他指出,工作要有抓手,要想把工作落实到位,上下一般粗可不行,就是要“争、闯、干”,像建设乙烯那样。

  采访中,张瑞凤老领导多次强调:“‘争、闯、干’这三个字,其含义就是要有进取精神、敢为人先,责任担当、力争上游,敢于领先、以事业为重,是齐鲁石化精神的内涵体现。”

  事实上,齐鲁石化“团结勤奋、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就是在3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1986年5月,齐鲁石化公司党委在全公司开展了“什么是齐鲁精神”全员大讨论,经过深入研讨、总结和提炼,公司党委常委会正式确定“团结勤奋、争创一流”为齐鲁石化精神。

张瑞凤2010年4月15日到齐鲁石化公司视察

  “朝着更高目标继续奋斗,明天会更美好”

  张瑞凤经常说,我喜欢接近群众,从小在农村长大,当过教师,在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我都是和老百姓打交道。

  张瑞凤出生于山东省沂水县前晏家铺村一个农民家庭。曾在蒙阴当过小学老师,在一座庙里教书。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办教育条件很艰苦,但共产党真正为老百姓着想,想尽各种办法普及知识文化。我对共产党的印象就是从教小学开始的。”

  张瑞凤说,我33岁从省委组织部到齐鲁石化工作,在齐鲁石化工作了近20年。从科长、副处长、处长、副经理、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一步一个台阶,和同事们摸爬滚打,团结一致,一心一意把工作干好。

  “当时我们住在油毡纸做屋顶的房子,油毡纸很薄,一下雨,噼里啪啦,响动很大,常常睡不着觉,同事们开玩笑说,下几个雨滴都知道。”张瑞凤回忆起创业最初时的艰辛与不易,“在胜利炼油厂建厂会战和建成后发展初期,大家吃的是地瓜面,没白没黑地干,提倡‘先生产、后生活’。领导和群众不分彼此,都绑在一起干。担任会战指挥部党委书记的胡涵秋,一旦工作进度受影响,都能急得眼泪汪汪的,大家伙儿看到领导急成那样,便都赶紧加油干、拼命干。”

  2011年,张瑞凤回到齐鲁石化,参加公司庆祝建党90周年暨表彰红旗党支部和齐鲁先锋大会。期间,特意去老区看了看住过的地方,和曾经的老同事、老邻居们共叙往昔情谊。

  他说:“过去我是齐鲁石化的一名职工,我尽管离开20多年了,但我对齐鲁石化的感情还是很深,今天我来看了以后,非常高兴,也很激动,齐鲁石化发展的非常快,和我在这里时相比,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年来,齐鲁石化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策部署,不断传承发扬“团结勤奋、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形成了改革创新、科学管理、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今年,公司全面启动“绿色企业行动计划”,争创‘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的绿色企业,炼化一体化协同发展项目全面起势,正努力打造产值过千亿、年利润过百亿的炼化企业。

  “我觉得,齐鲁石化要朝着‘高精尖’方向努力,抓住动能转换的机遇,全面深化改革。以总经理韩峰、党委书记张绍光为班长的公司领导班子设想非常好,我希望,尽快实现再建年产百万吨乙烯的目标。只有朝着更高目标继续奋斗,明天才会更美好。”

  “我盼着年产百万吨乙烯的愿望早日实现,齐鲁石化能再上一个新台阶,再有更大发展。”

  这既是老领导的深情嘱托,亦是新时期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采访结束时,老领导欣然提笔,一笔一划写下“发扬传统,争取更大辉煌”的祝福语,表达了对齐鲁石化的殷切希望和挚爱真情。

  “给齐鲁石化领导班子问好,给所有齐鲁石化职工及家属问好!传承好齐鲁石化精神,齐鲁石化一定会越来越好。”张瑞凤特意嘱托我们转达他的诚挚问候。

题字

  【采访后记】

  去临沂市采访张瑞凤老领导之前,不免心生忐忑。那种感觉,像是赶赴一场严格的考试。翻看了一些相关资料,在老领导丰富的阅历和众多功绩背后,其人性的光芒我能否真正理解和感悟,我没有太多的把握。

  走近老领导的院落,一场春雨过后,绿色的草木,格外鲜艳的花朵,眼前田园般的景致让人神清气爽。老领导在客厅接待了我们几位来访者,虽然照片看了数遍,眼前这位满含微笑,朴实慈祥的老者,还是让人瞬间倍感亲切。

  他急忙让我们落座,虽然已是高龄,却执意亲自为我们烧水泡茶。老人家极少让别人帮忙,凡事都是亲力亲为,哪怕动作迟缓一些,也要自己完成。

  老领导要了我的采访提纲。我考虑不周,白纸上的字体大小都不适合一位八十高龄的老人阅读。但他还是仔仔细细看了又看,然后点了点头,把写有采访内容的纸张慢慢装入了口袋里。

  后来,在老领导的庭院里,那些问题我没有逐一提及,但老人的介绍却大都围绕着那些题目。在聆听的过程中,我认真领会老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手势,追忆似水流年,回顾峥嵘岁月,老人在平和安详的诉说中,让人不由自主沉浸在幸福与感动中,为当年那些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感动,为拥有这样一个机会,走近如此睿智和慈祥的领导干部而无比幸福。

  老领导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从在村边的庙里给小学生上课的老师,到日后身居要职,到如今恬静幸福的安度晚年,在令人钦佩的同时,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礼赞,不管是什么样的社会角色,最终都回归到生命的本源,那些奋斗过的岁月,都凝练成一束光,照亮一生的路。

  老领导依然牵挂着齐鲁石化职工们的生活,关注着齐鲁石化未来的发展。这片土地有他奉献过的汗水,理想之舟从这里起航,驶向了更宽阔的远方。

  采访过程中,尤其让我感动的是,老领导对齐鲁石化的那份感情,虽时光走远,却日久弥新。那犹如亲人般的情意,沉浸在时间长河里,无论流淌到何方,依然难忘最初的方向。既有牵挂和惦念,更多的是希冀和盼望,希望齐鲁石化不断发展壮大,盼望在新的征程中大有可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新动力、更可持续的发展。

  在撰写该文的过程中,我从网上读到这样一段话:“一个企业有一个、一群具有艰苦奋斗精神的领导是这个企业和企业员工的幸福,而拥有一个具有艰苦奋斗精神的员工团队则是这个企业领导的幸福,两个幸福加在一起就是这个企业发展的强动力、恒推力。”

  我深以为然,并深信这种强动力、恒推力,必将为率先打造“一流政治生态,一流炼化企业”提供坚实保障,助推齐鲁石化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采访结束后,老人紧了紧衣角。毕竟春雨刚过,气温有些低。为了配合我们的采访任务,他没有停顿和休息。老人的背后是绿色的藤蔓,有微光在叶片上泛起光泽,一种温暖的感觉在我们心头浸润、蔓延。

  雨后初晴,庭院里,开满黄色小花的蒲公英,如张张笑脸,正孕育着新的希望和生机。

  单位:齐鲁石化新闻中心

  电话:0533-755345113475330284

初审编辑:李玉梅

责任编辑:唐菁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